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魏道儒教授:佛教學科發展的特點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學科發展的特點

  魏道儒 華方田
  學科前沿宗教所魏道儒華方田
  佛教學科發展的特點
  自兩漢之際佛教初傳中土到現在,中國佛學已經走過了兩千多個年頭。兩千多年來,中國佛學研究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並成為中國學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科研隊伍擴大,研究人才輩出
  目前,大陸的佛學研究隊伍基本上分屬四個系統:一是社會科學院系統,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亞太研究所(前南亞研究所),上海、陝西、浙江、新疆、西藏等地方社科院等。二是高校系統,如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老牌大學,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強了佛學學科教學與科研的力量,許多大學紛紛成立了宗教系或宗教研究所。三是政府的宗教管理部門的研究機構,如國務院宗教事物管理局宗教研究中心,主要側重於中外宗教現狀、宗教政策、法規和宗教事務管理。四是佛教界包括在家和出家四眾的研究力量,包括各級佛教協會及其下屬的佛教研究所和佛學院,各大寺院以及居士佛學組織等。
  二、學術交流頻繁,研究方法多元化
  在學術交流方面,在80年代以前,大陸學術界幾乎沒有舉行過佛學討論會,學術交流渠道不暢。從1980年9月由剛成立的中國宗教學會、中國南亞學會、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及西北大學在西安聯合召開了建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性的佛教學術會議以後,全國每年都要舉辦多次各種議題的國內或國際佛學研討會。傳統的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和佛教哲學的研究方法依然有著很強的生命力,佛教文獻學和考古學的研究方法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化學的研究在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盛極一時,比較宗教學、宗教社會學、民俗學等的研究方法也漸漸為人們所了解,一些學者已開始采用這些方法從事某一專題的研究。
  三、科研成果增多,研究范圍擴大
  20年來,大陸佛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發表了數以萬計的佛學著作和文章,范圍涉及經典文獻,佛教歷史、宗派、義理、人物,佛教哲學,區域佛教,佛教經濟、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其中佛教史研究尤為突出,有通史、簡史、斷代史、地方史,又有文化史、思想史、宗派史等。
  1.佛教史研究取得重大進展。佛教史研究一直是佛學研究的基礎與熱點,新時期的佛教史研究亦在多個方面獲得新進展。除了宗教所推出的幾種佛教史外,呂澂的《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也是此期佛教通史研究的典范之作。湯用彤的《隋唐佛教史稿》雖為未定稿,仍不失為佛教斷代史研究的力作。陳景富《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淨海《南傳佛教史》則是研究朝鮮佛教、南傳佛教教歷史的代表性成果。史金波的《西夏佛教史》、索南才讓的《西藏密教史》、班班多傑的《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以及嚴耀宗的《江南佛教史》、王榮國的《福建佛教史》、崔正森的《五台山佛教史》等則成為地域佛教研究走向興盛的標志。呂建福的《中國密教史》,謝重光、白文固的《中國僧官制度史》,張弓的《漢唐佛寺文化史》,潘桂明的《中國居士佛教史》是專題佛教史研究的優異之作。
  2.佛教哲學研究取得新的創獲。佛教哲學研究也是佛教研究的重頭戲,近20年來,這方面的優秀之作有方立天的《佛教哲學》、賴永海的《中國佛性論》、姚衛群的《佛教般若思想發展源流》、業露華的《中國佛教倫理思想》等。相比之下,方立天最近出版的《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以中國哲學思想及印度哲學思想的發展為參照系,以哲學觀念和范疇的研究為核心,追尋了中國佛教哲學的全部體系結構,把它分為人生論、宇宙論和實踐論三大部分,首次從整體上構建起中國佛教哲學的完整體系,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3.佛教宗派研究出現眾芳爭艷的勢頭。近現代佛教復興之際,佛教宗派研究僅有瑜伽唯識學一枝獨秀。近20年來,禅、唯識、華嚴、天台、三論、淨土等宗派均有新成果問世。比較而言,禅宗作為中國化佛教的典型宗派,受到的關注最多,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也最突出,禅宗史、禅宗思想、禅宗流派、禅宗人物,禅宗文化、禅與藝術均有大批著作問世。在華嚴宗方面,有魏道儒的《中國華嚴宗通史》;在天台宗方面,潘桂明的《中國天台宗通史》、《智顗評傳》,董平的《天台宗研究》都是較有份量的著作;在淨土宗研究方面,則有陳揚炯的《中國淨土宗通史》;楊永泉的《三論宗源流考》與華方田的《吉藏評傳》是三論宗研究的代表之作。
  4.佛教與其它學科的交叉研究全面繁榮。佛教作為締造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對其他文化形態的影響與滲透是深遠而細微的,因而作為新時期佛教研究繁榮的標志性內容之一,佛教與其它文化形態的交叉研究也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績。方立天的《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湯一介的《佛教與中國文化》、洪修平的《中國佛教文化歷程》、賴永海的《中國佛教文化論》等著作是探討佛教與傳統文化諸因素關系的概論性著作。陳允吉的《唐音佛教辨思錄》、孫昌武的《禅思與詩情》、張伯偉的《禅與詩學》、普慧的《南朝佛教與文學》則是佛教與文學研究的精審之作。朱慶之的《佛典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董志翹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梁曉虹的《漢魏六朝佛經意譯詞研究》則是佛教與語言研究方面影響較大的著作。宿白的《中國石窟寺研究》與《藏傳佛教寺院考古》則是佛教考古研究的經典之作。其它諸如佛教與音樂、佛教與舞蹈、佛教與飲食等方面都有相應的著述問世。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上一篇:淨界法師:警告所有的修淨土者:你不要一天到晚想著你的善業
下一篇:淨界法師:他對來生沒有規劃,所以死亡對他來說就是一個毀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