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張謙:清涼五台山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高中一年級的冬天,我去外婆家過年。外婆家只她一個人,我躲開了日常的學業和熟悉的面孔,一人閒坐。在外婆家,不知從哪裡翻出了一本小冊子,講的是佛教四聖谛和十二因緣,當時很仔細地讀了一遍,還認真地做了筆記,完全當成一種心智的消遣。等短暫的假期過完之後,那些佛教術語也被我很快拋在腦後。
從高中到大學四年直到工作,陸續看了很多書,集中在中國傳統經典上,包括十三經、各種史籍和一些自然科學方面的著作。那時心中有個很天真的想法,認為一定可以找到一種道理,象某種方程式,雖然簡單,卻能將世界上的一切理象與事物涵蓋進去。每多讀一些書,就覺得離這個目標近了一些,可總還不是。包括《聖經》和《可蘭經》,先哲們令人心生敬意,然而終有不到之處。
1994年春天,我和一個同事去上海出差,在上海科技書店,同事拿了一本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捧讀不休,我看了好奇,也找了一本。之後兩個人在書店呆了兩個小時,心中別無他物。
過去讀《論語》,有些活潑潑的體會,但其它學者的文章或解釋,讀來總不讓人暢快,似不得要義。南氏此書,深獲我心,其不言布衣孔子,而處處不離孔子之布衣。
隨後遇到有南氏之書就不放過,而緊接著就是《如何修證佛法》《金剛經說什麼》《楞嚴大義今釋》等五本。記得買到書後也在外地出差,每夜工作之余,捧讀不休,初期覺處處艱澀,後來五本書輪番看過幾遍,方稍有滋味。
那時終於明白,少年時曾經以為的至簡、至大的道理,原來就是佛法,行到此處,方能駐足。然而佛法中所涵蓋,實在遠超想象,舉凡一切哲學、宗教乃至人事事理,過去曾讀、現在所為、將來所想,盡在其中矣!雖然駐足於此,而終此身命,亦未必能得。
之所以在正文之前寫了這麼多,是訴說因緣。想來想去,對佛教的一切興趣,似冥冥之中已有注定,而五台山之行,應是其中一段助緣。
參加佛教研討班的同學大多來自北京各個大學。在上火車之前還基本素不相識,而上車不久,即熱烈地討論起來。來自北京的曹大镛同學,糾著大家辯論,很象圍棋中的纏繞攻擊。
凌晨6時許,我們乘坐的中巴行駛在去五台山的路上。太陽升起,沿路峰頂鋪撒上一片金色,坐在車內,似伸手可及。山上有牛吃草,散散落落,狀甚悠然。此後七天,常見牛羊,野趣盎然。
晨7時,我們來到五台山碧山寺,當家師妙江和尚出來迎接,他的五台話讓人聽不明白,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介紹僧人生活時,說睡覺都是和衣而臥,好象證實了我的生活習慣。
五台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個台。這五個台很特別,山頂悉平,無有尖峰,山頂幾乎看不到巖石,泥土很厚,草也茂盛;山上有極均勻起伏的土包,很奇怪它們是怎樣形成的。
除了游人如織的南台外,其余四個台都甚少人跡。研討班的同學們分兩天時間走遍了五座山峰,空氣清新,草木蔥茏,四周雲起雲滅,牛羊散落,北京是35度的高溫,而山上只有20度的左右,在峰頂閒坐,心中暢美不可言。
除了五座山峰外,同學們還一起游覽了黛螺頂、佛母洞,參拜了很多其他寺廟。五台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的寺廟有佛教的各種分支,象藏傳佛教等,在那裡都有自己的廟宇。
游覽只是研討班的一部分內容。在其余的時間,大家的主要工作是研討在修學中遇到的問題。大和尚們都說,此次同學機緣非常好。碧山寺當家僧妙江法師還是山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平時很忙,只這幾天稍有空閒,可以從早到晚和同學在一起;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福建莆田廣化寺學誠法師,也是機緣使然,留在碧山寺,還有台灣惠空和尚,出資贊助了此次活動。
