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忏華居士:阿賴耶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阿賴耶識

一、三相門

所謂三相者,自相果相因相也。

(一)、自相所謂自相者,自體相也。此識以所謂阿賴耶為自體相。阿賴耶梵語,此雲藏,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所謂能藏者,此第八識,能含藏前七識諸法即一切萬有之種子於自體中故,以持種義稱能藏。猶如庫藏能含寶貝。即種子為所藏,此識為能藏。此時種現相望,稱現行賴耶為能藏。次所謂所藏者,前七識能熏萬有之種子於此識之自體中,此識受前七識諸法之熏,持前七識諸法之種,是諸法依所熏所依處故,以受熏義稱所藏。猶如庫藏,是寶等所依。即前七識之現行,以能熏義稱能藏。第八識之現行,以受熏義稱所藏。此時現現相望,稱第八識為所藏。次所謂執藏者第七識自無始以來,迷執此識為自內我故,以我愛緣執義稱執藏。猶如金銀等藏,為人堅守。即第七現行者能執藏,第八現行者所執藏。此亦現現相望,稱第八識之現行為執藏。有此三義,故名此識為阿賴耶識。然義雖具三,而正取第三執藏義,名此識曰藏即阿賴耶,我愛執藏過失重故。然此識若至第七識之煩惱障即我愛執藏不現行位,即捨阿賴耶之名。即此識總有三位,一我愛執藏現行位,謂聖位菩薩七地以前二乘有學,及凡位一切異生。此位之第八識,名阿賴耶。無始以來,為第七識愛執為實我實法,我執永不斷故。二善惡業果位,謂從無始凡夫位乃至菩薩金剛無間道二乘有余依位。此位之第八識名毗播迦即異熟識,是過去善惡業所感總報無記之異熟果故。三相續執持位,謂從凡夫位乃至佛果盡未來際立樂有情位。此位之第八識名阿陀那,即執持識。能執持一切萬有之種子及及五根等不失故。約言之,即菩薩七地以前及二乘有學之第八識,三名並稱。菩薩八地以後及二乘無學之第八識,捨阿賴耶之名,但有二名。佛果之第八識,但稱阿陀那一名。如是三位皆第八識體,今但取我愛執藏現行位之阿賴耶為自相,是三位中初位故。即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而由阿賴耶有三位中初位三義中執藏義二義,偏說為此識之自相。

(二)、果相此識是能引三界五趣四生總善惡業之異熟果,故以所謂異熟為此識之果相,即有情之總報也。因是善惡果是無記,異因而熟,故名異熟。樞要言真異熟具三義,一業果,二不斷,三遍三界。所謂業果者,謂前業所感果。不斷者,謂恆時相續。遍三界者,謂遍三界有。倫記亦雲,謂阿賴耶一起酬因,始終恆起,遍通三界,得名異熟。即具此三義,唯第八識,故以此第八識為真異熟總報之果體。此識雖有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義,但此三果皆通余法,唯異熟果不通余法,故偏說異熟為此識之果相。

(三)、因相此識能持一切漏無漏色心等諸法種子,又能與漏無漏種子力令生起現行法。以能生起現行法之種子即望諸法為因義,攝藏於此識之自體中故,攝用歸體,以所謂一切種為此識之因相。此識雖有同類因俱有因相應因能作因義,但此同類等因皆通余法,故今偏說此識所特有持種之功能,為此識之因相。此因相種子義者,萬法唯識論之根據,而有為諸法染淨緣起之根本也。有漏雜染之流轉,依之而起,無漏清淨之還滅亦依之而生。是以護法等詳分別之。

二、所緣行相門

此門述第八識之能緣所緣,凡心法之作用,不具此二則不成故。若約法相生起次弟,心依境因方得起故,依所緣境,有能緣心。若約唯識轉變次第,其境要是識所變故,依能緣心,有所緣境。今准護法等釋,先明行相,後說所緣。

