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修學三福之人天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淨業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共十一句。我們在經中看到,佛常叫著“善男子、善女人”。什麼叫“善”?“善”的標准是什麼?就是要具足這三種淨業。十一句都做到了,才是大乘經上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見其標准很高。如果是小乘經,那只具備前兩條就夠了。如果是人道、天道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只需具足前面一條就夠了。今天我們講“地藏經”是大乘佛法,“無量壽經”也是大乘佛法,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三福十一句都要做到啊!若有一句做不到,就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讀經,想想自己是善男子、善女人嗎?

佛說法,無論是講基本的修學方法,還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理,字字句句都與大圓滿相應。也就是說都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的,法法皆是大圓滿。這三福十一句,也是字字圓滿。我們看第一句:“孝養父母”。這個“孝”字是會意字,我們要體會這個字的意義。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這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是一不是二。西方人父、子是二,不是一,所以有代溝,這不是孝道;“孝”是沒有代溝的。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本是一體。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換句話說,整個宇宙就是一個“孝”字;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孝”字。但是,什麼人能夠把孝道做得圓圓滿滿的呢?只有諸佛如來。如果不成佛,孝字怎麼做也做不到大圓滿。

“孝養”孝指理性,養指行德;不但是奉養父母之身,須知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戒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是把孝順父母的心發揚光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孝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是師道,是以孝道為基礎,沒有孝道就談不上師道了。一個人如果是不孝敬父母,而會恭敬老師,這在理上是講不過去的;這種情形必然別有企圖——存心巴結老師,必是不懷好意。孝順父母又尊重老師,才是理所當然,人人應該如此。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佛菩薩、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就是“孝道”。“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的孝經,唯有“孝敬”才能開發我們自性無盡的寶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開發自性。

因此在這三種淨業裡,它排在第一句,是根本的根基,是非常的重要。中國人敬祖先,祖先去我們很遠很遠,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我們逄年過節還要紀念他。為什麼要紀念呢?諸位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曉得紀念的意義了。因為他跟我們是一體的、沒有分隔的,一心真誠的紀念,就是自性的一念相應。我們連遠祖都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順的道理呢。遠祖都還念念不忘的人,一定會孝順父母。孝順父母的人就會尊敬師長,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師長、不聽老師話、不好好的學,父母就操心了,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憂慮,也是不孝。工作認真負責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擔憂,不讓父母牽掛,這也是孝順。所以孝道確實是性德的究竟圓滿,佛教導我們從這個地方學起。

尊敬老師,佛是我們最早的老師,三千年前創始的老師,我們連這位老師都尊敬,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師那有不尊敬的道理呢。同樣的道理,我們供奉佛像,不是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師遺像;是返本報始,是報恩的意思。這就是為什麼佛弟子要供佛像、要供祖先。它有非常深遠、廣博的教育意義在其中。讓我們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薩形象,就想到孝敬——孝親尊師。

佛法在《地藏經》上大圓滿之後,接著就講“慈悲”,三福孝親尊師之後接著是“慈悲”。從這裡我們就曉得,“慈悲”是性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門科目。孝敬擴大就是慈悲。慈悲,第一就是不殺,用意很深。如果不熟讀《地藏經》,要不把《地藏經》參透,你對於這一句真正的含意就沒法理解。真正參透了才曉得,一切惡業中殺業最重。為什麼呢?一切有生命的從生,沒有一個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沒有一個不貪生怕死。雖然殺生是冤冤相報,但是,當他受果報的時候,他是不會想到我前世殺他,今天我應該被他殺害;前生我吃他的肉,今生我的肉也應該供養他。如果能這樣想,業債償清那就沒事了。假如他不是這麼想,懷恨在心,你殺我,我來生一定還要殺你,這冤冤相報就沒完沒了,且仇恨必定愈積愈深,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

所以講“慈悲”,慈悲包括的面是無限的深廣,佛特別提出這一件事來。換一句話說,殺生就是不敬老師、不孝父母。因為老師——佛——教給我們五條根本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我們今天還在殺生,違背老師的教訓,就是不敬老師。不敬老師也就是不孝父母,因為父母希望我們聽老師的話,依照老師的教訓去奉行。今天不聽老師的話,去殺害眾生,不但失去慈悲心,孝敬也都喪失了,這個意義很深的,大家要細細去體會。

最後面一句是“修十善業”,十善業是世間善法的標准。佛告訴我們,能夠修這十種善業,決定不墮三惡道。上品的十善業能夠生天,如果再加上禅定、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那就生到很高的天界了,如色界天、無色界天。“十善”佛將它歸納為三大類:身、口、意。身業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這是對在家同修們說的。如果是出家,那就改成不YIN欲,要把貪愛斷得干淨。

