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毛毛蟲變蝴蝶二十八:個性變覺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二十七、個性變覺性—勿作習慣的奴隸

檢討自己的‘習慣’和‘願’是否相應

我們平常不知不覺中,都在培養一些習慣,沒注意到它與我們往生的‘願’相應不相應,若不相應,可能就會給自己制造煩惱,制造往生的障礙。習慣可以比喻為一只刀子,它本身是沒有什麼好和壞、善與惡,你如果懂得善用它來切東西使你方便,就是善用;如果不會用,切到自己的手,流血受傷,痛得哀哀叫,就是誤用。所以刀子本身沒有好壞,是看我們怎麼運用,習慣也是如此。對我們念佛人而言,能幫助我們定心,往生無障礙的,便是好習慣,值得培養;會障礙往生,增加掛礙的習慣,應該放下。

勿做習慣的奴隸

有人把自己的種種習慣看得很重,當作寶貝似的,非常珍惜,都不容許稍加改變。比如說:他某些東西,一定要放在某一個地方、朝某一個方向,牙刷要排成什麼角度,冰箱裡面的菜一定要整理成什麼款式;睡覺必得要在某床、向某方位,否則睡不著;讀書一定要坐在某張椅子,才讀得下;念佛一定要用某種形式,否則會不習慣;大碗要排成什麼樣子,筷子要擺成什麼形狀,鍋子要刷到什麼程度,衣服必要幾點洗、幾點去曬、幾點收起來……。像這樣,生活有規律的習慣,本來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別人和他的習慣不一樣,他就起懊惱、唠叨不停強調:‘我是習慣怎樣怎樣!我不習慣怎樣怎樣!’別人如果沒有按照他的習慣,他就覺得別人很不對,覺得別人都不會做事情,都沒規矩。他雖然嘴巴沒說自己很會做事情,但是其實內心都覺得別人做的,不合他的意,認為別人做的不如自己做的好。像這樣就是反而被習慣束縛住了,變成了習慣的奴隸,也變成了傲慢的奴隸。可能他那些習慣並沒有帶給他什麼大的利益,反而給他很多生煩惱的機會,使他生活更不快樂、不自在。

生活規律而不受習慣束縛

我們試想深遠一點:如果有一天我們死了,什麼牙刷、碗盤、冰箱裡剩下的菜,自己根本就不能帶走,別人更不會要,可能統統會被丟掉。說實話,亡者留下來的東西,別人多少有忌諱,如果我們不是像某些高僧大德,一生為公忘私那麼偉大,而且又有許多好學生懷念我們,那麼也不會有人蓋紀念堂,保留我們生前生活環境給人家參觀學習。這麼說來,我們堅持自己的個性習氣來生懊惱,不肯隨順佛法提高覺性調整心態,這樣的堅持、固執於芝麻小事,到底有什麼價值呢?到底有什麼價值,值得我們每一天都去培養它、去強調它、去為它生煩惱呢?為什麼我們不專心培養我們往生的信願和放下的智慧,反而拚命地培養對娑婆世界的執著習慣?我們要知道祖師大德大部份生活都很有規律,但是他在有規律當中是不受習慣束縛,不會生煩惱的,比如說,當別人沒有按照他的習慣,他也很自在不會起煩惱,不會覺得不習慣就不自在。所以我們講‘不作習慣的奴隸’,並不是勸大家東西該亂放或是生活不須有規矩,這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們是勸大家在有規律當中,不要被自己設的規矩習慣縛住,別因為我們有種種的‘習慣’反而常常遇到‘不習慣’、‘不如意’的事情;也別因為自己設定了好多規矩和習慣,反而時常都看好多人事不順眼,處處不順心,反而多生不必要的煩惱,這樣就是錯用心,就像錯拿刀刃,割傷手一樣,把習慣拿來傷害自己,障礙自己的快樂自在。

別讓個性,障礙佛性開發

有一些人雖然學佛很久,但是時常都還強調自己的個性是怎樣,自己一向都習慣怎樣怎樣,都不習慣如何如何。什麼叫做個性呢?就是我們無始以來培養出來的種種習慣性(習氣),有種種執著的性質。我們要注意:佛是教我們開發佛性(覺性),不是教我們培養個性、強調個性;佛是教我們放下我們的煩惱習氣,不是教我們培養種種執著的習慣;要開發佛性,必須放下我們的煩惱執著,佛性才開發得出來,也就是要隨時放下自己的個性,放下和佛不一樣的知見。常強調自己習慣如何、不習慣如何的人,不但日常生活和人格格不入,常會拂逆人意、違菩提門,也不能契入佛智、開發佛性,因為被個性、習慣綁住了,就像一塊冰,失去了流水、雲彩的柔軟自在,不但不能‘隨方就圓’流動,也容易碰碎。

