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持名念佛的訣竅與方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蜀中淨土》編者按:
念佛之關鍵訣竅在“誠、敬”二字,做到“至誠、恭敬”,則攝真信切願於一句佛號之中,可謂在一念之間圓滿三資糧。印光大師曾經開示說“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其為入道要訣)也。”本節摘錄了很多念佛方法,但是大家應該注意 “誠、敬”二字這個最大的訣竅,在此前提下靈活運用這些方法,才不致於流入泛泛念佛之列。同時在這些方法中,應該特別注意領會“都攝六根”這一所有念佛方法之核心要點。 ————————————
息妄念佛,隨念寂靜
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舉起一聲佛名,直下更無異見。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亡。到家之說,不容再舉,捷徑之詞,何勞掛齒。可謂證修行之神術,超方便之正途。
中峰國師:《三時系念佛事》
[說明]
明本:元代高僧,字幻往,號中峰。參禅契悟,隱於湖海。晚居天目。仁宗召聘不出,賜衣號,元統中,賜號普應國師,有中峰廣錄。
[參考譯文]
正當妄心雜亂之際,能夠舉起一念,如同面對佛世尊,按定“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一一聲音出口入耳,則這雜亂妄想,自然隨著念佛而寂靜。就這樣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念佛,堅固不移,這就是經教中所說的“淨念相繼”。
念佛的人,必須要信心懇切,大願堅固,應當痛念死生輪轉之極度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極其可痛。舉起一聲佛名,直下念去,更無絲毫虛妄見解掛懷。直到一心不亂,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渾然兩亡。這時,(禅門)到家之說,不待枚舉而自然明了,捷徑的比喻又何勞掛在嘴上?!這就叫作證得修行的神妙,超方便的正途。
————————————
佛號從肝髓中流出
真切念佛復有數種:一勇猛念,太文弱來不得;如孝子報父母深仇,縱高崖深澗,麟途虎窟必往不怯故。一悲傷念,太灑落來不得;每一想佛,身毛皆豎,五內若裂,如憶少背之慈母,及多慧之亡兒故。一感憤念,太和平來不得;如落第孤寒,負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故。一戀慕念,太淡泊來不得;如己所深愛物,魂夢缱绻,惟恐或失故。一樂事現前踴躍歡喜念,如寒得衣,饑得食故。一惡緣照面悔恨激切念,如死裡逃生故。總之,心口相一,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周克復居士:《淨土晨鐘》
[參考譯文]
真切念佛有幾種類型:一勇猛念,太文弱濟不得事;猶如孝子報父母深仇,縱然高崖深澗,磷途虎穴,必定勇往直前。一悲傷念,太灑落濟不得事;每想念佛時,全身毫毛都豎起來,五髒好象裂開一樣,如同憶念年少時就捨離的慈母,又如同憶念多慧的亡兒。一感憤念,太和平濟不得事;如同落第孤寒,負才寂寞,每一念及,幾乎不想活下去。一戀慕念,太淡泊濟不得事;如同自己所深愛的珍物,夢中都在萦懷牽掛,惟恐珍物遺失。一樂事現前踴躍歡喜念,如同寒天得到棉衣,饑餓時得到食物。一惡緣照面悔恨激切念,如同死裡逃生。總之,心口如一,字字從肝髓中流出,這才是念佛真正的心態。
————————————
誠則潛通佛智
世出世間諸法,無不以誠為本。則修行人,更當致誠。誠則業障消除,善根增長。凡誦經時,必須息慮忘緣,一心淨念,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稍懈怠疏忽之容。久而久之,自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陽春一到,堅冰自消。誠到極處,豁然貫通。此是看經念佛最妙之法。汝能終身依此而行,其利益有不可明言焉者。
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全集》
[參考譯文]
一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無不以誠為根本。那麼,修淨業的人,更應當致誠。誠能使業障消除,善根增長。凡是誦經時,必須息除思慮,忘掉萬緣;一心淨念,如同面觐佛容,親聆佛的圓妙法音。不敢稍稍萌起懈怠疏忽的心理。這樣久而久之,自然可以潛通佛的智能,暗合道的奧妙。猶如陽春一到,堅冰自然融化。心誠到極點,便會豁然貫通。這就是看經念佛的最妙的方法。你如能終生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將會獲得不可言說的利益。
————————————
淨土持名三大要
淨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如出獄囚,奔托王家,步步之間欣厭具足。是故萬緣之唾不食,眾苦之悲莫回。高置身於蓮花,便訂盟於芬利。蛆蠅糞壤,可煞驚慚。
二者參禅不可無淨土,為防退墮,寧不寒心。淨土不可入禅機,意見稍乖,二門俱破。若夫余宗,在昔之時,不必改弦,但加善巧回向。在今之世,只可助行,必須淨業專修,冷暖自知,何容強诤?
