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堪忍尊者:改變困境的方法:轉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一章 生命的目的

人身貴在能利有情

珍貴的人身

擁有珍貴人身的目的,並非只求達成自己的安樂而已,還得幫助他人離苦得樂。這才是人生的目的。擁有此八有暇及十圓滿的珍貴人身,是為了有利益有情。

眾生耍的是安樂,不是痛苦。但眾生要的這種安樂,並不僅是暫時的安樂而已;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無上的安樂,即證悟的究竟安樂。這就如采購物品般,人們要的是最美好,最耐用的物品。同樣的,人們要的是最持久,由於每個人的認知有所不同,因此會各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最高快樂。

若有任何人不想證悟的唯一原因,無非是欠缺佛法的智慧。事實上,任何會接觸佛法,知曉有某種快樂,例如解脫業、無明的纏縛,以及止息所有障礙,圓滿所有了悟的無上快樂的人,都會想要得到它。

既然眾生需要的是成就正覺的無上安樂,那麼我們能給他們的最大利益,就是引導他們成就正覺。但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遵循成佛之道。因此,我們應當指引他們成佛的途經。但是,為了揭示此一途徑,我們必須能夠完全而且確切清楚他們心識的每一種特質。由於眾生各具有不同的特性及智慧層次,需要施予各種不同的教法。因此,必須毫無差錯地通曉各種方法。但因為只有一切種智才能洞悉眾生的每一種特質、智慧層次,以及所有的對治方法。

因此,自己必須先成就一切種智無上正覺。

大乘轉念法門

為了成就一切種智,就得遵循成就一切種智的途經。必須修持成就正覺的全部次第,即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包涵了整個佛法的精髓,佛陀的八萬四千教法。目前我們正處於一個五濁熾盛、極度違逆的時代,修行佛法有許多障礙。由於內在和外在的障礙傾盆如雨,因此即使接觸到了佛法,我們也會發現要持續及圓滿修行是非常困難的。

為了能圓滿修持菩提道次第的聞、思、修,以便成就一切有情的利益與安樂,首先必須修持大乘轉念法門。也就是說要利用任何所經歷到的難題,在內心激發起成就菩提道的了悟。這樣,難題不但不會形成困擾,反而可以幫助發展心智和持續菩提道上的修行。若未能修持轉念,則不能圓滿佛法的修行及內在心智的拓展。這就是為什麼我想在這裡解說“運用苦與樂入菩提道”的原因。

在遇到難題時,可運用的菩提道次第禅修方法,種類繁多。此簡要教誡乃多祝羌仁波切,根據龍樹菩薩的《實行王正論》及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所作的。多祝羌仁波切,又名吉美·滇佩·尼瑪(Jigme Tenpei Nyima),是一位成就極高的寧瑪派喇嘛,其聖潔之心臻密乘極高證悟,對宗喀巴大師的教法也有深入的研究。其教法在內容上並未超出怯喀瓦格西(Geshe Chekawa〉的《修心七要》及朗日塘巴(Langri Tangpa)的《修心八偈》,或其他有關轉念的教法;只是吉美·滇佩·尼瑪運用菩提道次第的修行在難題和障礙的經歷上,有其殊勝之處。這殊勝的轉念修行,可分為兩部分:運化苦為菩提道,及運化樂為菩提道。本書中,我將說明如何運化苦問題為菩提道。

第二章 發展另一種面對困境的態度

面對困境時,應自然地生起湧現歡喜的念頭;
就像面對冰淇淋或音樂時,
自然的心生歡喜般。

在此末法時期,眾生特別被苦、困難及不快樂所折磨,這是因為他們脆弱的心智無法把所經歷的困難及傷害視為有利,甚至視為安樂的因。人們無法認識到這點,而且無法訓練自己的心智在這種認知上。

與其視所有由眾生及無生命的事物所引起的傷害為苦,不如養成一種習慣,將所有這些苦視為正面、有利的因素,使自己安樂的因素。先嘗試將小傷害視為有利的,逐漸習慣後,就能將嚴重的困難視為好的,甚至是愉悅的,安樂的必要條件。最終將能把所有干擾自己的事視為不可或缺的。將困難情境視為有害且不如意是很平常的,而你卻能將它視為是使自己安樂的極大助益。

轉念的修持並非要去止息困難,而是要使自己能運用所經厲的困難,發展心智以成就菩提道次第。這並不意味著現在或將來,不會再受到敵人或疾病的傷害,只不過意味著將不會受到它的干擾罷了。這些困難將不再干擾我們修持佛法,及成就菩提道的了悟。事實上,困難並不干擾人,它甚至可以幫助人發展心智及持續佛法的修持。

