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廣州六榕寺方丈:法量大和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因為我心靜,看來比較年青一點。人要保持那種青春的心態,菩薩是沒有年歲的,她永遠是青春的,菩薩什麼時候都保持朝氣逢勃的心態,如:利他、慈悲、博愛、自然。你看一些大師,他們都已經80-90歲了,但他們的心呀,還是那麼年輕、自在。
“每個人都有他的劫數與災難。‘非典’是一場劫數,我們要用佛法大無畏的精神去解救這場災難中的人。發生災難不怕,怕是覺悟不到,悟到了行為就會改變,災難就會遠離。不要濫殺無辜,不要利己壞人。愛惜我們的周邊環境,愛護我們的大自然”。在六榕寺方丈室裡,記者有幸地聆聽法量禅師的點撥。
法量,六榕寺現任主持。86年剃度出家,93年畢業中國佛學院,94年護送西安法門寺佛祖捨利赴泰國祭祀弘法,95年參加中國佛教中青年干部訓班, 97年任廣州市佛學協會副會長,98年游歷日本佛寺,參禅日本佛學文化,2002年任省佛學協會副會長,同年春出席中央統戰部國省佛學研討會,現任廣東省第九屆政協委員,中國佛學協會理事。
佛學文化是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貫穿著整個中華民族的國魂。隨著國家經濟步伐的邁進,佛寺也要跟著前進。“我要把六榕寺,這座已有千年文明的道場,建構成一個規模宏偉的佛學樣板試驗基地,更好的弘揚嶺南文化。”法量方丈充滿信心的說。
事實上,佛教自東漢時期傳來中土,經與中國的原有文化相融會,開成了孺、道、佛三大學術支柱,從而搭建起整個中國古代文化的基本架構。忽視佛學的存在,無疑是歷史的偏見,不利更好的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它的存在是自然而長期的歷史現象。法量說:“佛學作為知識與修養,有利於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與淨化社會環境。佛家倡導人間佛法,也就是弘揚求真、堅毅、精進、寬容、博愛的精神”。接著他又表示:佛學傳入中國,歷經一千多年的發展,早已成為一種深厚文化積澱,有濃濃的民族色彩,深深地扎根在民族文化土壤之中,由此鑄成了一種不朽的民族精神,所以它才擁有了生命力,他應該得到繼承與發揚。
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引起政治和社會的深刻變革,這是擋不住的潮流,不可逆轉。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世界經濟走向一體化的的形勢下,佛教應怎樣來呼應社會的變革?這是一個非常現實又迫切需要回答的尖銳問題,法量說:“處在大都市裡的六榕寺,我們更能感受到廣州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火車頭所帶來的經濟飛猛與前沿思想文化的沖擊。在經濟飛騰的壓力下,佛教有進無退,我們沒有退路,也不能一味等待,只能主動地去適應社會,主動地為自己找一條合適的道路,事實上從20世紀80年代起,佛教對改革開放形勢下的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經作出了自己的突出貢獻。傳統的佛教寺院和佛教名勝,在很大的程度上支撐起中國旅游經濟的一片天地,一個寺廟養活一方人士的現象在中國地方經濟發展中已經不足為奇,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好好總結的經驗,但是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因為佛教的目的是教化人心,宗旨勸人向善,予人解脫,說到底它又是一個思想文化的問題,而對具體我們應該怎樣去做,怎樣去建構新的理論,怎樣去吸收先進的思想,怎樣去深入挖掘傳統思想文化的精華,等等,還需要有識之士共同努力,中國的佛教更有望”!
