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明信因果是學佛修行的基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成軍
明信因果是學佛修行的基礎。首先,佛法的義理和實證都是建立因果之上的,用較“學術氣”的說法,是建立在緣起法則上面。也就是因緣法的不斷相續,眾生所作的業果不失。具體說,就是有情眾生在生生世世的輪回中,所造的業作為因,隨著外緣的變化,象種子那樣生根發芽,最後顯現出業果,又構成下面的因,循環往復。
對於現代人學佛,明信因果卻是最難過的一關。即使不信佛法的一般受過教育的人,對於作為東方聖哲--佛陀的智慧,往往是欽佩的。但是要他們相信因果,進而受持三皈五戒、學佛修行,卻是很難的事情。
因果之說並非佛法所特有,古印度和其他宗教的一些外道思想家也有說因果的。現代科學裡面,因果律更是基礎。但是佛法的因果與外道、科學又有不一樣的地方。佛法的因果和諸外道不同的地方,在於佛法的因果是建立在緣起性空智慧之上,既承認因緣的相續不失,又認識世間法的如幻,並指出實證空性的解脫道路。而外道因為不具備緣起無我的智慧,往往把業果執實,背離中道。要麼是一味追求生天享樂,要麼就是背負原罪的包袱以苦行等方式折磨自己“贖罪”。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一些佛弟子,知見不夠純正,受氣功和外道的影響,也會犯類似的錯誤,以為單純地苛刻折磨自己就是修行。
佛法的因果律和科學不同的地方是,科學的因果律局限於人類的感官和科學儀器所觀察到的客體,而佛法側重的是有情眾生自身。當然佛法和科學的因果律有共通的地方(例如受了涼會感冒),這一部分也是我們所容易接受的。我們難以接受的是我們所看不到、無法直接體驗的那部分。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在經典裡面,佛陀教導我們,獲得正確的知識有三種主要的方式:現量、比量、聖言量。現量是我們能夠親身體驗到,認為它正確而獲得的知識。比量,是當我們用現量的知識還沒有辦法得到結論時,我們通過推理的方式所得到的知識。聖言量,是指聖人(證悟空性的佛菩薩阿羅漢)所講的道理。因為他們的能力智慧遠遠高於我們,我們相信他們所說的道理是可信的。
對於因果的了知,我們也是通過現量、比量、聖言量而逐漸獲得。首先,我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間細心體會因果和業報。現代社會的節奏比古代快,因緣果報來的也快,少年中年時候種的因,到了老年,果報往往就能顯現。其次,可以根據佛法對於緣起法的闡述、心識的分析等方面,結合我們的現實生活,細心思維其中的道理。例如開始微細的習氣是如何漸次增長,最後使我們造業,而作造的業又如何構成因緣法新的因。對於我們自身、對於他人,都可以依照佛法的道理來細心體察、思維,這樣的體察思維本身也是佛法修學的一部分。隨著智慧的不斷增長,我們對於世間萬象和自己身心背後的因果規律,往往會越來越看的清楚。這些主要是從現量和比量的角度。
對於我們初修凡夫來說,更重要的是先接受聖言量,也就是相信佛菩薩說的因果。初看起來,這樣的做法有“迷信”的地方。但是,仔細想想,我們對於科學的相信,又有多少是出於現量、比量?多數人不也是相信科學家們的“聖言量”?我們為什麼相信佛菩薩呢?因為作為佛弟子,我們相信佛是覺悟真理的聖者,他的言教是真實不虛的。具體地,通過研讀經論,我們可以感受到佛法的智慧。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去參訪那些教導我們佛法的善知識,可以直接感受到他們的慈悲和智慧。
學佛修行是有次第的,作為初修凡夫,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證得”因果。但是我們可以從通過現量、比量、聖言量,先相信因果的真實不虛。然後在此基礎上,謹慎收攝自心,約束自己的言行,逐漸對治習氣、增長智慧,最終能夠親證佛法,到那時候對於因果也就自然明了。如果因為無法接受因果的聖言量而始終在佛門外徘徊,便如入寶山而空回,實在是可惜了此大好的人身和聽聞佛法的善緣。
|
|
|
|
|
|
上一篇:居士念佛終往生 驚現佛像捨利花
下一篇:釋智谕:怎樣對治散亂與昏沉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