此識之自體,以了別為行相。所謂行相者,謂能緣心行於所緣境之體相,即識自體緣所緣境之能緣用也。易言之,即異熟識於所緣相分之上,有了別用,名為行相。故識行相即是了別,了別即是識之見分。所謂見分者,此宗立四分義,明心作用之分限區域。如前所述,宇宙萬有,皆諸識所變現。此諸識變現緣起之作用,有四種,是為四分義。護法以前之唯識論師中,對於諸識之作用,或立自證一分,如安慧是。或立相見二分,如親勝德慧是,難陀淨月承之。或立相見自證三分,如陳那火辨是。至護法,更加證知證分,立四分,是為此宗之正義。四分中第一相分者。相者相狀義。謂外界之事物映現於心識內之相狀,即所緣境之影像是也。凡山河大地日月等外界之事物,皆第八識所變現緣起。諸識中,在第八識,直緣實境為自己之相分。而在七轉識,其分別緣慮外界之事物,非即分別緣慮其本質,不過分別緣慮本質映現於心面之影像,恰如映現於境面之影像,但以實境為疏緣,更於心識內變似彼實境之相狀而親緣之,稱彼實境為本質,名相分為影像。第二見分者,見者見照,對於前相分分別緣慮之作用也。恰如分別緣慮映現於鏡面之影像。第三自證分者,證者證知,自者自體之作用,即前見分。謂以見分之外緣作用為所緣,更證之其結果之作用,恰如境之自體。此自證分,對余三分,亦名自體分,是相見二分之所依故。第四證自證分者,所謂自證,指前自證分更確證自證分之作用也,而又為自證分之所緣,恰如鏡後弝,此四分皆識體之作用也。今配合四分於能量所量量果三量。見分對相分,為能量。對自證分,為所量。而自證分,對見相二分,為量果。對見分為能量。對證自證分,為所量或能量。證自證分,對見分與自證分,為量果。對自證分,為能量或所量。相分如絹,見分如尺,,自證分如知其所量數之尺寸,證自證分如證明其結果之正確。正確之知識,俱自此四分成立。此中有難,謂對於自證分立證自證分時,對於證自證分亦應更立證證之證分。若更立者,將無際限。然依護法義,自證分與證自證分,為互相返照之相證作用,確證證自證分者,即自證分。如以尺量絹者,自證分。確證所量之結果正確者,證自證分。而證明確證之不誤者,又以此量絹也。故無立第五分之必要,如圖

八識║本│(影像)

所變║質│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已上所明四分,為一切心心所法所皆具有。今第八識,亦有此四分。而此段所說能緣之行相,謂第二見分。

次所緣者,凡所緣,謂所慮托,謂心法所緣慮所仗托,即見分行相仗之而得起者,即四分中之相分是也。所緣有親所緣疏所緣,此約親所緣。此第八識之所緣,有二類三法。二類者,執受與處。三者法,種子有根身器世界也。第八識由善惡業之資助生某果體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界。即以所變為自所緣,能緣之見分仗之而起。此能緣所緣,俱自識體生之作用,非心外法,一種子者,第八識自體上生果之功能,能生漏無漏色心諸法之現行,而其中正為此識之所緣者,一切有漏三性諸法種子,即相名分別習氣也。無漏種子,雖依附此識,有漏無漏不相順故,不為此識所緣。二有根身者,謂五色根(勝義根)及根依處(扶塵根)。此種子及五根,皆是識所執受。所謂執受者,執是攝義持義,受是領義覺義。言攝者,攝為自體。言持者,持令不壞。言領者,領以為境。言覺者,能生覺受。安慧釋,解執受義,有兩番,如原釋雲。執受,謂我法分別(遍計自性執者)之習氣,以有此故,藏識乃得執取二分別果,故為執受,又謂依處自體,即與所依俱有之色根及名,彼相切近同一安危,故為執受。三器世界者,即所謂處,是有情所依處故,該攝山河草木日月星晨一切外界,其體色聲香味觸五塵也。前執受者內境,此外境也。即依親因緣及業增上緣力,自體生時,第八識內變為種子及有根身外變為器界以為所緣,如是以已上內外三境,為此識之親所緣。然雖雲所緣,而此識非如六識有分別緣慮之作用,但依變即緣義,謂變作即緣。

又此識之見分行相,即緣境之相狀,極微細故,難可了知。所緣相分中,執受境,即種子五根身,微細難知。非執受境,即器世界,量大難知。

三、心所相應門

此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即除成佛,余一切位,恆與觸作意受想思五心所相應,是遍行心所攝故。至轉位及佛果,與二十一種相應。

四、五受分別門

五受者,前所說觸作意受想思五遍行中受心所,領納順違俱非之境相,有憂喜苦樂捨等五種行相。樂喜,領順境相。謂適悅身,說名樂受。適悅心者,說名喜受。五識名身,意識名心。苦憂,領違境相。謂逼迫身,說名苦受。逼迫心者,說名憂受。捨,領中容境相。於身於心非逼非悅。名不苦不樂受。此識唯與捨受相應,不與余受相應。所以然者,一此識行相極不明了,不能分別違順境相。微細一類相續而轉,故唯與捨受相應。二此識是真異熟,隨先善惡業勢力轉,不待現緣,故相應受唯異熟受。三此識常無轉變故,故第七識恆執為自內我若與苦樂等變異受相應,便有轉變,不能為常一我見之對境,故唯捨並。余四受明了,能分別,行相粗顯,非真異熟,有間斷變易故,不與彼相應。

