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濟群法師:談佛法如何運用於生活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生而為人的非常多,有錢有勢的也非常多,但能夠接觸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聽聞佛法後又懂得如何修學的就更少,也就是說,信佛的人中真正學佛的並不多。
信佛和學佛,其實還是有區別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燒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薩的保佑,這種信仰非常表面、非常功利。真正的學佛修行,並不是刻意地追求什麼。從廣義來講,修行就是一種生活,而且是一種非常平實的生活!我們可以把學佛說成是玄妙的事情,說學佛是為了成佛,聽來非常遙遠。但我們要知道,學佛修行也可以是十分平常的事。
平常到什麼程度呢?正如古德們所說的那樣:饑來吃飯困來眠。這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學佛是平常道,像餓了吃飯、困了睡覺一樣自然。當我們說到修行的時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禮佛、誦經、念佛等等。這些算不算修行?當然是修行。有些人誦經,每天誦一卷《金剛經》或《地藏經》、《無量壽經》;有些人念佛,每天都要念幾千、幾萬聲佛號;還有些人,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做早晚功課。這固然值得贊歎,但我們誦經的目的是什麼?念佛的目的又是什麼?是不是讀誦的經典或念誦佛號像銀行存款一樣越積越多,我們的修行工夫也就越來越深?不是這樣的!
誦經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為了改善並淨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每個人都有很多煩惱和妄想,因此浮躁不安。這些煩惱從哪裡來?都是自己東想西想地想出來的!妄想少,煩惱就少;妄想多,煩惱就多。所有從貪、嗔、癡出發的行為,都會形成不善的業力。所以說,凡夫的起心動念都在造業。當我們產生一念貪心時,內心貪的力量就增強了一分;當我們產生一念嗔心時,內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強了一分;當我們起一念我慢或嫉妒心時,內心我慢、嫉妒的力量也在隨之增強。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念佛時,所念的每一聲佛號,就是在我們的生命中種下了善的種子;當我們誦經時,就是在我們的內心中種下了佛法的種子。所以,我們是想讓內心結出慈悲、智慧的果實,還是無明、煩惱的果實呢?關鍵在於平時是如何熏修我們的內心。如果我們不斷地貪婪、嗔恨、嫉妒,煩惱就會漸漸形成強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們的身心。如果我們不斷地聽聞佛法,如理思維,慈悲、智慧的菩提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學習佛法,不僅是為了豐富我們的業余生活。有些人每天都在忙著家庭瑣事、忙著工作經商,偶爾才有那麼兩個鐘頭到寺院裡聽一點佛法,有沒有用呢?當然是有用的,但這種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為我們長期處於貪、嗔、癡的狀態中,短短兩個小時所得到的淨化,遠遠不能抵消我們長期以來在社會上受到的染污!而凡夫所具有的貪、嗔、癡,是來自無始以來的習氣,所謂積重難返。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學佛作為生活中的點綴,而是要將它落實到生命的實處!
常常聽到有人說:我也想學佛呵,可沒有那麼多時間到寺院來,沒有時間聽經,沒有時間念佛。作為在家居士來說,的確有很多世俗事務需要處理,包括家庭、兒女、工作、人際關系等等。
什麼叫有時間?什麼叫沒有時間?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誰也不會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個人都會把時間放在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認為工作最重要,就不可能沒有時間工作;如果認為賺錢最重要,就不可能沒有時間賺錢;如果認為娛樂最重要,就不可能沒有時間娛樂;如果認為人際關系最重要,就不可能沒有時間應酬人際關系;如果認為學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沒有時間學佛。
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時間,而在於是不是重視。當我們覺得沒有時間到寺院來或沒有時間學佛時,就說明我們沒有把學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前面已經說過,修行是一種平實的生活,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是一種智慧的生活。如果我們能夠將學佛真正落實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現有沒有時間的問題,因為我們不會沒有時間生活。在學佛的人中,有兩種現象比較普遍,一種是每天忙於世俗應酬而沒時間學佛,另一種干脆就放棄了世俗生活,放棄了世俗責任,只管自己念佛、誦經。其實,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對的。作為在家居士來說,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也不應為了學佛而放棄世俗的責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職責;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職責;身為父母要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為人兒女就要盡到孝順老人的責任。在《佛說善生經》中,佛陀非常詳盡地告訴我們:作為妻子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丈夫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父母對兒女又要履行哪些職責。這和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順父母的功德僅次於供養三寶的功德。如果無佛在世時,孝順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沒有孝養之心,又怎麼可能慈悲一切眾生呢?
