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捨利介紹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捨利子是修行者.修煉者的一種轉化的顯現,是體現了修者的思想的一種境界,多見於修行者,無宗無派不信宗教的也有捨利子的出現,只不過是及其太少了,因早出現於佛教多見於佛教,故稱佛捨利。
空學者(佛教徒)都有捨利子只不過是多少.大小.明透亮暗不一吧了,更取決於滅跡時的思想的思想於境界的不同而已,明.透.亮.鮮.艷.麗者上。
  捨利子是佛學者在日常修煉(靜坐.靜思.靜性.靜行.覺行.覺空.覺悟.覺淨)過程中的一種產物,在修煉過程中就已覺知存在,不過說出的少而已。
  捨利子不是色世上所產之物,如玉石.寶石.鑽石,現實直產之物,而是升華的轉化之物,捨利子在修行者隨修行者而行,捨利子和修行者常見,捨利子隨修行者的思想意志顯現,修行者智形於捨利子聚則成形.散則成風(無形),無物但可見,有物卻無形,空不亦色,色不亦空,空既是色,色既是空,是空中的妙有,所以捨利子多出自於佛教,或者自守於佛教理論者,或者修於空學者(常.樂.我.淨)。
  捨利子是思想者的思想與真空結合體,是與萬物的結合結合體,是與宇宙的結合體,是與心.神.意的結合體,是修行者的思想.意志.神意與天地.宇宙.人類一切萬有的結合體。
  修行者在滅寂時根據生前的修行境界.思想意志.以及生活方式.接觸事物,修行悟道的方式.行事.心性.覺性.悟性等等一切的一切而顯現色體,滅寂前為影現,滅寂後為色現,有現也有無現的,有無捨利子並不是完全衡量修行者的高低,但是有則公認為高,就像衣缽受傳一樣。
  佛指捨利,是意指.釋迦如來佛棄世如涅盤前化轉時,已化變了的指骨的本質的指骨,有指骨形,有捨利質,故稱“佛指捨利”。
  所謂捨利子為個人修行成就之結晶,原來捨利子稱為捨利,後來才稱為捨利子。捨利原是印度語譯為(設立羅)....等各種不一之名稱,其意義為“遺留物”或“靈骨”。捨利子不完全經由火化而得。
  捨利子的形成和做善事沒有關系,主要是和生活習慣有關系,但是你做善事會長壽,這很重要.長期使用某一種食物,其中的某些元素在體內出現沉積,火化的時候受熱就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結晶。
  捨利子印度話叫做馱都,也叫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遺身。是一個人往生,經過火葬後所留下的結晶體。不過捨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它的顏色有白、黑、綠、紅的,也有各種顏色;捨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白色的捨利子是骨骼的,黑色捨利子是屬於頭發的,紅色的捨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綠色或五色班斓的捨利子。
  經上說,捨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願力,所得來的,它十分稀有、寶貴。像佛陀涅盤後,所燒出的捨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當時有八個國王爭分佛陀捨利,每人各得一分捨利,他們將佛的捨利帶回自己的國家,且興建寶塔,以讓百姓瞻仰、禮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後也都能得到捨利。如中國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虛、章嘉等大師們,他們都留下相當數量的捨利。
  捨利的種類,一般分有全身捨利、碎身捨利。全身捨利是不需經過火葬,而全身不會腐爛,這種就叫做全身捨利,也叫肉身菩薩;碎身捨利,則是火葬後的遺骨。但也有一些捨利不是由人體變成的,如從天上、地下跑出來,或由油燈裡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還有一種是誠心供奉禮拜求得,捨利之中再生出捨利子的。而在《浴佛功德經》將捨利分為:一、生身捨利,又稱身骨捨利,是佛的遺骨;二、是法身捨利,又稱法頌捨利,是指佛所遺的教法、戒律。
