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九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九講 菩薩大行

正如常用的發願文說:“我今發心不為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菩薩,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一切眾生一時同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願菩提心生起後,將自己的全部身心完全融入到求證菩提、救度眾生的實際行持中去,這即是行菩提心。

自發菩提心後,菩薩便如鵝王點地而起,憑借兩翼的風力度越無邊的生死大海,直趨圓滿的彼岸。這鵝王的兩翼即是智慧與方便(即大悲)。

  《經觀莊嚴論》說:“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其意為:如果沒有般若的空性智慧攝持,盡管也努力地長時行持布施、持戒、禅定等,但是在行持的過程中難以脫開三輪的執著,如是所累積的福德只會使修行者轉生到輪回較高層的境界。三輪的實執,必須要依於空性的智慧來解除,唯有如此方才可能升華菩薩善行的境界。

  另一方面,如果僅僅注重智慧的修習,卻不積極地行持菩提心。業障未盡,可能會落入外道甚至魔道而不自覺,最多也只能悟入小乘的空性。智慧之花沒有福德水的滋潤,只是干慧而已。   

所以,在行菩提心的修持中,一開始就要在深觀、廣行兩方面平衡地發展。

在智慧方面,我們精進聞、思大乘般若中觀等的經論,對法界最究竟的實相有深入的認識,擁有最高的見解;在福德方面,需要有最廣泛的善行,發揮大用,引導一切有情趨向解脫。在二者之間如果有偏袒,便意味著智悲尚未統一。

《無盡慧請問經》說:“無方便之般若,必受縛於涅槃;無般若之方便,必受縛於輪回。故應二者相合而修(方能趨入正道)。”

《維摩诘經》說:“諸菩薩以何為縛?以何為解脫?無方便之智慧為縛,有方便之智慧為解脫;無智慧之方便為縛,有智慧之方便為解脫

另外,在第三講——菩提心的類別裡說過:“當勝義菩提心修證現前時,即明心見性時,便見智悲原為一體,本不可分,此時便能真正做到智慧與大悲雙運。”

行菩提心具體學處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六度的體相,岡波巴大師說:“能消除貧窮故名布施,能獲得清涼故名持戒,能忍受嗔恚故名忍辱,能作諸勝行故名精進,能持心於內故名靜慮,能知勝義實相故名般若。”

  在證悟本性之前,其中修布施、持戒、忍辱屬福德資糧,修靜慮、般若屬智慧資糧,修精進通福慧二資糧。

我們翻開佛陀的傳記,釋迦本師因地 行菩薩道時,為了眾生,為了究竟的覺悟,可以捨棄自己曾經愛執的一切。從一衣一食到象馬 車乘、國城妻子,甚至最寶貴的生命,只要眾生需要,只要能對眾生有益,菩薩都毫不吝惜地施捨,之後也絕不反悔,可以說菩薩把內而身心、外而世界等一切都獻給了眾生,而又不著我相、眾生相。

與此布施度相同,其他的五度,菩薩都一一實踐圓滿。在持戒方面,菩薩的身口意都安住在清淨的戒律中,乃至極細微處都嚴持不犯。

在行道的過程中,無論經歷多少屈辱、多少誹謗、謾罵和打擊,身心上承受多大的苦受、遭遇多少磨難,如是種種難行而行、難忍而忍,菩薩都能以智悲雙運而安忍不動,圓滿了忍辱度的修行。

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菩提大願必須以真實的行持來堅固、圓滿。《三摩地王經說》:“故以正行而為堅實,何以故,童子若以正行而為堅實,無上正等菩提非難得故。”

為何以六度安立為菩薩學處呢?在自利方面,唯有對身財受用等放下貪執,才能很好地護戒、持戒;具足清淨的戒律才能善防惡行,對於怨害方能堪忍;有堪忍力方能在各種逆緣、困難下保持精進不退;以精進力方能制心散亂,使心堪能緣境不散,而成就靜慮;能入靜慮才能如量地證到實相。

而反過來,有了般若智慧,才能真實有效行持前五度。其實,六度都相互支持,每一度都會影響到其他五度的修習。

在利生方面,首應以布施來滿足眾生的需要,解除他們的匮乏。其次要對眾生不作損惱,此即持戒度。在度生的過程中,要能耐一切怨害、忍受一切苦。如是方能放下身心而得自在。又於利他,應發起精進心,永無疲厭,如是方能擔起如海菩薩事業的重擔。又應依靜慮發起神通力,才能攝持眾生之意,令其生信。如成法器,則應依智慧力善說法義,斷其疑惑,令得解脫。

  在行持六度時,都需依三殊勝而行持,即最初要發起菩提心,稱為發心殊勝;中間相似安住空性(悟前)或真實安住空性(悟後)之中,稱為無緣殊勝;最後將一切善根回向法界眾生而不著功德相,稱為回向殊勝。

以布施為例,在作任何布施前,都應如是思維:為使一切眾生成就佛道,我今行此布施。中間應以空性見安住或相似安住,知道布施的我本不存在,所施之物也無實有,而受施者亦如幻化,這樣破除布施時的著相實執。最後布施的功德不為自求人天福報、權乘小果,唯願以此功德使一切眾生都能獲得無上菩提。

如是思維才是正思維;如是發心、回向才是正念。如是以三殊勝而行布施,才是正行。

以菩提心與空性慧攝持而行捨,是趨向無住涅槃的資糧。因布施時知其性空,布施的功德便不會成為輪回之因;又因以悲心而行布施,則不會成為小乘之因。

這樣不離空性和大悲來行布施,便成為無住涅槃之因而使布施行得以清淨。

 

上一篇: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九講
下一篇:光棍漢欲與女鄰居長期保持性關系遭拒將其殺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