強調個性—增長‘我執’—違菩提心

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要往生西方,必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講起來很抽象,好像所有的佛教徒都時常講到‘菩提心’這個名詞。但是菩提心到底是什麼?自己到底是否已發了呢?自己也不知道。我們要了解自己是不是已發菩提心,可以按照祖師教給我們的原則來檢查,我們的心念和行為是順菩提心,或者違菩提心呢?簡單講:如果恭敬眾生為大眾設想、為別人設想、尊重別人、供養別人,為人服務這就是順菩提心。反過來講如果比較顧自己,強調自己個性、習慣、利害,希望別人要尊重我、按照我的意思,希望別人都為我服務,尊重自己的意見、勝過尊重眾生的意見,甚至希望眾生都為我犧牲、供養我,這就是違菩提—也就是違反菩提門的心態。當我們順菩提門的時候,自然‘我執’的煩惱就會放下,自然和往生西方的條件會相應;如果違菩提門,就是在增長‘我執’的煩惱,在培養我們自私的執著,這就和往生西方不相應,六道輪回必定‘榜上有名’。

敬重他人—放下私心—順菩提心

平常懂得尊重別人,對人有恭敬心,慈悲的人,時常比較容易和佛相應,為什麼呢?因為要對人真誠恭敬必須要放下自己‘驕慢的煩惱’才能夠做得到,要放下‘我執’才能夠做得到。所以尊重別人的時候就是放下自己,對自己執著較輕,也就是‘我執’的病比較輕。看重自己的意見個性、注重自己習慣的人,就是對自己看得重,私心強,也就是‘我執’的煩惱較重,這是病較重、業障重、輪回的危險性大,並不是好現象。一旦注重自己,自然就會比較輕慢眾生,輕視怠慢眾生,當然沒辦法好好度眾生,這就違反了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

檢討目常生活中的‘菩提心’—往生信願

我們曾經說過:日常生活都是在考我們往生西方信願的應用題。我們日常生活中種種的想法、行為、習慣到底是順菩提心或者違菩提心,自己要時常觀照反省,如果是違菩提心的思想和作法是絕對和佛不相應的,也不值得去堅持培養。我們要隨時注意修正調整,才不會違背我們要‘往生西方’的願,才不會辜負我們這一輩子,弄得‘枉死娑婆’!

如果,是對我們往生西方有幫助的好習慣,才值得堅持用心去培養。

好習慣幫助臨終往生順利的實例

下面要為大家說一件真實的事情,幫助了解習慣對往生的影響:我曾經看過一位患者,是大約五十幾歲的婦女,她的癌侵犯了腦部,所以有一腳一手不靈活,講話也時常講不出自己想要說的意思,心想要說‘東’,嘴卻不聽指揮說出‘西’,十分苦惱。有一天我去查房的時候,一進入病房,就向她合掌說:‘阿彌陀佛’,她就馬上用‘能動的那只手’、牽‘不會動的那只手’起來要合掌。她的嘴也好像要講‘阿彌陀佛’,但是都講不出來,一直說一些日本話,講一連串的日本話,她也知道她自己講得不對,就快要哭出來,覺得很傷心、很懊惱。我才體會到要念‘阿彌陀佛’念對,也不是那麼簡單。當時我安慰她說:‘你的心想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定會知道的。念佛是“心”念最重要,你的心真正想佛就好了!’她聽了掉眼淚,我雖然這樣安慰她,但是設身處地去體會,她念佛念不出來的心情,一定很難過,我也覺得非常心酸。那個時候,院方忽然廣播,叫我去總機有人要找我,我跑下去看,竟然是有三位師父要找我,我一看到是師父,就很歡喜地向她們敬禮,不過現在想起來也很慚愧,因為當時我完全都沒有請問師父,到底有什麼貴事來找我,只有趕快請求師父去看這位病人,去幫助她念佛,那三位師父也很慈悲,就馬上跟我一起去病房看她。一進入病房,那位患者一看到師父來,忽然間她就合掌念出‘阿彌陀佛’,念得很准確了!原來這位病人,以前也很喜歡去寺廟,她看到師父都有念‘阿彌陀佛’的習慣,結果在她臨終本來念佛念得不對、念不出來的時候,一看到師父,她的好習慣就現前,就能夠念出正確的‘阿彌陀佛’,說起來也很奇怪,她自從念對一句以後,就能夠一直正確地念下去,我看了非常歡喜,她自己也很歡喜,歡喜得流下眼淚,一直感謝阿彌陀佛。那三位師父看過她,安慰鼓勵一番之後就說要回去了。因為那一天叫我的病人很多,一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那三位師父到底是去醫院找我做什麼?可能是佛知道這位病人的心和習慣,特別化三位師父去幫助她吧?像這種隨時看到師父、看到人就合掌念佛的習慣,就是真正好的習慣,就是幫助我們提起正念,幫助我們往生的好習慣,我們應該時常培養不令間斷。