  捨利子的各種現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結石,結石主要成分是鈣質或金屬鹽沉積,形態和水垢相似,也很易碎,這些東西在高溫下都會變成粉末狀的的氧化物。結石病人數以千萬,但只有修行者才會有捨利子。大德的舌頭,心等沒有骨質的軟組織也可火化不壞形成捨利子.連念佛鹦鹉的舌頭也能成捨利。何況體內結石數量及其小,否則會危及生命,但是有時候出現捨利子的數量極其驚人,而且色彩和形態各異。
  有的捨利子硬度極高,用鐵錘敲打都錘砧俱陷,而絲毫無損。並不是常年吃齋和尚才會有,僅僅皈依一年往生的在家居士,焚化後遺骨上也出現了捨利子。
  當然,也有一部分所謂的“捨利”確實是沒有完全燒化的骨質和牙齒,但結石是不可能經受焚化後成為“捨利”的。有些人用科學的名義把捨利子解釋成結石,其實這種欺騙公眾的做法,這些所謂的科學其實是“偽科學”。
  有的捨利子硬度極高,用鐵錘敲打都錘砧俱陷,而絲毫無損。有的捨利還會長大、生小捨利,等等等等,這些豈是現代科學所能臆測的2002年二、三月間,安奉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的佛指捨利赴台灣巡禮,引起極大轟動。為確保佛指捨利在運送、巡禮期間的萬無一失,兩岸有關方面制定、采取了極其周密的安全保衛措施--在為壇城(放置佛指捨利的鎏金銅塔,重63公斤、高134厘米)安裝了重達270公斤的防彈、防火、防震玻璃罩的同時,兩岸佛教界400多人,乘兩架專機隨機護送;到台後,從機場到供奉佛指的台大體育館,沿途10萬信眾恭迎,可謂萬人空巷;安置佛指的捨利亭內裝有紅外線感應器和攝像頭,可隨時監控現場情況;與此同時,由大陸24名武僧、台灣120名金剛組成的護法團,與其他有關人員配合,組成4道屏障,24小時護衛。這一切,足見佛指捨利的珍貴和重要!
  如此興師動眾、牽動人心的佛指捨利究竟為何物?
  捨利是指佛祖釋迦牟尼(即《西游記》中的如來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據傳,2500年前釋迦牟尼涅盤,弟子們在火化他的遺體時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捨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捨利子。佛祖的這些遺留物被信眾視為聖物,爭相供奉。在歷史煙雲的變幻中,絕大多數捨利被散失、湮沒、毀壞。不幸中的萬幸,1987年在法門寺的地宮中發現了許多唐代古物,這顆世界上惟一的佛指捨利即在其中。出土時,佛指捨利用五重寶函包裝著,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黃,稍有裂紋和斑點。據史料記載,唐時,該捨利“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記與實物吻合,只是顏色因受液體千年浸泡變得微黃了。
  在上述幾種捨利中,珠狀捨利子的生成至今是個謎。這種捨利子並非虛無缥缈的傳說之物,因為在現代修行的佛教人士當中,圓寂火化後,也曾有此現象產生,盡管個例罕見。筆者手頭有《今晚報》1994年7月20日摘自《江南晚報》的一則報道:蘇州靈巖山寺82歲的法因法師圓寂火化後,獲五色捨利無數,晶瑩琉璃一塊,且牙齒不壞。尤為奇特的是,火化後其舌根依然完整無損,色呈銅金色,堅硬如鐵,敲擊之,其聲如鐘,清脆悅耳,稀世罕見。
  遺體火化,不僅是個燃燒的過程,其實也是個熔煉的過程。上述珠狀捨利子是身體中的哪些成分熔鑄而成的?我們普通人,死後火化時有些人是否也能生成些捨利子?有人分析,佛教界的一些修行之士之所以能夠生成捨利子,與其長期素食和飲山泉水有關。菜蔬和山泉中富含各種礦物質,經幾十年積累,人體各部含量很多,圓寂火化後便“煉制”出了捨利子。此說是否正確,有待進一步研究.

