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寺廟

 

淨宗祖庭:東林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東林寺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為廬山第一名寺。始建於東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為蓮宗(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所創立,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慧遠大師集釋、儒、道三家學養於一身,以東晉佛教領袖之資質,於東林寺啟建白蓮社,感召當時之缁素精英123人,專修念佛三昧,矢志求生安養淨土,往生時瑞相昭著,有力地推動了淨土宗在中土的弘揚。東林寺遂爾以中國淨宗第一道場而譽動中外。唐天寶九年,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前來朝禮,將淨土宗教義傳至日本,為中日民間友好交往作出了重要貢獻。明清以後,東林寺逐漸衰敗。

  十屆三中全會後,宗教部門請果一法師回東林寺住持。果一法師為淨宗祖庭的中興殚精竭慮。如今的東林寺氣勢恢宏博大、巍峨峻拔,宛然而成梵剎,祖庭重光,人天共歎。

  1993年,果一上人發願啟建48米的阿彌陀佛像,發願不久,果一上人而往生,繼任住持傳印大和尚接續此項事業。經過十年的醞釀,東林大佛工程也動工在即,諸佛歡喜,龍天護持,海眾響應,實乃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盛事,東林祖庭亦必成為世界淨業行人心馳神往的道場。

  願阿彌陀佛接引像早日圓成,於末法之秋,生死苦海,救度有緣眾生,共歸極樂故園。

南無阿彌陀佛!

   

  虎溪三笑

  據傳說東晉時,東林寺主持慧遠大師在寺院深居簡出,“影不出山,跡不人俗’。他送客或散步,從不逾越寺門前的虎溪。如果過了虎溪,寺後山林中的老虎就會吼叫起來。有一次,詩人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來訪,與慧遠大師談得投機。送行時不覺過了虎溪橋,直到後山的老虎發出警告的吼叫,三人才恍然大悟,相視大笑而別。這個“虎溪三笑”的故事,反映了儒、釋、道三家相互交融的一面,為歷代名士所欣賞。李白在《別東林寺僧》一詩中就寫道:‘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至今東林寺內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橋畔的石虎,都源出這則傳說,宋代石烙亦曾繪《虎溪三笑圖》,可惜己經失傳,現圖為1935年所刻。

  蓮池

  東林寺前有蓮池一方,白蓮朵朵,清波凌凌,綠葉田田。傳說,此地始為東晉名士謝靈運所鑿。謝靈運(385-433)是謝玄之孫,襲封康樂公,故人稱“謝康樂”。他才華橫溢,高傲自負,對慧遠大師卻“肅然心服”,要求加入蓮社,慧遠大師以其心雜未准入社。謝靈運雖未人蓮社,卻在東林寺內翻譯經文。其間,他幫助東林修建了“蓮池”。池中白蓮,古稱“青蓮華”,中外馳名。公元1321年,日本僧人澄圓將蓮種帶到日本,並大弘淨土教義,力揚東林之風,青蓮花亦開遍日本國。1992年,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日本佛教界將蓮種回贈東林寺,楊成武上將也為剛剛修復的蓮池題寫了“蓮池”二字。至此,“青蓮華”又重新盛開在東林祖庭。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是東林寺的主要佛殿,高十九米,進深24米,總建築面積386平方米,是一座宏偉的仿宋建築,建成於1989年,全殿共有大小金身佛像七十余尊,匾額為趙樸初所書。

  五百羅漢堂

  東林寺舊有五百羅漢閣,宋開寶九年曹翰下江州,調發巨艦十余艘,盡載金帛,將東林寺五百羅漢置其上,歸至穎川。現五百羅漢堂為1987年後重修,在大雄寶殿東、西兩側,為東林寺重要佛殿之一。

  重塑的五百羅漢為泥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六朝松

  三笑堂前有古松一棵,虬枝盤結、樹影婆娑。傳說此松為慧遠大師親手所植,本名為“羅漢松”,因植於東晉,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故稱“六朝松”,有人亦將它譽為“廬山第一松”。據傳此松頗具靈性,幾度枯榮皆與東林興衰息息相關:寺興樹則榮,寺衰樹則枯。如今又見六朝老松枝繁葉茂,當知中華國運紹隆,東林祖庭亦必道場再興。

