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釋了幻]婚姻與佛法:防止婚外情,建立正常感情生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防止婚外情
(1)、於己忠貞、與人慈悲。
不耽溺於感官享受,由於淫欲絕非個人行為,而是關系到與他人的情欲糾纏,彼此愛怨情仇也由此產生。
修行,即是為斷除任何感官欲樂帶來貪著、愛戀的煩惱;而制戒、守戒,則幫助尚在凡夫階段,卻意向佛道、歸趣身心清淨的欲界眾生,從心規范身口意三業,根本拔除煩惱造作之因。因此,戒律被喻為佛門子弟的防腐劑、預防針。
雖說愛欲乃生死根本,離了愛欲即阻斷了生死流轉的漫漫長河,但是回歸現實生活,除了出家人必須禁欲修梵行外,對在家居士則是以不邪淫戒為依止,期以個人節欲、少欲知足、知足常樂,來維護家庭和樂、夫妻和睦。
在這看似節制的行為中,其實正展現出戒律的積極精神,是出於一份對人對己的慈悲心。從佛教強調“護生”角度解析,遵守不邪淫戒亦即將“護念配偶(眾生)”的心念化為忠貞的行為,也就是慈悲的展現。
“忠貞”的精神原是建立、維護婚姻的基石,但是當為滿足一己身心的欣喜,任意把此一觀念拋諸腦後,不由自主跌入看似快樂,實際卻布滿各種痛苦荊棘的情欲陷阱,終將無法自拔。
台灣曾有一部名為《出軌》的電影,劇中栩栩如生刻畫女主角在情欲與婚姻擺蕩糾結,最後竟釀成丈夫失手殺害第三者的故事,使得外遇問題引起廣泛討論。“出軌讓親密變成恐懼的總和”,一位影評家串用兩部片名的撰述,成為當時的名言。
根據2002年台北市觀音協會松山婦女中心公布“九○年代全國婚姻外遇現況調查報告”,推估全省約有四十六萬的家庭,正處於婚姻外遇的風暴中。在面臨離婚率居高不下,外遇問題首當其沖的情況下,聖嚴法師於每一屆法鼓山所舉辦的佛化婚禮,總一再叮咛提醒新人共同持守不邪淫戒,重視自己許下的婚姻承諾。
站在法律的立場,存在婚姻關系以外不正當的男女關系,有可能會觸及妨害家庭等罪責,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甘冒不諱。
從佛教觀點來看,須從“心”下手根除欲念,才是正本清源的方法。《四十二章經》第二十九章記述,有出家比丘人因受淫欲所苦,竟拿鋸斧欲自斷生殖器官,卻被佛陀斥責“該斷的不斷”,此“該斷”所指便是內心的情欲。
要想完全根除欲望的念頭,或許不容易做到,但試著從轉變心念做起,經典中也都提供具體的方法——例如視老者為母、長者為姐、少者為妹、幼者為子,以禮相敬。或者運用禅修方法,將對他人的注意轉而對己起心動念的觀照,以理性化解、削弱欲念的影響。
《法句經?法喜品》指出,人的私欲多半根源於色欲,若不看輕色欲乃至放下色欲,貪心與私欲將如影隨形。
提倡“心靈環保”的聖嚴法師經常強調“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無止盡的私欲是自找煩惱、自討苦吃的開始,能夠節制過多的欲望,自然能使身心安頓。
《八大人覺經》:“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就是最好的明訓。個人身心情緒能穩定,便是為家業奠基了良好的基礎,為下一代立下榜樣。

(2)、建立正常情感生活
從不邪淫的定義來說,雖建立於已婚對象,對一般未婚男女同樣受惠。現代社會年輕人,在重視感官刺激以求欲樂的社會風氣影響下,展開似是而非的情感探索,加上網絡的發達,更讓新世代的情愛觀,呈現復雜多元的傾向。
曾有位作家以“輕、薄、短、少”四字,生動地描述時下年輕人情感交往的現況,即:“愛情質量輕、貞節觀念淡薄、愛情維系時間短、交往禁忌少”,因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不久前,英美幾所大學校園有學生發起回歸純樸本性,倡導貞節觀念的運動,拒絕隨波逐流的感情生活,他們的行動獲得贊賞,同學紛紛加入表示支持。“慎重選擇自己感情方式,才是真正自信的表現。”
在這高喊情欲自主的世代,倘能回歸不邪淫戒的制戒精神,來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理性思惟,以及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慈悲精神,就能抽絲剝繭,看清情欲的本質,讓真心作主,享受身心的健康安全,進而造就清淨家庭、無诤社會。

 

上一篇:[釋了幻]婚姻與佛法:性與婚姻
下一篇:[釋了幻]婚姻與佛法:讓婚姻成為修行的助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