改習氣,像解大、小便

我們凡夫時常會忘記佛的教導,卻都很珍惜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習慣、想法、個性、脾氣,也很看重親戚朋友,吃飽閒著沒事時對我們的批評,把那些沒有用的東西都當作是寶貝不肯放掉,如果要放下就好像很捨不得的樣子。如果有一天自己想開,想到要改,要放下,又會想:不能一下子放完,要‘漸漸地’放下,‘慢慢地’放下。祖師很直截告訴我們這樣是‘沒有了期’的!其實我們那些見解、個性、脾氣,也只不過像大小便在肚子裡面一樣,也沒有什麼用處,也沒什麼價值,若不放掉,放久了也只有增加痛苦、生病而已。您想,解大小便難道不能一次就解掉,難道須要漸漸地解,又慢慢地解,一次解一點,保留一點,久久才解完嗎?我們要改習慣、改習氣難道要分一年,漸漸地改,一次放下一點兒,又保留一點兒,這樣慢慢放下、漸漸地放下嗎?我們如果肯聽佛陀的話,把我們肚子裡面不好的東西放掉,就能夠得到清淨、輕松、快樂。我們如果要堅持‘那些大小便是自己的,是自己所有的,是自己制造的。’就很愛保留,捨不得照佛陀的話放掉。其實,再捨不得也不可能讓我們堅持多久,堅持到死亡那一天,不但沒有用的大小便要放下,連這一向我們寶貴的身體也一樣要放下。所以現在放下是現在得到輕松,您如果打算幾年後才放下,那也是您的事,您得多背幾年,無法享受內心的輕松。如果您要等到下輩子,才慢慢地放下,那也是您的事,您得辛苦好幾輩子。

習慣會形成牽引力,支配我們

假如一個人曾經對不起我們,我們可能就會看他不順眼,想起他就有氣,甚至看到他就一把火,很想開口罵他,於是就把阿彌陀佛先請到一邊,開始供養‘火氣神’,什麼西方極樂世界都忘得一干二淨!為什麼我們自己的心,自己管不住,要放他去生氣?又讓他氣得養成習慣,難道我們就是怒氣的奴隸,不是自己的主人嗎?我們平常如果養成這種習慣,臨命終時,就會很危險,為什麼呢?因為習慣養成以後,就有一種很大的力量會牽引我們。試想我們平常是用那一只手端碗、那一只手拿筷子、那一只手寫字,甚至晚上睡哪一張床,頭向哪一邊都有‘習慣’。我們每一天都在受習慣的支配,遇到情況,自然就照著我們的習慣去做。都不用想,習慣和習氣就自動會冒出來先控制我們。我們和人相處,也常受習慣、習氣酌支配。有些人,你跟他見面都經常很有禮貌、很溫和,那也會變成習慣。有些人,你一看到他就嫌東嫌西、怪東怪西,好像他什麼都不合你的意,這種態度,也會變成習慣。有好多父母,對孩子有這種習慣,一看到孩子就從頭嫌到尾。有很多夫婦、朋友在一起也有這種習慣。這種習慣,當然會引起對方的不高興。但是最受影響的其實是自己。不但給自己人生制造障礙,也制造往生的障礙。

習慣在臨終時的影響

我曾經看過一位患者,她為我上了一課,不但是有關戒律的一課,也是啟示‘習慣影響我們往生’的一課。她是一位五、六十歲的‘歐巴桑’,平日很講究服裝打扮,甚至連住院做放射治療,只是由醫院的三樓到地下室,她也一定要化妝、擦口紅、拿鏡子照滿意了才下樓,她的癌蔓延到骨頭,一只手骨折了,她也還要用另一只手來擦粉、照鏡子。儀容、服裝端正整潔,令人看了有清爽的感覺,這本來是不錯的。但是,這強烈執著的習慣,在她臨終時,發生什麼影響呢?

