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黃夏年教授:古印度佛教的參學游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古印度佛教的參學游行
       
  佛教與旅游是傳統佛教中的一個應有之題,兩者一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雲游”是佛門的專利,出家人總喜歡到各地參學討教,既要參學就不能坐在家裡,要走出門去,就象一片飄游不定的浮雲,於各處拜師,“撷取眾家之長,在機鋒問答處開悟。古代的大德一生總是要走若干地方,參拜各位有學問的”高僧和祖師,特別是禅宗的禅師們,將雲游作為獲得開悟的門徑,臨濟義玄為得教外別傳之旨,曾幾次到黃檗希運門下受到痛打,老婆心切,終於悟得一切現成,佛法全在心中。所以雲游本身就是一部豐富的閱歷,是一部讀不完、寫不完的書。
  佛教初創,釋迦牟尼與弟子們住在寺院裡,每天出外接受人們的供養,又在印度各地走動說法傳教,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到過王捨城、捨衛城、毗捨離城、拘屍那揭羅城、瞻婆城、迦維羅衛城等國,他居住的地方桓精捨和竹林精捨都是具有園林風光的地方。許多弟子前來瞻拜,如散陀那居士“日日出城,至世尊所”。善生長者“清旦出城,詣園游觀”。(1)等等。釋迦牟尼主張眾生平等,對弟子們說:“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2)古印度的婆羅門教一直有出外學習的傳統,該教認為人理想的生活有四個不同的時期,特別是在第四個遁世期時,要捨棄一切財富,雲游四方,乞食為生,嚴守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離欲),擺脫生死,獲得解脫。《法句譬喻經·明哲品第十四》雲:“昔有梵志,其年二十,天才自然,事無大小,過目則能。自以聰哲而自誓曰:‘天下技術要當盡知,一藝不通則非明達也。’於是游學,無師不造,六藝雜術,天文地理,醫方鎮壓,山崩地動,博奕,妓樂博撮,裁割衣裳,文繡绫绮,廚膳切割,調和滋味,人間之事,無不兼達。”梵志是婆羅門外道,他通過游學,造訪各師,學到了各種知識,“人間之事,無不兼達”,成就顯著,但是他心氣太高,自恃有才而傲慢,最後在釋迦牟尼的調教下,“欣然信解,願為弟子”,成為佛教徒。
  釋迦牟尼本人非常強調出外學習的重要性,《長阿含經》曾經記載,盤頭城有十六萬八千大比丘眾,釋迦牟尼安排他們到外地去游學,六年以後再回來說戒。(3)佛經認為,僧人游學是善法,成就猶如師子。《佛說寶雨經》卷五說:“雲何菩薩游行園林?譬如師子自性無畏,能現威勢游諸園林。菩薩如是,自性寂靜常能游戲無礙法林。雲何菩薩依止巖窟?善男子,譬如師子依據山窟,菩薩如是常能安住智能巖窟。雲何菩薩得無所取?善男子,譬如師子棄捨藏積得無所取,菩薩如是棄捨一切煩惱重擔永無所取。雲何菩薩如彼師子?性能勇猛有大勢力,獨一無二能破他軍。善男子,菩薩坐於菩提道場,獨一無二力能摧破諸魔軍眾。雲何菩薩守護一切善法苗稼?善男子,譬如師子所游行處近於村邑,一切惡獸無能損壞近彼苗稼。菩薩如是所近人間及游行處,一切外道諸惡禽獸,無能損壞善法苗稼。善男子,菩薩成就此十種法得如師子。”(4)“師子”是獅子的古代用法,因其勇威,是獸中之王。傳說釋迦牟尼誕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雲:天上天下,惟吾獨尊。所以佛教說佛是人中獅子,其所坐者是床是地,都叫做獅子座。佛所發出的音聲震動世界,是獅子吼。在《梵網經古跡記》卷三,對出家人出外游學的重要性作了更加鮮明的強調,認為“萬行一門,所謂得意。得意而行無非是。故新學菩薩觸事無知理,應游學以成聖行。如契經言,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所以然者,如七十九雲,無上菩提以慧為體,慧能引發所余一切波羅蜜多,是以於慧起邪行時,當知菩薩於彼菩提及能引法皆起邪行,是故菩薩輕身重法。何者?頌曰:慧於諸善行,如船楫所持。百千盲失路,由一眼得存。”(5)這是從哲學的高度來強調出家人外出游學的重要性,人生難得,沒有經歷過就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認識是來自於實踐,要成就佛道,重要的在於參與,所以才有“應游行以成聖行”的說法。
