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佛教寺廟
大昭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大昭寺是位於中國西藏拉薩市中心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該寺院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2000年,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展項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羅布林卡在2001年也被列入)
大昭寺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該佛像是當時的吐蕃王松贊干布迎娶的尼泊爾公主從加德滿都帶去的。之後寺院經歷代擴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大昭寺內供奉的是尼泊爾帶去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而八歲等身像於八世紀被轉供奉在小昭寺,後毀於文化大革命。
大昭寺建造時曾以山羊馱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為“羊土神變寺”。1409年,格魯教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為歌頌釋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傳佛教各派僧眾,在寺院舉行了傳昭大法會,後寺院改名為大昭寺。也有觀點認為早在9世紀時已改稱大昭寺。清朝時,大昭寺曾被稱為“伊克昭廟”。
大昭寺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也是西藏現存最古老的土木結構建築,開創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廟布局規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築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築的千古典范。
西藏的寺院多數歸屬於某一藏傳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則是各教派共尊的神聖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後,“噶廈”的政府機構也設在大昭寺內。活佛轉世的“金瓶掣簽”儀式歷來在大昭寺進行,1995年,十世班禅靈童轉世的金瓶掣簽儀式也是在這裡舉行的。
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城”之說,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環大昭寺內中心的釋迦牟尼佛殿一圈稱為“囊廓”,環大昭寺外牆一圈稱為“八廓”,大昭寺外輻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為中心,將布達拉宮、藥王山、小昭寺包括進來的一大圈稱為“林廓”。這從內到外的三個環型,便是藏民們行轉經儀式的路線。
從大昭寺屋頂俯瞰大昭廣場,右邊遠處山上是布達拉宮,近處的柳樹是“公主柳”,相傳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與漢族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面西的。主殿高四層,兩側列有配殿,布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松贊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內各種木雕、壁畫精美絕倫,空氣中彌漫著酥油香氣,藏民們神情虔誠地參拜轉經。
大昭寺內保存有大量珍貴文物,為藏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此外,在大昭寺門前廣場上樹立的唐蕃會盟碑見證了漢藏人民的深厚友情,種痘碑(為紀念清朝乾隆年間中央政府向西藏人民傳授種痘方法以防治天花所立)則見證了中央政府對西藏人民的關懷。
大昭寺位於拉薩老城區的中心位置,八廓街正是圍繞大昭寺而展開。大昭寺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並不亞於布達拉宮,它也是游人到西藏必游的景點之一。
大昭寺始建於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後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築群。寺建築面積達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個殿堂。主殿高4層,镏金銅瓦頂,輝煌壯觀,具有唐代建築風格,也吸取了尼泊爾和印度建築藝術特色。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鍍金銅像。兩側配殿供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等塑像。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動的中心。五世達賴喇嘛建立“甘丹頗章”政權後,“噶廈”政府的機構便設於寺內,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兩層樓周圍。許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動,如“金瓶掣簽”等都在這裡進行。
大昭寺殿高4層,整個建築金頂、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檐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這是藏傳佛教格魯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兩尊,為難得的藝術珍品。
