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一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方廣圓覺經 (第十一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11
請看第十七面:
經 【一時婆伽婆。】
諸位看圓瑛法師的注解。
講義【一時,為時成就。不有良時,安成法會?乃是師資道合,機教相契,說聽始終,名為一時。】
『一時』,是六種成就裡面『時成就』。我們知道佛當年說經 的時候是在印度,印度當時並沒有統一,所以有許多的國家,所使用的歷法也並不統一。結集經 的人在時間上都用「一時」,這並不是沒有將確定的時間記載下來,而是世尊交代阿難尊者用這個方法來記載。「一時」,實在講就是『師資道合』的時候,如果我們講得更明白一點,老師與學生都在一心的時候,這一點很重要,唯有一心與道才相應。老師所證得的,必須學生在一心的時候才能領悟。『機教相契』,「機」是指學生,「教」是指老師,俗話講心心相印,一定在這個時候。『說聽始終,名為一時』。下面這幾句話是古德注解:
講義【身土、主伴、心境、理智、聖凡,皆一之時。】
諸位想想這是什麼時候?確實像這樣究竟了義的大乘經 典,不是這樣的時節因緣,不但佛沒法子說,縱然說出來了,聽的人也不會開悟,那就等於白說。這在淨土法門來講是理一心不亂的時候,到理一心才是『身土、主伴、心境、理智、聖凡』一如,這就是敘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講義【平等本際,隨順不二。】
這幾句話解釋「一時」可以說解釋得非常的圓滿、周圓。這兩個字放在一部經 的開頭,對我們修學佛法的同修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啟示。換句話說,我們學佛總是念念都想證果,俗話說都想得道,得道就是證果,為什麼我們得不到也證不到?那就是我們在時節因緣上差錯了。佛說經 是「一時」,我們聽經 不是這個「一時」,這是時節因緣上錯過了,所以你不能開悟。如果你也是在這個「一時」,這個「一時」的確沒有時間性,不是算年月日時辰的,只要你心一的時候,你一展開經 本就恍然大悟,由此可知,學佛學什麼?就是學一心不亂。到你一心不亂的時候,這一切大乘了義經 典沒有不貫通的,這個時候一點就貫通。這是一開端就把修行最緊要的關鍵教給我們。
講義【婆伽婆,為主成就。不有教主,群機何歸?諸經 皆雲佛,此經 雲婆伽婆,即是佛之別稱。因一名而含六義,所以不翻。】
『婆伽婆』是梵語,一般經 裡面都翻佛在什麼地方,這個地方沒有稱「佛」,稱「婆伽婆」。婆伽婆裡面含著有六個意思,在譯經 體例來說是屬於含多義不翻,音譯之後再加以注解。
講義【一、自在:不為煩惱所障、生死所系故。】
第一個意思是『自在』,為什麼他自在?『不為煩惱所障』。煩惱是因,生死輪回是果報,既然沒有因哪裡還會有果報?我們學佛,佛法裡面常說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斷煩惱障就是破迷,超越生死輪回就是離苦。我們在講堂裡面也常常提示大家,我們一天到晚如果還有許多的煩惱,我們不但不能超越生死、不能往生,就是連開悟的希望都沒有,不要說大悟,佛經 裡面所講的意思都搞不清楚,這是一定的道理,像開經 偈裡面所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你決定不會知道。經 裡面寫得這麼清楚,古大德也注得這麼詳細,甚至我在講台上還怕諸位看不明白,細細給大家講解、討論,你在這裡看,你在這裡聽都聽不懂。這個裡面有一層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把你障住了。學佛學什麼?去障礙而已,像《金剛經 》裡面所講的「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除障礙,就是斷煩惱障與所知障。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除了修降伏其心之外再沒有其他的,不管法門怎麼多,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降伏其心,如此可知,這非常重要。這個意思非常之深,我們要能體會這甚深的理論,要懂得修學的方法,功夫才能得力,也像佛一樣的自在。
講義【二、熾盛:身光之與智光,熾然照耀故。】
第二個意思是『熾盛』,這是從比喻上說,佛的智慧光明像猛火一樣熾盛,取這個意思。佛是以智慧遍照一切眾生。
講義【三、端嚴:具足微妙相好,端正莊嚴故。】
