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青年,發了菩提心,志願宏大,然面對現實條件,理想難以實現,於是便苦惱、灰心,精神不振。這種狀況,多由其理想脫離現實所致。
有的青年立志盡快證果,乃至即身成佛,得大神通大自在,乃走南闖北,到處拜訪名師,看看這個太俗,那個一般,奔走數年,難得一個能服膺的師父,今天參參禅,明天念念佛,後天又修修氣功,結果一事無成,證果成佛遙遙無期,於是銳氣大減,煩悶不安。不知修道成佛,乃長久之事,雖然精進增上,可超越多劫,但菩薩發心,須得有奮斗三大阿僧祗劫的恆心與韌性。諸佛菩薩,莫不精勤多劫,方成道果。只要發心真正,盡力修學,只問耕耘,不問收獲,踏實修去,自然會修一時得一時受用,積一分功德,功德圓滿,自然水到渠成。現前若真能念念無所住著,念念盡心盡力弘法利生,當下即與佛菩薩的化身無異。實際上,就是成了佛,也不過是‘得無所得’,更大更好地利益濟度眾生而已。一定要執個證果成佛,則這證果成佛之念,即成了妄念煩惱,系縛自心不得安然。
至於神通妙用,雖為一種弘法度人的方便,但非佛法及弘法度人的根本。佛法以般若為根,見性為本,弘法度人,以智慧、慈悲、精進的道德力量感化人為最有效。不光明心見性,伏斷煩惱,具感化人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即使修得神通,人家也只會把你當作個異人怪物看待,即如當今的一些特異功能者,只不過被試驗研究而已,甚而被利用作竊取情報和贏利的工具。具備了般若和感人的人格、道德,能兼具神通固然好,即使不具神通,也可以大弘佛法。歷代高僧,多數都不是靠神通弘法。如前輩太虛、印光、弘一等大師,未曾標榜神通,而亦功德巍巍,至今尚為人欽敬,澤惠甚深。太虛大師在這方面的示范尤具啟發意義:他年輕時閱經開悟,坐禅中天眼、宿命、他心等神通皆偶爾發現,顯然具證果發通的根器,他自信沿個人修定慧的路子走下去,小乘聖果、神通即身可證。但他觀察中國佛教現狀,不走那條路,而發大心修大行,立志改革佛教,辦僧伽教育,組佛教團體,編刊物,寫文章,宣揚人間佛教,嘔心瀝血,操勞奔走,神通雖然未能證到,但他所作弘法利生的功德,對佛教和社會的有益貢獻,我看要比一個證到六通三明的自了漢大得多,其進道成佛的速度,也必然要比只顧自己修行證果者快,這可謂大乘道修行的榜樣。
在今天,作太虛大師那樣的大修行,我看無論出家在家,都具條件,而且條件相當好。弘法事業在不斷發展,佛教人才奇缺,不愁無用武之地。講經說法、辦佛刊、寫文章、教育僧伽、管理寺廟,都是大修行,都急需人才。只要你有道心,通佛法,有才干,就是坐在家裡不動,也會有人來請你去做事。即使沒有足夠時間坐禅習定,在做事中,照樣能夠修行,何況做弘法利生之事,本身便是修行。若急於修定發通、即身成佛,便不大現實了。修定發通證果,須具備多種資糧:精通教理、見地真正、遇明師、得外護、身體好、業障除等諸緣,缺一不可。有接近證果的根器,具足諸緣,閉關修定慧三五年、一二十年,證到見道、發五通,是有可能的。過去漢藏兩地,這樣修的人不少,但其中能證果發通者,為數亦不多。今天的青年僧俗,多數不具閉關修定、克期取證的資糧,非分妄想,徒增煩惱。若真欲即生取證,我看還是先老老實實在生活中修大乘漸道,積集資糧,自己創造克期取證的條件。只要發心真正,資糧具足,自不難得克期取證的因緣。不具資糧,就是走到深山裡去修苦行,盲修瞎煉,弄不好便會著魔。
有的青年僧尼,初出家時道心甚好,出家後見寺院裡修學和生活條件不理想,也有你是他非,僧尼在社會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有時還受人嘲谑欺侮,又不大甘心還俗,於是萎靡不振,懶散度日,給社會人士留下不好的印象。不知寺院的修學條件,比起一般在家人還是要好得多,即此出家因緣,亦非易得,應極珍惜,精勤修學。寺院中也有社會上的各種是非,是正常現象,自古即然。修行的關鍵,全在自心,自己不去惹是生非,是非不會來找你,自己常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非,則雖處是非叢中,亦可不受是非的干擾。至於受社會人士尊重與否,全看自己有無學識、智慧、道德、修行,自己修行好了,德能服人,智慧度人,你就是不走出寺院,社會人士也會到寺院裡來親近恭敬你。沒有實德實學,就算政府封你個活佛,也沒多少人會買這個賬。社會人士對佛教不理解,對僧尼不尊重,責任在僧尼居士不善弘法,應以此為助緣、動力,發大心修行弘法,令世人能普沾法益,敬信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