三者一句彌陀,非大徹不能全提,而最愚亦無少欠。倘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只貴一心受持,寧羨依稀解悟。
成時法師:《淨土十要·流通序》
[說明]
成時(?一1678):明代僧,徽州歙縣人。俗姓吳,號堅密。二十八歲出家,依止蕅益大師,弘揚法華,勤修淨業,刊刻《淨土十要》,並自作序,廣為流通。
[參考譯文]
淨土持名的法門,有三大要點。
第一,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時,念念之間,都應具備對淨土的欣慕和對娑婆世界的厭離。如同出獄的囚犯,趨奔投靠帝王之家。每一步都充滿著欣慕和厭離的情感。所以,不理睬種種逆境的阻礙,不在眾苦悲惱前退轉。這樣,便可安穩地置身在蓮花中,盟誓在白蓮花裡。使那些還在糞坑穢壤中掙扎的蛆蟲蒼蠅,感到極度的驚奇與慚愧。
第二,為了防止退轉和墮落,參禅的人應當兼修淨土。如果參禅沒能徹悟徹證,便仍然輪轉生死,這豈不令人心寒。修淨土的人不可以雜夾禅機,因為禅淨稍有不會通處,二種法門均遭敗壞,不可不慎。如果修持其它法門的,在以前的時代,倒是不必改弦易轍,只要在正修的基礎上,加以善巧的回向就可以。而在現今的時代,其它的法門只可作為助行,必須專修淨業。其專雜力用之懸殊,大家內心明白,還用得著爭辯嗎?
第三,一句阿彌陀佛,不是大徹大悟者難以全體承當;而最愚癡者因能至誠稱念,其功德也不會有些微的欠缺。倘若還有這樣的那樣的分別心,便會成為淨土大法的魔障與禍殃。只貴一心信受奉持,不必慕求那種似是而非的解悟。
————————————
內照佛號,隨時往生
令胸中都無牽掛,一心正念。心目內照四字佛名,歷歷明明,無間無斷,此為要緊話,朋友平生相交,正在此處。從其今日去亦可,明日去亦可,設或不去,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他皆小事,不暇及也,切勿貪生怕死而誤大事。
蓮池大師:《蓮池遺稿》
[參考譯文]
令胸中不牽掛一切世事,一心正念在佛。心目中內照“阿彌陀佛”四字佛名,歷歷明明,不令間斷。這樣,今日往生西方亦可,明日往生西方亦可,假設暫時不往生,活到一百二十歲亦可。這才是要緊的話啊。朋友平生相交,正體現在這裡。其它的都是小事,無暇顧及,千萬不可貪生怕死而耽誤大事。
————————————
咬定佛號,敵過妄想
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雲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日用未嘗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焉能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在自己著力。若但將念佛做皮面,驢年無受用時。
憨山大師:《憨山老人夢游集》
[參考譯文]
修行的第一要務是:求解脫生死的心要真切。若生死心不真切,如何能說什麼用功得力、念佛成片呢?況且眾生自無量劫以來,念念妄想、紛紛擾擾,情根愛鎖、堅固且隱蔽。日常生活中未嘗返觀內照。如今想以虛假浮泛的信心,截斷多劫以來的生死之流,比如一滴水怎能滅一堆柴薪所燃的火。哪裡會有這個理呢?倘若這人果然了生死的心急切。念念念佛,如救燃燒著的頭,只惟恐一失人身,百劫難以再得人身。要將這一聲阿彌陀佛緊緊咬定,一定要敵過妄想。無論何時何地,佛號念念現前,不被妄想所牽纏而遮障自心。這樣痛下苦功夫,久久佛號純熟,自然會感應道交。這樣不求成片,自會念佛成片。此事如魚飲水,冷暖消息只有自己知道,告訴不得他人。完全取決於了生死心真切之基礎上的踏實用功而定。倘若只是悠悠泛泛,將念佛做表皮文章,那到驢年馬月也得不到受用。 ————————————
語默動靜,皆可念佛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於在家人分上,更為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禅,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為方便。早晚於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但於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
《印光大師文鈔》
[參考譯文]
念佛法門,乃是捨背塵勞,契合覺性,歸返心源的第一妙法。對在家人來說,更為親切。因為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繁多。攝心參禅,以及靜室誦經等修行方法,或條件不具備,或無暇顧及。唯有念佛法門,最為方便。早晚二時在佛前隨分隨力地禮拜、念佛、回向、發願。除定課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念佛。只要在清潔干淨處,恭敬時,或出聲念,或默念,都是可以的。倘若在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只應默念,不宜出聲念,不是說此時此處不能念佛。睡覺時出聲念,不但不恭敬,而且傷氣,念久了會致病。(若時處不宜)默念功德與平常念佛的功德,沒有兩樣。
