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正信禅定的大秘訣是什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人們在修習禅定的時候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真正“佛學禅定”的關鍵在那裡?修禅入定的正確認識和引導又是什麼?
為了更深入理解,我們需要玩一個游戲。記得在念小學時經常玩火柴桿拼圖游戲,本人的解題能力還是很強的。火柴桿游戲形式很簡單,就是給你一個指定火柴桿擺放的幾何圖形。然後,要求你移動“給定個數”(比如二根)的火柴桿,而得到另一個確定的幾何圖形。就是說初始圖形已經給定,結果圖形也已給定。如何有選擇性地移動“那幾根”火柴桿,而得到一個結果圖形就是游戲的關鍵了。簡單地說,本人解題能力強的關鍵是運用了一個技巧。我感覺這個技巧很簡單、很實用,可是我跟很多伙伴說了這個解題技巧,他們就是不相信。結果那幫“笨蛋”還是固執地在那裡悶頭苦 想!記住:堅持不懈與固執的區別是,堅持不懈代表著強烈的願望,而固執代表著一種強烈的不願意。
那麼我解題的秘訣是什麼呢? 一般人們解這種“智力題”可以說是順向思維,就是從初始圖形開始嘗試擺放,結果會很耗費時間和精力,因為要把不可能性全部嘗試一遍。而我們思考模式是:先從結果圖形開始往回推,進行逆向思考。要分析哪一根火柴桿肯定不能被移動(就像肯定不能移動房梁,否則房子會倒塌一樣),能移動的有哪幾根,這樣就縮小了思考的范圍,同時逆向思考會很快將結果分析出來。兩種思考模式的差別是:一個是不斷的順向嘗試各種“可能性”。一個是先分析,“排出”各種“可能性”,再進行“嘗試”已經被縮窄了的“可能性”。下面,以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詳細說明一下。 你可以打印出這個圖形,然後貼在硬紙板上剪切下這組幾何圖形。按結果圖形拼接出一個“T”字。再找一個朋友讓他看一眼你拼接出的T字後(0.5秒鐘即可),然後迅速打亂。那麼你這個朋友會在15分鐘,甚至更長時間也拼不出來。你就會看到對待這麼一個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小問題,人們是多麼可笑地被自己的“思維定式”給框限住的。
我們被什麼樣的“思維定式”給“框”住了? 一般情況下人們拿到這個圖形後,就開始盲目地做出各種嘗試,結果很耗費時間和精力(看看你朋友的行為動作,就知道了)。而我的技巧是,在看到“結果圖形”後,首先分析一下“那一個四方形”是肯定需要在那個位置的?那個邊必須在外面。然後,就縮小了思考的范圍。比如:T字形有三個平角的邊,那麼首先,你要看看那個圖形有平角的邊?而你可以看到兩個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必須作T字的三個“平頭”。一個五邊形只有在中間。即便是分析到這裡,很多人還是把那個五邊形擺來擺去,也解不開這道題。原因很簡單,人們很容易被“思維定式”給框住:認為五邊形肯定是橫著的,或是豎直著的。實際如果再進一步分析就會看到:“五邊形”不可能是橫著或豎著的。因為它的兩頭不是直角,關鍵是:如果是“豎著的”T就太長了。“橫著的”根本沒有槽口可以對上,所以只能是“斜著”擺放的。這樣可以思考的范圍就越來越窄(只剩下旋轉一個五邊形的問題了),就容易解開這道題了。這個游戲很好玩,多找幾個人玩玩。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對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的朋友是多麼可笑地被“自己”死死地“固定”在那裡的(自己的思想完全被自己“困死在那裡”)。
實際上,難道你能保證自己沒有被修煉什麼“功法”的“思維定式”、被以經包裝過了的修習禅定非正統理論、被對正統佛法不正確的理解所導致的錯誤引導給“框限”住嗎?一個錯誤的思維模式和錯誤的認知,就如同“傳染病”一樣。不但最終會吞噬一個人的“生命”,還會繼續擴散傳播給更多的人。(試試去改變一個人對他所信仰東西的認知有多難,你就知道思想上的“艾滋病”有多麼可怕了)。所以修習禅定絕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因為你根本就意識不到自己正在被什麼錯誤理念給“框限著”(如同被判了無期徒刑一樣),就更別說解“框”的問題了。不知道自己被什麼樣錯誤的認知框限著,才是真正讓你不敢去睡覺的夢魇。