法門寺佛指捨利真偽考

1、佛指捨利來源之謎
  萬事都有源頭,法門寺佛指捨利也應有其來歷。可是到現在沒有人能拿出確切的物證或記錄來證明法門寺捨利來自佛祖正源。在目前見到的所有有關研究文獻和文章中,都把法門寺佛骨的來源歸溯到古印度的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弘法時期。例如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就寫道:“我國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真身寶塔內的佛陀指骨真身捨利,系印度護法名王阿育王遣使造塔供奉於此,是天上人間獨一無二的佛指捨利”。而這種說法的根據是佛教典籍裡的記載的一些傳說和故事。根據佛學界和法門寺研究學者廣為引用的唐釋道宣輯成的《廣弘明集》記載“東方竺國,有阿育王,收佛捨利,役使鬼神,散起八萬四千塔,遍閻浮提。我此土九洲之內,並有塔焉。” 另據《菩薩處胎經》所述阿育王散發捨利時,“南瞻部洲界內,今華夏天下,分得一十九所。法門寺為五也。”
  佛書《法苑珠林》具體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國為供奉佛祖捨利所建的19所塔名和立塔地點:1.西晉會稽鄮縣塔。2.東晉金陵長干塔。3.石趙青州東城塔。4.姚秦河東蒲扳塔。5、周岐州岐山南塔(即法門寺塔)。6.周瓜州城東古塔。7.周沙州城內大乘寺塔。8.周洛州故都西塔。9.周涼州姑臧故塔。10.周甘州刪丹縣故塔。11.周晉州霍山南塔。12.齊代州城東古塔。13.隋益州福感寺塔。14 隋益州晉源縣塔 15 隋鄭州超化寺塔。16.隋懷州妙樂寺塔。l 7.隋並州淨明寺塔。18.隋並州榆杜縣塔。19.隋魏州臨黃縣塔。
  就是根據以上記述,學者和佛教徒們得出了法門寺佛指捨利是阿育王時期來自印度的結論。然而這些記述即使剔除其中明顯的不合理的神化說法(如遣鬼日造84000塔、捨利分做84000份等),剩下的記載也是經不起推敲的。
  祖上為首陀羅種姓的阿育王統治印度孔雀王朝的時期約在公元前269—236年,正是中國的戰國時期。根據我國史書記載和文物考古,史學界普遍認為戰國時佛教的傳播區域還遠沒有到達中國。
  對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雖有不同看法,但為學術界認可的最早的年代是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 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經,當為佛教傳入漢地之始。“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 (《三國志》裴松之注所引魚豢的《魏略·西戎傳》)
  而更為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明帝永平十年(67年)佛教始傳來中國(法門寺網站即取此說)。一般略謂: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夜夢金人飛行殿庭,明晨問於群臣。太史傅毅答說: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十年(67年)蔡愔等於大月氏國遇沙門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帝特為建立精捨給他們居住,稱做白馬寺。此說最早見於《四十二章經序》和《牟子理惑論》。《理惑論》說:“昔漢明皇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之曰‘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於是上悟,遣使者張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於大月支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於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