其實,每一種文化都是跟隨著時代發展的潮流前進的,滾滾的歷史車輪不知輾碎多少陣舊或來不及改變的東西。廣州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對六榕寺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會。如何營造一個具有新時代特色又有佛學氛圍的文化區域?一直是六榕寺追求的目標。法量方丈透露,我們打算把佛寺周邊的一些平房收購,到時佛寺的面積將會增大一倍。目前,已手策劃,就等政府審批。一通過,我們就開始構建工作,資金方面也差不多到位了。對於資金,法量方丈一點都不擔心。“現在國家發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許多信徒都很熱心慈善事業,聞說修寺建佛,都會踴躍出資建助。”
美化環境,人才培養是六榕寺當前的任務。在近年的工作上,六榕寺極注重軟件設施的開發。寺風純樸,寺貌井然,這絕不是一句客氣話。從九六年始,廣州市政府為鼓勵和引導宗教的發展,推出了五大宗教爭創“文明宗教活動場所”,二年評比一次。97年六榕寺獲此殊榮。99年,01年連續三屆都不缺席。這很不容易呀,法量說:“要保持這種榮譽,你的思想領域就要不斷地改變與進步,如果你沒有進步,這種榮譽就要讓給人家。誰都想爭取這種文明場所的榮譽。如果沒有全體僧員不械的努力,不斷的創新與美化環境,提高文明古跡的品味,就沒有今天六榕寺的優秀成績”。
“有了成績,使我們更加珍惜我們的場所。在未來的規劃中,六榕寺要建設以弘法大樓為中心,輻射左右文化休閒區與生活服務區。摒棄以往建設不合理的,或東一塊西一塊沒有結構性的建築”。法量方丈是一個有遠見,有謀略的僧者。難怪輕紀輕輕,時僅38歲的他能從眾多僧員中脫穎而出成為六榕寺的掌門人。
母親生下我的肉體,師傅啟迪我的智慧,成就我的人格。恩師如父母,但在我的心中,恩師比父母還要重要。提到雲峰大和尚的圓寂,法量不禁暗然悲傷。
“去年6月5日,雲峰老方丈就臥病不起,不能走,不能說,今年3月8日圓寂,世壽83歲。老方丈十歲落發為僧,僧臘73年。他一生心血於佛教興復大業,鞠躬盡瘁。大師的離去,是佛教與佛學界的重大損失”。法量向記者表述。
雲峰法師,廣東海康人,1921年出生,俗名朱富。1931年1月,湛江上林寺落發為僧,法名法奇,字雲峰,十四歲赴香港寶蓮寺嶼山佛學院學習四年。1959年1月11日北京佛學院學習,12月行至廣州,歷任六榕寺主持數十年。先後被任為中國佛教協會第三屆理事,第四、五屆常務理事,廣東省佛協第一、二、三屆會長,廣東省人大第三、五屆代表,第六、七屆常委,廣州市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第五屆常委。
雲峰法師是法量終生難忘的恩師,九0年雲峰方丈送他至中國佛學院進修,九三年,法量從中國佛學院畢業回來。佛學院的寺廟生活,讓法量對佛教徒的修持有了更深的認識。雲峰方丈見他成熟成長起來,並領會了許多佛理。老人家很高興,想到自己年紀大了,於是便把他當作未來的接班人來培養。佛門注重修為與領悟,也是說慧根與緣份。沒有修德與智慧,不能繼承掌門。挑選一個合格的能把佛法弘揚光大的後繼人選,通常是每個老方丈的心病。一個真正能夠擔當起一門之長的,都必須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培養與點化。
18年的僧人生活,法量已不負恩師的厚望。一舉一動都能反映出大師的風范,記者觀察到。“我活得非常充實愉快。我不會厭棄生活,僧人的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 外面世界的喧鬧,煩躁,對法量來說,是另外一個空間,是虛幻的,是不可求的。活得很自然又很滿足的態度,讓人敬佩。佛家那種點塵不染的心境在法量的身上,我們隨意便能嗅到。靜心專一,是每個僧者的基本要注,任何虛誇浮躁、急功近利都是他們的大敵。法量說:“老僧入定,是種物我兩忘的境界。要培養自己的毅力和定力,不沾染不良習氣”。
“一個人生下來做什麼,就有他一定的姻緣,也許我生下來就注定是一個僧人”,法量說。法量已習慣寺廟的生活,有一次,回家兩天就覺得很不自在了。只有回到寺廟,他的心就會寧靜、自在。對未來充滿信心的法量,他希望能用他畢生的生命奉獻給佛教,繼承恩師的遺願與精神,把佛法發揚光大。
“師傅,我是出家人,我要好好修行,怎麼老是去接待客人”?師傅用手輕拍著我的頭,“傻孩子,接待客人就是廣結善緣,不結善緣怎麼能成佛呢”?