五、三性門

此宗分心作用之性質為善不善無記三種,或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四種,能招可愛果之法體,名善。能招不可愛果之法體,名不善。即能為此世他世順益名善,能為此世他世違損名不善。善不善有愛非愛果及殊勝自體,可記別故,說名為記。無記者,不可記別為善不善之法體也。不能招愛非愛果,不能為此世他世損益,故名無記。此中無記復有有覆無覆二種。覆者,覆障又覆蔽義。有覆無記者,能障礙聖道,又能隱蔽自心,故名有覆。雖有障礙隱蔽之作用,而不能招愛非愛果,故名無記。無覆無記者,無障礙隱蔽之作用,故名無覆。不能招愛非愛果,故名無記。阿賴耶識,是酬過去善惡業因所引生真異熟總報果體故,唯是無覆無記性攝,蓋此識為輪回流轉之主體,若是善染等法,流轉還滅,應不得成。即三善趣體既是善,應不生惡。不生惡故,應無流轉。三惡趣體既是惡,應不生善。不生善故,應無還滅。又此識是善染法之所依故,若恆是善,應不為惡依。若恆是惡,亦應不為善依。互相違故。又此識是所熏處故,若是善染,如極相臭,應不受熏,故此唯是無覆無記。

六、心所例同門

與此識相應之觸作意受想思等五心所,例同心王十義中異熟等六義。一觸等心所,亦為前業所感,是真異熟。二所緣行相,亦微細難知。三其所緣境,亦為種根器三種。四相應法,亦觸等五心所。但於心王與五數六法中,各除其自體,與心王之相應稍異。五其性亦是無覆無記。六亦至阿羅漢位,方究竟捨。然在心王,約緣彼之煩惱。在心所,就雜彼之煩惱。其余他義中,心所無所執藏義故,不例自相。無持種義故,不例因相。非了別之行相故不例行相受與受不相應故,不例受俱。無起轉識波浪相故,不例因果譬喻。即於心王十義中,但得例同果相所緣相應三性斷位五門及於所緣行相中別開之不可知一門。

七、因果法喻門

此識是安立三界五趣四生之根本,雖一類相續,常無間斷,而非常住。若是常住,則堅密而不能受諸法之熏習。然此識無始時來,前因滅,後果生,念念生滅,前後變異故,能受諸法之熏習故非常住。然雖念念生滅,前後變異,而非斷滅。若是斷滅,則不能持諸法種子,令不失壞。然此識無始時來,恆一類相續,無間斷故,能持諸法種子故非斷滅。非斷非常,謂之恆轉,三十頌以暴流喻之。即此識無始時來,剎那剎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猶如暴流,不捨晝夜,前水引後,後水續前,前後變異,中無間斷。又如暴流,有所漂溺,此識亦能持煩惱業等,漂溺有情。又如暴流,遇風等緣,起諸波浪,而流不斷。此識亦遇眾緣,起眼識等,而恆相續。又如暴流,漂水下上魚草等物,隨流不捨。此識亦與內種子外相續法,恆相隨轉。故頌言恆轉如暴流,顯此識無始因果非斷常義。

要之,此一門在以暴流顯大乘因果相續緣起正理。在此宗,過去未來無實體,惟現法有體,故能成因果義,離斷常過。雖過未無體,似無非斷義,然前因滅位,後果即生,中間無隔,因果不斷。如秤兩頭,低昂時等,是即非常非斷大乘因果緣起正理也。