當時我勸她念佛,她很恭敬歡喜念佛,而且她知道自己病很重,隨時有生命危險,就發願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交待我為她助念。而因為我們醫院沒有助念的場所,所以她事先轉到佛教‘菩提醫院’,方便臨終助念,我下班之後再去菩提醫院陪她念佛。有一天她半昏迷,我在旁邊念佛,她偶然也會清醒出聲念。忽然她說:‘要來去西方,快快來去,不走不行(台語)。’然後她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忽然間卻變成念‘阿彌陀粉’,還說:‘粉,就是擦粉的粉!’平常她那個化妝擦粉的動作又表現出來。我看了就提醒她說:‘我們要去西方不必擦粉,去西方大家都和佛一樣,金色莊嚴放金光,比擦粉還好,快念阿彌陀佛!’她聽了就再念阿彌陀佛,但是一下子又念成‘阿彌陀花’,還說:‘花就是插花的花!’同時還作‘在頭發上插花’的手勢。我再次提醒她,她就又念佛。但是忽然間,她又說:‘啊!我也沒穿鞋’,我向她說‘西方黃金為地很清淨,不必穿鞋’,她才又念佛。

這位患者的示現讓我了解,佛在‘八關齋戒’中有一條,‘不香花鬘莊嚴其身’的戒條,意思是不用香水或各種化妝品,及珠寶裝飾品,種種花樣來打扮裝飾這個身體。佛教我們練習不必追求外表虛假的裝飾,要開發內心真實的美德莊嚴。我們對‘自我’執著已經夠重了,修行放下、減輕都來不及,實在不必再去加強啊!

一個人如果習慣化妝,一輩子培養這種習慣,臨終的時候它也會冒出來,念佛也會念錯,因為習慣會產生力量!您看我們平常怎麼穿衣、穿鞋、怎麼刷牙,都有習慣的力量,不必想,它自然表現出來。所以佛制的戒律就是在幫助我們—平常就放下不必要的習慣,放下錯誤的追求,以免臨終生障礙。像這樣,心一面想佛又一面想擦粉、插花,嚴格說來這不單單是‘佛號念錯’的問題,是內心的‘願’有問題—‘願’不夠真切。到底你是願生極樂呢?還是願意輪回來化妝擦粉呢?

真正有願要往生的人,自然會放下這些不相干的習慣,自然沒興趣追求。願生極樂的人只需用‘阿彌陀佛牌’的化妝品,美化內心,令心喜悅、真誠,不會‘迷失佛陀’,而能夠開發佛性,這才是‘MAX Factor’。

習慣障礙往生的實例

下面要講一件真實的事情,來和大家互相勉勵,我們內心如果有生氣、怨恨的一口氣就要趁早放下,因為現在不放,到臨終不放下也不行,為什麼要抱到那個時候呢?我們‘一看到不順眼的人、事,就想要罵’的習慣,也要趁早放下,否則到臨終就會受到習慣的牽引,失去往生西方的機會。

我在腫瘤科服務的時候,曾經看過一位肺癌的病人,她是大約六十幾歲的婦女,在她病況很嚴重的時候,連續有兩個月的時間,完全不能躺下睡覺,一躺平就會喘不過氣來。我看她很痛苦,就勸她念阿彌陀佛,她在很痛苦當中,也很發心念佛,希望能夠早日解脫,去阿彌陀佛的世界。在快過年的時候,她的病情轉壞了,就要求我請一些蓮友來助念,助她去西方。那天我看病情已經危險了,就請蓮友為她念佛,想不到大家集合來念佛,念到一半時,忽然間有一位年輕人喝醉酒,闖進她的房間,我本來是背向門,沒注意到後面的變化,也沒看到那個人走進來,只看到面前這位病患,她本來是在念佛,忽然間好像很生氣,眼睛瞪得大大的,又舉手起來指著對面,好像開口要罵人的樣子,就在這個她要罵還沒罵出來的時候,正好斷氣了!原來闖進來那個喝醉酒的年輕人是她的兒子,這個兒子很早就離家放蕩流浪,她的內心一直氣這個孩子,真想要當作沒生過這個孩子,所以她從來不曾向我提起,我也不知該預先提防,也沒先勸她趁早放下想開。她對兒子的心態,一直是‘厭而不離’(討厭又一直去想),常想起就氣,那裡曉得在最後一剎那,竟然是這個兒子現前,她一看到他,就把佛丟掉了!以前的憤怒,和‘一看到他就罵’的習慣都現前,不由自主就舉手起來指著他還想要罵他,當時雖然有那麼多蓮友在旁邊為她念佛,她也一樣,氣起來控制不住!周圍雖充滿念佛的聲音,但她忽然間好像一點兒都聽不見,只剩下怒氣。真可惜就在那個時候斷氣了!一失足成千古恨,萬劫難遇的佛法救度,就此錯過!這位病患菩薩的示現,給我們很大的警惕!讓我們了解‘習慣’的牽引力。