在人際關系上,我們要本著愛心和慈悲心來與人為善,這是一個佛教徒處世的准則。當我們對別人產生愛心和慈悲心的時候,不僅能給他人帶去溫暖,更能以此克服我們生命內在的嗔恨。關於人際關系的處理,佛陀提出了四攝法門。什麼叫四攝?就是四種攝受別人的方法,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就會獲得他人的歡喜愛戴。
四攝法門中,首先就是布施,包括財布施和法布施。所謂財布施,就是當別人遇到困難時,以財富和經濟手段去幫助別人;所謂法布施,就是以我們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學的佛法去幫助別人。我們學佛之後,多多少少會在佛法上得到一些體驗,得到一些受用。我們自己從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責任去開導、幫助別人,讓周圍的人也有機會接觸佛法,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為世俗的財富只能暫時幫助他人解決一些生活問題,而佛法則能幫助眾生解脫煩惱、乃至解脫生死。所以,《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說,在一切供養中,能夠用佛法去幫助別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其次是愛語,要我們帶著愛心和慈悲心與人交流,遠離兩舌、惡口、妄語、绮語這四種不善的語言。兩舌就是挑撥離間;惡口就是以粗暴的語言傷害他人;妄語是以假話欺騙他人;绮語就是以誨YIN誨色的語言使人產生煩惱。修學佛法,要培養一種坦誠的心態。當我們說真實語時,在生命中積集的就是真實的種子,這也是開發智慧的根本。如果說假話說多了,我們勢必會越來越虛偽。所以,一方面要說真實語,一方面要說利他語,如果對他人無益的話則不必說。
第三是利行。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對別人有好處、有幫助;凡是會傷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第四是同事。當別人從事一些健康的事業時,我們應盡力參與或隨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時,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凡夫因為我執的關系,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別人順從於己。哪怕在家庭裡,無論父母對子女,或者妻子對丈夫,總是一廂情願地希望對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來相互理解、彼此體諒。所以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父母對子女的愛越深,子女的負擔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愛得活不下去,心靈受到極大摧殘。同事法門就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幫助別人時,要知道對方需要什麼,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去幫助他,而不是想當然地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他。
如果我們能夠按四攝法門處世,那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是個最受歡迎的人!學佛,就是以愛心和慈悲心給別人帶去歡喜、帶去信心、帶去利益。
四、我們有一顆什麼樣的心,對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映。
因為我們有嗔恨心,所以聽到別人的辱罵就會煩惱、會憤怒,會感到深深的傷害。而一個修行人,會將生活中的挫折當做修行的助緣。佛經記載,佛陀在因地為忍辱仙人時,被歌利王截截肢解身體,但不起絲毫嗔心,最終證得佛果。
因為我們有貪心,即使擁有很多的財富,但還在為占有更多而煩惱,永遠沒有滿足之時。反之,少欲知足的人,縱然過著最簡單的生活,也能在簡樸的物質條件中發現人生樂趣。正如孔子所贊歎的顏回那樣:“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皆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樂。”
由此可見,幸福人生的關鍵在於我們有什麼樣的心態,在於我們用什麼樣的觀念來生活。如果沒有健康的心態,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念,想要把這幾十年過得幸福真是不太容易。
也許有的人會問:學佛有什麼好處呵?可以給我們變出一台電視機來嗎?可以給我們變出一幢房子來嗎?物質條件的改善對我們來說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心態,即便擁有再多,也不可能解決人生的痛苦和煩惱。
而學佛的意義正在於此:佛法可以給我們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依法修行能使我們培養健康的心態。所以說,學佛是為我們的幸福人生服務的。現代人心理問題很多,這些心理問題怎樣才能解決?有些人求助於心理醫生,但心理醫生的治療只能起到一種疏導和緩解的作用,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不能滅除問題產生的根源,那麼,今天這個問題得到了疏導,得到了暫時的解決,明天又會繼續制造新的問題,心理並不能得到徹底的康復。