  不管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在漢哀帝元年(公元前2年)還是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都大大晚於印度阿育王在位的期間,那時阿育王已經去世2、3百年了。 在佛教進入中國2、3百年以前,阿育王怎麼能夠在中國修建起護衛佛祖捨利的19座寺廟呢?況且這十九所寺廟雖有延續至今者,但無一能找到始建於公元前2、3百年的物證。有關阿育王分骨建塔的傳說僅見於佛經和佛書,歷代史書均無記載,故而作為宗教的神話傳說來看並無不妥;但把未經考證的神話傳說作為史實來看待,進而推斷出法門寺為佛祖捨利瘗葬之地就未免有失輕率。根據史料考證,法門寺始建於北魏時期約公元420-490年前後,現寺內尚存的北魏千佛殘碑就是立塔建寺後不久樹立的。當時雖稱“阿育王寺”(或“無尤王寺”),但從時間上判斷,此時已距阿育王播散佛祖捨利700多年了,因此不可能是為存放阿育王所遣“鬼神”送來佛祖捨利而修建的。從科學的角度看,雖不能就此完全肯定法門寺佛指捨利為偽,但至少不能以阿育王建塔來作為佛骨捨利來源的證明。也就是說,法門寺佛指捨利從根本源頭上來講就沒有靠得住的根據。

2、拓跋育發現捨利之謎
  根據法門寺出土的《大唐鹹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碑記載“元魏二年,岐守拓跋育初啟塔基,肇申供養。”也就是說在元魏二年(公元555年)由岐州太守拓跋育在此地建塔,開始供養佛祖捨利。
  自阿育王到拓跋育中間隔了7、8百年,即使從漢哀帝算起,時間也過去了500多年了。在這500多年裡,中國經歷了兩漢、三國、兩晉、十六國等多次的改朝換代和長期戰亂。尤其是公元44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采納崔浩奏言,禁佛教,毀經像塔寺,坑殺憎人,據記載阿育王寺(法門寺)也遭到"斷佛道經像毀場"的劫難。
  阿育王遣人“送來”的佛指捨利如何在這長期的動蕩歲月和毀佛劫難裡幸免毀於兵燔匪燹,而能流傳到拓跋育手裡,絕非簡單易事。但是如此壯烈的捨利流傳史實卻是絲毫不見於經傳。甚至連詳細記載了許多同期的佛教傳說的佛經典籍裡也找不到痕跡。這不能不讓人懷疑拓跋育是否真的“發現”了佛祖捨利。
  很有可能拓跋育是根據前人有關阿育王的傳說而在法門寺“自我發現”了佛指捨利。如果阿育王“役使鬼神,散起八萬四千塔”僅僅是虛構的話,那麼拓跋育的“發現”也就只能如同是水中月、鏡中花般的虛假了。
  拓跋育為什麼要憑空“發現”佛祖捨利呢?這就要從此人的為人說起。公元386年,鮮卑貴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就是魏道武帝。拓跋育出身北魏的皇族宗室,世受恩寵,在北魏時,官封大將軍、淮安王、岐州牧。北魏末年,他追隨魏孝武帝元修一同入關,西魏時成為十二大將軍之一。到北周,又受封小冢宰之職。鮮卑是北方游牧民族,彪悍好斗,族內也常常喋血厮殺。北魏歷經14帝,竟有9個皇帝被自己人謀殺死於宗室皇位之爭,可見皇族內部爭斗之殘酷。而拓跋育卻能在如此株連甚廣的血腥爭斗中不僅幸免於難,還官運亨通,連仕三朝,手腕不可不謂高超。如此聰明之人,利用佛祖的傳說,在己任上“發現”佛祖捨利完全可以理解。一來這可以在不得罪皇族其他人的情況下固恩邀寵,因為與佛祖結盟可免結黨營私的嫌疑;二來也可以披上佛祖保佑的護甲,在殘酷的官場殺戮中多一層保險。因此,盡管拓跋育的“發現”沒有可靠證據證明佛祖捨利為真(很有可能他本人根本就是造假的策劃者,後文將進一步論述),他仍要不遺余力地“發現”捨利並修建佛塔供奉佛祖捨利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果另外十八個阿育王建塔地點也有類似拓跋育這樣的精明官僚,很可能留下的佛祖捨利就不止法門寺一家了。

3、唐代捨利重現之謎