修禅入定的正確認識和引導又是什麼?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修禅入定的“結果圖形”是什麼?然後從“結果圖形”往回推。那麼到底入定為了什麼呢?簡單,就是獲得空境的心靈體驗(實際上,很多人不清楚什麼是“空”,又試圖拿已有的經驗去體悟“空”。就像沒有學會騎自行車,卻在大談特談騎上自行車後的感覺一樣,結果只能是自陷迷茫自陷死地)。修習禅定的過程就是逐步趨向“空境”體驗的過程。定境就是空境,佛學全部意義就是讓人們體悟到“空”。
大家都看過西游記吧?有很多人叫了許多年的“孫悟空”,卻不知道孫悟空是個啥意思。悟空就是悟到“空”性,那只猴子“九死一生”地取回真經為了什麼?就是說佛經的意義是什麼?就是為了讓人們悟到“空”,悟到生命宇宙的本質意義。唐僧(唐玄奘)是歷史真實存在的,孫悟空是假的。但是給孫悟空取名字的不是唐僧,而是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吳承恩是真的,吳承恩又豈是泛泛之輩,最重要的人物肯定要起一個最具深刻意義的名字。吳承恩很清楚“空”是學佛的第一步,也是學佛的最後一步”。所以,只有“悟空”才能貫穿取經的始終。修禅入定首先必須認識清楚“空”是什麼?然後再尋求如何解開這個“結果圖形”。
“空”是什麼? 就算是佛祖在佛經裡也用了超過500個名詞來形容“空”。所以你也不要試圖一下子就理解。慢慢來,當你逐步理解到一個點時,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一通百通。可以說,自古以來對“空”的解釋,讓人感到五花八門、五彩缤紛。佛祖早有預見,所以在入滅前定下一條規則:“依法不依人”(只依佛祖所說的佛經而不依任何人的解釋為標准)。今天我們就“依法不依人”拿佛經裡對“空”的解釋來“霧裡看花”地體驗一下“空”是什麼?
佛在《圓覺經》裡對“空”有一句很清楚的描述:“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什麼意思?“彼知覺者,猶如虛空”:就是說,你看到的景物、聽到的聲音、品嘗到的美味等等,這些感覺都是“空的”。為什麼是空的?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就是不可能長久存在的。就像金剛經裡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也就是說:“過去心”是記憶;“未來心”是期待;這些都是只存在於人們的想象中,所以是“空”的。那麼“現在心”呢?剛說一個“現在”,現在就成為了過去——成為了記憶和回憶(所以要活在當下)。金剛經告訴我們的是“不可得”。不是告訴我們“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沒有”。而是不可得,就是“你得也得不到”。因為得不到所以才是“空的”(即“三際托空”)。因為空所以才有知覺。如果沒有知覺,就不叫空。
“知虛空者,即空華相”:就是我們知道有一個“虛空”的那個能知的“知”性,本來就是空的。不用再到那裡去找“空”,就像眼睛去找眼睛一樣。本來眼睛就是眼睛,不用再去哪裡找眼睛。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不要認為“空就是什麼都不知道”,也不要認為“空是什麼都知道”,是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不抓住一個有,不抓住一個空,能夠知道清清楚楚的那個清清楚楚就是“空”。這句話看起來矛盾,實際體驗到了就不矛盾,意義絕非如字面上那麼簡單(實際對空的理解、體悟是貫穿修定過程始終的。在“精真元明”階段我會將自創的科學對空的修習、領悟的關鍵性理論分享出來,不過會超過20萬字)“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佛者,覺也;這就是覺,而且是“淨覺”。照此修行下去,就是正路,是修定悟道的正確之路。
很多人一談起“空性”,就說自己怎麼怎麼悟到了“空”,人們一打起坐來,就想怎麼制造出一個“空”出來。實際上有個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經不是空了。佛法所講的“空”是個名詞的引用。“空”即不是有,也不是沒有,無以名之,名之曰“空”。千萬不要抓住一個“空”的境界當作“空境”。又有些人打坐很怕進入“頑空”境界。生怕萬一什麼都不知道了該怎麼辦?實際那有什麼頑空境界,什麼都不知道除了被別人打昏以外,就剩下死亡了。自古以來還沒有哪位大師能夠“頑空”。頂多是“玩”出一個“空”,再把玩出來的“空境”傳承給徒子徒孫們繼續“玩空境”。所以,人們在修習禅定的時候犯的最大的錯誤是對“空”的錯誤認識(沒有明確的目標,那麼過程沒有任何意義),會直接導致“永不入定”!