祖祖輩輩四代都是佛門信徒的法量,從小頗受祖母與父母薰陶,母親教導他,做人要有愛心、孝心、,更要懂得怎麼去關心與幫助他人。
一個偶然的機會法量選擇了出家。一次在醫院門口,看到推出一俱屍體,幾個人哭哭泣泣。於是他開始對生命的解讀與搜索,感歎生命的短暫與無常。人來到這個世間是做什麼?享受?受難?或是……
一連串的念頭在他的腦子翻來覆去,不到一個月,他終於想通了。出家!他堅定的選擇出家。當時,父母還有點不相信。“你想好了沒有,你吃得苦嗎?意志很堅嗎?”父母再三警告。法量意志很堅定說:“可以的。”於是父親親自送他到湛江一個廟寺,跨進佛門。“我很心靜,似乎點塵不染”,他說。但師傅還是怕他意志不堅,讓他帶發修行,想考查他的意志與毅力,怕他後悔。在寺中,挑水、做飯、砍柴、種菜、擦床、洗地、念經每一件活他都干。“我活很快樂”,他輕松的告訴記者。不到一年,師傅就給他落發。落發後就帶他來六榕寺。“我記得很清楚,那時是87年春天。剃度我的師傅是六榕寺雲峰方丈的師弟”。法量說。 初到六榕寺,雲峰方丈看到法量這個年輕的小伙子,很靈活,就按排他去做接待的工作,也就是寺廟裡所說的知客。做了一段時間,他心裡很悶,好像有個結老是解不開。“師傅,我是出家人,我要好好修行,怎麼老是去接待客人”?師傅用手輕拍著我的頭,“傻孩子,接待客人就是廣結善緣,不結善緣怎麼能成佛呢”?
除了接待客人,平常他就在法堂裡念經或打掃衛生。有一次,剛搞完了衛生。師傅就走過來,他站起來。師傅問:“怎麼樣啦?今天的工作做好了嗎”?他大聲答:“都打掃干淨了”。師傅在桌面上摸一摸,“不錯,很干淨。”接著蹲下,去摸桌腳底下面,“唉呀,工作做得不全面呀。”這時的他又委曲又臉紅,誰會去擦桌腳底?這不是肉包裡挑骨頭嗎?師傅接道:“修行念佛的要表裡如一,要用心。工作做到那裡,心就要到那裡。不能只注重表面與門外功夫。”
小時的教導,明確了法量做人做事的道理。師傅就是他心中的啟明燈,照亮著他前進的人生道路。
<好學,追求進步,使法量終於成熟起來,並形成了自己的人格與對佛學的解讀。愛國愛教、行菩薩道、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熱愛和平、懲奸揚善,發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進取……
青出於籃勝於籃,初見法量方丈,記者就驚訝他的年齡。法量告訴記者:“我38歲了。”跟著時代發展的要求,宗教也逐步趨於年輕化。
年輕代表著活躍與開拓力,無疑法量是佛界青年中取得最有成就的俊才。這些都基於他的經歷與好學。
法量,86年出家。90年考入中國佛學院靈山分院,靈性與好學,優秀的成績,使他當選為班長並得到老師的偏愛,於是同年9月破格出任靈山知客,這在靈山學院中是很少見的,受寵惹驚的法量,驚慌不知所措地對老師說:“我可能做不了。”師傅對他講:“你能不能放下心來,做人最重要是對自己有信心,師傅對很有信心。”就這樣,法量擔任了靈山的知客,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法量在靈山開拓了人生的視野。93年畢業回六榕寺,方丈看中他是個人材,便發起愛材之心,把他收為身邊的秘書,以未來六榕寺的接班人來培植。94年代表中泰友好宗教交流,護送西安法門寺佛祖捨利赴泰國祭祀弘法,佛教是泰國的國教,來到這個濃重的到處充滿佛學的國度,法量領悟到佛法是沒有邊界的,它能夠維護人類和平與友好相處。