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麼?是無始以來伴隨著我們的無明,和由此產生的種種不健康因素:如貪心、嗔恨心、愚癡、我慢等等。所以我們要從佛法入手,通過勤修戒定慧,來熄滅貪嗔癡,從根本上鏟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貪嗔癡在佛教裡被稱為三毒,就是三種危害我們精神健康的毒品,它時時都在傷害著我們的心靈,左右著我們的人生。
現在吸毒的人很多,我們知道毒品對人構成的傷害主要是在身體上的,但身體和精神的關系很密切,在身體受到傷害的同時,我們的精神也會隨之受到傷害。我們對於毒品的危害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所以,全世界都在為了人類的健康而抵制毒品。 但危害到我們健康的精神毒品是無形的,它潛伏在我們的生命裡,反映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和我們的關系密切到使自己都難以察覺。我們常常不由自主被它推動著,造下種種惡業,不僅影響到今生的幸福,更影響到未來的生命形態。當僅有慈悲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的引導。沒有原則地一味慈悲,往往會帶來負面影響。
佛法具有悲和智兩大內涵,所謂“悲智雙運”。智慧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通過不斷地聞思經教、如理思維才能獲得。佛陀是具有圓滿智慧的人,而三藏十二部典籍,就是智慧的寶藏。在我們每天念誦的“三歸依”中,就有“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真正能夠把佛法學好,智慧就會像大海和虛空一樣無窮無盡。
學習佛法不只是誦經、念佛,還要聞思經教。有句話叫做“有信無智長愚癡”,也就是說,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會使人偏執一端,越來越固執、越來越狂熱。所以,信仰需要智慧來引導,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信仰的層次,提高信仰的水准。作為居士,選擇一份正當的工作也是修行的關鍵。所謂正當的職業,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包含兩重標准。首先是不違背法律的規范,法律是以維護大眾的安全和利益為目的,如果我們連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離佛教徒的標准就差得更遠。因為佛教徒還須遵循更高的道德准則,即在家居士所應受持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只有符合法律和戒律雙重標准的職業,才是如法的。
為什麼要以戒律來約束我們的行為呢?除了對行為的約束,戒律還有什麼更重要的意義呢?在我們的人性中,貪、嗔、癡是危害我們生命的三種毒素,當它們發作時,就會帶來殺、盜、YIN、妄的行為。而這些行為不僅會縱容我們的煩惱,張揚人性中邪惡的力量,傷害到我們的心靈健康,更會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我們殺生,一定有被殺的對象;我們偷盜,一定有被盜的對象;我們邪YIN,一定有被YIN的對象;我們妄語,一定有被欺騙的對象。同時,造惡帶來的果報還會影響到未來的生命,如殺生會導致短命和多病的果報;妄語則會使我們被人欺騙或不能取信於人。只要是我們種下的惡因,最後也一定由自己來品嘗它所結出的苦果。
受持戒律,主要是幫助我們克服貪嗔癡的煩惱習氣,幫助我們制止不善的行為。我們在這個世間只有幾十年的光陰,如果看不到生命的未來,就可能急功近利,一切從眼前利益出發而為所欲為。作為一個佛教徒來說,要為更長遠的生命著想,眼前的幾十年雖然是短暫的,而未來的生命卻是無限的。如果為了眼前利益而殃及未來,豈非捨本逐末?六如何才能保障我們未來的幸福呢?就要嚴格按照戒律的規范來生活。健康的、正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修行。我們做的很多事情,看起來似乎和修行無關。但如果將佛法的智慧落實在生活中,以佛法的觀念來指導我們的言行,那麼,行住坐臥中一樣可以修行。
平常人吃飯不能好好地吃;睡覺也不能好好地睡;在家庭中不能好好地和睦相處;在社會上不能好好地待人處世。所以,我們吃飯時也要檢查自己的心態:是帶著貪心在吃?還是帶著嗔恨心在吃?吃飯最原始的目的只是為了生存,是為了我們的色身得以維持。但很多人吃飯早已超過這個界限,有時為了貪圖口腹之欲而大造殺業;有時為了虛榮和面子而一擲千金。所以說,如果我們不能以平常心來吃飯,遇到好吃的飯菜就會起貪心;反之則會起嗔恨心。為了吃給別人看,那是虛榮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別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裡不平衡,還會產生嫉妒心。我們看,不好好吃飯,就會帶來這麼多的貪嗔癡煩惱。
