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
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對症則良。
然,處是娑婆,時是末法,機是愚惡;八萬四千法門中,堪應此處、此時、此機之妙法,唯有「彌陀本願,稱名念佛」。
祖師雲:「念佛最勝最易,極善最上。」
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故最勝;
稱名念佛,不論任何根機,故最易。
淨土法門名為「易行道」,「易」有二義:即簡易、容易,亦即單純化、易行化。因為單純、易行,人人都能。若必需了解高深微妙的理論,則不單純;若必需作復雜艱難的修行,則不容易。不單純、不容易,就非人人都能,亦非淨土法門,更非彌陀本願。
善導大師所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單純化、易行化;未必要三心的體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因為願生極樂而專念彌陀,自有彌陀本願力的運作,使稱念者,現世常得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極樂報土。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淨土法門本極平易直截,若人人都需了解煩瑣的宗學,或需體驗信心的一念,便抹殺了淨土門易行疾至的勝易功能,也埋沒了彌陀佛大悲為凡的基本原則,直將普機普緣之教,反成一機一緣之法。如此誤解曲解,自我設限,則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釋尊歎言「易往而無人」。
淨土門名之為「易行道」,解釋為「易行難信」,而捨難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為易。因此,但能「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信在其中矣。是故《觀經》雖說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信機信法等,然而最後流通之付囑,則唯取「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流通於遐代。正因稱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勝故,直至佛果。定善散善之功德,圓攝無余;信機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
慈愍大師雲: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
二、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
諸佛有總別之願,「總」者四弘誓願,「別」者如釋迦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上願,彌陀佛四十八殊勝大願。
然今彌陀別願,超過諸佛別願,故《大經》言「我建超世願」,又言「發願踰諸佛」。故彌陀別願名「超世別願」,亦名「別意弘願」。
彌陀別願亘通四十八願,別局第十八願,故第十八願釋尊名為「本願」,祖師贊為「王本願」、「本願王」。
本願有二義:
因本:對果末,因位之誓願,即四十八願每願皆是本願。
根本:對枝末,眾多誓願中之根本誓願。四十八願中,唯有第十八願是根本主要之誓願。
彌陀誓願雖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願為王本願,此本願之王「唯說念佛」。
第十八願言:
十方眾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而第十八願成就偈言: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
天親菩薩闡釋此偈之意,而於《往生論》言: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龍樹菩薩據此第十八願及成就偈之意,而於《易行品》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稱名自歸」、「常應憶念」,亦即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
臨終方遇此法之人,則十聲一聲一念,亦得往生;其它之人,則應上盡一形而念佛。
故知「念佛」乃是彌陀對十方眾生之救度的招喚與約束。
故善導大師於《觀經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彌陀救度的招喚而言: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又於〈定善義〉之「真身觀」雲: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於《法事贊》雲:
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 專心想佛佛知人
又雲:
極樂無為涅盤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而《觀經疏》之結論更言: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故願生極樂之人,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是彌陀本願之行。
「念佛」是彌陀本願獨一無二、最高無上之行,善導大師謂之「正定之業」,亦即「往生已定」、「平生業成」。
而法然上人依善導大師之啟示,於其所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之結論雲: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此與其卷首開宗明義所標舉之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前後遙相呼應,顯示始終一貫之宗義。
何以阿彌陀佛以稱名為本願,不以其它諸行為本願?此法然上人於其《選擇集》之第三「本願章」有很簡要的解說:
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為普攝於一切,不以諸行為往生本願,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
「平等慈悲」故,「普攝一切」故,不論缁素賢愚、善惡淨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亦即不論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報土,同證無量光壽。此即是善導大師於《法事贊》所雲: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選擇集》第六章雲:
凡四十八願皆雖本願,殊以念佛為往生規。
又雲:
四十八願中,既以念佛往生願而為本願中王也,是以釋迦慈悲,特以此經止住百歲也。
此「稱名本願」之義,存覺上人於《六要鈔》簡潔扼要明快地解釋說:
稱佛名號,得往生益,是佛本願。
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樂、欲生。
有人問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與佛心相應;因智者既深知本願內容,亦詳明名號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
汝所信本願亦然。
阿彌陀佛之本願名號者,即使樵夫獵戶之愚癡卑賤、一文不識之類,信稱念必生,而真實欣樂常念佛者,以此為最上根。
若以智慧離生死者,法然何必捨聖道門入淨土門乎?