95年參加中國佛教中青年干部訓班,在北京學習一個半月,當時廣東只有三個名額,不是誰想要參加就能參的。通過這一次的培訓,堅定了法量的愛國愛教,明確了佛教的發展方向,以及國家對佛教強有力的支持,讓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96年廣州市政府號召全市宗教開展創建“文明宗教活動場所”,二年一屆,法量積極的呼應政府的口號,發動所有僧員,並發誓一定要拿到這個殊榮。通過六榕寺上上下下的僧員配合,97年終於取得市政府親自頒發的“文明宗教活動場所”,當時廣州只有兩所得到這種榮譽。拿到這個獎章,法量還不滿足,“我們必須保持每一屆都有這種榮譽。”功夫不負有心人,成績是人創造,第二屆、第三屆六榕寺都保持“文明宗教活動場所”這種榮譽,97年任廣州市佛學協會副會長,98年游歷日本佛寺,參禅日本佛學文化,2002年任省佛學協會副會長,同年春出席中央統戰部國省佛學研討會,會中法量方丈滿懷豪情的提語:“愛國守法,與時俱進,信智圓明,感恩奉獻”。現任廣東省第九屆政協委員,中國佛學協會理事。
在他簡明的經歷,我們可以窺見一個佛門俊傑成長的歷程。難怪從97年開始,雲峰主持便把他定位在大知客的位置,協助管理寺廟裡裡外外的情事,實際當時他所做的工作,大多是主持的工作了。記者從法量言語間可以判斷出。雲峰師傅的用心良苦與培養,不知不覺中已深扎到法量的身上。師風、道風、做人、修身這些使法量在恩師的身邊學習到許多許多,如一個孩子在母親的關懷下不斷成長,不斷的成熟與進步。“2002年,抱病中的恩師,把我叫到身邊,他好像知道自己年歲快差不多了,於是受任我代理主持,總管六榕寺。”修道之人,往往有一種先感之明。雲峰方丈是一個有德的高僧,這次使我們可以領悟到佛家修行那種境界與深奧。
好學,追求進步,使法量終於成熟起來,並形成了自己的人格與對佛學的解讀。愛國愛教、行菩薩道、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熱愛和平、懲奸揚善,發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進取……
我們貧寒慣了,何況這些錢來自於社會,他應該回報給社會。法量是一個愛國愛教的進步有為的青年僧者,關愛社會,關愛身邊的人。在助人的樂趣中,他的情操又邁進了更高的境界。<
“社會發展,佛教也要跟著發展。我們學電腦,學現代管理,學文化,積極吸收社會的廣泛經驗和優秀經驗”。法量對弟子的要求很高。除此之外,他說:“還要研究一些心理學,掌握現代人的心裡特點與態度。因為常有些家庭煩惱或突然想不開的人,常來寺廟裡求得解脫。如果你懂得分析人的心裡,也許,你的一句話就能另他們的心感到寧靜與安定”。
認真、負責、主動、積極是法量的工作態度,那裡有困難,他就往那裡跑。據了解僅去年六榕寺就捐出一百多個萬,用於敬老、互貧、助學、救災等。今年國家遭遇“非典”災難,六榕寺慷慨的捐出50萬。這能不讓人感動嗎?法量說:“我們貧寒慣了,何況這些錢來自於社會,他應該回報給社會。”聞說中國佛學協會經濟發生了困難,六榕寺立刻又捐100萬。法量表示:“這是完成雲峰恩師的遺願,他老人家一生奉獻給佛教,希望的是佛法能夠發揚光大”。
每天休息僅有5-6個小時間的法量,把自己的時間按排得滿滿的。“你忙得累嗎”?記者問。法量說:“我忙得非常踏實。只有多做事情,多想東西,人生的智慧就會不地成熟。”
“你長期都吃素嗎”?