此宗雖立過未無體,現在有體,亦非不立三世。此宗談三世,有一道理三世,二神通三世,三唯識三世三種。道理就種言,唯識就相言,神通就證言。道理三世,又雲種子曾當三世,即於現在法上以道理假立三世。依他諸法,虛假似有,唯一剎那。此一剎那,才生即滅,過於電光,不得暫停。此念前後,體性都無,未生以滅,猶如虛空。然此現在一剎那法,酬前而生,引後而滅。即前念法能引現在,雖是以滅,然就相論,則是曾有。後念法為現在所引,雖是未生,然就相論,則是當有。是故就相而言,此現在一剎那法中,有酬過去因義,就之假立曾因,名為過去。又有引未來果義,約之,假立當果,名為未來。是即於現在一剎那法上以義理假建立三世也。此為依現在種子法酬曾因引當果義所立三世,即依種子有曾當現道理,說有三世。現行法上,亦有酬因引果義,故亦得立之。然彼有間斷故,唯就恆續約種子。如述記雲,一道理三世,即依種子曾當義,說有去來世。當有名未來,曾有名過去,現有名現在,於現法上義說三故。次神通三世,得宿命智生死智等,依宿命智緣過去,依生死智緣未來,依他心通等緣現在境時,由多修習此智,此三世之事相,宛然顯現。其所現之三世,曰神通三世。此為智通所變,實亦現在剎那之相分。如述記雲,二依神通,其智生時法爾皆有如此功力,所見皆實非是妄識之所變也。由多修習此去來法,法爾能現隨其勢分多少時節,理實能緣及所緣法,唯在現在。次唯識三世凡夫等緣過去未來之事物時,妄情心中顯現似過未事物之影像相分,其實唯是現在法而唯識所變也,故曰唯識三世。前神通三世,亦唯識所變,為別迷情(唯識)與悟心(神通),別開之。又三種三世皆是唯識,本有法體神智境界,皆不離心故。今作此別立者,為顯余二三世有別義故,所以各立別名。妄心所變無別義故,但立唯識之名。如述記雲,三依唯識,此義雖通,然前二外,別有異體,多分分別妄心所變,似去來相,實唯現在。

八、伏斷位次門

此門明斷捨阿賴耶識之次位。所謂斷捨者,捨此識之阿賴耶名,非捨第八識體。頌雲阿羅漢位捨者,阿賴耶之得名,正取能藏所藏執藏三義中我愛執藏義,阿羅漢位,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藏此識為自內我。由斯永捨阿賴耶名。阿羅漢梵語,此翻為應。應者,契當義。有應斷煩惱應受供應不受分段生三義。三義者,二乘無學果及菩薩無學即佛果三位皆已斷盡煩惱障故,應受人天妙供養故,永不復受分段生故故阿羅漢者,三乘無學之通名也,即三乘無學,皆捨阿賴耶名。次決擇分說,不退菩薩,亦不成就阿賴耶識。識論舉三說解之,第一師說,此指自二乘無學果位回心轉向大乘之漸悟菩薩,必不退起諸煩惱障故,不成就阿賴耶識,從曾在二乘無學果位說,攝在阿羅漢。第二師說,指八地以上菩薩。八地已去,雖未斷盡煩惱種子,而無漏相續,緣執此識之我見愛等永不現行,不復執藏為自內我故,捨阿賴耶名,今所謂阿羅漢名,亦攝八地以上。第三師說,指初地以上菩薩。初地以去,雖未斷盡俱生煩惱,而緣執此識之分別我見愛等,永不現行,不復執藏為自內我故。不名阿賴耶,此亦說彼名阿羅漢。此中前二說者,護法論師之解釋。第三說者,難陀論師等之解釋。以前二說為正義。

此第八識,有種種義故。諸經論中,隨其義別,立種種名。識論舉七名,樞要出十八名。七名者,一曰心,積集集起義,能跡集染淨諸法種子生起現行故。二曰阿陀耶,此雲執持,能執持諸法種子,及能執受色根依處,亦能執取結生相續故。三曰所知依。能與所知三性諸法為依止故。四曰種子識,能遍任持有漏無漏諸種子故。五曰阿賴耶,能攝藏雜染等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為自內我故。六曰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七曰無垢識,最極清淨,諸無漏法所依止故。十八名者,無沒,本,宅藏。種(種子識)無垢,持(執持識),緣。顯,現,轉,心,依(所知依。)異(異熟識,)識(分別事識,)根(根本識,)生(窮生死蘊)有(有分識。)解見義證。此識名有眾多,頌中偏說阿賴耶者,雜染執藏過失重故,有漏二位名最初捨故。異熟識名,菩薩將得菩提時捨,二乘正人無余依涅槃時捨。無垢識是淨無漏界(界者性義,)與大圓境智相應,以一切法為所緣境,大乘人不入涅槃故,無有捨時。

上來所明初能變識諸義,皆就因位有漏位立論。若至果位,識體轉為無漏故,其義門有具缺同異。

 

上一篇:夢參法師:如何選擇法門
下一篇:夢參法師:看破放下 日常生活與佛法結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