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善導大師生平與思想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1生平
善導大師(公元613---681年)誕生於隋大業九年,安徽泗洲(一說山東臨淄人),年少出家。縱觀大師一生德業,概述有二:
(1)歸心淨土,勤笃苦行
善導大師出家後,早年修習《法華經》,《維摩诘經》,後見西方淨土變相與《觀無量壽佛經》,心生歡喜,欣慕西方極樂世界,每常誦習十六觀行,冥心思維,如法作觀,未經數年已成深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涕泗交流,舉身投地。

貞觀十五年,大師二十九歲,至西河石壁谷玄中寺,見道綽禅師,蒙授《無量壽經》。見淨土九品道場,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笃精苦,晝夜禮誦,如救頭然。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冰天氣念佛,亦要念到汗濕衣襟才止息。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十余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心絕念於名聞利祿,從不舉目見女人。律己俊嚴,待人慈愛寬恕。凡美味佳肴皆供養大眾,粗粝飯食則留給自己。佛前的燈,常年不熄,三衣瓶缽,不用人替自己拿。從不與人聚談世俗之事,恐怕耽誤淨業。大師念佛功深,成就殊勝,念一聲佛,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出,自證境界不可思議。

(2)弘揚淨土,悲心願切

大師自利成就,悲心不捨眾生,幾十年來,孜孜弘揚淨土法門,所有的香金都用來寫《阿彌陀經》,多達十萬余卷,畫西方淨土變相三百余處。大師少時,偶見西方淨土變相而引發願往生心,推己及人,了知藝術感染力與滲透力甚大,故致力於淨宗藝術性的弘揚。敦煌千洞中《觀無量壽經》曼荼羅的成立,即是大師親自作畫,流傳於世。據載,洛陽龍門石窟盧捨那佛乃由善導大師監制。自古迄今,這尊佛像,以其豐頤秀目,既莊嚴雄偉又不失睿智慈祥的風格,予人以心靈的震撼。

由於大師淨土信念誠摯,德業隆盛,故四眾弟子受其感化而歸心淨土者不勝枚舉,其中也有難抑厭娑婆欣極樂之情,以至捨身往生者。據傳載:大師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大師曰:“今念佛名,定生淨土否?”大師答曰:“定生!定生!”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逝。《樂邦文類》,《往生傳》等,記為善導大師登樹自投而逝。考以唐道宣律師所親聞實錄,以及善導大師的塔銘碑記,均無投身自逝之說。證知大師自投之說,實為傳聞之誤。 大師感化力甚大,其弟子中,有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日課佛名自一萬至十萬者,其間得念佛三昧成就往生淨土者,不可記述。

大師於唐高宗永隆三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示寂,享壽六十九歲。弟子懷恽等瘗於長安城內禾原,為大師造塔,並建伽藍(即今香積寺)。植神木靈草,四時供養不怠。

大師遺著存世者共五部九卷,計為《觀經四貼疏》四卷,《往生禮贊》一卷,《觀念佛法門》一卷,《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以及在中國流傳的其他偈文。

大師聖德高風,本跡不可測度。據《天竺往生略傳》雲,善導是阿彌陀佛化身。蓮池大師亦雲:“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見其自行精嚴,利生廣博,萬代之下。尤能發人之信心。若非彌陀,亦必觀音,普賢之壽。嗚呼大哉!”可見善導大師德學之盛大。


2思想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很有特色,在信仰上,具有強烈的宗教情懷;在理論上,繼承昙鸾大師,道綽大師的淨土思想,並豐富發展為一以“他力本願”為核心的淨宗理論體系,澄清了諸多淨土理論的迷誤,為淨土宗在中國的弘布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茲分述如下:

(1)信心诠釋,深得佛心。

大師诠顯《觀經》圓發三心以為往生正因。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響發願心。言深心者,即深信之心。深信之內涵又從眾生根機與相應之法兩個層面加以诠釋: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在生死苦海中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三界輪回之緣;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慈悲攝受眾生,全身心皈命,無疑無慮,乘托阿彌陀佛威神願力,定得往生。大師以水火二河白道比喻(水表貪欲,火表嗔恚,白道表願往生心),指點我人在曠劫生死輪回中,忽聞念佛法門,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籍彌陀悲心召喚,現今信順釋迦彌陀二尊之教道,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系緣佛號,乘阿彌陀佛願力之道,捨命以後,得生安養佛剎,親灸阿彌陀佛,慶喜何極!如是隨順佛願,方名真佛子。

(2)大師的淨土思想具有鮮明的厭離娑婆,欣慕極樂的感情色彩,宗教情懷深邃而真誠,感人甚切。《觀經四貼疏》透過對韋提希夫人厭苦請法求生淨土的心路诠釋,大師指陳對娑婆世界的厭離與對極樂的欣慕,是成就淨業的先決前提,亦是菩提心的本質內涵。雲:“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眾生,故名發菩提心也。”若能急為眾生宣說淨土法門,令眾生捨此娑婆生死之身,是名真報佛恩。“何以故?諸佛出世種種方便勸化眾生者,不欲直令制惡修福受人天樂也。人天之樂,猶如電光,須臾即捨,還入三惡,長時受苦。為此因緣。但勸即令求生淨土,向無上菩提。”善導大師見到眾生由業重慧淺故,難以生起對娑婆的厭離心,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欣慕心,所以,其著作中多有苦口婆心的勸示。茲錄二則,以作吾人的警覺,亦體會大師的悲心:“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余樂,唯聞愁歎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大眾同心厭三界,三途永絕願無名。乘佛願力往西方,念報佛恩常頂戴。”