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
淨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癡生極樂。
明遍僧都問法然上人曰:「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上人答曰:
應知:心雖散亂,稱佛名者,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生於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所謂捨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
凡夫之心,何能無散亂!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彌陀所選擇之本願念佛,「殊勝」的同時,也是能使一切眾生平等往生報土的「容易」;不論愚癡卑賤、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願念佛,殊勝簡易。
三、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具足光明之義,釋尊於《阿彌陀經》解釋彌陀之名號而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此彌陀光明有何種功能?此光明能自然照護攝取(救度)念佛之人。釋尊於《觀經》之「真身觀」解釋彌陀之光明而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贊》綜合以上二文而闡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又於《觀念法門》雲: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而其《觀經疏》解釋「遍照」之文斷言: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既然佛光普照,何以唯攝念佛,不攝余雜業行者?善導大師以「三緣」解釋之,其中第一「親緣」雲:
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
故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人,自然與彌陀心心相印,機法一體不離,此之謂「親」。而往生極樂,現在已定,不等將來臨終。此理,不論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爾之事。
又,何以彌陀光明普照,唯攝念佛,不攝其它雜業行者?乃因余行非本願行,故不照攝之;念佛是本願行,故照攝之。亦即念佛是彌陀本願之所要求與命令,是彌陀救度之招喚與約束,故曰「乃至十念」。更因彌陀名號之本身即是彌陀之光明,故曰「光明名號」;亦是彌陀之生命,故曰「名即是體」。因此,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贊》以偈贊雲: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又於《般舟贊》雲: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余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若論光明,一切諸佛皆有,然而以彌陀光明為最尊第一,非諸佛光明可及。之所以最尊第一,釋尊以十二光佛之德說明之,而於此之前,便預先概要的歎譽而言:
威神光明 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 所不能及
又,釋尊為了顯明彌陀威神功德之獨一無二、至高無上,而於《大阿彌陀經》極口崇仰贊歎曰:
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極尊也
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光中之極」、「光中之尊」,不只釋尊極口贊仰,十方諸佛也異口同聲以「不可思議」贊歎之,《無量壽經》言:
十方恆沙 諸佛如來 皆共贊歎
無量壽佛 威神功德 不可思議
四、諸佛菩薩 護持念佛
「一向專稱」既是彌陀本願獨一無二、最高無上之行,已與彌陀機法一體,常蒙彌陀光明環照圍繞,不相捨離,可說與佛同在,與佛同行,故亦蒙「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阿彌陀經)。故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贊》雲: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又於《觀念法門》雲: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恆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
《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又,念佛之人,釋尊亦於《觀經》歡喜贊歎而言: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芬陀利華」即是千葉白蓮,世間罕有,其尊貴遠超眾花之上。以「芬陀利華」譬喻念佛人之罕有尊貴,遠超眾人之上,顯示念佛人是真佛弟子,身雖在人間,已超六道外;雖未生極樂,已是淨土人。故法照大師於《五會念佛贊》雲:
此界一人念佛名 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 此華還到此間迎
同時觀音、勢至自然為其勝友,亦如兄弟;且不請自來,二六時中,如影相隨,常相擁護,毫不嫌棄,永不捨離。
但念彌陀,頓超輪回,釋尊喻為白蓮,二聖自然影護。故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解釋〈流通分〉之文,以「五種嘉譽」贊歎念佛人,並說明「二聖影護」,其文雲: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又,大師於《觀念法門》顯明念佛能消災延壽,其文雲:
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為了闡釋此義,大師說明念佛能得五種增上緣,亦即五種利益,其中第一滅罪之益,第二護念之益。
第一滅罪之益,如《觀經》言:
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
又言:
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此是經中明言念佛能消滅生生世世以來生死輪回之重罪。
而《大智度論》雲:
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
雖修余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故知:誹謗正法之罪甚重,過於五逆;如此重罪,唯有念阿彌陀佛,方得消滅。
但念彌陀,重罪尚滅,何況輕罪;若不念佛,輕罪不滅,何況重罪。一沙雖輕,直沈海底;重石乘船,可達彼岸。
善導大師於《法事贊》雲: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無問罪福時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又於《般舟贊》雲:
謗法闡提行十惡 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劍即是彌陀號 一聲稱念罪皆除
念念稱名常忏悔 人能念佛佛還憶
第二護念之益:除了前面所述:諸佛護念、二聖影護之外,佛亦派遣二十五位大菩薩常相擁護,同時也獲得天龍八部的相隨保護,無有災障厄難。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雲:
《十往生經》說雲:佛告山海慧菩薩及以阿難:
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
此即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雲:
《般舟三昧經》說雲:
佛言: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三昧者:
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隨逐影護,愛樂相見;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
而「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解釋雲:
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
故知:念佛之人,縱使是愚癡卑賤、惡病污穢,其人現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勝人,佛凡一體、彌陀光照、諸佛護念、菩薩相隨、天神擁護,消災延壽;而命終往生,證大涅盤;遠遠超勝世間上任何人。
若不念佛,願生極樂,則雖位高權重,猶是閻王眷屬,日日接近地獄。如牛赴市,步步近死;一旦命終,悔懼交至。鬼卒帶走之路,流淚獨行;閻王呵責之庭,屈膝孤悲。是故《大經》言:
愛欲榮華 不可常保 皆當別離 無可樂者
又言:
獨生獨死 獨去獨來 身自當之 無有代者
五、眾生緣深 唯有彌陀
若論緣份,則十方諸佛、諸菩薩中,唯有阿彌陀佛與眾生之緣最深、最親、最近。《大悲經》言:
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煩惱厚重,專行惡業。
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摒棄,以重業故。
悲哉!我等娑婆眾生,煩惱厚重,諸佛所不能救,何況菩薩!唯有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願行弘深,主動為我等愚惡眾生發起絕無條件、平等救度的深重誓願,其願言:
十方眾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阿彌陀佛即不能成正覺;
若能夠使我等往生,阿彌陀佛才能夠成正覺。
阿彌陀佛的正覺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的往生依阿彌陀佛是否成正覺而定。
如今,彌陀既已成正覺,我等亦當得往生。
亦即阿彌陀佛將他的成佛與我等十方眾生的往生,結合一體,同時發誓;他成佛的同時即是完成我等眾生的往生功德,若有一眾生沒有為他完成往生功德,彌陀即不能成佛。
故知:阿彌陀佛與我一體,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如蘆葦相依相靠,缺一即倒。除了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無此誓願。
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如共命鳥,兩命一體,互相依存。
《大經》中敘述阿彌陀佛的悲願而言: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心或不堪常行施 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 不成救世之法王
輪回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消除三垢冥 廣濟眾厄難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故知:阿彌陀佛不但將我們看成他自己,甚至將我們看成他的父母,為我們承擔曠劫以來所負業債。他為我們開法藏,使我們成就功德,現世脫離貧苦,免除厄難,一切恐懼,轉為大安;未來往生安樂淨土,永離六道輪回。
如是悲願,諸佛雖多,唯有彌陀一佛而已。故諸佛菩薩中,唯有彌陀與眾生緣份最深、最親、最近。
六、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護念」即是守護憶念,令其安穩,無諸障難。
故知: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十方諸佛名號。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自然相隨;並有其它大菩薩,共二十五位,不請自來,二六時中,歡喜擁護,令念佛人,離諸惱亂,常得安穩。
故知:但念彌陀,即已通念諸大菩薩,觀音勢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其它菩薩。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當然超勝任何咒語;何況一句彌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它咒語。《大經》之〈流通分〉佛告彌勒菩薩言:
其有得聞 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 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 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 無上功德
故知:「念佛」既是無上大利功德,則一切咒語及諸行門,皆是有上小利功德。故有智之人,當捨有上小利之余行,而專念無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又,《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言:
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
所以者何?「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捨利弗!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或轉貧賤獲得富貴,或得果免宿業所迫病患之苦,或轉短命得壽延長,或怨家變恨,得子孫繁榮,身心安樂,如意滿足。如是功德,不可稱計。
故知: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亦謂「該羅八教,圓攝五宗。」既得臨終往生淨土,亦獲現世身心安樂。
《大悲經》言: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盤界,不可窮盡。
《觀經》言: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經》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涅盤經》言:
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增壹阿含經》言: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若有稱佛名號,如構擠牛乳之意 牛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大智度論》雲: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裡,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施於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
善導大師雲:
自余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慶文大師雲:
專稱一佛名號,則是具稱諸佛名號;功德無量,能滅罪障,能生淨土,何必生疑乎!