“佛家,我們提倡不吃暈,食素,表現一種慈悲。我從來是不吃暈的。吃暈就是殺生,愛惜生命就不能殺生”。
“每天這麼忙不會誤你的修行嗎”?
“不會的,接待香客信眾是我的責任,也是給我弘法傳道的機會。做事要做好,修行也要做好。假如有一日,我退出寺廟的管理,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幽靜的地方,一個人靜養。”
我有很多信徒,在姻緣困擾,工作煩惱的時候,都喜歡來找我聊天,他們都有這種感覺:“一進到六榕寺的大門,心就寧靜了很多”。
“你能否舉些例子說說”?記者感興趣的問。
有一個婦女,發現自己姻緣方面有些危機。她很擔憂,擔憂老公會變心,婚姻會破裂。於是她來我,我對她說:“你們夫妻的結合是有緣份的,你要好好的珍惜你們的緣份,珍惜你的另一半。不能輕易地放棄家庭,要盡妻子的責任,使丈夫的心回到你的身邊。丈夫可能不是變心,也許是受一些社會風氣不良的影響,使他不小心掉進泥潭裡面,正如心靈受到塵土的蒙蔽,看不清方向,你要用你的愛心,去關心他,去愛他,感化他。當他醒過來,就會自然回到你的身邊。”
宗教主要是在情感和意志上,對有限個人的存在性缺陷所作的彌補和超越,是對人類和世界命運的終極關懷。它對個人提供安身立命之處,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有一對夫婦,平常喜歡拜佛行善。但他們的孩子出門常被人打,母親很傷心,頗是悶悶不樂,俗語說:“打在孩子身,痛在父母心。”夫婦一起來找法量問:“我的兒子為什麼老被人打。”法量說:“你不必怨恨,也不必耿耿於懷。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有他的責任與承受。不應該對你們的行善有所懷疑,其實,就因為你們的行善,使你們兒子只受皮外傷,不致於大害,過幾天就會恢復。你們應該要慶幸。如果是打傷了眼睛,你想後果會怎麼樣?”夫婦聽了,心情豁然開朗很多。
佛法,簡單的說,就是用智慧或修為的境界去啟迪每個靈魂。法量大師告訴我,“生命是一種責任,它不是屬於你自己的,而是屬於社會的”。好深奧啊!沉默好一會兒,我才明白。這就是佛家那種大無畏獻身的精神。他們活著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萬萬眾生而活。佛祖言:“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記得小時候,常聽過一則小故事,佛祖一次在外修行,途中遇到一只餓暈在路旁的小鷹。佛祖突發慈悲之心,用刀割下自己的大腿肉,養飽它。雖然只是個傳說,但我們可以悟到佛祖的捨己救人的精神。21世紀的中國,人民的生活富裕了物質豐富了。可是我們的精神領域似乎有點跟不上時代快速發展的步伐。自殺、搶劫、行騙、奸污……時常發生,所以弘場佛法的淨化心靈是必要的。法量說:“佛法能夠在道德方面轉化人性”。
佛法不是消極的,也不是虛幻飄渺不符事實的。“神聖化與世俗化是宗教發展的內在張力,不能機械地強調某一極”。佛教無為而無不為,不淪入到世俗社會之中,又不回避世俗的問題。對老百姓最困惑的問題,要作正面回答。對重大的社會事件要表態,發出自己的聲音。比如環境、命運、人的臨終關懷、等各種問題,佛教要表態,從佛法的角度給世人以參考,引導世人以向上。中國的佛學學術研究,在國家政府的號召與強有力的支持下,目前已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成為世界佛學文化的核心大國。佛學不僅促進了國家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而且在國民的生活領域也產生積極的作用。