困境是如何幫助佛法的修持呢?必須在兩種思維上訓練自己的心智。第一,必須停止對苦的排斥心,第二,必須歡喜地面對困難。當達到這種遇到困難,不再感到不快樂的境界時,困難就不再是自心了悟菩提道的障礙了。

只見問題負面的缺失(即過患,毛堃錄入時注)

我們都會遭受過,如暴風雨之類,有生命或無生命物質的傷害。倘使我們的心習於視這些經驗為苦難,那麼將只會發現周遭的人物或環境,變得越來越困擾自己。連最微細、最不起眼的事物都會使我們的心感受到極大的痛苦,因而變得極容易生氣。然而,這問題的根源,都是我們的強烈自私心。

一旦將每一件事物都當成難題,那麼即使別人為你准備的食物稍涼了一點,也會造成你心中極大的不悅;某人的穿著或裝扮有點不對勁,不合己意,也會成為痛苦的因。若夜晚有人或有動物制造噪音,吵醒了你,你也會生起無名的怒火,第二天就會整日埋怨,“唉!我昨夜一夜沒睡,因為……如何……如何。”於是,沒有睡好就成了不可思議的問題,不可言喻的痛苦。

睡覺或靜坐時,即使是一點點微細或極不起眼的東西,如跳蚤爬過你的腳,咬了你,此時,若不能生起安樂的心來面對它,則這輕輕的一咬,會變成不可想像的大問題。有些人,花了數千元旅費去外地旅游,在待了一個晚上之後,只因不能忍受這類的不舒服,次日即束裝而返。

習慣於用某種方式看待事物是心的常性,若養成將任何不完全合乎利己心所期待的微小事物看做是問題的話,則會把小事情誇大成為大麻煩。如果將小痛苦視為大麻煩並為之惱怒的話,將會永無休止的被沉重、不快樂的心所奴役。最後將難以忍受任何困難。觸目所及皆成怨敵。對每件事物都會覺得不滿,任何所聽到、看到、嘗到、聞到或觸摸到的東西都會使自己不快樂。心誇大問題,使得人生充滿苦惱、沮喪、偏執及精神崩潰。如果不斷的被毫無快樂的心所奴役,那麼別說是一天,甚至一小時的快樂也很難有了。

如果沒有任何事物能讓自己歡喜起來,或讓自己滿意的話,將無法體驗快樂。在這種心境下,不管嘗試什麼,不管去到那兒,每一件事都會使自己不愉快。由於不明白這是自身的問題,不明白自己的心已習慣於這種思維模式,所以就會將一些外在事物,其他的人或物,視為問題根源。越認為自己的問題源自於外在的人或物,則會越憤怒。就像火焰般,油加得越多,火焰越猛烈。怒火越大,所造的惡業越多。然後會對所有的每一件事物,如房子、周遭的人,任何感官所觸及的事物生氣。這就是所謂的“觸目所及皆為敵。”

據說偉大的行者密勒日巴,常將右手放在耳上,持傾聽狀的手印,這意味著,一切存在的事物,對他而言都是一種告誡、一種教示。對於偉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不但不相為敵,反而是友,亦即“觸目所及皆為友”。事事不但不是困擾,反而是有益、具正面作用的。對偉大的行者而言,一切事相都是無上喜悅的,一切事相的自性都是空的。

看問題的有利面

遇到難題時,若能謹記困難的有利面,並將困難與大乘轉念的修持相結合,則所有困難就成了有益的。困難不再是壞的,反而是好的,有益的。

無論有多少困難,為這些困難而心煩或惱怒都是毫無意義的。當遇上不幸、不如意的情境時,最重要的是必須再三地思維,視它為困難或為之惱怒所可能帶來的極大缺失(即過患,毛堃錄入時注)。因此,根本不需要把它們視為困難。

有些境況是可以改善的,但有些境況就只能逆來順受。例如,不管再怎麼懊惱天不是地,也無法倒轉天與地。為這此事傷神,是毫無意義的。無論多麼地為困難擔憂或為某個人的一點小事惱怒,都是多余的。

寂天菩薩在《菩薩行論》中闡釋,如果問題是能解決的,就不需要為它煩惱,更沒有理由為它氣憤頹喪。如果問題是無法改變的,就更沒必要為它不快樂或不高興。也就是說,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沒有理由生氣或沮喪。