第三個意思是『端嚴』,就是『端正莊嚴』。佛的相好,以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來說,我們在經 裡面看到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般人沒有法子相比的。相好莊嚴,試問問這世間哪個人不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相好莊嚴,但是只有想是想不到的,相好莊嚴是從福慧裡面修來的。佛的相好莊嚴是多生多劫修福修慧,才感得端嚴之身相。
講義【四、名稱:名聞普遍十方,稱揚無盡故。】
第四是『名稱』,名稱普聞十方,十方世界沒有不知道佛的名字,我們世間人所謂名滿天下,今日所謂知名度,佛的知名度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人不知道的。『稱揚無盡』,為大眾所瞻仰。他的名稱普聞,這也是屬於福德。
講義【五、吉祥:威德冥加顯護,消災滅罪故。】
第五是『吉祥』,此地簡單的注解是『威德冥加顯護,消災滅罪』。諸佛菩薩無不吉祥,你皈依禮敬,得到佛的冥加顯護,「冥」是暗中,暗中保佑你,你自己不曉得,自己不能覺察,「顯」是明顯,佛菩薩保佑你,你自己能感覺得到,這叫顯加。無論是暗中,無論是明顯的,佛總是保佑一切眾生,而且這個保佑是平等的。你皈依了,禮敬三寶,諸佛菩薩保佑你;你造罪業,毀謗三寶,諸佛菩薩也保佑你,因為諸佛菩薩的心是平等的,不會說你造很重的罪業,毀謗三寶,佛菩薩就降罪給你,不保佑你,這個不是佛也不是菩薩,那是鬼神才有這種事情。你對他恭敬,他保佑你;你得罪他,他找你麻煩,降災禍給你,諸位要曉得,佛菩薩決定沒有這個事情。因此諸佛菩薩,你只要是見到他或者是聞名,無不吉祥,最極吉祥,你能供養佛菩薩形像尤其是好。
講義【六、尊貴:乃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故。】
第六個意思是『尊貴』,『乃為天中之天,聖中之聖』。天中之天,上面這個「天」是指欲界、色界諸天,佛為天人師,所以諸天的天王都尊敬諸佛菩薩。「聖」,這是講世出世間聖人,世間聖人不必說了,在佛法裡面小乘阿羅漢稱為聖人,大乘佛法裡面地上菩薩稱為聖人,三賢十聖,佛的地位還在十聖之上,還在等覺之上,所以稱之為「聖中之聖」。「婆伽婆」這個名詞裡含著這六種意思。
講義【他經 有雲婆伽梵。】
『婆伽梵』跟「婆伽婆」是一個意思,只是所譯的中文不一樣。
講義【婆伽雲德,婆雲有,合雲:德有。即是佛具有智斷二德,以智德證菩提果,斷德證涅槃果。】
『婆伽雲德,婆雲有』,合起來是『德有』的意思,這是《大智度論》裡面龍樹菩薩對這個名詞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德有」就是『佛具有智斷二德』,「智」是照的意思,就是我們常講的般若智慧圓滿了,「斷」是講斷煩惱,見思、塵沙、無明煩惱都斷盡了,智慧圓滿。『以智德證菩提果』,「菩提」是覺悟,大菩提是大覺。『涅槃』是不生不滅。諸位要曉得,煩惱是生滅法,見思煩惱、塵沙煩惱,乃至無明,都是生滅法。生滅完全離開了,經 裡常有兩句話「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現前就是大涅槃。寂滅裡面沒有生滅,是清淨寂滅。所以「智斷二德」,就是說的「菩提涅槃」。這些名詞在佛法經 論裡面我們處處都看到,為什麼有這麼多?實在說我們的警覺心太差,說一遍你記不住當耳邊風,給你說上一千遍、一萬遍,恐怕也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佛菩薩不厭其煩天天在提醒我們。「智斷二德」就是我們修行的關鍵。我們要開智慧,必須斷煩惱。斷一分煩惱就增長一分智慧。我不想斷煩惱,我就要開智慧,那智慧能開得了嗎?不但不想斷煩惱,天天還在增長煩惱,又想要開智慧,這完全是顛倒,所以佛才常常提示我們。
講義【又《涅槃經 》雲:「能破煩惱,名婆伽婆。」亦即有德之意。以有般若德,能破一切煩惱;以有解脫德,能了二種生死。】
《涅槃經 》裡面講『能破煩惱,名婆伽婆』,這也是『有德』的意思。『以有般若德,能破一切煩惱』,真正講到破煩惱,是要具足般若智慧。『以有解脫德,能了二種生死』,三界之內的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二種生死都有,三界之外沒有分段生死,但是有變易生死。這二種生死,大家只看重分段生死,只知道這個可怕,不曉得變易生死更可怕。變易生死是什麼?俗話常講的青春不駐,一年一年的衰老就是變易生死,年年都不一樣,不但是年年不一樣,月月不一樣,天天不一樣,一天比一天衰老,哪裡是一年一年!這叫變易生死。到什麼時候變易生死才盡?給諸位說,到成佛,變易生死就沒有了。菩薩還有,到等覺菩薩還有,只有成了佛,變易生死就沒有了,這才叫真正解脫,這是我們應當要警覺的。
講義【以有法身德,能證究竟涅槃,圓證三德秘藏,名婆伽婆。】