在拉薩,藏族人也喜歡將以大昭寺為主的八角街一帶稱為“拉薩”,藏文意思是佛地,你還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門口磕長頭,場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見大昭寺在拉薩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還有更多的人每天圍繞著大昭寺轉經,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擺開架勢,向過路的人唱經化緣。
“去拉薩沒去大昭寺就等於沒去拉薩”這是大昭寺著名的喇嘛尼瑪次仁的話。
大昭寺傳說:
* 傳說一:
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贊干布曾在此湖邊向尺尊公主許諾,隨戒指所落之處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內,湖面頓時遍布光網,光網之中顯現出一座九級白塔。於是,一場由千只白山羊馱土建寺的浩蕩工程開始了。
* 傳說二:
兩位公主各自帶來了一尊珍貴的釋迦牟尼的佛像。作為最貴重的陪嫁,尼泊爾公主帶來的是釋迦牟尼八歲時的等身像;文成公主從內地的長安請來的是另一尊十二歲的釋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認這兩尊佛像是最早進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後為了供養這麼神聖的佛像,松贊干布就開始修建西藏佛教歷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築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 傳說三:
相傳建大昭寺時,幾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釋說,整個青藏高原是個仰臥的羅剎女(如果有機會去西藏博物館,推薦你一定要看一幅非常古老的唐卡,畫的就是文成公主推算的吐蕃的地形)。這個魔女呈人形,頭朝東,腿朝西仰臥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來正好是羅剎女的心髒,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說大昭寺必須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髒給鎮住。然後文成公主還同時推薦了另外十二個小寺院在邊遠地區,鎮住魔女的四肢和各個關節,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選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當時主要的運輸工具是依靠山羊背著裝著沙和土的袋子。就這樣把這個湖泊給填平了,給大昭寺奠定了基礎。其實今天的拉薩這兩個字就是從大昭寺演變而來的。最早拉薩不叫LASA,古文書上都是RASA,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後來因為修建了這樣神聖納佛殿,裡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經、佛塔,還有四面八方的信徒來這裡朝聖,大家都認為這個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稱拉薩--LA在藏語裡是佛的意思,SA是地。
參觀路線:
上午參觀的游客要從正門進去,右手就是售票處。首先看到的天井式院落是藏傳佛教中“格西” (藏傳佛教中的高級學位,相當於博士)的產生地。1409年,黃教開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創立傳昭大法會,並將之確立為藏傳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動,從此黃教聲名雀起.法會期間各大寺廟的僧人雲集此院,觀看被寺廟推選出的傑出僧人進行激烈的答辯.
院落東側有數排酥油燈,白天也總是長明不滅.由這裡各個家庭的人負責加酥油。
酥油燈後面就是大昭寺主殿的正門,大昭寺最早的建築都是從這個門開始的。外面院子都是後來修建、擴充的,這個主殿才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建築。由於多年信徒的摩擦,門口的石頭地板已經光亮如鏡了。
進入大殿左右各有兩尊巨大的佛像。左側為紅教創始人密宗大師蓮花生,他本來是印度的佛學家,公元八世紀進藏,在他入藏以後藏區開始出現密宗。右側是未來佛。
大殿通道入口處右側是關於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畫,它生動形象地繪出了公元7世紀時的早期布達拉宮的樣子,以及當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要了解大昭寺,要了解7世紀時的拉薩,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就一定要先看這幅壁畫。
從左向右依順時針旋轉游覽。第一間小殿,裡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為弘揚黃教作出了巨大貢獻。一世達賴和一世班禅都位於八大弟子之列。黃教六大寺廟,甘丹寺為宗喀巴本人親建,哲蚌寺、色拉、扎什倫布寺均為其弟子所建。一座白塔矗立在西牆與北牆拐角之處,據說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從臥塘湖中所顯現出來的。南側第一間小殿,端坐著八大“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一藥師佛。緊挨小殿,是手置耳側,瘦骨嶙峋的白教創始人之一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再行數步,小殿內置三世佛。
轉過來第二間殿是觀世音殿。當地人供養佛的方式很虔誠,在殿內經常能遇到當地一些家庭給觀世音菩薩臉上塗金粉。此殿右側有松贊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們三個不僅僅是普通的國王和王後,他們是菩薩變成了國王和王後來教化藏族人的。兩位公主體貌端莊,其中前面發髻高挽、典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