如果YIN心沒有斷,無論修何法門,工夫善行修得再好,定力再深,也只能生欲界天。欲界有六層天,愈往上,情欲愈淡。由此可知,真正修禅,得禅定的人,即使得初禅——世間禅,其定功就能把YIN念伏住,決定不起作用;財、色、名、食、睡,這五欲的念頭也都不會生起,雖然沒有斷根,但因禅定的功夫,而伏住這些妄念,不使它生起來。如此,才有資格生初禅天以上。

曉得這個事實,就知道參禅得定是不容易的。你去參禅,要認真的想想,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還動不動心?如果動心,初禅天就沒分。真正不動心了,禅定才能成就。所以學禅的人很多,得禅定的人不多。得小定(未到定)或許有,真正得禅定生色界天的人就不多了。

偷盜是不與取。譬如說有人投機取巧想漏一點稅,“漏稅”是偷盜,是偷國家的,所犯的罪更重了。偷一個人的,將來只還一個人的債。偷國家的,這個國家有這麼多的老百姓納稅,人人都是債主。美國有兩億人口,兩億人都是債主!這還得了,還不清哪!所以真正學佛的人,一定是奉公守法,決定不敢投機取巧。所以說,不犯盜戒、不犯YIN戒、不犯殺戒,這叫做身業清淨。

口業有四。口是指言語,有四種善法。第一、不妄語。妄語是存心欺騙人,也就是不誠實。第二、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在甲面前說:“乙說你的不是。”在乙面前說:“甲說你不是。”這是斗亂二頭,挑撥是非。無論是有意無意都犯兩舌。我們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在無意當中挑撥是非,所以有的時候傳話,愈傳愈訛,把意思傳達錯誤了。本來人家沒有這個意思,他在傳話中,任意添加增減語句,就把人家的原意全都弄顛倒了,這是很大的過失。小者使兩個人失和,大者使兩國交戰,這種過失很重,決定不能夠疏忽。第三、惡口。惡口就是說話沒有分寸、沒有禮貌、很粗魯,使人聽了之後很難受。第四、绮語。绮語是花言巧語,說得非常好聽,可是用意不善。象現在社會上許多電影、歌舞、音樂,聽起來很好聽,看起來也不惡,想想這些在教人什麼?都是教人造殺、盜、YIN、妄,凡是這一類的都是屬於绮語。口要離這四種惡業,口業就清淨了。

第三是意業,就是指起心動念。所有的念頭歸納為三大類:不貪,不嗔、不癡。“貪”是貪愛,包括吝啬,所以常講悭貪。欲望沒有滿足,莫不拼命在希求,希望得到滿足,這是貪心。已經得到的,不能放下,不肯施捨幫助別人,這叫吝啬,是謂悭吝,這是修學最大的障礙。佛教導我們用“布施”的方法消除悭貪的障礙。

有些老同修,對世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他不貪了,這是很難得;可是他貪佛法——這也想學,那也想學。諸位想想,他的貪心沒有斷。佛是教我們要斷貪心,不是教我們更換貪的對象啊!從前貪世間法,現在貪佛法,“貪心”還是在,這是錯誤的,這是絕對不正確的。所以佛法、世法都不能貪愛,貪愛是一切罪障的根源。

其次嗔恚。為什麼會嗔恚呢?貪不到就生嗔恚。如果貪得到,就不起嗔恚心了。嗔恚是很大的煩惱,這“貪、嗔、癡”稱為三毒煩惱。“悭貪”是餓鬼的業因。人死了為什麼會變餓鬼?貪心沒斷。為什麼會墮地獄?嗔恚沒斷。為什麼會變畜生?愚癡。

什麼叫愚癡?就是沒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非、有善有惡,他不能辯別,認識不清楚,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的當作正的,這是“愚癡”,不論他是有意無意。這三毒煩惱是明心見性最嚴重的障礙。佛法的修學,特別是禅宗祖師大德所提倡的,從根本修。根本是心,遠離貪嗔癡,斷滅貪嗔癡,真心自然顯露,這就是從根本修。

合此身三、口四、意三,總稱十善業。我們都能夠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才能算是世間的善人。但是這還不符合佛在經典裡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因為那個標准比這個還高,可見最低的標准我們已經不容易做到。台灣這些年來,政府提倡選拔好人好事,是不是好人呢?有沒有具足這些條件呢?如果沒有具足這四條就很難說了。選出來的未必是好人。好人的標准要守佛法這四條,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是這是善的最低標准,不能不認真修學。
 

上一篇:阿秋法王光虹身照片
下一篇:淨空法師:修學三福之二乘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