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師開示
[證嚴法師]心靈十境第四地:焰慧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第四地 焰慧地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在於一個「心」字;也就是從心修起,而表現在行為上。但是心性無形,到底要怎麼修持?
修心即修改不好的習氣
所謂「修心」,是不是修我們身體內的「肉質心」呢?其實不是。人的器官,只不過是具有功能、感覺而已,真正要修的是我們思想的根源,與肉質心——心髒器官毫無關系。如某人心念不好,就是換個心也改變不了他原本的觀念,他以往的習慣依舊會存在。
記得幾年前,台大醫院曾經有一位五十多歲的患者,她需要動心髒移植手術。當時有一位年輕人車禍往生,經家屬同意,醫師就把年輕人的心髒移植在婦人的身上。等到她恢復知覺送到普通病房時,大家問她:「妳平時最愛吃什麼?」
她說:「我住在澎湖,最愛吃海產,還有竹筍。」雖然這位婦人已經換心了,但是仍帶著過去的喜好、習慣。從這裡就可以證明:「修心」不是修人體內的肉心,而是要改變凡夫患得患失的思想和習氣。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不能脫離菩薩的軌道,而菩薩有等級的區分。要培養歡喜心、喜捨心,才能登上「初地菩薩」的境界。
捨,要「捨得歡喜」,若是因為一時的歡喜心而捨出去,之後卻越想越捨不得,換來了一身煩惱,這些煩惱就是「垢」。有了垢穢,就像一盞燈蒙上了一層霧;又如眼疾,眼前忽然有小黑影遮住,但並不是東西變黑了,而是眼睛出了毛病。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心有了煩惱,就會遮蔽智慧的光明;為了發揮智慧,將光芒照亮人間,所以要勤拭「心」,恢復鑒照的功能。
初地之後,仍必須時時精進,然後才能進入第二「離垢地」。就像我們爬樓梯,爬了第一階再爬第二階、第三階……
歡喜心就是「布施」,清淨心就是「持戒」。我們的心若沒有貪執和污染,就不會犯戒,自然能夠散發出清淨的光芒。像玉石要經過琢磨才能顯現美麗的本質。要成為第三地菩薩,就得學習忍力,因為布施就得割愛,持戒也需要一番毅力,這都要經得起一個「忍」字;具足為法忘軀的「法忍」及日常生活中的「生忍」,這樣心地自然會清淨、光明,所以第三地稱為「發光地」菩薩。
第三地之後,接著踏上第四階——「焰慧地」。「焰」是光明四射的意思,不只是智能光明返照自身,還要將光芒向外發散照亮。若能登上「焰慧地」,就能到達明淨的彼岸。
台北每逢慶典時,就會有放煙火的慶祝活動。站在比較高的地點,就可以看到煙火沖向天空後,爆出各式各樣、五光十色的火花;煙火發射到很高很遠的地方,它的光亮,即使再遠的人都能看得到。
捨棄名利我相
修行的確需要忍耐,這種忍耐並非只在一時,而是要恆常的時間都能忍耐、精進,才能有所成就。若有人說:「修行要忍耐,只好多多少少忍一忍。」這種忍是短暫的,一旦忍不住了就會退步,這樣如何精進呢?真正要使我們的智慧發光、光芒四射,就要再加強毅力與忍耐力,兩者非常充分,智慧自然光明。
由生忍而法忍,先由人與入之間開始,不從別人的臉色或工作上起分別心。不要想:這麼辛苦、卑微的工作為什麼叫我做?我是執筆辦公的人,你卻叫我拿掃帚掃地?真是大材小用!像我這麼好的人才,你卻叫我去廚房撿萊、煮飯。若一直覺得很委屈,為自己抱不平,這樣的心態怎麼能精進呢?
