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趙樸初老居士佛教知識答問集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問:佛經是釋迦牟尼親自寫的嗎?

答:不是,是佛逝世後,他的弟子記誦出來的。佛逝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
摩诃迦葉為首的五百人集會在王捨城外的七葉窟,將佛一生所說的言教結集起來,
以傳後世。當時由阿難陀誦出佛所說的經Sutta;由優波離誦出佛所制的僧團戒
律Vinaya;由摩诃迦葉當時誦出,後來又補充結集的關於教理的解釋和研究的論
著Abvidamma。經、律、論為三藏Tipitaka。藏的原語Pitaka,是一種可以盛放
東西的竹箧。把經、律、論分為三藏,同我國把經、史、子、集分為四庫有差不
多的意思。這一次結集稱為第一結集。照我國通常解釋,結集兩個字含有編輯的
意義,但這個字的梵文Samg〖AKi-〗ti卻是僧眾大會的意思。古代譯師用結集
二字是含有“會誦”的意思,一方面固然著重在法的結集,同時也包含著人的結
集的意思在內。這時還沒有用文字記錄,只憑口頭傳誦。


問:第一次結集之外,還有其他結集嗎?

答:當時除在七葉窟的五百比丘外,還有下加入摩诃迦葉團體的許多比丘,以跋
波Vappa最初五比丘之一為上首,在窟外不遠的地方另行結集。所以王捨城結集
分窟內窟外二部,所結集的都是小乘三藏。大乘三藏相傳是文殊師利
Ma〖AKn~D〗ju‘sri、彌勒Maitreya 等菩薩和阿難陀等在鐵圍山結集的,小乘
佛教則不承認大乘經典是佛所說。


問:緬甸前幾年舉行第六次結集,是怎麼一回事?

答:佛逝世一百十年後,在毗捨離國僧團中有關於戒律上的爭論,於是長老僧齡
高的稱長老耶捨Ya’sa召集七百位學德兼優的僧眾,依據律藏,斷定當時爭論問
題中有十件事為非法,這是第二次結集。

根據南方佛典記載,佛逝世二百三十五年後,阿育王時代,有很多外道佛教
之外的教派的人混入佛教徒中,混亂了教義,於是在阿育王支持下,以國師目犍
連子帝須Moggaliputta Tissa為首的一千比丘在波吒利弗城Pātaliputra,即今
天印度比哈爾省省城八納Patna誦出三藏,以清除外道摻雜進去的東西,這是第
三次結集。

根據北方佛教記載,佛逝世後四百年左右,在大月氏國迦膩色迦工Kaniska
統治西印度時代,以世友菩薩Vasumitra為首的五百比丘造論解釋三藏,共三十
萬頌,九百多萬言,其中一部就是《大毗婆沙》Mahavibhāsa,是一部重要的論。
這是第四次結集。

距今八十多年前,緬甸明頓王邀集眾多比丘校勘巴利文三藏,並將三藏全文
和校勘記刻在石碑上,現仍保存在曼德勒城。他們稱為第五次結集。

1954-1956年緬甸聯邦政府為了紀念釋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發起第六
次結集,邀請緬甸、柬埔寨、錫蘭、印度、老撾、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等國
的比丘二千五百人參加。他們進行了兩年工作,根據各國的各種版本和明頓王第
五次結集的校勘記,對巴利文三藏進行嚴密的校勘,印成了最完善版本的巴利文
三藏,被稱為“第六次結集”。


問:什麼是巴利文?

答:巴利Pāli是古代印度一種語言,是佛陀時代摩揭陀國一帶的大眾語。據說
佛就是用這種語言說法的,所以弟子們也用這種語言記誦他的經教。巴利語雖然
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經而保存了下來。巴利就是經典的意思。古代印度人
民有一種傳統習慣,就是把典籍用口口相傳的方式背誦下來,而不重視書寫。根
據《錫蘭島史》記載,公元前一世紀時候,才在錫蘭開始傳寫。到公元五世紀,
摩揭陀國三藏法師通達三藏學者的稱號覺音Buddhaghosa到錫蘭,重新用錫蘭的
僧伽羅文字母把巴利文三藏全部記錄下來一說覺音在錫蘭時將當時保存很多的用
僧伽羅文寫的注疏譯成巴利文。原來的巴利文字母已經不存在,現在緬甸、柬埔
寨、泰國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用他們本國字母記錄的。最近印度也正在從事用印
地文字母記錄並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


問:除巴利文之外,還有哪幾種文字記錄的佛經?

答:還有梵文Sanskrit。佛教分南傳和北傳,傳到南方去的用巴利文,是小乘佛
教經典;傳到北方去的用梵文,多數是大乘佛教經典,也有小乘經典。巴利語是
古代俗語,梵文則是古代雅語。


問:中國漢譯、藏譯佛教經典是從巴利文翻譯的,還是從梵文翻譯的?

答:漢譯佛經,從梵文翻譯的居多,也有從巴利文翻譯的。藏譯佛經則似乎全是
從梵文翻譯的。


問:現在佛經一般有幾種文字?

答:許多國家都用他們自己的文字翻譯了佛經。歐洲有俄文、德文、英文、法文、
意大利文、芬蘭文等,但是都不齊全,其來源不外乎三大系:1.巴利文,2.漢文
和3.藏文。梵文經典現在殘存的己很少,尼泊爾和我國西藏還有部分古梵文本留
存。北傳佛教經籍,大部分保存在我國漢文和藏文藏經裡。


問:世界佛經是否可以按照語文分為三大系?