如何修習佛學中的“空”? 教練一開始會對“小劉翔”說:成為世界冠軍很簡單,你只要用你天生的兩條腿猛勁跨欄、猛勁的跑,只要你練得跑的夠快就成了。教練說的是對的。佛祖,在教授如何入定時,也說了這麼一句簡單的話。那麼入定的“跑”是什麼?
佛祖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當你打坐時,察覺有思念妄想的時候,思念妄想早已跑掉了。不用再用什麼方法(念佛,念咒、搖鈴)去除它,當下清淨,本來清淨。“離幻即覺”:離開了妄念幻想,知道現在清淨了,保持這段“清淨”就是“空”,就是“如來覺性”。亦無漸次:就是說這個“東西”,在四禅八定中,在初地二地三地......十地中,在什麼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中都一樣,只是體驗程度上的差別而已。佛祖說修禅定的“跑”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字“知”!知者覺也,覺者佛也,佛者本心、如來是也。總之,很多的名詞都在形容“空”。
我們通過對“空”的理解已經排除了很多的“可能性”。比如,空境不是仙境,如果有人認為是仙境就將進入“陷阱”。也不會見到神仙鬼怪,這樣我們修習禅定的時候就不會有意無意地向這方面努力了。實際上,我們排出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就像在過去的100年中,人們僅僅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推導出了幾百條物理學定理一樣)。這些被我們“排除的”對修禅入定沒有用的東西,我們要像扔垃圾一樣,一下子全部徹底清除掉(與其費勁地在“魚目混珠”中去辨別哪個是真的珍珠,不如全部扔掉。然後重新采集珍珠——於正統佛學中采集真理)。
很現實,一個嬰兒要想學會跑就需要先學會爬、蹦、跳。那麼“知”的爬是什麼?就是“三調、放松、意數呼吸”。有人說:這些東西是氣功、道教各功法裡的東西,這句話是對的。道教裡的“存神”、“守一”是將佛學中的“觀想、作意”進行了包裝。行氣、吐納等是將佛學中的“數息”進行了包裝。“三調”被包裝的范圍就更廣了。這就像西游記中彌勒佛的家童黃眉兒,偷了主人的寶物下到凡界成為了“大妖精”一樣。正統佛學是科學的、哲學的。不會誤人,不會致人迷惑的。而“妖精式的佛學”,都是後人對名利的追逐“惹的禍”(想想現實中,假的有時比真的更像真的,因為假的更具迷惑性和煽動性。所以,人們迷惑了,已經分不清楚誰是真正的主人了)!
回到修禅入定中的“爬”。 如果忘了“我們來的目的”一切就都白費了。我們的目的是什麼?重申一遍:就是通過放松盡可能的排出身體上的各種“干擾”,讓心靈盡可能的“單挑出來”,然後進行訓練心意。首先看一下我們已經放松到底了,也就是已經撞到了清醒狀態下的“南牆了”,而下一步也只能是睡覺了。然而,我們的目的不是睡覺,如果是睡覺,吃兩片安眠藥好像更有效。我們的目的反而是要更加清醒。
再分析一下,放松放到這個深沉的狀態中,我們想要什麼感覺都可以制造出來(只要不斷的對自己進行暗示)。所以,再次重申:非常明確的是在這個狀態下,所出現的境界都是假的“你看到神,神就是假的。看到鬼,鬼也是假的”。我們已經知道空境大概是個什麼樣子了。所以,逆向思維,我們就不會想象進入一個“仙境、神境”或是看到神看到鬼。因為空境裡沒有這些東西。用逆向思維我們完全排除了進入“什麼超境界”的可能性。那麼我們在這個“深沉的放松狀態下”去做什麼?很簡單,我們是要進行“意數呼吸”的訓練。為自己下一步的“跑”做好准備。 ] 什麼是意數呼吸?如何進行?下一篇。
|
|
|
|
|
|
上一篇:白駒過隙之忏悔:靜夜自省
下一篇:山西小院打七紀實之:我現在越活越年輕了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