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陀說法因緣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陀在正覺以後,想起救渡眾生的大事因緣,心自思惟道:“我所證悟的真理,是與世人錯覺所見的相違。世人所沈迷的快樂,我了知是苦的根源;世人所求取的五欲六塵,我了知是不實在的;我所證悟的真如實相,是世間的真理,但人們卻不能相信;我所正知正覺,與世人的偏邪私欲都是相違的。一切眾生都沈淪在貪瞋邪見的深淵中,怎麼了解這甚深微妙的解脫真理呢?我還是涅槃吧!”

  這時,天空出現大梵天神□向佛陀敬禮祈求:“若無佛陀的真理之光,世間將永遠黑暗;若無佛陀的法雨甘露,眾生將無法解脫。請求佛陀本著救世的大願,傳播法音,讓迷途的眾生早日回頭,登上覺岸。”佛陀歡喜地接受天神至誠勸請,打消涅槃的意念,而以一生的光陰度化有緣眾生。

  由此可知,“佛出世為一大事因緣”,即是為使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使眾生破除無明煩惱,彰顯本具眾德,離苦得樂。因此,佛陀為一切眾生說法,隨緣度化,不擇對象,不分貴賤,到處普灑甘露法雨,滋潤眾生枯干的心田。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余會。在四十九年佛陀弘化的生涯裡,最初直暢本懷,講說《華嚴經》二十一日,後因觀機逗教,又再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這是大會的宣講,至於對個人特別的教化,佛陀不知說過無量數次,感化無量數人。例如,為愚鈍的“周利槃陀伽”說“拂塵除垢”,令其覺悟;為擔糞的“尼提”開示佛陀教法平等,四姓皆可得救,允尼提出家;為刻苦修行的“聞二百億”指示修行猶如彈琴,使其安心修道,開悟證果;為“調馬師”說調御眾生法,令其改往修來,受持五戒;為“鴦崛摩羅”開導迷津,懾服其惡逆,令其忏悔皈依;為“鬼子母”說愛子法,令其改心,成為天下孩子們的保護者;為阿闍世王的大臣“雨勢”說“七不退法”,令越只國避免一場戰爭;為須達長者的兒媳“玉耶”說夫婦之道,令其悔改,作一佛化家庭的優婆夷。□□總之,佛陀的教示是苦海中的法船,接引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茲節錄數則佛陀的教化因緣及開示,以見佛陀的慈悲。

  一、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名之為“八風”□,因為八種順逆之境能動搖情緒,讓人心神不安之故。如何才能“八風吹不動”?在《法集經》中,佛陀說:能說空者,世間之法所不能壞。何以故?心不依止世八法故。何者為八?而不依止於利衰等事,不生憂喜稱譏之音,而無欣戚毀譽二法,心不高下,於諸苦樂,不貪不厭,如是世法,不能破壞。

  二、人之異於禽獸者,在於人類能知能覺,能夠反省改過,懂得慚愧忏悔。《增一阿含經》卷九說:有二妙法,擁護世間。雲何為二法?所謂有慚、有愧□也。諸比丘!若無此二法,世間則不別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識、尊長大小,便當與豬、雞、狗、牛、羊六畜之類而同一等。以其世間有此二法,擁護世間,則別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長、大小,亦不與六畜共同。

  三、忏悔,是佛教重要修行法門之一,有罪忏悔不僅可以消除罪業,並能增長善根。佛陀在《五分律》卷三說:於我法中,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長善根。

  四、忍辱是對治瞋恚的最佳法門,忍的力量勝過一切拳頭刀槍。佛陀在《羅雲忍辱經》說:忍之為明,踰於日月。龍象之力,可謂盛猛,比之於忍,萬萬不如一。七寶之燿,凡俗所貴,然其招憂,以致災患;忍之為寶,終始獲安。布施十方,雖有大福,福不如忍。

  五、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佛陀在《增一阿含經》開示遠離人我是非之道,說:不毀謗於人,亦不觀是非,但自觀身行,谛觀正不正。

  六、好逸惡勞是人的通病,對治之道無他,唯“精進”是最好的針砭良藥。佛陀在《雜譬喻經》中舉出“精進報至”的故事說:昔有伎兒,作種種伎樂,從一富長者乞牛。長者了無與心,故語之言:“汝能如是勤作伎樂,晝夜不息,滿一歲者,我當與汝牛。”伎兒答言:“能。”復與主人:“能聽不?”長者亦言:“能。”於是伎兒聞是歡喜,一心作樂,三日三夜,未嘗休懈。長者厭聽已,即敕子弟牽牛與之。

  七、古人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又說:“知足常樂。”因此,世間上最富有的人,並不是擁有家財萬貫的人。真正的富人,是知足的人。《佛遺教經》說: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

  八、知恩報恩,是做人的根本。《優婆塞戒經》說:少恩加己,思欲大報;於己怨者,恆生善心。

  九、佛教強調報恩,尤其重視孝道,因為孝道是人倫之始。在《賢愚經》中,佛陀開示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

  十、夫妻是五倫之一,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必然有一位“賢妻良母”。如何才是賢妻呢?在《玉耶女經》中,佛陀為玉耶開示為婦之道:作婦之法,當有五等。何謂為五?一如母婦,二如臣婦,三如妹婦,四者婢婦,五者夫婦。何謂母婦?愛夫如子,故名母婦。何謂臣婦?事夫如君,故名臣婦。何謂妹婦?事夫如兄,故名妹婦。何謂婢婦?事夫如妾,故名婢婦。何謂夫婦?背親向疏,永離所生;恩愛親昵,同心異形;尊奉敬慎,無憍慢情;善事內外,家殷豐盈;待接賓客,稱揚善名:是謂夫婦之道。