答:三大系的劃分,是合乎實際情況的,現在佛教界都承認三大系的說法。一般
說來,南方國家斯裡蘭卡、緬甸、柬埔寨、老撾、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和我國
雲南省傣、崩龍、布朗等民族的佛教屬於巴利語系,是小乘佛教。比較精確的說,
應當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他們自稱的派名 。大小乘過去一直有宗派爭執,
近來漸有融合的傾向。為了加強各國佛教徒和人民的團結和互相尊重,有許多人
主張不再用大小乘的名稱,因此稱南傳佛教為上座部佛教較為合適。我國漢族和
朝鮮、日本、越南的佛教屬於漢語系。我國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以及蒙
古、蘇聯西北利亞地方和印度北部地方的佛教屬於藏語系。這兩系都屬於大乘佛
教。


問:漢譯三藏有多少卷?

答:有1,692部,共6,241卷,此外中國學者撰述收入藏內的有一千多卷。明代
嘉興版大藏經又收集中國學者撰述5,600卷編為續藏。近代日本也編印續藏,收
集的也都是中國撰述的,共1,750部,7,140卷。


問:漢文大藏經有多少版本?

答:我國第一次刻本漢文大藏經是公元971年宋開寶四年刻本。在此以後,歷宋、
遼、金、元、明、清幾個朝代,一千年之間先後有二十余次刻本。1936年在山西
趙城縣廣勝寺發現金代公元十二世紀刻本大藏經,因此稱為趙城藏。日本帝國主
義侵略中國時,企圖劫走這部法寶,為八路軍搶救,犧牲了八位戰士,才保護下
來。這部經現藏在北京圖書館。西安開元、臥龍寺藏有宋刻公元十二世紀碛砂板
藏經,近代有影印本。明代政府刻的南本大藏經1372年開始在南京刻的和北本大
藏經1410年開始在北京刻的,還有萬歷年間刻的方冊大藏經通稱嘉興藏現在還有
留存。清代雍正、乾隆年間1735-1738刻的大藏經通稱龍藏 ,尚有經板留存。

我國敦煌石窟所藏晉、魏、隋、唐人的寫經,自二十世紀初被發現後,很大
部分被盜劫到國外,都是貴重的法寶,北京圖書館還藏有八千多卷。我國還有很
多石刻佛經,最重要是房山縣石經山上的石經。那是公元七世紀初我國隋代靜琬
法師開始刻的,一直繼續了千年之久。所刻經版,封存在九個石洞裡,和埋藏在
塔下。1956年,中國佛教協會在政府支持下,費了兩年時間,將那裡的經版全部
取出拓印了七份,現正在整理和研究中,計刻經一千余部,近三千五百卷;並考
證發現遼刻石經是以《契丹藏》為底本,也就是久已失傳的《契丹藏》的復刻。
房山石經是一部稀有的法寶。


問:藏文大藏經內容請介紹一下。

答:藏文大藏經分兩部分:1.正藏,名“甘珠爾”,“甘”的意思是“言教”,
“珠爾”是翻譯,就是言教的翻譯,包括經和律,因為經和律都是佛的言教;2.
副藏,名“丹珠爾”,“丹”的意思是論著,就是論著的翻譯。甘珠爾共1,108
部;丹珠爾共3,459部。


問:藏文大藏經有無刻本?

答:公元十二世紀元代初年在奈塘刻的大藏,稱為奈塘版,是第一次刻本。十五、
六世紀明代曾翻刻過兩次。十七世紀清康熙、雍正年間在北京翻刻一次,稱為北
京版,同時西康等地又各翻刻為德格版、卓尼版等。西藏在雍正八年到十年重刻
奈塘新版,大體與北京版一致而增訂其未盡善之處。約在1921年間十三世達賴喇
嘛重刻大藏經,稱拉薩版。最近日本印行的西藏大藏經,就是北京版的影印本。


問:巴利文三藏內容是什麼?

答:巴利文經藏分五部:1.長部D〖AKi-〗ghanikāya,相當於我國長阿含經;
2.中部Majjhima nikāa,相當於我國中阿含經;3.相應部Samyutta nikāya,
相當於我國雜阿含經;4.增支部A〖AKn?D5〗guttara nikāya,相當於我國增
一阿含經;5.小部Khuddakanikāya,我國缺。我國小乘經藏只有四阿含阿含
〖AKA-〗gama的字義是集,就是佛的言教集。

巴利文律藏分三部:1.分別部Sutta vibha〖AKn?D5〗ga,是戒的條文;
2.犍度Khandhaka,是僧團中一切生活制度;3.附篇Parivāra,是戒條的解釋。

巴利文論藏有七部論;1.法聚論,2.分別論,3.界論,4.雙論,5.發趣論,
6.人施設論,7.論事。這七部論是關於心理狀態,宇宙萬有的分析,因果論等重
要著作。


問:費了你很多時間。關於佛法基本內容和關於佛教經籍的一些主要情況都承你
作了介紹,現在就談這一些,以後再請教。

答:不見得能夠滿足你的要求,只能說是提供一些初步材料罷了。

 

上一篇:趙樸初老居士佛教知識答問集五
下一篇:趙樸初老居士佛教知識答問集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