無論發生什麼事,總是思維著“這是好的,有利的情境。”舉例來說,在某人被毒蛇咬傷時,為去除毒素把傷口附近的皮肉割除」雖然很痛,但是卻有助益,因為這樣做可以保住生命,所以是有利無害的。根據西藏醫學的理論,當病毒發散出來時,通常表示病情有了進步。雖仍是病痛,但因病毒已由體內散發出來,不再駐留在體內日益滋長蔓延,因此被視為是好現象。

把來自人或物的傷害視為困擾,有極大的缺失。反覆思維自己在這輩子所會遭遇過的問題,並思維視之為困難的結果。然後生起一種強烈的動機,下定決心“從現在起,無論我將面對什麼困難。我將會視它們為有利的。”具有這種無畏、肯定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秉持這種堅強的念頭,試著訓練自己的心,直到能像經驗豐富的馴馬師一般一縱使漫不經心,也可毫不費力的駕馭馬兒,不論馬兒如何奔騰,也不會摔下或危害到自己的生命。馴馬師之所以能巧妙的駕馭,是因為他的身體可以隨馬兒奔騰的方式自然的回應。同樣的,無論遇到什麼淒慘的境況或障礙,應該立刻毫不費力的視它們為有利的。歡喜問題的念頭應該像喜歡冰淇淋或音樂的念頭般自然生想。就如酷愛音樂的人聽到音樂時,歡喜的念頭會自然地生起,不需考慮任何理由。

遇到逆境時,若能自動的將它視為好的,就能喜樂。即使面對批評、貧窮、困難、病痛、或死亡時,內心絲毫不受干擾,仍然喜樂常在;你將毫不費力、自然地明了困難的益處,而越能明了困難益處,就越能喜樂地經歷人生中的困難。

經由訓練自心,且養成不把問題視為困難,那麼就算遇到身心上的大困難,也會變得容易忍受,並能安然渡過,問題變成喜樂的,如棉花般,輕盈且柔軟。

視問題為樂趣

實際遇到困境時,很難立即將它視為行善的契機,因此完善的准備是很重要的。預先做好訓練,那麼當嚴重的問題來臨時,才能輕松的運用所熟悉的菩提道次第禅修或轉念法來修持。

將困難轉化成安樂,光是明了困難有益於修善是不夠的。必須誠摯的認識自己的問題就是自己修善的必要條件,並且由其中生起持續、穩定的喜樂。

在困境時,要想著:困難帶給自己無盡的利益,它能帶來現世及來生的安樂、解脫、及證悟的究竟安樂。因此,困難對自己有無盡的利益。縱然問題可能是非常地嚴重,使人難於忍受,但它們卻是最可喜的。它們其實是人們所擁有的東西中最美好的,因為它們將持續不斷的帶給自己好處。

停止厭惡困難並生起喜歡困難的這種思維方式,會讓自己的心情快樂起來,也可以使自己不沮喪、不灰心地持續修行。反復如此思維,訓練心智,轉化自心為喜樂。

就這樣,因為強烈的相信經歷困難是可喜的,縱然問題仍然存在,但已不覺得它的存在了。既然它不再擾心,也就容易忍受了。這是克服自身疾病及其他生活上問題的方法。如果你能克服那些會以為干擾自己快樂修法的外在敵人及靈異。那麼,縱使他們繼續作怪,也已無法擾亂或傷害你的心。

只要視某事為難題並讓它來激怒自己,無異等於自造難題來擾亂自己的心。一旦這種情形發生,就無法轉化苦於大乘道了.實際上,若能運用苦於大乘道,則問題將能使自己善業增長,並且變成安樂之因。然而,這必須自己去體驗才會明了。

當然,你無法要求自己在猝然面對大問題時能立刻轉化它們為大乘道。因此,應根據自己的能力,訓練自己的心先轉化小痛苦,然後,當遇上大問題或大災難,甚至是最恐怖的死亡時,才能將它與善融合,並運用於大乘道。

簡言之,訓練自己的心,體察一切問題的美。為使問題合乎自己的意,就必須不再看問題的負面,盡可能去看問題的正面及有利面。生命的境遇是否美好,端賴自己的心如何認知它、诠釋它。自己可以選擇是否將某一經驗視為“美好”或“困難”。這全看自己的心如何去诠釋它了。

摘自 堪忍尊者著《智慧的能量》
 

上一篇:堪忍尊者:樂與苦皆由自心所造
下一篇:堪忍尊者:把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