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空性論今诠》
趙躍辰 著
緣起
本書始自幾位佛友自發的讀經活動,參與者散居世界各地,借助現代網絡方便得以一起學習經論,私下戲稱“哈佛幫”。
初讀《圓覺經》,繼之《維摩诘經》。讀至《七十空性論》,俱覺曲折拗口,思路滯澀。其中既有古今語文變遷之隔膜,亦有成論之時作者所處古印度文化背景、思維方式、論證方法等與今日的顯著差別。
龍樹菩薩《七十空性論》為中觀基石之一,文內七十三頌偈,處處破斥常斷二邊,诠釋無自性無自體無自相,亦即緣起性空之中觀正見。對於現代人,可以發現這些論述,仍然直指人類思想最深處的認識誤區,並探討了產生誤見的根源。同時還會意識到,龍樹菩薩看待世界的視角、認識方法,甚至認識體系上跟大家習慣的有著根本的區別。體會並認識到這樣的不同,學會用龍樹的方式去看待世界認識世界,會給個人的內心世界、個人跟社會關系、個人跟環境關系,乃至整個生命旅程帶來根本性的改變。
論中處處珠玑,推論破斥錯見之方式方法也多為精妙善巧。然世易時移,隨千百年來人類文明的演進,人類在自然科學方面,邏輯等認識論方面、均有相當大的發展。若干在當時已屬窮極精妙的推理、表述,在今日看來可以有更嚴謹而精確的方式;而有些引以為證的事例不合當前公認的現代科學常識,則完全可找到其他現代公認的事例重為佐證。
例如涉及集合問題時,古人對“任一”與“全體”的關系認識不足。古人認為,如果能對集合裡任一元素進行某操作,則對全體元素也都能進行該操作。但集合論指出,在某些無窮集合條件下,對全體元素進行該操作未必能夠完成。再如,古人對事物的認識是一件一件分立進行的,對“連續性”沒有足夠認識,不得不用“相似相續”來表達,造成很多理解困難。
在涉及無界、無限問題時,人類局限於認識能力,不得不先行截斷為有限問題,並從有限有界問題入手。但古人對截斷一事不具備適當的認識方式,只能權置一旁以“無明”兩字帶過,從而產生許多與之相關的困惑,如“無始”、“本有種子”、“無始時來”、“無始幻無明”。這些困惑延續至今,而實際上這些困難在今天的認識論下大多可以消除。
對上述這些問題,討論中均有所涉及。
科學發展到現在,人類對自然現象的了解、人類的認識能力與認識方法,尤其是系統化分析能力,較之千五百年前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雖然遠不及諸佛菩薩的無邊智慧,現代科學與現代認識論中的若干成果對於學習與正確了解佛法,破除邊見錯見卻頗有助益。避而不用無異捨近求遠,枉遭迂曲;若欲正用,卻是前人未開之業,艱難可知。然而,不經嘗試則永無開端,因以此書為引玉之磚,或能對現代教育體系下以基本科學認識論構架自身認識體系的讀者提供些微幫助。
“哈佛幫”於《七十空性論》討論中,引現代認識論進展為輔助,將推理論證過程,逐一梳理,將若干反復迂回的古代辨析,代之以現代更通用更為嚴密的邏輯推理,破斥邊見謬誤,既可以使龍樹菩薩對緣起無性的結論在當前知識結構下繼續得以確立,繼續發揮其不朽的理性光輝;又可以在現代語境下使文本更為親切易讀。因此特將討論內容披刪成文,是為當今環境下對《七十空性論》诠釋的嘗試。
末了,需要明確說明,集成此書之目的絕非厚今薄古,與龍樹當年之推理方式比較高下。實際上佛法如藥,應症為貴。比如某種補藥,對於今日人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而對千年前營養不足的人群則全無此類副作用,則此藥在當時當地,“貴”之一字當之無愧,而今時此地則須加減調整才更合用。龍樹之推理也是如此,當時當地正應時症,是極珍貴,而在現代,龍樹著作中之核心仍舊是對症之藥,但作為說明問題的推理部分,對以現代科學教育為背景的人群來說,有所加減調整可能更為適合。隨著社會發展科學進展教育普及,這個人群正在日益擴大。特別中國現代,近幾十年來的變化已經超過過去幾千年的總和,現代教育背景的人群正以指數方式膨脹,尋求對現代人群更合理有效的推理表述對於弘揚解脫道日漸重要。這已經是一個不可回避而有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