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楊曾文:佛教有吸收新科技的傳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公元前6、5世紀佛教發源於古印度,開始在恆河中下游一帶傳播,隨後流傳到全印度,到公元前3世紀傳播范圍超越印度,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在這一過程中,佛法從口頭傳授到運用文字記載,從只有佛經到產生诠釋佛經的論書,教團從小到大,然後從統一到走上分裂,發展為部派佛教,公元前1世紀形成大乘佛教。佛教教團對當時的科技從未加以排斥,而是不斷利用和享受著最新的科技成果,例如隨著印度和其他佛教傳播地區科技和經濟的進步,住入民眾為他們建造的越來越宏偉精巧莊嚴的寺院、應用信眾為他們制做的衣服、醫藥、工具,禮拜在信眾參與下建造的供奉捨利的佛塔,乘坐各種車、船等運載工具。
實際上佛教提倡僧眾掌握五種學藝,即所謂“五明”,包括:聲明(語言語法及古典文學)、工巧明(各種工藝、科技、歷算等)、醫方明(醫藥、治療、針灸諸學)、因明(佛教邏輯學)、內明(大小乘佛法,後形成三藏)。其中的工巧明、醫方明就包含科技的內容,其它任何一項也離不開對科技的依托和利用。佛教在家信眾自不必論,即使是出家僧眾也離不開社會,因此也離不開維持和推動社會經濟生活向前發展的科技。
佛教在公元前後傳入中國,此後經過三四百年的傳播,迅速流傳大江南北,成為民間最盛行的宗教信仰。在傳向各地的過程中,逐漸與中國社會傳統文化和習俗相結合,融入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社會,教團運營中心的寺院與農田農耕形成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樣,佛教僧眾,特別是眾多的中下層僧人必須適應一邊修行,一邊從事農耕的生活。為了生產,就必須掌握最普及的農業科技和種植麥谷、水稻、瓜果等作物的技術。到後來,大的寺院能夠掌握先進的鑿井、建渠和引水灌溉的技術,擁有水車、磑碾、車船等工具。
佛、法、僧三寶可以說是佛教的概稱,那麼就讓我們結合三寶來說明中國佛教是如何隨順時代吸收不斷進步的科技發展自己的。佛的概念隨著佛教的發展有很大變化。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是專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後來也包括“過去佛”,說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尚有六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毗捨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至於後來成立的大乘佛教,提出佛有無數,往古來今(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未來星宿劫)和四面八方、四維上下到處有佛,還有法、報、應“三身佛”的說法。然而在一般情況下,佛寶主要指各類為僧俗信眾供奉禮拜的佛像,雖然是佛像,卻被認為是佛的真實象征。
佛像制作在公元前後興起,而在大乘興起以後發展迅速,種類和形象也各種各樣,有以鑄造、鎚鍱、石雕、塑造、繪畫等等技術制作的佛像,形式有立像、坐像、臥像等等,並且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改進的。至於用金銀、玉石、瑪瑙、陶瓷等制做的各種佛像更是需要特殊的精巧技術。在進入東晉以後建成敦煌石窟、南北朝以後建成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不難想象,開鑿大小石窟,雕刻佛像和文字,皆需高超的技術,甚至令世人歎為觀止。各地供奉佛像、捨利的寺院、佛塔的建築,越到後世,建築技術越高,宏偉壯麗,難以盡述。
三寶中的法,是指佛法,一般是指用語言文字表述的各類佛法,有戒定慧三學和經律論三藏。佛教初傳中國,來自印度的高僧帶來的是寫在貝葉上或桦樹皮上的佛經,有的是憑記憶口頭傳誦經典。中國當時已經有了造紙術,後來在社會上,紙張運用越來越普遍,譯經一般是用筆書寫在紙上,也有的書寫在絹帛上。進入唐朝後期,特別在進入宋代以後,廣泛利用雕版印刷佛經,為佛經的流通帶來很大方便。此後又有活字印刷乃至近現代的膠版印刷。從宋代以後,歷代都有官版或民間版的大藏經的刻印流通。可見,佛典的流通與世間的印刷技術是聯結在一起的。
至於佛教教團的主體——僧眾,在他們日常修行、生活、傳法、經營寺院經濟與社會交往中時刻離不開當代的科技。不僅如此,在歷代僧人中有不少人精通“陰陽五行之學”,有的成為著名科學家、技術人才。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是唐代的一行法師(673-727)。他俗名張遂,自幼博通經史,精通陰陽五行之學,出家先後師事禅宗北宗的普寂、密教善無畏、金剛智,協助善無畏翻譯密教基本經典《大日經》,此後撰寫《大日經疏》,並且參加朝廷主持的天文歷算工作,與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觀測天象的渾天銅儀、黃道游儀,修訂比較精確記載日月星宿運行和四季節氣、農時的《大衍歷》,完成世界首次測出子午線長度的壯舉等。1955年中國發行紀念古代四大科學家的郵票,其中就有一行,此外是東漢的天文學家張衡、南朝宋、齊間的數學家祖沖之、明代醫學家李時珍。
元代前期的奇僧子聰(俗名劉秉忠,1216-1274),精通天文、地理、律歷、軍政等學,後輔佐元世祖忽必烈軍政機要,奏建“大元”國號,參與立朝儀,建禮樂,興儒學,推薦良吏,安定地方,建立城邑等,對推進元朝接吸收漢文化,恢復社會經濟和文教事業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子聰通曉城建,先後負責元上京開平、大都(今北京)二城的興建,弟子中有著名的水利、天文和歷算學家郭守敬(1231-1316),奏請由郭守敬編撰《授時歷》。
在僧眾中精通醫學的更多,著名的如唐代鑒真(688-763),赴日授律傳戒的同時,也傳授建寺造像技術,並且精通醫術並醫藥學,有《鑒上人秘方》傳世。
可見,在佛教的傳播發展中,佛教不僅不反對科技,而且不斷吸收當代科技促進佛教的發展,有的僧人為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佛教有吸收先進科學技術的傳統。
作者簡介:
楊曾文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
|
|
|
|
|
上一篇:細說歷代帝王與五台山有何不解之緣
下一篇:黃夏年:佛法本身最有科學精神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