修行,要先捨棄社會上的「名利我相」。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基礎做起、耐心去學,否則絕對無法進步。例如:若想享受品茗之樂,必須先學習如何燒水、泡茶,這就是從基礎開始學茶道。除此之外,還應該知道水源從何處來,茶樹如何種植、采收、烘焙等等……。若能這樣按部就班地踏穩每個腳步,就能不斷進步、充實智能的功能,進而達到「焰慧地」的境界。
總而言之,不論處在什麼環境,都要下決心去適應,並以發光地的生忍、法忍為基礎,不斷地再精進,才能達到「焰慧地」。
斷除疑惑,堅定信念
要使智慧光芒四射,有一項很重要的前提——「斷惑」!惑就是迷惑、疑惑。凡夫都有疑心,為什麼會有疑呢?因為我們的智慧還沒有具足顯露。
同樣是修行,有的人說:「念阿彌陀佛,直到臨終一心不亂,彌陀、觀音就會來接引,就能即身解脫,所以要趕快念佛。」有的人又說:「念佛要念到什麼時候?最後還要等阿彌陀佛來接引,倒不如修禅,靠自力,不用靠他力,坐禅就可以自己得解脫,」
其實八萬四千法門,只要專心由一門深入,最後都能有所成就。就怕有人三心二意,原本修持念佛法門,可惜念佛持名的工夫,已經念到舉手投足都是一聲阿彌陀佛;不小心滑了一跤念「阿彌陀佛」,歡喜時念阿彌陀佛,煩惱時也念阿彌陀佛,好不容易培養到脫口而出都是佛號的程度。但是一聽到別人說:「這是靠他力、靠佛力,這樣不保險,我們還是來坐禅比較好。」便放棄念佛法門,改修坐禅。這就是自己的信念不夠堅固。
有的人又因信念的偏差,認為:念佛既要念得一心不亂,所以世俗事都不要涉入,這樣才能解脫。但是,他卻忽略「善根」與「福德」要平行,而慈濟的菩薩道正是「福慧雙修」的法門。
有些人說:「你們光是做慈濟,就像小鳥用一只翅膀在飛!」
我說:「如果小鳥用一只翅膀就能飛,那只鳥就是神鳥.這已經超越凡間的境界,不是普通的鳥。」
其實,做慈濟的志業也是修行的法門之一;是「福慧雙修」的菩薩行。看看慈濟的委員,雖然天天做得很辛苦,心中卻充滿喜悅。
我們若能對所做的一切都不求回報,心中就沒有污染,只有清淨的善根,這就是「無垢」。既然能歡喜又心無污染,智慧也就能具足:再加上精進不懈,以恆常心、一心一志對治三心二意,自然能時時散發出智慧無染的大愛。
我常說,業來的時候要「歡喜受」,委員們知道「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所以每天心無掛礙,精進地做利益社會的工作,所發揮的就是「焰慧」的功能:這已同時在培養善根、福德,為何說慈濟人像用一只翅膀在飛的小鳥呢?
忍而無忍,自利利他
總之,精進就是要破除那分「迷惑」,不要只是想著:我要怎麼修,才能得到解脫?其實,平常的付出就是在修行了。時常歡喜待人,就是在修養自心:如果對人不能起歡喜心,任由怎麼修,還是一樣會困在迷惑中、有「人我是非」的煩惱相在。
可見精進是要達到「修而無修、忍而無忍」的程度。不要說:「我對你已經很忍讓了!」這就是還有「我相」的煩惱在。要修得很自然,比如,有人為我們打抱不平說:「剛才他回應你那番話,難道你不生氣嗎?」自己就要想:「我覺得他剛才講那些話很平常,有什麼好生氣的?」若能忍到面對任何境界都不起心動念,這才是真忍、才是真正的精進。
所謂「修而無修」,就是不必執著「我要怎麼修?」就像駕車技巧純熟的人,當前方有來車時,會很自然地閃過,而不會把方向盤抓得緊緊的。飛機駕駛員也是一樣,若技術很熟練,飛行時只要起動按鈕、順著儀器操作,他在高空上照樣能夠談笑風生,非常安然自在。
我們修行,就要和那些駕駛員一樣,要不斷地向前精進,但是一點也不緊張和多慮。若能修到什麼都不掛意,就是「修而無修、忍而無忍」的境界,自然能「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這就是斷「修惑」。智慧的本性自然熾盛、光芒四射,這就稱為「焰慧地菩薩」
我們要好好地培養這四個階段的心地,這樣菩薩地就很容易達成。學佛是學習一顆菩薩心,大家要好好追求心的根源——要達到「修而無修」,才是精進行。
|
|
|
|
|
|
上一篇:[證嚴法師]心靈十境第三地:發光地
下一篇:[證嚴法師]心靈十境第五地:難勝地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