  十一、社會猶如一個大家庭,和樂安定的社會有待全民共同建立。佛陀在《無量壽經》說: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忌;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十二、世間上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朋友又有所謂的益友與損友。什麼是益友?什麼是損友?在《佛說孛經抄》中,佛陀說: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稱,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何謂如稱?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稱友也。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何謂如地?百谷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

  十三、“禮賢下士”是領導者成功的要素,“妒賢害能”則是失敗之因。在《四十二章經》中,佛陀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汙天,還汙己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

  十四、尊師重道,古來為儒家所重。佛陀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對師徒之道尤有周全的指示:師弟之義,義感自然,當相信厚,視彼若己。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崇禮律,訓之以道;和順忠節,不相怨訟。弟之與師,二義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毀謗,慎莫含毒,小怨成大,還自燒身。

  十五、在佛經裡,布施喻如農夫耕田,好的田地能獲得豐收。同樣的,多布施給賢德之人,能為大眾創造更多的福利,為自己增添更多的福德。《四十二章經》中說: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

  十六、端正姝好,這是人人夢寐以求的美事。所謂“端正”並不單指色相的華美俊彥,而是包含從內在自然流露出來的威儀、莊嚴、安詳、自在。《法句譬喻經》說:所謂端正,非色如華,貪忌虛飾,言行有違;謂能捨惡,根源已斷,慧而無恚,是謂端正。

  十七、人人都希望有好名聲,然而美名令譽並非憑空而來,佛陀在《六波羅蜜經》說,想要獲得好的名聲必須做到:不說他人過,亦不稱己德,智照無自他,當獲大名稱。

  十八、財富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世間最大的財富不是黃金、鑽石,而是智慧、法財。佛陀在《正法念處經》說:寶物歸無常,善法增智慧;世間物破壞,善法常堅固。若有順法行,隨人百千世;雖種種寶物,不能至後世。種種財寶物,則可強劫奪;王賊及水火,不能拔法財。

  十九、世間事,由小可以知著,防微可以杜漸,因此切莫以善小而不為,更不可以惡小而為之。佛陀在《法句經》說: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二十、在十法界中,人居於上升下沈的樞紐地位,而且由於人具有精進、憶念、梵行三種特性勝過諸天,所以歷劫以來,諸佛都在人道中證悟成佛。太虛大師曾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學佛並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將人做好,離佛也就不遠了。怎樣才算是將人做好呢?在《增一阿含經》中,佛陀說有五種非人: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聞惡而不改,聞善而不樂。

  綜觀佛陀一生說法的因緣,如《阿彌陀佛炬陀羅尼經》說:“為利一切世間,淨世間眼,斷一切非道而出現也。”又如《法華經》所載:“我為如來,兩足之尊,出於世間,猶如大雲,充潤一切,枯槁眾生,皆令離苦,得安隱樂。我為世尊,無能及者,安隱眾生,故現於世,為大眾說,甘露淨法。其法一味,解脫涅槃。以一妙音,演暢斯義,常為大乘,而作因緣。我觀一切,普皆平等,無有彼此,愛憎之心。我無貪著,亦無限礙,恆為一切,平等說法。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常演說法,曾無他事,去來坐立,終不疲厭,充足世間,如雨普潤。貴賤上下,持戒毀戒,威儀具足,及不具足,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一切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於諸地。”

  佛法是世間的光明,是人類的救星。有緣得聞佛法,應如《大集經》說:“聞法者,對說法人作醫王想,作拔苦想,作說法甘露想,作醍醐想;說法者,對聽眾作勝解增長想,作愈病想。若說者與聽者能如是用意,皆堪紹隆佛位,常生佛前。”

  [注釋]

  □大梵天,位於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天主大梵天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每遇有佛出世,大梵天王必先來請轉法輪,後與帝釋天同受佛的付囑,護持國土。根據《釋迦譜》記載,釋迦牟尼佛在摩揭國善勝道場,初始得佛,念諸眾生迷網邪倒,難可教化,“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余涅槃。”爾時,梵天知佛所念,即從天下,前詣佛所,頭面禮足,長跪合掌,勸請佛言:“今者世尊!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潤益成立,今正得時,雲何欲捨一切眾生,入於涅槃,而不說法?”爾時,世尊受梵王請,即便往詣波羅奈鹿野苑中,先為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谛法輪。

  □“開”者,謂破除無明,開顯如來藏而彰顯實之理;“示”者,謂惑障既除,知見體現,法界眾德自然顯示分明;“悟”者,謂覺悟事理之法體而融通無礙;“入”者,謂事理既融,任運自在,冥合本有之法體。

  □又作八法。即:□利,利乃利益,謂凡有益於我,皆稱為利。□衰,衰即衰滅,謂凡有減損於我,皆稱為衰。□毀,毀即毀謗,謂因惡其人,構合異語而讪謗之。□譽,譽即贊譽,謂因喜其人,雖不對面,亦必以善言贊譽。□稱,稱即稱道,謂因推重其人,凡於眾中必稱道其善。□譏,譏即譏誹,謂因惡其人,本無其事,妄為實有,對眾明說。□苦,苦即逼迫之意。謂或遇惡緣惡境,身心受其逼迫。□樂,樂即歡悅之意。謂或遇好緣好境,身心皆得歡悅。□有慚有愧,即羞恥罪過的精神作用。自省所造之罪惡而感羞恥之心為“慚”,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對他人時引以為恥之心為“愧”。又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九載,“慚”即自己不造罪,“愧”為不教他人造罪;“慚”為自心中感覺羞恥,“愧”為自己之罪向他人披露而感覺羞恥;“慚”為對人之羞恥心,“愧”為對天之羞恥心。
 

上一篇:高僧的眼淚
下一篇:律航法師:念佛往生須破三疑闖四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