  李北海碑

  李北海碑系唐代大書法家李北海親手所書的《東林寺碑》並序,全文1037個字,刻於唐開元十九年(731),時間比柳公權碑還早,可惜原碑毀於火災,現碑為元代至元三年(1337)重刻。至今也有六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仍不失為珍貴文物,現豎立在大雄寶殿之後。

  柳公權殘碑

  唐會昌初年,武宗皇帝下诏廢佛,佛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滅頂之災,史稱“會昌法難”,東林寺亦遭遇大劫,成為一片廢墟。幸武宗滅佛後一年而獲,宣宗李忱即位,於會昌六年(846年)五月頒布了復佛令。高僧正言法師受江州刺史崔黯委托主持東林復建,歷十一載艱辛,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復建成“極天下之壯觀”的東林寺。崔黯親撰《復東林寺碑》文,大書法家柳公權時年已80余歲,欣然為之書,正言打制成碑立於寺中。崔文辭采飛揚,柳書遒勁有力,辭書合璧,遂成東林一絕。至清初碑已裂為多塊,康熙年間被收入皇廷,僅留一小塊存寺,故稱“柳公權殘碑”。此殘碑至光緒初又失其所在。至康有為來游東林寺,在寺中四處尋找,終於在櫥下覓得,康有為亦有題刻,記載了他在櫥下覓得柳公權殘碑之事。柳公殘碑現收在東林寺藏經樓中,成為鎮寺之寶。

  神運殿.出木池

  傳說在東林建寺之初,慧遠大師為籌集木材而發愁。一日,遠公寐至夜半,夢中忽見一位自稱“廬山之神”的白須老人對遠公言道:“此處幽靜足以棲。”這天夜裡,天空雷電交加、風雨大作,等到天明的時候一看,殿前的池塘中已湧出了許多上好的木材,解了慧遠大師的燃眉之急。這都是慧遠大師誠心鑒於天地,德行有感於神靈,故有此神助。後來,慧遠大師以此木料所建之殿堂就命名為“神運殿”,湧出木材的那口池塘就叫“出木池”。

  十八高賢影堂

  慧遠大師不但精通釋、儒、道三家奧旨,而且高談博辨,廣交天下高僧、賢士。東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慧遠大師與高僧慧永、佛陀跋陀羅,名士彭城劉遺民、南陽宗炳等123人,在東林寺般若雲台精捨阿彌陀佛像前立下誓言,共同結為“白蓮社”(簡稱“蓮社”),虔心念佛以期同登西方淨土。123人中,有18人修持精進,德高望重,世稱“十八高賢”。後人為紀念他們,遂以石镌刻18高賢影像並建堂供奉,是為“十八高賢影堂”。

  果公堂

  果公堂位於白蓮舊社旁,是為了紀念當代高僧、東林寺中興大德果一法師而建立的。大和尚果一法師,俗姓劉,湖北松滋人,生於1922年。1944年於湖北梁山觀音閣出家,同年9月受具足戒。1953年5月至江西廬山大林寺,親近虛雲老和尚,旋隨虛公至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始任副寺,後為當家。1961年受廬山管理局宗教科之情,入住東林寺,率僧眾墾荒換回寺產,並逐步修復殿堂,至1965年寺院漸具規模。“文革”中被迫離開,至1978年再度回寺,含辛茹苦中興東林。先後重建殿堂、僧捨200余間,收回山林土地300余畝,使淨土祖庭重輝。果一上人曾任江西省政協常務委員、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等職務,是江西現代佛教史上的一位大德,為江西佛教的重興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亦為中國淨土宗的復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佛教的發展史上,承擔了中流砒柱的角色。其高風碩德,永為世人楷模。

  王陽明詩碑

  王陽明即王守仁(1472-1528),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平定了南昌寧王朱宸濠的叛亂,為挽救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反而蒙誣遭謗。次年,他滿懷宦海失意的心情來到了廬山,在游覽東林寺時寫下了這首詩,當時題在東林寺的牆壁上,清康熙年間被後人摹刻成此碑。

  護法力士

  相傳在修蓋神運殿時,有個力大如牛的僧人,整天汗流浹背地勞動,不肯稍事休息,一個人要干幾個人的活。慧遠對他特別賞識,稱他為“護法力士”。院僧為了紀念這位護法力士,特為他雕鑿了一座石像,將它供奉於寺側。1975年,當地農民在建“大寨田”時,無意中掘出,經考證該石雕當為唐代遺物,線條古樸簡潔,是罕見的藝術珍品。

