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忏華居士:末那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末那識

一、舉體出名門

第七末那識,無始以來,與第八阿賴耶識俱起,常恆相續,以第八識之見分為本質,自於識上別變相分而緣之,思慮量度為我為我所屬,確執不捨。此識思量所緣境之作用勝余識,具恆審二義,故名意即末那。此意(末那)即識,故名意識。此識與第六識同名,諸經論中,恐此濫彼,但名此第七曰意,名彼第六曰意識,故識論之譯本,存末那之原語。但雖同名意識,而立名之意義有別。第六為依意之識,第七識體即意。第六雖亦思量,而第七則恆審思量,思量義勝,故立意名。第六之思量,不名為意。恆審思量者,恆表無間斷,審思表有分別。第六雖審思,有間斷而非恆起。第八雖恆起,無分別而非審思。前五既非恆起,亦非審思。故恆審思量之作用,局於第七。又積集義了別義劣余識故,簡後心前識,但以思量義立意名。或欲顯此第七與彼第六為近所依,故但名意。即意有二義,一依止義,二思量義。如攝論雲,此中意,有二種,第一與作等無間緣,所依止性無間滅識,能與意識作生依止。第二染污意,與四煩惱恆共相應(中略,)此即是識雜染所依,識復由彼第一依生第二雜染。識論但取第二意,不兼取第一。

二、所依門

凡諸識之生起,必有所依。謂所依止仗托。然初能變第八識者,諸識之根本,為他所依,依他義不顯,故不說依。七轉識者,枝末識,依他義顯,故第二第三能變,俱立所依一門。此第七識,依止第八阿賴耶識相續轉起,現行賴耶及種子賴耶,俱為此識所依。如雲,由有阿賴耶故,得有末那。

如上所述,諸識之生起,皆有所依。所依有二種,一俱有所依,謂能依所依同時有。二不俱有所依,謂能依所依異時有。俱有所依,又有二種。一共依,謂不唯為一識所依,亦通與余識為依。二不共依,唯一識依,不為余識所依。又俱有所依,有四種。一同境依,謂五色根,五根與五識同緣現在五境,而與五識為不共所依,故名同境依。二分別依,謂第六識,前五識性遲鈍,無明了用,任運緣境,不能起分別了知,故以第六意識為所依,假其分別立,明了境緣。故名第六識為前五識之分別依又明了依。三染淨依,謂第七識,第七識恆起我執故,諸識為所染,成有漏染污法。此識離執成純淨無漏時,諸識亦離染污成無漏。諸識染淨之分位,全依此識,故名之曰染淨依又分位依。四根本依,謂第八識,諸識依第八識而得生故,又名依起依。以上四依中,同境依一種不共依,例如眼根,唯識眼識依,非余識依。余三共依。

又諸心心所,皆有三種所依。一因緣依,亦名種子依,謂諸識各自種子。識論言諸有為法,皆托此依。意謂一切有為色心諸現行法,皆須托各自種子為依、方始得生。此名因緣依者,對果得名,因即是緣,即現行名果,能生種子名因緣。二增上緣依,亦名俱有依,謂與諸識力令取境之俱有六根。識論言諸心心所皆托此依。意謂一心心所法,若無有力及親增上之所依根時,定不得轉。故此增上依,須具三義,一有力,二親,三內。三等無間緣依,亦名開導依,謂開辟處所引後念心心所令彼生起之前滅心,即意根。識論言諸心心所,皆托此依。意謂心法於一剎那不得二體並起故必俟前念心滅,讓其現行之位置,後念方起。言等無間者,謂前後齊等,中間不隔余心。

今就諸識明之,前五識,以五根為同境依,第六識為分別依,第七識為染淨依,第八識為根本依,前念自識為開導依。第七識,以現行賴耶為不共依,種子賴耶為共依,前念自識為開導依。第八識,以第七識為不共依,前念自識為開導依。

三、所緣門

此識即以前所依第八識為所緣境。如對法雲,意者,謂一切時緣阿賴耶識。難陀等解此所緣阿賴耶識為第八心王心所,如次緣心王執為我,緣心所執為我所。諸心所不離識故。火辨等解為第八見分相分,如次緣見分執為我,緣相分執為我所。相見二分俱一識為體故。安慧等解為第八現行種子,如次緣現行執為我,緣種子執為我所。種子現行皆名識故,護法論師總非前說,謂此識但緣第八見分,植為自內我。第八阿賴耶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似常似一,恆與一切法為所依,有主宰之義相故。見分受境,作用相顯,似於我故。故此識但以彼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所緣境。

