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經濟是一門‘經世濟民’的學問。人類的生活運作,總括說來,就是一部經濟史。舉凡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沒有一項可以離開經濟。經濟與民生息息相關,一個國家如果不能厚實經濟,富國裕民,則慈悲道德也難以獲得重視。因此,春秋時代管仲曾說:‘倉廪實,知榮辱。’孔子也說:‘富而好禮。’佛教則以實際行動來推行各項社會福利事業,例如北魏的僧祇粟與僧祇戶,幫助政府解決了人民的饑馑;南北朝的寺庫、唐代三階教的無盡藏院,以及歷代所從事的油坊、當鋪、旅店、碾硙業等,都是繁榮經濟、便民利國的福利事業。
  經濟是民生命脈之所系,過去原始佛教的行者雖然不重視經濟而輕財富,重清修,追求樸素淡泊的生活,倡導清貧思想,認為簡樸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然而從大乘佛教的經典來看,例如《阿彌陀經》的極樂世界,黃金鋪地,宮殿樓閣皆為七寶所成,極盡莊嚴堂皇,菩薩莫不寶冠頂戴,璎珞披身,富貴無比。因此,修學佛法不一定要以窮苦為清高。佛教鼓勵在家信眾可以榮華富貴,可以營生聚財,但要積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業與正命,如《雜阿含經》說:‘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捨以求利。’只要能將本求利,勤勞賺取,無論是農牧收成,或是經商貿易、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認可的經濟營生。
  反之,非法所得的財富,例如:竊取他物、違法貪污、抵賴債物、吞沒寄存、欺罔共財、因便侵占、借勢茍得、經營非法、詐騙投機、賭博淫業、放高利貸等,則為佛教所不許。
  佛教對錢財的看法是‘非善非惡’,佛教並不完全否定錢財,黃金是毒蛇,黃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資糧。根據經典記載,佛教的信眾中不乏大富長者,如須達長者布施精捨、毗捨佉四事供養等,都受到佛陀的贊美。因此,佛教不能過分倡導貧苦思想,因為樸素淡泊用來自我要求是道德,用來要求別人則為苛刻。
  財富有清淨的,有染污的;有外在的,有內心的;有一時的,有永久的;有現世的,有來生的;有個人的,有共有的。大乘佛教主張個人可以清茶淡飯,所謂‘三衣一缽’、‘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但是寺院團體不能不要財富。自古寺院建築,朱檐碧瓦,雕梁畫棟,富麗莊嚴;亭台樓閣、廊院相接,重重疊疊,幽遠深邃,因此有謂‘佛門淨土’,佛門其實就是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一個安樂富有的世界。
  佛教不但重視一時的財富,更重視永久的財富;不但重視現世的財富,更重視來生的財富。佛教認為錢財是五家所共有,錢用了才是自己的,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此有了財富,還要懂得規劃。《阿含經》四句偈雲:‘一施悲和敬,二儲不時需,三分營生業,四分生活用。’布施如播種,要有拔濟奉獻的精神。布施財富則要不自苦、不自惱、不勉強、不比較、不計較,要能做到隨喜、隨緣、隨分布施,如此才不失布施的真義。
  此外,佛教對於經濟的觀點,首先以‘因緣果報’說明財富的獲得,應從培福修德、廣結善緣而來。因此,寺院經濟的管理人要有因果觀念與常住觀念,例如‘有權不可管錢,管錢的沒有權’;並且強調‘要用智慧莊嚴世間,而不要用金錢來堆砌’;‘要能運用財富,而不為財富所用’;尤其本著六和僧團的精神,重視‘利和同均’,十分合乎現代人共有、共榮、共享的觀念。這都是佛教經濟觀的特色。
  至於佛教的經濟來源,在過去印度佛陀時代提倡供養制度,傳到中國,歷代禅門提倡農林生產,到了近代太虛大師又再提倡工禅合一,現在則有基金制度;未來,以原始佛教的供養制度,結合農禅、工禅生產而發展出適合現代的經濟制度,例如:果菜園林、房租田佃、生產事業、佛書出版、書畫流通、佛像法物、法會油香、經忏佛事、餐飲素食、推廣社教、弘法贊助、參觀門票、慈善服務、安單靜養、互助標會、護法委員等,則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金錢是學道的資糧,也是一切佛化事業的基礎。佛學院、禅堂、念佛堂、學校、醫院、電台、雜志社等,都需要金錢才能推動。所以,金錢並不完全是毒蛇,佛經所謂‘淨財’、‘善財’、‘聖財’,只要能善用金錢來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裝窮學道更大,更有意義,更有智慧。因此,學道並不一定要貧窮才是有道心;若是心裡的貪欲不除,外表裝出苦行的樣子,也不足取法。把金錢用在造福大眾的事業上,用在修學的慧命上,則錢財不是毒蛇,而是淨財。是以佛教應該重新估定經濟的價值,只要是合於正業、正命的淨財,應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對經濟利益、對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益的事業,諸如農場、工廠、公司、銀行等,佛教徒都應該去做。因為有錢並不可恥,貧窮才會招來罪惡。
  佛教不但重視狹義的金錢財富,尤其重視廣義之財,例如:佛法、信仰、慈悲、智慧、健康、歡喜、人緣、自在、慚愧、發心、道德、人格等。這些無形的財富比有形的財富更好。佛教不但重視私有財富,尤重共有的財富,例如:道路、公園、河川等公共設施,以及花草樹木、日月星辰、天地萬物的生態維護,並且主張以享有代替擁有、以智慧代替金錢、以滿足代替貪欲、以思想代替物質,發揮普世的觀念,建設共有的胸懷。

 

上一篇:佛教與命運
下一篇:佛教的參禅須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