『法身』是要有很高的智慧、很深的定力才能證得。那麼我們要問,我們在一生當中可不可能證得法身?給諸位說,圓滿的證得我們不敢講,證得一部分是決定可能的,人人都能辦得到。在淨土法門裡面來講,你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就證得法身了,換句話說,像前面講的法身、般若、解脫你都有,雖然不像佛那樣圓滿,你也有個一分、二分。我們一般所講生死自在,這是決定可以辦得到的,這不是妄語,可是你一定要懂這個理論,要依照正確的方法去修學,那就是一開頭一定煩惱要輕,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要這樣修才行,如果我們的煩惱一天比一天增加那就沒希望了,所以這樁事情完全在乎個人。
這部經 ,是佛在什麼地方講的?前面這個婆伽婆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一般經 裡面都記載著很明確的道場,像我們看的《華嚴經 》在菩提場,《彌陀經 》在捨衛國只樹給孤獨園,都有一個確定的場所。現在我們要是到印度去觀光,釋迦牟尼佛那些古跡都還在,只樹給孤獨園遺址還在,雖然房子沒有了,牆倒了,那個痕跡還在,靈鹫山都可以看得到。這部經 很特殊,你看看佛在什麼地方講的,我們看底下經 文:
經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講義【此為處成就。欲說一乘頓教,必依法界真境。】
這一段就是處所成就。這部經 特別,經 殊勝,道場也殊勝。圓瑛法師的《講義》,多半也是依宗密大師的《大疏》而來的。這個注子裡面有一些很重要,我們要特別的留意。圓覺這一會,是非常殊勝的一會,它是一乘了義經 典,還在大乘之上,『欲說一乘頓教,必依法界真境』,所以就沒有指出某一個地方。
講義【佛有三身:一、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
先講『佛有三身』,三身佛,在《壇經 》裡面六祖大師也給我們講得很詳細。但是這個地方著重在處所。身與處所有密切的關系。『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身與土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證得法身就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在淨土裡面就叫做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身跟土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很難懂,可是真正體會這個意思也並不是很難,但是你可不容易接受,你也不容易相信。如果你在這個地方能建立信心,你能相信,慢慢去習慣它,去接受它,你這一生也就很了不起,在菩薩根性裡面來講你必定是圓頓根性,這樣的人在一生當中,十幾、二十年、三十年之間證法身是有可能的。你要不相信,不能接受,換句話說,你這一生的修學小成就可能有,大成就就有障礙,以念佛來說,你念功夫成片可能,念到事一心也可能,理一心就辦不到,你就有障礙,為什麼?你不相信。
身土是一,譬如我們作夢,在夢中整個夢境就是我們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境界,心外沒有夢境,夢境之外沒有心,你整個心變化成夢境了,試問問,夢境裡面哪一物不是你自己?你夢中有自己的身體,或者夢到有別人,也夢到有山河大地,你這一覺醒來細細想一想,夢中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山河大地,哪一樣不是自己?你要是明了整個夢境就是自己,這就叫明白法身了。所以法身,身土是一不是二。從這個比喻我們再回頭來看看,我們今天所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諸佛、一切眾生與自己這個身體,就是自己真如本性變現之物。你要找法性,找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裡?就好像在夢中一樣,我要找心,心在哪裡?心已經 整個變成夢了,夢就是心。我們的本性在哪裡?本性已經 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無論是哪一物,不是自己是誰?夢境很短暫,一醒來之後,跟你講,你點點頭,是有點道理,可是我們這樣講的時候你就不相信,你就不能接受。信不及,不能接受,就是你自己這一生修證法身的障礙。