如果不出去游覽,同學們早晚與和尚一起做功課。大約凌晨三點半左右,就有僧人將大家叫起來,用的是廟裡特有的更棍。四點左右,同學和修行的僧人一起來到大殿做早課,早課內容是念誦叢林規定的經文和陀羅尼。陀羅尼完全是音譯,從字面上不懂其中的意思,有些同學已經有了經驗,對早課的內容很熟悉,而大部分則很吃力。我則很多字也不認識,拿書看也跟不上。
早課持續一個多小時,5點鐘左右結束。到6點50分,是早飯時間,11點午飯,下午兩點半是晚課,也要一個小時左右,到晚7點晚飯,9點就寢。
我是第一次聽到僧人們的早課。僧人們的念頌非常有節奏,其中的一些段落,充滿了大慈悲的感情,象是乞求,又象哀愍,然而並不泛濫。
叢林中的儀軌非常嚴格,比軍隊亦毫不遜色。每天准時吃飯,僧人和居士按等級前後坐在長長的條桌前,飯前念經,飯時不准說話、不能剩飯菜,有執事僧人來回巡行,若有所需,給予添加。
寺中一僧人講吃的菜是“羅漢菜”,即全素無葷,連豆腐也沒有。然而放了很多油,雜以菜香,其實是難得美味。中間一次飯中有腐乳,覺得比平時更加鮮美。
每天無論游覽還是研討,大家其實都已經很疲勞了,但到了晚上仍然很難按時睡覺,白天的興奮和在佛學上的問題吸引大家談論不停。
有三個晚上,台灣惠空法師教大空靜坐,每天一個法門,包括參話頭、數息法。每天這個時候,法師講完課,引罄一響,同學們盤腿靜坐,寂然無聲。
以前從未打坐,盤腿時間稍長,就覺疼痛。一時心念安定,則忽然不覺疼痛,其實還在,但人總不離對自身的關愛,難免注意,此時又被腿疼所擾,心不能靜,無他,惟用功太少爾。稍稍用功,自覺心下清明,亦不過是小昏沉。
有一個晚上正在打坐,隔院部隊放焰火,炮聲連連,初時尚不覺。稍有留心,即好象越來越響,終於被一聲驚出冷汗,急忙活動手腳,從坐中出。
在講座中,惠空法師還介紹了台灣佛教發展情況。大約也是在經濟發展以後,佛教也迅速興旺,目前按人口比例,其繁榮已遠超大陸。
妙江師父與同學們的接觸最多,除一起拜山外,還經常到住地閒話。妙江師從小出家,論文化水平只有小學四年級。一次他講自己修行是念心經,念了12年。有同學即向他請教心經,他講,心經第一句,是“觀自在菩薩……”
觀,就是看,是心不外骛,靜心內觀,觀什麼呢?
是觀“自”己,觀自己“在”這裡;自己在這裡怎麼樣呢?是“自在”;
除了自己自在,自己的這個觀,也要自在;
如果觀也自在,自己也自在,那就是菩薩……
(其中部分不是原話,我按自己的理解講出來)
以下妙江師又講了很多,但我不能很好地記住了。
妙江師平易親和,然而多年修行,機鋒智慧,令人心生敬意。他回答問題,時時出人意料,然而讓同學心悅誠服。
一次一個同學問他,佛經上講一個信徒問釋迦牟尼佛,來生轉世為人的希望有多大?佛祖從地上抓了一把土說,你看大地都是土成的,你轉世為人的機會,就好象這把土和整個大地的土相比較。同學問這個故事是否說轉世為人的機會很小?
妙江師說,佛祖手中的土,和大地上的土,難道有什麼不一樣嗎?
於是皆大歡喜。
臨走的時候,有些同學要買五台山特產台蘑,妙江師在鎮上買了些,讓裝在編織袋裡帶回來。
凡此次接觸之諸法師,均類妙江師。甚至寺中普通僧人,亦自在天然,雖不出門,而智慧不稍減。我們吃飯、早晚課都有位大和尚維持紀律一臉威嚴,望之生畏,然而出了大殿或飯堂,亦笑容可掬,親厚可喜。
綜言之,修行佛法,實令人心氣平和,超脫自在。以我之管見,則在寺中諸僧人,其心態之平衡,心理之正常,均較塵世諸人為強。大約不貪不執,其心自安,能於寺中熏修佛法,實是人生一大福報也。
修學誠一大考試。大約塵世福報,不依智慧,愚癡者或可得錢財,敏善者未必享清福。然而若討論佛學,則心性之高低,瞬目立判。佛經深奧處,若工夫不到,便百千比喻,亦不能明了。
一位同學講自己讀《金剛經》,與讀他諸書不同,心中清靜不可語,無復塵擾,此與我之經驗甚為符合。大約無論喜惡,心有掛礙,總是負擔,即便最好的感情亦令人心累,惟讀佛經時,心無掛礙,能得清靜。
七天忽忽已過,臨行時,開了個告別會。有的同學講自己深感懊悔,覺得平日之為人為事,均大有可忏悔之處;等等。誠意殷殷。
於我而言,此前讀經,只知佛法之偉大,去五台山之後,又知學佛人之可敬,不虛此行。不知今後機緣,何時再會諸法師,得聞開示。
|
|
|
|
|
|
上一篇:童三:視當下為臨終
下一篇:朱紀忠:止觀禅修營心得分享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