法量說:“佛學與迷信是對立,佛教追求真理,提倡愛國、愛教。法lun gong的李hong zhe,他們披著弘場佛法的外衣,其實是妖言惑眾,殘害生靈,說什麼自焚成佛,簡直是荒涎欺人。他給國家帶來災難,帶人民帶來不安與慌亂。”接著法量又講:“前二年,我常受政府應邀到越秀區法lun功轉化站做引導工作。我用佛學的真理,揭批法lun功真正的陰謀與不惜生靈的邪惡本質。許多法lun功練者覺悟後,痛失前非,並發誓與法lun功決裂,這就是佛法的力量,他能使我們迷途知返。當然,一些知錯了法lun功練者則擔心起來,政府會不會對他們進行嚴厲懲罰。我對他們說,佛有雲:‘回頭是崖,立地成佛。’只要你們明白了錯誤,極時回頭,國家原諒你們的一時失足”。
純良的人格是從小事做起的,往往一些細微不起眼的小事,更能看出人物真純的品格。這幾年來,法量身為六榕寺的僧者,生活本來就不是很富裕,但他暗地裡還對邊遠山區學童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助學。這種微不足道的針頭小事,本不值一提,但記者還是忍不住記了下來。
年僅38歲的法量,他懂得怎麼去關愛社會,關愛身邊的人。在助人的樂趣中,他的情操又邁進了更高的境界。
“貪婪、自負和欲望,都必須拋棄。掠奪與戰爭是人間大惡,是對人類的不負責任”。法量的最大理想是希望世界和平,人類和藹相處。
“世界不同民族的宗教群體,都有一個聲稱自己擁有通往終極真理的途徑。但全球化的趨勢及地球村的共同災難來看,使人必須承認沒有人能夠再堅持在殖民時代那種擁有普遍性真理的霸權姿態;取而代之的應是一種相互尊重、強調互惠的伙伴形式。換言之,僅承認不同信仰傳統的存在,及‘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和平共存’已不足以解決地球村面臨的種種災難。我們所需要的是不同文化的傳統及信仰能夠溝通和合作,為自己和鄰居謀求解救地球村的生態災難之道,與及消除在這互相依賴的祈雨群中的不公義,力求建立一個真正和諧的地球村群體……”在談到佛教與當今社會時,他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反對不人道的行為。戰爭是對人類生靈邪惡殘暴的傷害。
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地球對我們而言,真的變得越來越小了。法量說:“大家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我們反對不同的人種還會為了各自的一己利益在爭得死去活來的,唯有和平相處,唯有互相接納,人類才能生存下來,人們的生活才會變得越來越絢麗多彩。社會的文明應該告別20世紀初期,殖民主義的赤裸裸掠奪和剝削。”接著他說:“ 從世界大文化的背景來看,種族與種族之間,民族文化與民族文化之間的沖突並沒有停止,但這些只是局部的現象,還沒有出現形成大規模的對抗,世界文化發展的總趨勢是融和與創新。中國佛教將會堅持原有的農禅並重、學術研究、國際交往三大優良傳統,充分發掘佛教主張的懲惡揚善的道德觀,繼續提倡愛國愛教,發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進取,祈求世界和平,人類進步”。
采訪至此,暮色蒼茫,夕陽已落山。濃木掩映的六榕寺,不知不覺多了一層靜谧蒙胧的面紗。飄落的枯葉,蒼老的圍牆,更顯得她的神秘與深幽。方丈手捏佛珠,送至山門。記者便悄悄地消失在暗淡的深巷處……  

上一篇:一句“阿彌陀佛”得成就
下一篇:慈誠羅珠堪布:居士五戒詳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