元照律師雲:
一乘極唱,終歸鹹指於樂邦;
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
又雲:
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戒度法師雲:
佛名乃是積劫熏修,攬其萬德,總彰四字,是故稱之,獲益非淺。
用欽法師雲:
今若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
嘉祥大師雲:
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
法位大師雲:
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
若信佛名,能生善滅罪,決定無疑;稱名往生,此有何惑!
宗曉禅師雲:
還丹一粒,變鐵成金;真理一言,轉惡業成善業。
蓮池大師雲: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佛便周;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願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矣。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余。
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藕益大師雲: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
釋迦如來,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稱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
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清珠投於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於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百丈禅師雲: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永明禅師雲:
無禅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禅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省庵大師雲:
一句彌陀,是斬群邪之寶劍。
一句彌陀,是破地獄之猛將。
一句彌陀,是照黑暗之明燈。
一句彌陀,是渡苦海之慈航。
一句彌陀,是出輪回之徑路。
一句彌陀,是脫生死之良方。
一句彌陀,是成佛仙之秘訣。
一句彌陀,是換骨髓之神丹。
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葛籐,一刀斬絕。
徹悟禅師雲:
一句阿彌陀佛:
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
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渡;
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
念佛時即見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
古德雲:
一句彌陀無別念 不勞彈指到西方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憑六字出乾坤
莫訝一聲超十地 當知六字括三乘
若人但念阿彌陀 是名無上深妙禅
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
八萬四千行,饒與旁人行。
七、現當二益 即是念佛
由上諸文可知:念佛之人,不知不求,自得「現當二益」。
「現」即是現世今生,如上略明:五種嘉譽、生佛一體、彌陀光照、諸佛護念、菩薩相隨、天神守衛、滅罪獲福、消災延壽等。
「當」即是當來後生,亦即善導大師所解釋:「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亦即命終往生極樂,與彌陀同證無量光壽。
現益即是花報,當益即是果報。播下種子,自然開花結果,開花在前,結果在後。若念佛而願生者,即「花果同時」。