(3)指贊佛陀名號,稱念必生。大師慧眼獨具,揭示持名乃淨宗之心要。《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阿彌陀經》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又十方恆河諸佛誠證不虛;《觀經》定散兩門教法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名號。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大師诠釋光明攝取三緣:眾生憶佛念佛,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是名親緣;眾生願見佛,佛及應念現在目前,是名近緣;眾生稱念名號,及除多劫重罪,命預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障礙,是名增上緣。吾人起行,口唱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由親緣,近緣,增上緣故,吾人信願持名,香光莊嚴,成辦往生淨業。

(4) 大師以凡夫往生報土為立教本旨 隋唐之際,雖前有昙鸾,道綽二大師倡導凡夫可入報土之說,然他宗祖師大德,從自業所感淨土的理念出發,均對凡夫入報土之說予以否認,由是障蔽了淨宗廣度眾生的殊勝力用。爾後,有某些法師的折衷觀念,把西方淨土分為報土化土兩種,登地聖人生於報土,凡夫二乘生於化土,但仍然未契淨宗心要。在這種異議紛雜的背景下,大師雄才卓識,廣引經論,正本清源,力注凡夫往生報土論。

大師判言:“三輩九品往生者皆是凡夫,乘托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乃能往生。若唯依自力修學斷惑證果來論,則雖二乘聖者,亦不得生報土見佛。然而若在淨土法門中,則托阿彌陀佛本願之他力,雖一毫煩惱未斷的凡夫,也能得生真實無漏的報土而見報佛。由是,善導大師以教是他力,機是凡夫,佛身土是報身報土,顯示由阿彌陀佛報身故,九品往生者皆凡夫,以成立凡夫入報土之義。力主淨宗念佛往生法門,乃為五濁惡世之凡夫特設之方便法門,當今末法眾生,依此法修持,必可獲得解脫。阿彌陀佛對常沒苦難眾生,充溢者大悲憐愍之心。由是殷勤勸歸淨土,以念佛往生一法,急救溺水之人。大師這種判釋,頗顯力挽狂瀾之氣概,引領他宗法師大德重新認識淨宗念佛法門,,亦大大激發淨業行人的行願之心,鞏固了淨宗的地位,助成古印度淨土教在中國的系統化,理論化,本土化。對淨宗在中國的成立
與發展,功勳卓著。

(5)淨業因行。

大師將淨土往生法歸納為安心,起行與作業三種實踐法。安心法即《觀經》所示三心:“至誠心(真實心),深心(深信心),回向發願心(回向一切善根願生淨土)。三心乃成就淨業的必要條件。
起行是起身口意三業之行,分正行與雜行兩種。正行是專依淨土經典所示的行業,共有五種:讀誦正行(專門讀誦淨土經典),觀察正行(恆常思維觀察阿彌陀佛淨土依正莊嚴),禮拜正行(專心禮拜阿彌陀佛),稱名正行(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贊歎供養正行(專門贊歎供養阿彌陀佛及西方淨土種種莊嚴),在以上五種正行中,亦分為正定業與助業兩種。
正定業就是第四稱名正行,余四種為助業。正定行與助行之外的一切諸善萬行均為雜行(疏雜之行)。捨雜行而歸正行,於五行中,專修持名念佛,成就往生,這即是大師倡導專修的義蘊。作業是遵守四修之法,進一步落實專修的原則。四修法是:恭敬修(恭敬殷重的禮拜法),無余修(專修持名,不雜余行),無間修(心行相續,無有間斷),長時修(常恆不
退,畢生相續)。此四修法原出自《攝大乘論》所述,菩薩於三大阿僧祗劫中依此四法而修,大師轉用做淨業之儀則。

從上可見,善導大師對淨業修持特重專精,認為專精與否,是決定能否往生的關鍵。專精修持,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嗔諸見煩惱未間斷故,無有慚愧忏悔心故。”

大師的淨土思想甚為宏富,以上只是颉其要點略述之。總的來說,大師從契機契理契時的角度,完成以“他力本願”為核心的淨宗理論體系,大暢諸佛度生出世之本懷。其《觀經四帖疏》玄義科文,乃是大師在精誠念佛懇切祈禱下,得到感應而撰成。大師自述:“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吾人宜視《觀經四帖疏》如同佛說,一字一句不得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大師所倡導的持名念佛,簡易究竟,極受一般信眾歡迎。這一轉化,使淨宗的弘化獲得原子裂變般的力量。隋唐以降,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幾乎成了中國佛教的表證。這在一定程度上說,得力於善導大師淨宗理論的創樹以及淨業德望的感召。



 

上一篇:慧遠大師生平與思想
下一篇:承遠大師生平與思想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