  拓跋育之後,北周武帝(560-578年)又一次滅佛,法門寺再遭劫難。到隋文帝仁壽年間(601-604年)的郡守李敏“繼開靈趾,鹹存香花”,重修寺院,啟塔奉佛。此後,終唐一朝又有七次供奉佛祖捨利的盛舉。其中典籍記載捨利出土較為詳細的是高宗顯慶四年(659年)的第二次供奉。摘取極受佛教界推崇的唐麟德元年釋道宣撰集的《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有關描述如下:
  “顯慶四年九月。內山僧智琮弘靜見追入內。語及育王塔事。年歲久遠須假弘護。。。。。。。。又傳雲。三十年一度出。前貞觀初已曾出現。大有感應。今期已滿。請更出之。。。。。。。。。即給錢五千絹五十疋。以充供養。。。。。。琮即入塔內專精苦到。行道久之。未有光現。至十日三更。乃臂上安炭就而燒香。懔厲專注曾無異想。忽聞塔內像下振裂之聲。往觀乃見瑞光流溢霏霏上湧。塔內三像足各各放光。赤白綠色纏繞而上。至於衡桶合成帳蓋。。。。。。及旦看之。獲捨利一枚。殊大於粒光明鮮潔。更細尋視又獲七枚。。。。。敕使常侍王君德等送絹三千疋。令造朕等身阿育王像。余者修補故塔。。。。。初開塔日。二十余人同共下鑿。及獲捨利諸人並見。。。。。其捨利形狀如小指。初骨長寸二分。內孔正方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淨。余內小指於孔中恰受。便得勝戴以示大眾。。。。。。顯慶五年春三月。下敕取捨利往東都入內供養。時周又獻佛頂骨至京師。人或見者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敕以捨利及頂骨出示行道。。。。。。皇後捨所寢衣帳直絹一千疋。為捨利造金棺銀椁。數有九重雕镂窮奇。以龍朔二年送還本塔。”
  大意是:顯慶四年九月(公元659年)智琮、弘靜和尚進宮對高宗說:法門寺塔需要維修。又說:佛祖捨利三十年一出,貞觀年間出現過,現在又到期了。高宗即撥銀兩五千、絹五十匹給他們去操作此事。智琮到法門寺塔內專精苦行,就是不見捨利放光。在手臂上按放炭火,燃臂燒香,忽然聽到振裂之聲,尋聲看去,但見瑞光流溢,霏霏上湧,塔內佛像各放異彩。祥光異彩合為帳形。次日早晨獲得捨利一枚,光明鮮法,仔細尋看,又獲七粒。高宗令王君德等送絹三千匹,並造帝等身,阿育王像。所余修繕寺院。此後才在塔內得到如小指的合利,骨長一寸二分,內孔呈正方形,外形也方,下平上圓,內外光潔。小手指正好能插入孔內,我戴上舉示大眾。至顯慶五年春三月,有旨請捨利往東都洛陽入宮供養。又有人獻佛頂骨至京師,高五寸寬四寸,呈黃紫色。高宗令將捨利和頂骨向大眾展示。武後捐出私人衣物約合絹一千匹為捨利打造金棺銀椁,極盡奢華。捨利於龍朔二年送還法門寺。
  簡單分析一下上文,可以看出,從貞觀年間(631年)唐第一次奉佛到顯慶四年(659年)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期間,佛祖捨利就需要“燃臂燒香”才能得見。而拓跋育發現的捨利歷經了500-700多年的密藏,不知要燃什麼才能得見啊。
  第二點就是智琮進宮的目的如果以現代的觀點來看是在搞立項目要撥款這一套。高宗求佛心切,就滿足了智琮的請求。批給了他銀絹。
  第三,智琮搞到的下撥經費可能不足以應付各項應酬和開支,從而使得捨利的發現格外“艱難”,鬧到智琮要炭火燃臂才能見光。這些功夫也不是白費的,高宗果然又撥了三千匹絹給智琮
  第四,也許是看到智琮搞捨利項目發了,有來自周王(李顯,高宗第七子)封地的人不忿,就有樣學樣地“發現”了佛頂骨,進獻給高宗。不知這個人換到了多少銀子,但從高宗准予佛頂骨和佛指捨利一起向大眾展示來看,不會比智琮少到哪裡去,甚至會更多(佛頂骨終究要大過佛指骨)。不過此後佛頂骨下落就不明了。
  第五,智琮以及以前包括拓跋育等發現者所挖到的捨利沒有任何證明能表明那就是阿育王所埋的佛祖真身捨利,這就使人有理由懷疑那些智琮們在找不到真捨利(如果有的話)的情況下,為了向上交差或者其他目的難道就不會造一個赝品來應付當權者和大眾?至少在智琮之前沒有看到詳細描述佛祖捨利的記載,這就給有心作偽者留下了充分發揮想象力的空間。
  
4、佛陀指骨之謎
  1987年法門寺佛祖捨利出土後,考古和佛學界眾口一詞的將其稱之為佛指骨捨利。趙樸初先生寫道:“我國陝西扶風縣法門寺真身寶塔內的佛陀指骨真身捨利”“是天上人間獨一無二的佛指捨利”。更有許多文章具體指明,此乃佛祖左手中指指骨。台灣弘度法師就稱:“佛指捨利是佛祖釋迦牟尼入滅荼毗後留在人間的左手中指指骨,全世界僅此一顆。”