————————————
金剛法念佛
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裡過,心憶而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是為心念心聽也。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也。
妙空大師:《持名四十八法》
[參考譯文]
倘若心氣不順適,或者所處的人群和地方不適宜出聲念佛。便只有微動口唇,用金剛持法念佛。不拘念多少聲佛號,總要字字從心裡經過(念、聽清楚)。心念憶佛,然後舌頭微動。舌頭微動,然後返念於心。舌既有音聲,耳還自聽,這就是心念心聽。如能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這樣,一個主人翁(即心自性)就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了。
————————————
十念記數念佛法
當攝耳谛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
《印光大師文鈔》
[參考譯文]
應當攝耳仔細傾聽佛號。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然不動口唇,然而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攝心念佛,妄念自然息滅。
如果或是還有妄波湧動,即用十念記數法對治,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同時須記得分明。念至十句,又須從一句到十句念。不可念到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縱然一日念數萬聲佛號,全都如此記數。這樣念佛,不但去除妄念,也最能養神,隨快隨慢地念,沒有一點滯礙。
————————————
口耳相傳,自他不隔
持名念佛,要信真願切行純。先須放下胡思亂想一切雜念,單提正念,將四字名號系念在心。不必長用高聲,恐傷元氣,以致喉痛。若有昏睡時,須用高聲以破昏。亦不必長用低聲,恐易散入昏,反起思慮。當思慮起時,自覺心不歸一,須收來正念,默默持去。從口中念出,耳裡收來,名為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最易入手,又易純熟,久久自成念佛三昧也。
谛閒:《谛閒大師遺集》
[說明]
谛閒(1858—1933):法名古虛,號卓三,浙江黃巖人。行解相應,繼台教法緒,為天台四十三世。有《谛閒大師遺集》傳世。
[參考譯文]
持名念佛,要信得真,發願切,修行純一。首先得放下胡思亂想一切雜念,單提正念,將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系念在心。不必長時用高聲念,恐傷元氣,以致喉痛。但假若有昏睡時,須用高聲念佛以破昏沉。又不必長時用低聲念佛,以防心念散亂或入昏沉,反而生起雜念妄想。當雜念妄想生起時,自我覺察心念不純一,這時,必須將念頭收攝到念佛上,默默持念佛號。從口中念出,耳裡收來,這就叫做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最容易下手;又容易純熟,久久自會成就念佛三昧。
————————————
念佛如鐵帚
此念佛之念,應如鐵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雜念雖多,不出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等。先以鐵帚掃粗念,後掃細念。雖一時掃不盡,也須減少,務必掃清,方見太平。要自己檢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若掃不了,須生大慚愧。所謂信要真信,願要切願,行要實行,方得真實受用。
慈舟:《慈舟大師法匯》
[參考譯文]
這個念佛的“念”,應當像鐵掃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雜念雖多,不出財色名食睡五欲、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等。先應以鐵掃帚掃粗念,然後再掃細念。雖然一時掃不完,也須逐漸減少。務必全部掃清,方見太平。
修持的時候,要自己仔細檢察,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恩愛的牽纏與名利污染?若是掃不了,須生大慚愧,更加發憤精進。更深信,更切願,更力行,這樣才能得到真實受用。
————————————
佛號能治一切煩惱心病