你要曉得盡虛空遍法界原來是自己一身,你的心平等了,在一切境界裡平等了,你的心也清淨了,一切萬法裡頭絕對不會有取捨得失的妄念,這些妄念決定沒有了,你的煩惱不生了,你對待一切眾生大慈大悲。這個慈悲稱之「大」,不是大小之大,為什麼?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是自然的。無緣之慈、同體之悲是從法身裡面顯現的,真平等、真慈悲,所以不證法身,清淨、平等、慈悲都沒有,證得法身才有。清淨、平等、慈悲,諸位曉得,是菩提心。什麼人證得法身?圓教初住菩薩,所以淨土宗的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他證得法身。
講義【二、報身佛:依實報莊嚴土,即盧捨那,住華藏世界等。】
法身起作用就叫做報身,報身裡面有兩種作用,一個叫自受用,一個叫他受用。『依實報莊嚴土,即盧捨那,住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在哪裡?華藏世界就是我們眼前這個世界!可是你沒有證得法身,華藏世界雖然在眼前,華藏是真實的世界,實報莊嚴土,「實」不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實相,絕對不是虛妄,雖然在眼前,可惜你不能見到,你不能夠證得。所以諸佛菩薩雖然跟我們同在一起,同在一個房子裡面,我們是凡夫心,把常寂光土就變為凡聖同居土。諸佛菩薩心地清淨,他證得法身,他將常寂光土變為實報莊嚴土,自己在享受。
外面境界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是真的,怎能隨心所變?可見得外頭境界不是真的,佛經 裡面常常跟我們說「境隨心轉」,一點也沒錯。心地純善之人看這社會是美好的、純善的,心地凶惡之人看這個世界人各個都有罪,各個都該殺。境界是隨自己的心在轉,你的心清淨,你看這個世界就清淨,你如果看到這個世界不清淨,那是你的心不清淨不是世界不清淨,我說這個話你能相信嗎?「明明是這個世界不清淨,哪裡是我心不清淨?」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再追究你為什麼不相信,你為什麼不能接受,原因在哪裡?原因就在自己的心不清淨,如果自己的心清淨,看這個世界不一樣了,你才會相信。
講義【三、應化身佛:依凡聖同居土,即釋迦牟尼佛,或在天上,或在人間,靈山、捨衛、竹林、鹿苑等處,為人天說法。】
第三是『應化身佛』,有應身,有化身。應身是眾生有感佛才有應。應身與我們凡夫的身相完全相同,果報也相同,壽命也相同,像釋迦牟尼佛示現的世間壽命是八十歲,他是八十歲圓寂的,這叫應身。應身,有大多數的人機緣成熟,他必須在這個世間住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來教化眾生,這是大眾機緣成熟。如果是某一個人機緣成熟,單獨的,佛菩薩才用化身。化身就是忽然來了,遇到這個人,他跟你講經 說法讓你開悟,你悟了之後這個人也沒有了,以後再也找不到,這是屬於化身。
像菩薩化身,我們同修當中有很多人都遇到過。化是變化,無中生有。像從前周邦道的夫人,周師母,她遇到地藏菩薩,遇到的時候她不知道他是地藏菩薩,這個時候她住在南京,抗戰勝利之後她在南京,她家裡面庭院很深,從大門、二門,有好幾道門,才到內院。有一位法師托缽,到她家去化緣,請她出一點香油錢供養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當時她並沒有拿錢也沒有供養,這個人就走了。走了以後,她忽然覺得奇怪,她家裡院子這麼深,沒有人開門,門都關得好好的,這個和尚從哪裡來的?他走了之後到哪裡去?門也都沒有開,這個疑問一直就解不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她遇到過這麼一樁事情。幾道門都沒有開,和尚到她家來化緣給她講了好多話,她也沒有拿錢。一直到台灣,她是到台灣才學佛的,在大陸上沒有學佛不知道這個事情,到台灣來把這個事情原原本本告訴李老師,李老師給她講,那個人是地藏菩薩,所以她才有一篇遇地藏菩薩記,有一篇文章記載這個事情。這種身是化身不是應身。
應身的行為是跟我們一般人一樣的,要找她一定要開門,裡面開了門他才能進去,門都不開就進去的這是化身,這是化身佛。「應化身」不是自受用的,全是為了度化眾生,所謂他受用身,完全是大慈大悲的示現。三身大概了解,這個地方的「婆伽婆」是佛的什麼身?看這段經 文也就能稍稍體會到。