有現益自有當益,一而二,二而一。現在之生活安穩,未來之往生證果,都在「一向專念」之內,不換題目,不夾雜修,一念到底,畢命為期。
人多以為念佛乃僅求臨終往生,若為現世:治病則念藥師,救苦則念觀音,求慧則念文殊,消業障則念滅定業真言;乃至解冤度亡、袪除魍魉,則求之拜忏科儀。
以為念佛但益於臨終,少補於現世;甚至謬解,以為觀音與眾生緣深,彌陀與眾生緣淺,當多念觀音,少念彌陀。因而,或有早上念觀音,下午念彌陀;或有現在念觀音,臨終念彌陀;或有有事時念觀音,無事時念彌陀。
如是錯解、曲解,皆由不知念佛人:身有佛光,眾聖守護;滅罪生福,離諸災厄;現世安穩,臨終往生。如上所言,現當二益。
應知:不論為現世安穩利樂,或為命終往生成佛,都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內,圓滿具足,毫無欠缺;應當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有念則皆念彌陀,一向專念,畢命為期,不用另換其它法門,不必夾雜其它修法。真正合乎彌陀本願之「乃至十念」,釋尊所勸之「一向專念」,祖師所傳之「一向專稱」的宗旨。
人生一世,舉凡貧窮、疾病、中夭、災難、惡緣、逆境,甚至一切是非成敗、恩怨情仇等苦,究其根源,一言以蔽之:即是業深障重,福薄慧淺。
然而,一句彌陀,即是無量壽,亦是無量光。以無量壽故,念佛之人能得增福延壽之果報;以無量光故,念佛之人能得消業開慧之利益。所謂「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故得「業消慧朗,障盡福崇;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因此,貧窮念佛,能逢貴人相扶,獲得溫飽。病人念佛,能夠輔助醫藥,早日康復。若遇因果病、業障病,則醫藥絕無效果,唯有念佛。念佛則業消,業消則病愈;念佛則鬼退,鬼退則免難。何況念佛能化解冤鬼,度脫冤親。
台灣常有大地震、大台風等天災地變,如九二一大地震,百年罕見,死傷慘烈。如是災厄,隨時發生,難以逆料,令人不安;若常念佛,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脫離共業,身獨免難。
其它如水災、火災、旱災、空難、海難、車禍、盜賊、刀兵、瘟疫等天災人禍,若常念佛,亦皆能免。
所謂「行船跑馬三分險」,故外出乘騎,都應念佛,可保平安,免除災難。何況「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欲轉禍為福,趨吉避凶,只管念佛。
古德言:「欲消世間七災難,應念南無阿彌陀。」
念佛功德無邊,凡求子嗣、延壽命、愈疾病、解災難、取功名、安家宅、謀職業、益資財,甚至解冤釋結、薦親度亡,皆可以念佛為之,不需夾雜其它行法。
念佛:簡易圓頓。
念佛:方法最簡,效果最快,功德最高。
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念佛:既獲現世安穩,亦得臨終往生;不但自己蒙福,亦使家人受惠。
念佛:方便中的方便,直接中的直接,簡單中的最簡單,易行中的最易行。人人可行,人人可證。
念佛人:鬼神不能害,十王不敢召。
念佛人:有四十裡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念佛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不令冤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穩,臨終任運往生。
《無量壽經》言:
佛所游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印光大師雲: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
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而心不專一,往生更難決定矣。
念佛現世利益偈 十五首
阿彌陀如來來化 本為息災延命故 特為眾生先開示 金光明經壽量品
山家之傳教大師 為憐愍國土人民 七難消災誦文中 說應稱念彌陀佛
念南無阿彌陀佛 勝過一切之功德 即使三世之重障 亦必轉變為輕微
念南無阿彌陀佛 此世利益無限際 流轉輪回之罪消 定業中夭亦皆除
念南無阿彌陀佛 梵天帝釋皆歸敬 所有諸天各善神 日日夜夜常守護
念南無阿彌陀佛 四大天王皆共同 日日夜夜常守護 四方惡鬼不敢近
念南無阿彌陀佛 堅牢地祇亦尊敬 如同形影互相隨 日日夜夜常守護
念南無阿彌陀佛 難陀跋難大龍等 無量龍神皆尊敬 日日夜夜常守護
