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自相、自體與自性
依中觀宗,任何一法一事物,若自身具備完全不依賴於外緣的特性,稱為自性。此處自性一詞之含義與漢地另一類慣用含義——如六祖《壇經》雲“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完全不同,與唯識宗“依它起”、“遍計執”、“圓成實”三自性之含義也完全不同。若這個特性是可以不依賴外緣而顯現,則稱為自相。若抽象為不依賴外緣的存在,則稱為自體。自體、自相與自性實際上是同義詞,經簡單推理可以相互導出,其意義相似,表達側重則稍有差異。如上自相、自體與自性的表述,並不能構成嚴格定義,只是在一般思維下的意義,仔細推敲則有很多漏洞。中觀在發展過程中,漸漸減少了對自相、自體兩詞的使用,而發展出了對自性比較完整的表達:若某法(事物)能不依賴外緣而顯現,則稱某法有自性。這樣的自性,如後分析可知,是無論如何也沒法成立的。
看上去,自性似乎是中觀論師們自己設立出來的批評對象,中觀師們花費了大量時間對此自設之敵進行批判。但仔細分析“自性”一詞的指向,它確實反映了人類的本能認識方式裡所包含的大量非理性成分。故而,借助對自性的否定,可以清理並校正大量的、當事人未必自我了知的隱含錯誤。
唯識宗使用自性一詞時,其含義與中觀完全不同,為避免枝蔓,此處不再加專門介紹。但需明確,唯識所說的自性並非中觀所破斥的對象,若干學人的疑問源自誤以為中觀唯識中自性一詞含義相同,或者因某些後來學人對唯識宗自性一詞的诠釋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