一句佛名,具有不可思議神力。能治一切煩惱心病。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四步一聲佛號,循環往復,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有時事多心憂,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號,歷時少頃,即心身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當寫經時,一筆一句佛號,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寫久亦不覺辛苦。果能信此念佛一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圓瑛:《圓瑛法匯》
[參考譯文]
一句佛名,有著不可思議的神力;能治一切煩惱心病。每當逆境來臨,心生煩惱的時候,當即繞著圈子,經行念佛,四步一聲佛號,循環往復,念了數周之後,就會覺得心地清涼,熱惱自然消除。有時事多,心裡煩擾,夜半更深不能入睡,也可專稱佛號。經過片刻之後,就會心身安定,容易睡著,沒有顛倒夢想。當寫經時,一筆一句佛號,能使精神不散,妄念不起。時間寫得久了,也不會覺得辛苦。如果能相信這一念佛法門,專心稱念,不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從生起。
————————————
用佛號收攝妄念
予見新學後生,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閒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蓮池大師:《蓮宗諸祖法語集要》
[參考譯文]
我見新學道的青年,才把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頓在心頭,亂思妄想更覺騰躍沸揚,由此便說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道你無量劫以來的生死根本,如何能馬上就可斬斷。並且萬念紛飛的時候,正是做工夫的時節。覺察到雜念時,當即提持佛號收攝心念;此後會再散亂,一旦覺察散亂時,又應立即提持佛號以收攝心念。久久工夫便會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並且你之所以能覺察出妄念紛飛,還幸虧有這句佛號。如果不念佛的時候,妄念波翻潮湧,剎那不停,你自己又怎能覺察得到呢?
————————————
念佛喚醒濃睡人
念佛有默持,有高聲持,有金剛持,然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乃謂金剛持。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則不妨默持,或覺昏沉,則不妨高聲。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雲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蓮池大師:《蓮宗諸祖法語集要》
[參考譯文]
念佛有默念,有高聲念,有金剛念,然而高聲念太費力,默念又容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音在唇齒之間,這叫金剛念。又不可以執泥固板一種念法。或是覺得費力,則不妨默念;或者覺得昏沉,則不妨高聲念。如今念佛的人,只是手敲木魚,隨口叫喊佛名,所以得不到念佛的利益。必須句句佛號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呼喚那人之名,則那人即會醒來。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
輕忽養識,念佛最忌
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字句模糊,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又不聯貫。心不應口,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古德所歎。如此念法,永難成片。
夏蓮居老居士:《淨語》
[參考譯文]
念佛最忌諱的是精神渙散,字句模糊.先快後慢.既沒有音節,聲音又不聯貫。心口不相應,聲音攝不住念頭,隨口滑去,輕忽念佛反而培養第六意識之妄念攀緣心,這種情形被古德所慨歎。這樣的念法,功夫永遠難以成片。
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聲和韻穩,字正音圓。懇切綿密,沉著安閒。
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心聲相依,妄念自清。
夏蓮居老居士:《淨語》
[參考譯文]
念佛的聲音必須和緩,音韻要沉穩,字字確當,音調圓潤。念佛時要懇切至誠,綿綿密密,沉著、安雅、閒靜。音聲從心中流出,心要呼應佛聲。心與聲相依,妄念自會清除。
|
|
|
|
|
|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遇到疾病和困難時,找靈媒有沒有用處?
下一篇:開始嘗試著做些事情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