  可是從人體骨骼結構學分析,這枚捨利不可能來自人體的手指部位。
  法門寺共出土四枚捨利,四枚捨利外形和尺寸都極為相似,呈方形或圓形中空管狀。今日所謂的真身捨利為骨質,長40.3毫米,寬在17至20毫米之間,其它三枚影骨的大小也與此相近。這與釋道宣所描寫的“初骨長寸二分。內孔正方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淨。余內小指於孔中恰受”十分相符。然而正常人的中指指骨直徑只有10毫米左右,內孔不會超過5-7毫米,根本無法像釋道宣描述的那樣在內孔裡插入小指,正常人小指的外徑超過10毫米,大多超過中指指骨的外徑,更不要說進入內孔了。因此這枚捨利不可能是來自正常人的中指指骨。具有如此粗大指骨的人,按照骨骼比例手掌要比正常人粗大一倍以上,按照比例估算,身高則會超過三米。同時“佛指”捨利那種方形外形也非人類指骨的正常外形,從另一面說明這枚骨質捨利並非來自人類指骨。
  但佛祖即然是非常之人,是否手指骨也異於常人呢?根據佛經記載,佛祖有三十二大人相(異相)和八十種小相。《坐禅三昧經卷》中詳細列出了佛祖身體的這三十二大人相和八十種小相。其中對手相的描述計有:手指纖長、指間有缦網、垂手過膝、手文長而不斷等。但是並無手指異常粗大或身材巨大的記載。因而佛祖的手指骨應該與常人的相差無幾,而在法門寺出土的捨利遠超出正常的指骨尺寸,絕非佛祖手指骨捨利。在人體206塊骨骼中只有上下臂或腿部的骨骼可以達到這樣的尺寸或形狀。
  其實,唐朝以前的典籍中,並無文字載明法門寺捨利是佛指骨捨利。記述唐朝最後一次供奉的《大唐鹹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中也將捨利稱為“金骨”而不提“佛指骨”:“乃有九隴山禅僧師益,貢章聞先朝,乞結壇於塔下,果獲金骨,潛符聖心”,“虔拜瑤函,若靈山之舊識;一瞻金骨”。由於唐釋道宣的記載中說:“余內小指於孔中恰受”,並曾將捨利套在手指上示眾,也許是受道宣說法和做法的誤導,在唐朝末年逐漸有些民間流傳的說法提到佛指骨捨利。最早見到佛指骨捨利說法是唐末康骈記錄民間神怪傳說的《劇談錄》,其中有"佛中指節"的提法。及到宋朝,佛祖捨利瘗埋日久,各種流言以訛傳訛,將佛祖捨利誤為佛指骨捨利的說法逐漸濫觞。
  太平興國七年(982)北宋贊寧撰寫的《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晉太原永和三學院息塵傳)就有記載說:“(息)塵聞鳳翔府法門寺有佛中指骨節真身。乃辭帝往岐陽瞻禮。”
  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鑒》第二百三十三卷載;“貞元六年(庚午,公元七九零年)春,诏出岐山無憂王寺佛指骨迎置禁中,又送諸寺以示眾,傾都瞻禮,施財巨萬。”
  於紹興二十七年(1157)成書的邵博《聞見後錄》則載:“(法門)寺有古塔四層,瘗佛手指骨一節,唐憲宗盛儀衛迎入禁中。”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光所記載的貞元六年的诏書中的佛指骨很有可能是司馬光根據宋朝的習慣而順筆寫下的記錄,並非唐德宗的诏書原話。唐朝七次迎奉捨利,均無將其稱為佛指骨的記載,因此德宗诏書中將捨利寫為佛指骨的可能性極低。此點權且存疑,留待行家考證。
  自宋以降,法門寺埋有佛指骨捨利的說法就幾乎稱為定論。西北大學歷史系柏明教授,在l984年陝西省歷史學會年會上作了題為《法門寺調查記》的報告就提到: “現在的半壁殘塔,傾斜有度,裂縫明顯,勢難久存。……據文獻記載,塔下地宮內藏釋迦牟尼手指骨一節和其它文物,…。”
  總得看來,佛指骨捨利的誤傳,起源在唐末,流傳在宋朝。如果要正名的話,則應稱為“佛指狀骨捨利”方可以避免誤導視聽。


5、影骨靈骨之謎

  1987年法門寺地宮共出土四枚佛祖捨利,按照發現次序,依次將其稱為第一枚到第四枚佛祖捨利。其中僅有第三枚為骨質捨利,其他三枚為玉質,因而專家們認定,骨質捨利為佛祖真身捨利,是為靈骨。其余三枚皆為後人仿造的影骨。