講義【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正定,就是我們講的「楞嚴大定」。定中的享受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換句話說,不是在大定當中我們的受用都不正常,為什麼不正常?有喜怒哀樂,在佛法裡面講有五種受,苦、樂、憂、喜、捨。身有苦樂之受,心有憂喜,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的時候叫捨受。為什麼叫「捨」?因為那是短暫的,過一會兒他又有這些感受現前,所以這種受是變化無常,它不是一個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這五種受都沒有,身沒有苦樂的受,心沒有憂喜的受,也沒有捨受,這才叫正受,這是真實的。下面解釋「入」:
講義【無入為入,乃是以智契理故,入無入相可得。】
我們講入大涅槃,有沒有這個入的相貌?沒有。所謂「入」是什麼?是智慧開了,把這個事實真相完全了解;不但完全了解,而且確實體會到如如之理與我們日常生活、與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事相確實是一不是二,這叫「入」,入也就是證。
講義【神者,神妙莫測,不可思議。通者,通達無礙,得大自在。此是解脫德。】
『神通』,「神」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所謂神奇、神妙,以我們現在話來講,超越我們的常識、想像之外。不是我們的常識,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我們稱之為「神」。「通」是通達。「神通」兩個字著重在通,他什麼都通達,沒有一樣不通達,這真正是我們想像不到。無有一法不通達,這樣的能力我們叫做神通,這個才得大自在,這是解脫德。「神通」是解脫德,用大;「大」是法身德,體大;「光明」是般若德,相大,配體相用來說的。
講義【大者,統十界而無外,含萬象以有余,是法身德。】
跟《大方廣佛華嚴經 》經 題上的「大」字是一樣的意思。這個「大」不是大小之大,是對於真如本性理體的一種贊歎,太偉大了,再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詞或贊歎詞更為恰當,不得已用這個大字。
講義【光明者,智光圓滿,耀古騰今,慧照分明,窺天鑒地,是般若德。】
『光明』就是般若智慧,智慧圓滿了。般若智慧是我們的性德,換句話說,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般若是自己本來具足的。我們現在看這個世間人,有的人智慧很高,有的人很愚癡,其實你只是從外表上產生了錯覺,實在說智慧是一樣的,沒有高下,顯示出來不平等是因為每個人煩惱習氣不一樣。煩惱習氣重的,他本有的般若智慧透出來的就少,就顯得愚癡,煩惱輕的人透出來就比較多,我們就覺得這個人很聰明,就如此而已,那不是智慧上有差別,是煩惱有厚薄,諸位要曉得這一點意思。
講義【藏者,含藏,含藏體、相、用三大,是為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密之藏,即圓覺本體,如來藏心,法界真境。】
『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像我們現在講倉庫,庫藏的意思。這就是講真如本性的理體、相狀、作用,也就是法身、解脫、般若全都包藏在這裡面,《楞嚴經 》裡面稱之為「如來藏」,如來就藏在這裡面,所以說是『含藏體相用三大,是為法身、般若、解脫,三德秘密之藏』。為什麼經 一開端在處所說「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這句話非常要緊,因為這一會是講《圓覺經 》,換句話說,就是講圓覺真性。在這個處所你一看,佛就入圓覺真性,入圓覺真性給我們講圓覺真性,這還有什麼話說?可是我們自己也得要入個一分、二分,這部經 才能真正得受用。佛入圓覺真性,我們沒有入,沒入來讀誦、來聽講只能有薰習成種的利益,沒有辦法證得。它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作用,有薰習成種的作用,將來再一聽,這部經 我曾經 聽過,我知道有這回事情,雖知道,我不相信,我不能接受,但是你還能夠知道,有這麼一點好處。所以這是『圓覺本體,如來藏心,法界真境』。
不但釋迦牟尼佛,跟諸位說,佛是常住這個境界,縱然是在只樹給孤獨園,是在靈山,或在竹林精捨,那是我們看到的場所,佛住在哪裡?佛住在「神通大光明藏」,這句話就是《華嚴經 》裡面講的一真法界,淨土裡面講的常寂光淨土。佛住哪裡?佛住常寂光,雖然跟我們在一起,他住他的境界,我們住我們的境界,不一樣。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跟諸位提示的就是境隨心轉,境不是真實的,如果要是真實的怎能隨心所轉?不是真實的。我們這一個人,以為人是真實的嗎?不是的,如果要是真實的,那個人看到你很歡喜,你是個好人,另外一個人看到你,你這個人是丑八怪,你這個人可惡極了,那你這個人怎麼是真實的?真實的,大家看都一樣,那是真實的;這個人看你跟那個人看你,不一樣!可見得,人不真實,境界不真實,是隨一切眾生心在變,正是《金剛經 》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位要記住這句話。我們這個身是相,身相也是虛妄,隨著眾生的心就現不一樣,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稍微留意一點,處處體會得到,相隨心轉,沒錯。