趕快自我反省

我們可以反省:平常我們是不是旁邊雖有念佛的聲音,我們也一樣會生氣?甚至也會‘專心’去想一些懊惱的事情,都沒聽到佛號(沒有用心恭敬地去聽佛的聲音),這就是我們煩惱的力量比念佛的願力更強,所以我們會失敗。我們想想看,是誰叫你愛煩惱勝過愛念佛呢?是誰叫你願意生氣,勝過願意往生呢?我們如果甘願留在這個世界繼續和人理論、計較,不甘願去西方過快樂的日子,阿彌陀佛也只好順我們的意啊!為什麼佛與聖眾現前我們不看,偏要盯著仇人看?為什麼佛聲不聽偏要聽雜音?我們自甘墮落,和穢土、仇恨相應,不與淨土、佛聲相應,佛也只好十劫又十劫地等下去。

往生與否,該讓誰決定?

其實臨終的時候,什麼冤仇人現前,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遇到他,自己是什麼心念現前?是不是自己可以作主?我們先想清楚:要往生、不往生,到底是我們自己作決定,或是讓他決定?冤仇人現前,我們也是一樣慈悲念佛,不要讓他拖下去生氣,自己若堅持把佛再念下去,冤家仇人現前也沒有影響啊!我們管好自己,不要讓壞習慣、惡念頭現前就好了,這就是我們平時須要用心鍛煉的地方,鍛煉做自己的主人,鍛煉要往生快樂成佛由自己決定!一天念多少聲的佛,這並不困難,而且念佛的數目,其實並不是往生的條件。我們應鍛煉自己在動心生氣的關頭,可以靜下來念十聲佛,才是更重要的,才是真正有願想要去西方。否則的話,就只好留在這個世界繼續生氣了!只好繼續作生氣習慣的奴隸了!

放下愛、憎,享受清淨喜樂

為什麼我們看一個人都不順眼、很討厭,又很愛去看他,看得讓自己很不快樂,又不往生?

為什麼我們不要用這個眼睛來看佛,看得清淨、歡喜、自在往生呢?我們要了解看人會覺得很討厭,這並不是‘厭離娑婆’的意思哦!我們詳細看祖師的開示:‘厭離娑婆’是厭離我們自己內心不好、不清淨的念頭,並不是去討厭別人、看人不順眼;會有這種念頭就是我們心胸狹窄,慈悲又不夠,才會看人不順眼。黃念祖老居士有一句很重要的開示,我們一般人都以為討厭和貪戀是相反的,其實討厭就是貪戀,是一種反面表現的貪戀—因為先有某種的貪戀,但是情形不如意,所以生起反面的心情就叫作討厭。比如前面所講那位病患菩薩,她本來一定是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對她的孩子有貪戀的心、有要求,所以當她的孩子不能夠如意時,她才會生起討厭、生氣的心。如果是別人的孩子,她就沒有要求,沒有貪戀,再不好她也不會費心去討厭,也不致於氣得在往生的時候影響她。我們想要往生西方的人,平時要下功夫,先仔細來檢討自己,我們如果不動心、不貪戀的事情,應該會覺得很平常,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如意。如果我們曾動心去在意、貪戀,才會有不如意、討厭的心。我們要往生西方的願,是放下自己內心這些貪戀、討厭,放下‘忽愛忽憎’、‘由愛變恨’或‘又愛又恨’等種種不清淨的念頭,才是真正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

 

上一篇:毛毛蟲變蝴蝶二十七:願力變事實
下一篇:毛毛蟲變蝴蝶二十九:委屈變自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