念南無阿彌陀佛 炎魔法王亦尊敬 五道冥官皆共同 日日夜夜常守護
念南無阿彌陀佛 他化天之大魔王 亦在釋迦文佛前 誓言必作常守護
此等天神與地祇 悉皆名為善鬼神 此等善神皆共同 守護念佛諸眾生
願力不思議信心 即是大菩提心故 所有天地惡鬼神 皆得一一敬畏服
念南無阿彌陀佛 觀音勢至亦偕同 恆沙塵數諸菩薩 如影相隨在身邊
無礙光佛之光中 有無數之阿彌陀 各各化佛皆相隨 保護真實信心者
念南無阿彌陀佛 十方無量數諸佛 百重千重來圍繞 歡喜相隨常守護
念佛十大利益(慈雲大師):
日夜諸天護 菩薩常相隨
彌陀佛光攝 鬼獸毒藥離
災難悉不受 宿冤罪滅息
夜夢吉祥佛 心顏氣力吉
世人敬如佛 正念往生西 (取意造偈)
念佛九種勝(安士全書):
字少易念 隨地可念 隨時可念 隨人可念
天神恭敬 惡鬼遠離 業障消除 福慧增長
臨終往生
八、四種感應 四種救度
有因必果,有感必應,乃天然之理。
彌陀發願是因,屬於感;眾生念佛是果,屬於應。
眾生念佛是因,屬於感;彌陀救度是果,屬於應。
然而,或有一向念佛,而全無感應;這並非全無感應,須知感應大略分為四種:
一、顯感顯應:有念佛,亦有明顯感應,自己感覺得到。
二、顯感冥應:有念佛,而感應在暗中,自己覺察不到。
三、冥感顯應:以前或過去世曾經念佛,現在雖沒念,而遇事逢緣,明顯感覺彌陀加被。
四、冥感冥應:以前或過去世曾經念佛,現在雖沒念,而遇事逢緣,暗中蒙受彌陀加被。
眾生根性、業緣各異,因此佛之應機亦自不同。故不論顯應冥應,皆是佛之方便,以此引導眾生藉境發心,趨入菩提,使其徹底離苦得樂。
由此四種感應可以看出彌陀救度、利益眾生,有順度、逆度、顯度、隱度的不同。
一、順度:求疾得痊,所求遂意。
二、逆度:求壽反夭,所求不遂。
三、顯度:因念佛故,或得彌陀現身,聖眾垂護。
四、隱度:因念佛故,或得人事湊合,機緣相助。
能知以上感應之理,則理明信深,即使遇到任何惡緣逆境,也能當下了然無惑,而生歡喜感恩之心。
雖然感應是因果之事相,但佛教不以感應為目的,乃以此感應之事相,知佛說之真實,而起信心、念彌陀、生極樂。否則,但以感應為目的,只要有感應就信,若不知佛理,不分邪正,則容易走火入魔,或誤信外道邪教;欲求超升,反更沈淪。是故,感應不可執著,不可妄求。
九、本書性質 有三特點
此《念佛感應錄》共一百五十二則,分為十二大類,有三分之二是現世利益的感應,有三分之一是臨終往生的瑞應。其感應內容雖各有不同,時代亦有古今之異,但都有三個共同的特點:
一、專念彌陀─純然稱念彌陀所得的感應,毫無夾雜其它法門。
二、根機庸劣─此等念佛者本身皆非利根、非苦行、非久修。
三、效果立即─感應的發生大多是當下立即,非累積時日。
這幾個特點正顯示淨土法門「念佛勝易」的功能,亦即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功德殊勝快速,方法簡易穩當」。因為簡而不繁,不需深入煩瑣的教理;易而不難,不必修持艱難的行法。任誰都能,毫無資格限制,絕無任何條件,亦無時間、地點、事情的忌諱。只要有口,依樣畫葫蘆的稱念亦可;而音不准確、不完全也無礙。
亦即只要稱念,一切善惡賢愚、時處諸緣,不在簡別之列。
因此,縱使毫無信願,亦不知佛理,偶然一稱,或瞥爾一念,立即身光顯現,化解冤鬼,度脫死難。甚至臨終冤現、鬼現、閻王出現,佛號一稱,境界全變,冤鬼不見,彌陀顯現,或有當下往生,亦有繼續命延。
而愚癡之輩,禽獸之類,只隨別人音聲,依樣畫葫蘆的稱念,現世的功德利益,無二無別;最後的臨終往生,依然殊勝莊嚴。
例如本書第一之二〈鸲鹆念佛,口生蓮花〉,禽獸至極無知,但隨人聲,依樣畫葫蘆,而蓮花從其身出。此花是彌陀正覺之花,此正覺花開在念佛者身上,可謂「念者花開」。
又如第二「念佛必光」各例,都是佛號一念,光明立現。此光是佛光,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天神恭敬,惡鬼遠離。人皆有念,不念佛便念雜念;念佛出佛光,念雜念出灰暗光。
又如第三「念佛鬼退」各例,都是佛號一出,群鬼不侵,其殊勝、簡易、快速、穩當,其它法門無法能比。若不念佛,則被鬼討命,將永劫沈淪,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又如第六之一〈母親念佛,兒免海難〉,菲傭在台灣打工念佛,兒子在故鄉脫離海難。音既不准,理亦無知,然而感應神奇,令人驚歎,啟人信心。
又如第十之十八〈臨終黑暗,念佛轉明〉,此老祖母:臨終黑暗,神識昏迷,茫無歸處,心中極度惶恐,額頭冒出冷汗,面容變形灰暗;然而隨其孝眷三稱佛名,立刻明來暗去,心中安穩,相貌莊嚴,容色慈祥,足證已蒙佛光攝取,往生無疑。
凡此種種,皆顯示非靠自力之工夫,乃憑佛力之靈應。是故,知不知、信不信且置,念佛功能本來如此,猶如點火必燒,吃飯必飽。易行之所以為易,正在於此,所謂「易行難信」,以行攝信,信在行中。