在南牆與東牆拐彎之處,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諸位宗師.東牆第一間佛殿是無量光佛。這裡還可以看到公元7世紀的檀木的門框和上面精美的雕刻.另外釋迦牟尼殿前也有和這裡同樣7世紀的木柱,一共8根.大昭寺2000年剛剛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諸多的條件中,最關鍵的就是這些木雕,因為在西藏其它任何寺院都看不到,只有在大昭寺有。這些木雕現在已經像鐵一樣堅硬了,敲一下,還會發出金屬之聲。畢竟是經歷了1400年的風風雨雨過來的傳世國寶。
再往下的佛殿裡有拉薩十分出名的一尊強巴佛,據說它掌握著西藏的風調雨順,每年藏歷新年活動結束前要把它請出去繞大昭寺一周。
強巴佛殿外面的五位高僧就是薩迦五祖(薩迦派5位法位繼承人)。藏族佛教雖然是一個整體,但後來由於實踐和方式上有所不同.形成了四大教派:寧瑪、薩迦、格舉、格魯.薩迦派影響最大時曾經統治了整個藏區,也就是薩迦王朝。薩迦王朝五個法王裡面最後一個叫八思巴,就是在最右邊的一個,是他把藏傳佛教文化傳給中原,介紹給漢族和蒙古族。後來八思巴又成了蒙古汗王忽必烈的帝師,也就是元朝的國師。他創造了蒙文,井把佛教文化帶給了蒙古族。
在轉過殿角,和剛才看到的大昭寺修建的壁畫緊鄰的壁畫也一定要看一下,內容是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和公主組織的一個慶典活動,是為了大昭寺竣工的開光典禮,實際上是一個七世紀傳統運動會的情景。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等。壁畫左側的山就是藥王山,上有電視塔。畫上面的是原來的藏醫學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達拉宮前面的廣場側的佛塔,原來是拉薩城的西大門。壁畫右側便是最早只有兩棟主要建築的布達拉宮,也就是松贊干布建的王宮。
逛完大殿,可出門繞大殿一周,此處共有380個轉經鎬,一個緊挨一個。邊走邊推動轉經筒是很多虔誠的信徒必做的功課。
從庭院出來,回到側門的售票處,有樓梯可以直通二樓和三樓的平台。在平台上俯視大昭寺廣場以及遠眺布達拉宮,輝煌的建築在耀眼的陽光中光茫四射,燦爛無比。夏天這裡還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大昭寺的二樓只在早上開放。松贊干布的法王殿也在二樓的西南角。裡面供有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公主、大臣祿東贊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樓之間有班丹拉姆護法神殿,這是大昭寺和整個拉薩城的護法女神。二樓天井的東北角有一個梯子,通向三樓的小門,這裡就是上金頂的入口。大殿的三樓平時不對外開放,僧人們在這裡打坐修行。頂層四座巨大的金頂分別建於公元14世紀中葉和17世紀。
參觀要點:
* 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
為什麼這一尊如此珍貴呢?因為此像是釋遵牟尼在世時,按照釋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後,那些弟子有幸請佛祖釋迦牟尼自己給自己的佛像開光加持。藏族人認為它珍貴,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最重要的是認為見到這個佛和見到2500年前的佛祖沒有區別。
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世時反對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臨終時釋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個不同年齡時的模樣塑像,並親自為塑像繪圖。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歲時釋迦牟尼身為皇子的鎏金銅像最為精美與尊貴。該佛像後從古印度流入中國,又經唐代文成公主帶入西藏,原供於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釋迦牟尼八歲鎏金銅像原供於大昭寺,也是這三尊珍貴佛像之一。
* 囊廓
沿千佛廊繞“覺康”佛殿轉一圈“囊廓”方為圓滿。這便是拉薩內、中、外三條轉經道中的"內圈"。拉薩主要的轉經活動都是以大昭寺的釋迦牟尼佛為中心而進行的,除“內圈”外圍繞大昭寺則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熱鬧的商業街--八角街;圍繞大昭寺、藥王山、布達拉宮、小昭寺為“外圈”,即“林廓”,已繞拉薩城大半。
* 唐蕃會盟碑
進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廣場,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被圍牆圍起的兩塊石碑。南邊一塊便是著名的唐蕃會盟碑,高3.42米,寬0.82米,厚O.35米,唐長慶三年(823年)用藏漢兩種文字刻寫。
公元九世紀,唐朝與吐蕃王朝達成和好,以求“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務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當時的贊普赤德祖贊為表示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之誠心,立此碑於大昭寺前,碑文樸實無華,言辭懇切,現碑身已有風化,至今大多數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邊有一棵柳樹,據傳由文成公主親手種植,當地人稱為公主柳。
唐蕃會盟碑又稱甥舅會盟碑,因為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後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
|
|
|
|
|
上一篇:益西彭措堪布:墮胎殺生的因果公案
下一篇:什麼是壇城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