四、體性行相門

體性者,識體,當四分中自證分。行相者,能緣之作用,即見分也。此識以思量為體性,即復以之為行相。其實思量者,識體之作用,但是見分行相。然體性難知,故舉作用以顯。

五、心所相應門

此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四種根本煩惱相應。我癡者,恆行不共無明也。此無明迷無我理,與我見相應,故名我癡。我見,亦曰身見,俱生恆續,緣非我之第八識,妄計為我,故名我見。我慢者,七慢之一,恃所執我,倨傲高舉,故名我慢。我愛者,於所執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此四恆與第七識心王相應,內令第八識煩擾渾濁,外令六轉識恆成有漏。有情由此四煩惱故,恆執我等,生死輪回,不能出離得聖道等。如是令有情煩擾惱亂,故名煩惱。此外與觸等五遍行心所及別境中慧心所相應。又與惛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隨煩惱相應。

六、三性分別門

此識於三性中,屬有覆無記性。此識相應四煩惱等,是染法故,帳礙聖道,隱蔽自心,說名有覆,然此染法,所依細故,任運轉故,不可記別,故名無記。

七、界系分別門

所謂界系者,界者界地,即三界九地也。系者,系屬義,謂系屬何地。即有漏諸法者,界系法。無漏諸法者,非界系法。就有漏法分別其系屬何地,曰界系分別。此識之現行,隨異熟第八識所生處是何地。即系屬彼地。即第八生欲界地,此識即系屬欲界地。乃至第八生非想非非想地,此識即系屬非想非非想地。此識恆執自地第八為內我故,我見唯緣自地而起,不見世間緣他地法計為我故。或系者,系縛義,謂為第八所生地諸煩惱等之所系縛。

八、起滅分位門

起滅者,生起與斷滅也。雖雲起滅,正取斷滅。此識之伏斷分位有三種,即阿羅漢滅定出世道。所謂出世道者,謂無漏智。有漏曰世間,無漏曰出世間。道者,觀智也。即根本(無分別)及後得無漏智現在前時。此識之煩惱,任運生故,極微細故,有漏智不能伏滅。但三乘無漏聖道觀智,有伏滅義。即生空智與生我執相違,法空智與法我執相違,故生空之根本後得二智現在前時,生執伏滅。法空之二智現在前時,法執伏滅。滅定者,生空智或法空智之等流果,是極寂靜之無漏定故,亦無污染末那。已上二位,但伏滅染污末那之現行。故學位滅定出世道者,此識暫滅位也。阿羅漢者,三乘無學之通名。此識之煩惱極微細故,唯障無學。其障無學,與有頂地下下品煩勢力等故,雖有九品,而有學最後心菩薩第十地滿心金剛無間道無漏智現在前時,頓斷此種成無學果。故阿羅漢者,此識永滅位也。已上三位,雖有暫滅永滅之別,俱無染污義之末那。

上來所明第二能變識諸義,亦就未轉依有漏位立論。若識體轉為無漏,則其義門有具缺同異。此已轉依無漏位,曰平等性智相應位。即此識亦有三位,一補特伽羅我見(生我見)相應位,謂緣第八阿癞耶識起補特伽羅我見位,即一切異生二乘有學菩薩七地已前有漏心位之第七識。二法我見相應位,謂緣第八異熟識起法我見位,即一切異生聲聞獨覺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位之第七識。法空智者,謂無分別智入法空觀時。果者,即是此正智果。謂法空後得智及依法空後得智入滅定位。無分別智所引起,故名法空智果。三平等性智相應位,謂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位,即一切佛果一切菩薩法空智果現在前位之第七識。前二位有漏,第三無漏。有漏中,有染污有不染污。染污為第一位,不染污為第二位,故成三位。又若與第八識三位心(能緣第七)境(所緣第八)相對判之,則第三位為思量位,廣通因果,自凡夫位至佛果位,皆攝於此中。

 

上一篇:夢參法師:看破放下 日常生活與佛法結合
下一篇:夢參法師:念阿彌陀佛要這樣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