為了維持色身的基本生存,還要注意相應的營養,營養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夠。因為我們的身體是緣起的,需要依靠物質條件才能得以維持。暴飲暴食固然不對,忍饑挨餓地自苦其身同樣是不足取的。我們應奉行中道的原則,遠離縱欲和苦行兩個極端。所以說,吃飯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就蘊涵著智慧。 從前有位祖師在回答“修行是什麼?”的問題時說:“饑來吃飯,困來即眠”。聽的人不明白:誰不會吃飯、睡覺呢?祖師就說:“你們吃飯時挑肥揀瘦;睡覺時又東想西想。”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會做,如果我們真正想要學佛的話,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從原有的情緒式的生活,改變為智慧的、健康的生活。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習慣。還是以吃飯為例,嗜酒的人必須有幾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點葷腥才覺得踏實,於是就把吃飯這件簡單的事情越來越復雜化。因此,我們要以平常心來吃飯,其中有幾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一是餓了才去吃,這是個重要的前提,否則再好的東西也吃不出滋味來;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雲:“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沒心事也就沒煩惱和負擔,才能吃得開開心心;三是飲食要簡單,如果菜太多、太復雜,會使我們的味覺被麻醉,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原味,遠不如清清淡淡的兩三樣更適宜。 吃飯是如此,睡覺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業的人,每天俗務纏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紛非,結果備受失眠折磨。如果我們每天以打坐、誦經將心靜下來,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當然這種訓練要有個過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總是不絕如縷,就象流水般一念接著一念,吃飯時在想問題,睡覺時在想問題,睡著了還要做夢繼續想。可真正想要思考問題時,卻無法集中精神。七如何才能使我們的心保有清淨的狀態呢?我們可以通過念佛把心安頓在佛號上,無論是走路還是干活,都讓這一聲佛號念念相續。如果妄想太多,心就會變得復雜,煩惱也隨之增多。如果能夠天天念佛、時時念佛,心就會越來越單純,心理負擔就會越來越少。一個人為什麼開心不起來?就是因為心事太多,使心靈被很多事物和執著壓迫著。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心事重重時,想快樂也快樂不起來。反之,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任何負擔,就能體會到放松的自在。
所以,我們要學會觀照自己的心念。我們手上的念珠是起什麼作用的?就是幫助我們看好自己的念頭。禅宗有個故事說,一個孩子去放牛,開始時,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後面,時時抓著牛的繩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無影無蹤。孩子就天天訓練這頭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繩子,久而久之,牛變得越來越溫順,到最後,孩子甚至可以騎在牛背上走,當他自己去睡覺時,牛也不會跑掉了。我們的心念,也象這頭野牛一樣。有個詞叫做“心猿意馬”,就是說我們的心象猿猴一樣不安分,我們的意又象野馬一樣到處亂跑。我們時常都會迷失在五欲塵勞中,聽到好聽的、看到好看的,就去執著,就去貪嗔癡了。當我們貪著這些的時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丟在了一邊,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歡的環境裡,就象那頭牛一樣,一不小心就跑得無影無蹤。而念珠就象栓牛的繩子一樣,我們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更要時常觀照著它。
我們時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此刻正在想些什麼?看看自己想的這些念頭是什麼?我們要看住自己的念頭,無論是好念頭還是壞念頭出現時,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們起貪心、嗔恨心的時候,不要盲目地跟著它跑。一個沒有學佛的人,貪心現前的時候就拼命地貪;嗔恨心現前的時候就拼命地嗔;愛的時候愛得死去活來;恨的時候又恨得不共戴天,結果讓這些煩惱心理成了主宰我們生命的主人。而念佛就是要培養我們的正念,使我們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現在和未來,而不是讓那些五欲塵勞的煩惱左右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心始終保有清淨的覺照。
總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都包含著修行。學佛就是要從我們的一言一行做起,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們擁有健康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
|
|
|
|
|
上一篇:幾年來,同一個惡夢給我的啟示
下一篇:星雲法師: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