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事來即應 應過即放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時候,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情會讓人產生煩惱,其實追根究底,並不全然是人或事情的煩惱主動來找上我們,而是我們自己去找煩惱,此謂之“自尋煩惱”。有些人求好心切,原本已經算是圓滿的一件事或滿足的人生,他硬要追求完美與零缺點。結果,因為吹毛求疵而造成事事挑剔,不但予人困擾,自己也不勝煩惱,此謂之“庸人自擾”。
從事慈濟工作幾年來,我發現在人多事多的工作環境裡頭,要追求完美又要不挑剔,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把一件事做得盡善盡美、完美無缺,那是每一個人工作的成就感,這跟繼續前進與持續成長息息相關,因為成就感會帶給我們自信心與歡喜心,而做得有信心與做得有歡喜,會增長乘風破浪、逆流而上的動力,這就是“生命的力量”。

要在事事困難、樣樣挫折的逆境中,繼續保持自信與歡喜,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我們才會說:“謙卑容易忍辱難”又說:“精進容易忍辱難”。為什麼?因為“謙卑”與“精進”只是與自己有關,而“忍辱”則與別人有關。與自己相關的事自己都無力改變,要去改變與別人有關的事,那是更不可能。

“提起”與“放下”也是跟自己有關,要做得干脆,則需要勇氣與智慧。我們凡夫就因為許多事要提嘛提不起,一旦好不容易提起了,卻要放嘛放不下,造成狐疑不決、拖泥帶水,“上下不自在,左右不逢源”的人生,就因此產生。有時候,會聽人訴苦說:“已經盡心盡力做事,還是事不從人願,實在很氣餒,很煩惱!”也有人說:“已經全心全力在付出,還是碰到不圓滿、不完美,實在有壓力感、有挫折感”。修行就是因為在用心付出之後,還有隨順因緣的空間,所以才會“前進後進兩相宜”、“提起放下皆得宜”。換句話說,就是用心盡力之後則一切隨緣,只要做到“那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則前腳走,後腳就要跟著放,如此才能放開腳步往前進。

有時候,我們自己就好像一列行進中的火車,而身外的人、事、物就好比是車窗外的景物。窗外景物後退,那不是景物在後退,而是我們往前進,而且越加速前進,窗外景物就後退得越快,一直到景物離我們而去,最後消失無形、無影無蹤。這就好比是當困境來臨時,我們越是畏懼退縮,困境越是大軍壓境。反之,我們越是精進往前進,就能越早脫離險境。

人生何嘗不也是一列行進中的火車,會面臨窗外千變萬化的各種境界。不管境界是好是壞,或景象如何變換無窮,它終將成為過去而不再與我們有關,我們要做的是境界現前時把握每一個因緣,冷靜思考並用心應對,當作自己學習成長的機會。不管是往事不堪回首,或往事只能回味,回顧一切過後切記放下一切。證嚴上人說:“心上無痕,才是最美的心地功夫”意思就是--順境來了不要遇緣生心,逆境來了更要對境無心,不論順境或逆境,只要一旦過境,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生命中,世事難料、人事難圓,不論是歷經險阻或歷盡滄桑,要做到事過境遷依然心如明境,就有如千江映月,念頭依然皎潔無白,就要學習--“事來即應,應過即放”。把重要的、好的記起來,把不重要、不好的忘記掉。這樣放下過後,一定會歡喜自在。
 

上一篇:山來照山·水來照水:證嚴法師的故事
下一篇:身病難醫 心病好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