講義【如來入此三昧,是以智契理。又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而得正受,不受余受。】
苦樂憂喜捨他都不受。
講義【現自受用身,乃法報同體之佛。自受法樂之處。】
這一段都是講佛的自受用,在此地總結。這是講報身裡面兩種作用之一,自受用的報身。
講義【一切如來,光嚴住持者:以釋迦所住真境,即十方如來,智光莊嚴之境,非余寶物莊嚴,此境為如來所住持故。】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這四句話意思就很長了。前面所講的完全不是我們境界,我們聽了只有羨慕而已,後兩句我們也沾了一點光,為什麼?「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我們在這裡沾一點光了。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住常寂光淨土,十方如來也不例外,哪一個不是住常寂光土?智慧光明莊嚴的境界叫「光嚴住持」,這就是指前面所說的。諸佛的境界與我們關系非常密切,底下一語道破了。
講義【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者:是字,即指上文,如來果地,所住法界真境,就是眾生因地,本具圓覺妙心,是謂果徹因源。而眾生本具清淨覺地,即是如來所住法界真境,是謂因該果海也。】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是」,此地講了,指前面佛的境界,十方諸佛的境界。『如來果地,所住法界真境』,法界真境就是我們現在大家學佛修學的因地。因地心與果地覺如果相應,成就不可思議,在修學期間來講非常的快速,要是真正相契合的話,一生成佛不要等到來生,這一生就圓滿成就。因地心與果地覺一定要相應,這是非常的重要,就是因果要相應,這部經 就是講這樁事情。
『眾生因地,本具圓覺妙心』,如來所證得的境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本來具足的,換句話說,佛有,我們也有。佛有,他受用自在;我們雖有,我們迷惑顛倒。我們有,不知道自己有,眾生苦就苦在這個地方。現在聽到佛跟我們講我們自己有,我也相信我有了,怎麼證得不知道!如何證得的方法,也在這部經 上。能夠知道自己有就很難得,可是更可貴的是要自己證得,換句話說,自己要即身成佛,這才是可貴。
佛門常常有這兩句話,「果徹因源,因該果海」。底下一句,『而眾生本具清淨覺地,即是如來所住法界真境,是謂因赅果海』。從佛那邊說,佛是已經 證果了,果徹因源,因果不二,而且跟諸位說,因果是同時的,是一如,是一不是二。說果,因都包括在裡頭;說因,果也再其中。凡夫現在在因地,雖在因地,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統統包括在其中。
下面大師給我們提出這個問題,這個問答很有意思,真正是說出我們心裡面的疑惑,這是假設的問答:
講義【問:神通大光明藏,既然是生佛同等,如何如來稱入,眾生不入?】
既然大家都一樣,的確是一樣,為什麼他叫佛而我叫眾生?得入的就叫佛,不入的叫眾生。我們為什麼作眾生?為什麼不入?下面解答:
講義【眾生亦未嘗出此大光明藏。】
這句話說得很清楚,我們一切眾生也在光明藏之中,佛眼睛看我們跟他沒有兩樣,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句話在《大藏經 》裡面只發現過兩次,《圓覺經 》上說了,《華嚴經 》上曾經 說過,除這兩部經 之外,一切經 裡面沒有這個說法,這叫說真實話。佛為什麼不輕易說?這句話輕易說不得,說了怕人受害。你是凡夫,本來成佛,「我不要修了,我本來就成佛」,那就害死你了,你望文生義,你不曉得這個真理。在佛的境界裡面,不但在理上講你是佛,事上講你還是佛,你要一下會意不過來,你想想我剛才那個比喻。佛眼睛裡看你,你是佛,豈不是境隨心轉?他成了佛,整個境界就變成佛境界,一切眾生都變成佛。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佛,我們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這就叫相隨心轉,就是這麼個道理。