十、現世為多 示人專一
一般編輯念佛感應的事跡,大多以往生瑞相為主,如《淨土聖賢錄》或《花開見佛菁華錄》等;而本書是以現世感應為多,占三分之二以上,目的在於使人確信念佛不僅能得到臨終往生,亦能獲得現世各種利益,不需另修他法;使其心能專一,路無分歧。
而三分之一的往生事跡,此等往生者,都非上根、非久修、非苦行,都是臨終遇緣,聞法心安,念佛被救(有幾則例外)。用意在於顯示彌陀的救度,隨時存在,完整無缺,平等無別,任何人都是被救之人,任何時都是被救之時;使人人有希望之心,無絕望之地。
臨終一念亦能往生,則平生念念常能安心。故不可遠抱臨終儌幸的卑劣心態,而延誤平生業成的神聖大事。
雖說念佛自然有感應,能獲得現世利益,但不論任何大利益,若與往生利益相比,何啻滄海之一粟,根本不能比。因為世上唯有往生成佛是真實,現世一切皆是虛假,假豈能與真相比!人生是夢,世事若幻,健康百年,幸福一世,瞬息便逝,轉眼成空。若不往生,尚在輪回,輪回便是第一大災難;念佛之目的與利益,正在於消除此一輪回之大災難。
現世利益,僅幾十年,有限;往生利益,超越數量,無窮。
若能往生,則未來無窮無盡的生死輪回,從此斷除,永無生老病死之眾苦;與彌陀同證無量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慈悲、無量智慧、無量神通、身心自在無礙之樂果。
克實而論:念佛的目的乃為往生淨土,往生淨土乃為成佛度生;既非圖身後之樂,亦不貪現世之利。
法照大師雲:
‧五濁修行多退轉 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覺 還來苦海作津梁
‧凡夫若得到西方 曠劫塵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 永除老病離無常
‧十惡五逆至愚人 永劫沈淪在久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 至彼還同法性身
凡庸之人,百聞不如一見;往往聽經好幾年,不如一件感應事跡的啟信。為了廣集彌陀感應的事跡,以啟大眾學佛念佛的信心,因此慧淨在此誠懇地向各位讀者大德請托,凡有親自見聞稱念彌陀而感應的真實事跡,祈請惠賜文稿,彼此共行法施,與眾同沐佛恩。內容望能樸實而簡要,一是一,二是二,不浮誇,不加料,以免打妄語。倘若沒有時間寫稿,敬請連絡,當前往采訪。
又,自古以來念佛本就一直昌盛不衰,感應事跡自必不勝枚舉,而本書由於編者孤陋寡聞,所收不多,聊聊一百多則而已。若有與本書性質相同的念佛感應事跡,已見刊登其它書籍、雜志者,敬請通知,以便再版時補入。
本書雖分為十二大類,但有幾則的歸類較為牽強,請讀者諒之。
又,本書由於有台已王文龍居士的發心輸入文字,方能快速的與大眾廣結彌陀救度之緣,特此志之。
十一、本書目的 勸信念佛
理論不如證據,事實勝於雄辯。本書目的,均以實例作為上文所述「念佛勝易」、念佛能得「現當二益」的鐵證,以啟人信心,令人稱念。
閱讀本書,能使未信佛的人信佛學佛;使學佛而不專念彌陀的人也欣然專念彌陀、願生淨土;使願生淨土卻信心不夠的人起決定之信;使往生決定的人能掌握確實證據,以勸勉別人專念彌陀,同蒙現當二益,共歸安樂家鄉。
《大悲經》言:
若能輾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印光大師雲:
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
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善導大師雲:
自信教人信 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 真成報佛恩
念佛往生,是自行大悲;勸他往生,是化他大悲。能行此大悲者,即是真正知恩報德,功德難思。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之人,即是報父母之恩;我心雖未思報,彌陀之力,自然報之。
學佛人:能忘父母、三寶、眾生、國土之恩嗎?欲報重恩,當念彌陀。
彌陀是:我的光明,我的希望,我的依靠,我的歸宿。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稱名必生 是佛本願 如是信知 一向稱念
如是之人 為最上根 佛光攝取 已得往生
大經授記 次如彌勒 觀經贊言 芬陀利花
仙丹一粒 變鐵成金 念佛一法 超凡入聖  

上一篇:倪在斌居士念佛往生記
下一篇:悟證法師:31歲的往生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