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惟覺法師:對治欲愛之法和夫妻相處之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經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外界欲愛的引誘就屬於色的范圍,色就是貪愛,貪愛會造成墮落。禁不起外界色欲的誘惑,婚姻生活就容易破裂。

  釋迦牟尼佛有一次在打坐時,天神送來許多美女,佛不但無動於衷,反而看待美女的身體為革囊眾穢。中國古代也有柳下惠,曾因為坐懷不亂而得到贊揚。‘眼不視惡色、耳不聞惡聲’,除了眼耳要保持清淨之外,心更是要能安住正念。

  唐朝有位狄仁傑,相貌堂堂,文采也很出眾。有一次他上京趕考,住在旅店。旅店的老板娘年輕貌美,竟然看上了狄仁傑,她趁著天黑,到他下榻的房間想要勾引他。狄仁傑初初看到美貌的老板娘,也是怦然心動,但是他立刻覺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知道欲火燒身、為害不淺。於是他將心中的欲念止息下來,安住在正念當中,並且勸告老板娘:‘欲愛、色愛有如毒蛇一般,不但讓人失去理智,亦可能斷送性命;淫業的後果是不可收拾,往往一失足成千古恨。’

  狄仁傑又說:‘從前有位師父教我:“遇到年紀大的男子、女子,就當他是自己的父母;遇到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就視為兄姊;年輕的就視為子女。再者,年輕貌美、身強體壯,終歸是無常;取而代之的是雞皮鶴發、老態龍鐘。我們的筋肉、皮骨,最後也是臭水一灘,這麼思惟,欲念自然就能熄滅。”’

  古德有句名言:‘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轉增趣味;風流得意之時,過後辄增淒涼。’明白了欲愛為患的道理,時時刻刻將心念安住在正念上,心自然會清涼,心得清涼,身體也能夠得到安定。佛法講:‘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是說,當下這念心沒有安住在正念上,一個不覺察,就會產生三種細微的煩惱,這三種細微的煩惱進一步更生出六種粗的煩惱,就會帶著我們到地獄、畜牲、餓鬼道去受苦受難。相反的,如果我們能將這念心轉過來,安住在善念、正念上,身心就會很安定,人的一生也一定是愉快光明的。

  就佛法而言,一切都是緣。俗話說:‘同船過渡百世修。’同船過渡都要百世的緣,相較之下,夫妻的因緣當然不只百世了。既然有這麼深厚的善緣,彼此就要珍惜,要忍讓、尊重與包涵。

  《阿含經》記載,佛曾告誡在家弟子,夫妻之間該如何相處才會使婚姻幸福、家庭美滿。
  第一、‘以禮相待’,夫妻之間除了生活情感以外,必須要互相尊重。尊重就是禮,以禮來約束自己,一切言行就不會放蕩無度。

  第二、‘威嚴不阙’,無論是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順境逆境,都必須要能保持威嚴。言行舉止威嚴不失,就不會招惹別人,從而引生無謂的枝節與煩惱。

  第三、‘衣食相隨’,做丈夫的必須要負責提供家庭內的衣食所需,不令匮乏。做妻子的也要盡量開源節流,修福惜福,使家用無一時短少。

  第四、‘莊嚴以飾’,有許多家庭主婦,乃至於上班族,一忙就忘了自己的形象,頭發亂七八糟像個雞窩一樣,衣著也是邋哩邋遢,有些男眾也不修邊幅,時間久了,彼此的感情就會出現問題。所以說要莊嚴以飾,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威儀。

  第五、‘委付家內’,做丈夫的雖是一家之主,但是不能有大男人主義的心態,要尊重妻子。無論是收入、開銷、家中大小事情都要征得妻子的同意才行,這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男女平權。

  如果在家居士能夠做好以上五件事情,相信家庭一定很和諧,生活一定很幸福。

  從前有一對夫妻,家境富裕,先生嫌太太年紀大了,想要娶個小老婆。但是先生不好意思直接開口,於是就寫了一首詞給太太:‘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太太看了,知道先生嫌棄自己年紀大,如花似玉的青春已不再,現在是發蒼面皺的老藕了,想要娶妾。可是太太知道,如果讓先生娶妾,欲愛、色愛對年紀大的先生而言,是有害無益的。太太頗有文采,才思敏捷,於是作了幅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為新糧。’禾就是稻子,新糧和新娘同音,意思是說稻穗成熟,將糠殼吹掉,露出裡面的白米,又是另一個嶄新的生命開始。先生看到這幅下聯,除了贊歎妻子的才華外,也領悟到人生在每一個階段都是一個嶄新的局面,都是新生命的開展,所以就取消了娶小老婆的念頭。

  作人最重要的是要守五戒。五戒之一就是不邪淫,不能情感走私。果能如此,家庭一定會有保障。俗話說:‘朋友之妻不可诳,糟糠之妻不下堂。’這句話實在值得現代人省思。( 選自《美佛慧訊》第104期 )
 

上一篇:釋聖虛:菩薩的大慈大悲和神聖愛情
下一篇:談業力和情緣問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