我們要勘驗自己的境界,檢點我們自己到什麼程度,從什麼地方去驗?就從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你看這個世間好人太少、壞人太多了,這是自己的心惡念多、善念少,就是這個境界。再過個幾年,你修的功夫真有進步了,看這個世界壞人少、好人很多,證明你的善心所多,惡的心所力量弱。外境,諸位要記住蕅益大師那個開示。外面,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沒有善惡,千真萬確,平等平等沒有善惡。善惡好丑都是你自己心變出來的,你一念善心外面就是一個善境界,那就是一個好人;一念惡心那個人就變成一個惡人,也變成惡境界。所以佛成了佛,他住在正受裡面,他看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不是佛,不但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華嚴》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從這個地方勘驗自己,自己功夫有沒有進步不要去問別人,問別人,人家都會恭維你幾句,誰跟你說老實話?說老實話要得罪你,何必?只有自己才真正曉得自己的境界。
《楞嚴》上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物」包括得太多,如果我們說若能轉人,十法界裡只有人法界,若能轉物則十法界統統包括在其中,全都包括了。人是動物,除動物還有植物,還有礦物,統統是物,全都包括了。換句話說,你能轉境界與佛法就相應。底下引禅宗臨濟祖師幾句話,這是很有名的禅宗公案:
講義【臨濟祖師上堂雲:「有一無位真人,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看!看!」】
『有一無位真人』,無位真人就是佛,『在汝諸人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看!看!』這是叫我們參,你有沒有看見?這個「看」就是《心經 》裡面的「照見」,禅家通常就用這個字。「照見五蘊皆空」,我們為什麼不能照見?
講義【只因眾生,向為六塵所蔽、六識所锢,而神不通、光不大,故不言入,非不入也。】
『向』是一向,多生多劫以來。『六塵』是外面境界,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我們今天講一切人事環境。你不曉得人事環境的真相,你被它蒙蔽了,它是個虛妄,你的心被境界所轉,這個冤枉。『六識所锢,而神不通,光不大』,所以不叫做『入』,不是『不入』;而是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不能守自性,就是你不能守住你的自性清淨心,你在這個境界裡頭打妄想、起分別,分別善惡好丑,所以你見不到事實的真相。諸位也許要問,在六塵境界如果樣樣都不分別,那不變成白癡?變成木頭?前面三身跟你說過,法身、報身不分別,報身自受用不分別。應化身為他受用,分別,分別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佛要是樣樣都不分別,怎能跟我們講經 說法?他要給我們講經 說法,他不分別能說得出來嗎?他那個分別就是無分別,怎麼說?為他人分別的,我自己無分別,他受用的分別不是我自己受用的,我自己受用的無分別,所以自己永遠住在神通大光明藏,永遠住在理一心不亂,永遠住在常寂光淨土。眾生迷了寂光淨土,迷了自性,迷的時候無論說話、無論言行都是顛三倒四,都是錯亂。所以眾生有問題請教佛,佛立刻給他解答,眾生有迷著,佛教給他怎樣化解,這就是佛法。所以佛實在講沒說法,佛也沒度眾生,為什麼?因為無法可說、無生可度,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還有什麼法好說?還有什麼生可度?《金剛經 》裡面講「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這個道理。末後他引底下經 文:
講義【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這幾句經 文在後面,意思也很深,到後面我們再說。這一段我們才講了一半,時間已經 到了,希望諸位用心去體會,我們才能得到《圓覺經 》的真實受用。
|
|
|
|
|
|
上一篇:陳兵教授:如何發真實菩提心?其成就的標准的是什麼?
下一篇:陳兵教授:如何融禅入生活?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