  然而通過仔細分析發掘過程,發現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從供奉的隆重程度上看,古人明顯是把第一枚“影骨”放在首要地位來供奉的。而我們今天看作“天下獨一無二”的佛指靈骨卻是四枚中最不受重視的一枚。
  法門寺地宮仿照佛教廟宇,從前到後依次分為甬道、前室、中室、後室四重結構。專家今天認定的三枚影骨分別位於前、中、後各室的中心位置。最為顯赫的後室中心位置供奉的是第一枚捨利,由八重寶函盛斂,左右各有一位天王雕像護衛,十分莊嚴隆重。足以表明該捨利在整個地宮至高無上的地位。
  第二和第四枚也分別被隆重地供奉在前室和中室。並分別有石雕阿育王塔和漢白玉靈帳罩護。而今日被認做“靈骨”的第三枚捨利卻僅僅裝在五層寶函內,獨獨被埋在後室牆下的泥土裡,不能堂而皇之地享受供奉。根據佛教廟宇的供奉習慣,可見,古人所供奉的“靈骨”應該是第一枚捨利,而不是第三枚。
  另外,捨利的椁藏方式也更加清楚不過地說明了這一點:
  第一枚捨利安置在唐懿宗所賜、用紅錦袋盛裝的八重寶函內。最外層為銀稜錄頂檀香木寶函,發現時已經腐朽。二重為鎏金盝頂、四大天王寶函,四大天王圖案,生動威武。第三重是素面盝頂銀寶函,十分雅致。第四重為鎏金如來說法銀寶函。第五重是純金盝頂寶函,四周裝飾六臂觀音造像。第六重為金框寶钿珍珠寶函,頂端四面有八簇寶花,中心為一大簇寶花,四周每面有七片瓣花,圍積成一朵大花,三重疊羅,制作精美絕倫。第七重為金框寶钿珍珠裝珷玞石寶函。第八重為最裡一重,是一座純黃金塔,四面塔門暢朗,金簡瓦蓋頂,頂部有金質蓮花朵,捧托金珠頂,塔座是純金方台,每部位都有花紋綢縷,維妙維肖,華貴莊嚴。塔內有一柱,佛指骨套在金塔基的銀柱上。

  第一枚佛指捨利
有天王護衛的第一枚捨利八重寶函發現現場(第三枚捨利即埋在天王背後的牆角下)
椁藏第一枚捨利的八重寶函(第一重木質已腐爛)
其中第六重的金框寶钿珍珠寶函
第八重純金寶塔寶函

  第二枚安置在地宮中室漢白玉檐靈帳內。靈帳為708年所造,通高一六四厘米,體積巨大,上有銘文“大唐景龍二年,法門寺法藏等造白石靈帳一鋪”,靈帳內置一盝頂鐵函,內有絲綢包裹的鎏金雙鳳紋銀棺,佛捨利即置於棺內。

  第三枚藏於地宮後室地下一鐵函內。共有五重寶函。鐵函內為鎏金金剛界成身會曼荼羅銀函,函上銘:“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佛真身寶函”。函內又有一重銀包角檀香木函,木函內為嵌有黃,藍色寶石的水晶棺一重,內為貯有佛指捨利的白玉棺。

  第四枚,安置在地宮前室,四鋪菩薩阿育王石塔之中,塔內有單檐銅精捨一座,捨利就安置在精捨內一個用羅面絹包裡的鎏金伽陵頻伽壺門座銀棺中。

  可以看出,第一枚捨利包裝豪華無比,共有八重精妙絕倫的寶石金銀寶函保護。尤其是最後一重的純金寶塔具有特別意義。“塔”又名“塔婆”、“浮圖”、“浮屠”,俗稱“寶塔”,是一種高聳的佛教建築,它的概念和形制導源於印度的“窣堵波”。窣堵波是專為供養佛陀的捨利和遺物而建造的。由此可以顯見,法門寺黃金塔內供奉的第一枚捨利才是唐人所七次迎入京師,萬人瞻禮的佛祖靈骨。 
  同時,第三枚捨利的裝椁形式也和第二、第四枚一樣,是置於棺狀物器之內,而不能享受專為佛骨造的浮屠寶塔。寶函材料也僅是鐵、銀、木、水晶和玉石。不見古人極為崇拜的黃金寶函。同時,第三枚捨利連盛放第二枚和第四枚捨利的漢白玉靈帳以及石雕阿育王塔都沒有,可見在古人的眼中,這枚專家認可的靈骨還沒有其他兩枚影骨來得重要。
  《大唐鹹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碑中對佛祖捨利的記載為:“色白如玉,少青。”這與第一枚捨利完全相符。而第三枚骨質捨利則顏色發黃,與白色帶青的描述相距甚遠。也足以說明古人描述的靈骨應該是第一枚捨利   
  另外根據《志文》碑中記載:“中有隱跡,色白如玉,少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文(紋),文不並徹”來看,佛祖捨利孔中帶有痕跡,二角處有紋,這些都與第一枚捨利完全相合,而不同於第三枚。再者說,第二枚和第四枚捨利也都是仿照第一枚捨利而打造的,連外表的刻痕都是一致的,在主面的兩角和中間共有三條刻痕(紋)。而獨獨第三枚骨質捨利在主面上只有一道裂痕(紋)。難道古人打造影骨時棄靈骨而不用,偏偏仿照另一影骨不成?