  聰明泉

  東林寺玉佛樓後,有一泓清泉四季不涸,叫做“聰明泉”。傳說東晉名將殷仲堪到東林寺拜訪慧遠大師,二人行至山腳,見有此處蒼松翠柏、泉水潺潺,便於此聽泉談《易》。殷將軍博學多才、能言善辯,慧遠大師指泉贊道:“將軍之辯,如此泉湧,君侯聰明,若斯泉矣!”此泉因此得名“聰明泉”。唐太宗曾手書“聰明泉”三字,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亦有詩雲:“一勺如瓊液,將愚擬聖賢。欲知心不變,還似飲食泉。”後人均刻碑留念。直到現在,許多到東林寺覽勝的游客都要飲上一勺“聰明泉”水,寄托了人們追求智慧的美好願望。

  譯經台.文佛塔

  譯經台是天竺高僧覺賢在東林寺翻譯經文的地方。覺賢,是意譯名,本名佛陀跋陀羅,簡稱佛陀跋陀,北天竺跡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人,釋迦族,甘露飯王後裔,17歲出家,以精通禅律馳名。他於義熙四年(408年)來到長安。初與後秦高僧鸠摩羅什甚為融洽,後因學風、師承不同漸有分歧,為羅什門人所抨擊,被迫離開關中。在慧遠大師的邀請下,覺賢加入了蓮社,並在東林寺翻譯了大量的佛經,六十卷《華嚴經》即譯於此地。同時,由於慧遠大師的崇高威望,覺賢得以順利恢復名譽。為了回報慧遠大師,他將隨身攜帶的五粒寶貴的佛捨利葬於東林寺北後山,並建上方塔供奉。可惜的是,1937年日本侵略軍攻占廬山時,上方塔毀於一旦,現塔為1998年重修,改名“文佛塔”。

  唐經幢

  唐代尊勝陀羅尼經幢。主體為八面石柱,高約2米,刻於唐永淳二年(實為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為東林寺現存最古老的石刻,是罕見的文化瑰寶。 

   
  遠公塔院

  遠公塔院在東林寺西側,供奉有慧遠大師墓培。慧遠大師,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寧武)人。出生於東晉成帝成和九年(334年人大師的家族是儒學世家,他幼而好學,玮璋秀發,博綜六經,尤好《老》、《莊》。東晉永和十年(354年),他21歲,本要與博通經學的范宣子共隱。由於南北戰爭,道路阻絕,南下未成。聽說道安法師在太行恆山傳教,便與弟一同前往。聞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毅然出家為僧。慧遠大師修行研佛,譯經著述,弘法講道,其學問人品為人稱贊,是佛教界公認的領袖。他建立了東林道場,與高僧、賢士123人結成白蓮社,精進念佛,發願往生西方,開中華淨宗一脈,被尊為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圓寂於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後人建塔供奉,是為“遠公塔院”,又因其墓塔疊石如荔枝,故又稱“荔枝塔”。舊有塔院在清代已毀壞,現塔為1983年重修,2000年又修葺一新,院內有一棵“佛手樟”,相傳為慧遠大師手植,距今已有1600多年。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阿彌陀佛(即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澆築。根據淨宗經典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個世界有十萬億佛剎之遙,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緣分甚深。《大乘無量壽經》記載:在無量遙遠的過去,有一位名叫世饒王的國君,聽聞世間自在王如來講經說法,當下明心見性,法喜充滿。於是捨棄王位,出家修道,法號法藏。法藏菩薩發心廣大,誓願平等普度十方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橫超生死輪轉,圓成佛道。在世間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薩考察了十方佛國天人善惡,國土粗妙諸情況,用五劫的時間思維選擇,稱性發起了四十八大願。依願起行,經過兆載永劫的積功累德,圓滿大願,自致成佛,名號阿彌陀佛,所住持的佛剎即是西方極樂世界。

郵編:332000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區東林寺
電子郵件:donglinweb@126.com
電話:0792-8893802

 

上一篇:東林寺傳授三皈五戒通告
下一篇:大安法師:發心助建東林大佛的功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