  大乘佛教時期,佛教的游行參學已經非常普遍,有不同派別的參學情況,如唯識宗的創始人世親菩薩就先學小乘有部,然後再學大乘,最後創宗立說。有處於高果位的菩薩向居士參訪情況,《維摩诘經》敘述小乘聲聞乘中的捨利弗、大迦葉等人前往維摩诘的住處問道,為維摩诘所挫敗。五百聲聞眾中無人敢去。大乘菩薩乘彌勒、光嚴、持世、善德等也前去問學,失意而歸,最後是文殊菩薩與維摩诘居士來往辨復,維摩诘最終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樹立了“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大乘佛教中最典型的的事例是《華嚴經》描繪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善財童子為了遍求法門要義,從初參文殊師利菩薩開始,游行南方各地,先參德雲比丘,輾轉多途,最終參普賢菩薩,得到了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門。善財經歷110城,前後參訪了53位善知識,故稱為五十三參。據學者研究,53位善知識的身分,有菩薩5人、比丘5人、比丘尼一人、優婆塞一人、優婆夷5人、童男4人、童女2人、天一人、天女一人、外道一人、婆羅門一人、長者9人、博士一人、醫師一人、船師一人、國王2人、仙人一人、佛母一人、佛妃一人,以及諸神10人。如此大規模的廣泛參學各種人物,這在印度佛教史上也是一個了不起的事例。在參學訪道的風氣影響下,印度佛教發展勢頭迅猛,當時佛教中心——那爛陀寺聚有前來學習的佛教徒上萬人,史書記載:“ 僧徒數千,游學名僧通數將萬,多是俊才通學。聲馳異域者,其人數百,故印度諸僧皆仰則焉。”(6)這些僧人不僅來自於印度各地,也有亞洲其它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徒,如我國著名的僧人,世界文化名人玄奘法師這時就在那爛陀寺學習,他不僅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而且還在辯論中取得了勝利,贏得了美名,為國爭光。印度那爛陀寺為佛教培養了一大批佛教的人才。
  印度佛教的參學游行的傳統,促進了佛教各派的交流,對佛教的理論和人才的培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代天台宗僧人興慈法師曾經說過:“自古勝游烏可勝紀,皆無適而不以道為利也。豈彼寄懷於風景、選勝於詩賦者所可同日而語哉!”(7)一語道出了佛教徒參學旅游的重要性。
  ——————————
  注釋:
  (1)關於釋迦牟尼在印度傳教的情況,可參見筆者《佛陀與都市佛教——以《長阿含經》為例》一文,載覺醒主編《都市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2)《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五。
  (3)爾時,盤頭城有十六萬八千大比丘眾。提捨比丘、骞茶比丘,於大眾中上升虛空,身出水火,現諸神變,而為大眾說微妙法。爾時,如來默自念言:“今此城內乃有十六萬八千大比丘眾,宜遣游行,各二人俱在在處處,至於六年,還來城內說具足戒。”時首陀會天知如來心,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從彼天沒,忽然至此,於世尊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須臾白佛言:“如是,世尊。此盤頭城內比丘眾多,宜各分布,處處游行。至於六年,乃還此城,說具足戒。我當擁護,令無伺求得其便者。”爾時,如來聞此天語,默然可之。時首陀會天見佛默然許可,即禮佛足,忽然不現,還至天上。其去未久,佛告諸比丘:“今此城內,比丘眾多,宜各分布,游行教化,至六年已,還集說戒。”時諸比丘受佛教已,執持衣缽,禮佛而去。佛時頌曰:“ 佛悉無亂眾,無欲無戀著,威如金翅鳥,如鶴捨空池”。時首陀會天,於一年後告諸比丘,汝等游行已過一年,余有五年。汝等當知,訖六年已,還城說戒。如是至於六年,天復告言:“六年已滿,當還說戒。”時諸比丘聞天語已,攝持衣缽,還盤頭城。至鹿野苑毗婆屍佛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佛時頌曰:“如象善調,隨意所之。大眾如是,隨教而還。”《長阿含經 》卷一, T01, p0010a。
  (4)同(3),T16, p0305b。
  (5)同(3), T40, p0710a。
  (6)《釋迦方志》卷二,T51, p0964c。
  (7)高鶴年《名山游訪記·興慈序》,上海佛學書局,1995年版。
 

上一篇:剛曉法師:《攝大乘論》要義 入所知相分第四
下一篇:剛曉法師:《攝大乘論》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