  對於佛祖捨利的描述,釋道宣文和《志文》碑都認為“內孔正方”,“髓穴方大”,而第一枚捨利的內穴恰恰呈正方形,證諸第三枚捨利卻基本上是圓形內孔。在在說明,第一枚捨利才是古人眼中的佛祖靈骨。
  至於說到第三枚捨利曼荼羅銀函上的銘文:“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佛真身寶函”中的“真身”應該並非指的是“佛祖的真正身骨”。法門寺博物館館長韓金科和法門寺學者梁子雖然認為第三枚捨利是“靈骨”,但他們認為“真身”一詞是晚唐泊宋文士僧人對法門寺佛指捨利的特稱。也就是說,那句銘文的意思不過是“為皇帝敬造法門寺佛祖捨利寶函”,因此這不能作為區別“靈骨”和“影骨”的根據。

  第一枚玉質捨利是如何成為佛祖靈骨的,可以有多種解釋:
  一、 由於古人對於佛祖的崇拜,完全可以相信佛祖的玉石捨利是佛祖真身燒化煉成的。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也還會有眾多信徒毫不猶豫地接受佛祖靈骨化玉的說法。
  二、 《志文》碑中記載:“洎武皇帝蕩滅真教,毀焚具多。銜天憲者碎殄影骨,上以塞君命”。也就是說在武皇滅佛期間,曾經有毀滅佛骨捨利的旨意,執行者砸碎了影骨以敷衍聖命。以當時執行人的見識,很可能像第一點所說的將貌相不揚的骨質捨利誤作影骨碎殄,而留下了色白如玉的玉質捨利。
  三、 從拓跋育到智琮的“發現者”人人都有可能為了某種目的,或者高尚(弘揚佛法),或者卑劣(謀求官職錢財),而偽造玉質捨利號召天下。
無論是那種可能性,唐朝乃至唐前人們作為佛祖靈骨捨利供奉的是第一枚玉質捨利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供奉佛指捨利屬於聖物崇拜的一種,從根本上講是有違原始佛教義理的。而後來在中國興起來的禅宗則敢於呵佛罵祖,就是要打破偶象崇拜,回復佛祖的原本教義。
  唐皇迎奉佛骨的目的,於公來說是想保國護民,平安富裕;於私則是求福延壽,要佛祖保佑自己皇位永祚。同時,這些供奉捨利的主事者們則可以名利雙收,從而皆大歡喜。
  但歷史頗具諷刺意義,除了第一、二次,其余五次唐朝奉迎佛骨都是發生在局勢動蕩之時,並且多數皇帝迎奉佛骨後也未能得到佛祖護佑。武則天二次迎佛骨的當年即被迫讓位於李顯,很快就病死;唐中宗以發代身送還佛骨,同年便被妻女毒死,一命嗚呼;唐肅宗在迎奉佛骨的次年駕崩,駕鶴西歸;而唐憲宗更是在迎奉佛骨的當年誤吞金丹,死於非命;唐懿宗亦於迎奉佛骨三個月後去世;再其後不過三十年,數百年的唐朝便滅亡了。可惜歷史的啟迪至今還不能讓人深省、頓悟,引以為鑒,仍有人在拾取古人的余唾,不知是在祈福呢,還是在招禍。。
  佛祖釋迦牟尼創始佛教,教義博大精深,其對社會和生命的闡飽含深刻的哲理。佛教傳世的魅力不會因一枚捨利為真而增色,當然也不會因其為偽而稍損分毫。但願那些假借佛祖名號,實謀一己私利的小人能有畏佛之心,不再行虛妄之事,則佛門幸甚,社會幸甚。
  佛祖所立佛教戒律以欲、盜、殺、妄語為四大戒,犯此四者即擯出僧籍。本文即是遵照佛祖“戒妄”之囑,為求取佛祖捨利真相而作。
 

上一篇:六祖慧能介紹
下一篇:尼泊爾“活女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