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問答

 

佛教中的“分別”是什麼意思?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精選幾位佛友答案如下:

答一:
所謂分別者,於事物起“相見”也。
何謂“相見”?相名可識——事物外部、內部反映出來的,可供人們認識的東西,叫做“相”;例如長、短,高、低,黑、白,好、壞,善、惡,是、非,人、物,山、水,風、幡,等等。由於觀察這些外界事物的“相”,人的內心就有了“見”;又由於人的內心有了“見”,對於外界事物就不能捨“相”,外“相”內“見”,相互作用,輪轉不停。例如,當遇到“風”時,你認為是“風”,這就是於“風”的“相”起了“見”,也叫作“分別”;當遇到“幡”時,你認為是“幡”,這就是於“幡”的“相”起了“見”,也叫作“分別”。
“分別”,還有個名字,叫做“心”。六祖遇到二僧爭論“風”動、“幡”動時,慈悲開示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其中所說的“心”,就是“分別”。
我們凡夫都認為:這個能分別的東西就是我們的“心”。有“分別”就有“心”,有“心”就有“分別”。凡夫都害怕“無分別”,也就是害怕“無心”,都以為:人若是“無心”了,那就與泥塑木雕一樣,沒有了樂趣,甚至連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害怕、拒絕“無分別”。
其實,這個能“分別”的東西不是我們的“心”,它只是“心”上生起的幻影、黑雲。自從把這個不是心的東西當成了心,我們就再也不認得那個真心了。“假心”當權,“真心”就如死了一般,生老病死無窮的悲劇,從這裡拉開了無盡的帷幕。(子曰:“哀莫大於心死!”)
妄心生,真心死;真心生,妄心死;真心、妄心,“勢”不兩立。人之所以修行學道,目的在於找到真心,歸依於真心。是故六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如果一個人學法不是以識自本心為目的,那最後終歸是徒勞無益的)。
要想識得本心,不可“以心識心”,唯須歇卻妄心。要想歇卻妄心,須要識得妄心的來龍去脈。妄心之來,來無所從;妄心之去,去無所至;妄心之住,不能自立。心不自心,由相故心。是故欲歇妄心者,必須破相也。守培法師說:“相若不破,心焉歇哉?相若破也,心焉不歇哉!”其中所說的"心",就是你提問的"分別"。(它本來不是心,也不應該被叫作心,只是因為一切眾生堅執地認為它是心,所以佛祖們不得不隨眾生溝通之方便而權且把它叫作心)。

答二:
分別,就是一種妄想.

把人區分為男女,就是分別.把東西分成好壞,就是分別.你抬頭知道這個是雲,那個是太陽,就是把太陽和雲區分開了,這就是分別.

我們要知道萬事萬物本不存在.既然不存在,也就同是虛空,是因為我們有了妄想,有因妄想深重,執著於事物的細節表面,硬把同樣的事物區別開來,這是妄想堅固的表現.

比如我們吃食物.入了口,你區別哪個是哪個嗎?吃的魚,或是肉,還是髒東西,進了肚子裡,都是一種飽的感覺,可見事物本身並無區別.食物就是食物,可是世人卻食物分成了上千百萬種,這樣的食物有這樣的口味,那樣的食物有那樣口味,有的還能賣那麼高的價格,不過就是滿足我們六根口舌鼻味那麼些子幻覺.我們因為區別食物的好壞,就去追求好的食物.為了買好吃的,好喝的.為了那麼十幾分鐘,幾十分鐘口舌的快樂,奔波一整天,忙著做了4個小時的飯,結果就是為了那10來分鐘口舌的快樂.到底是獲得還是失去呢?更有甚者,為了那些美味的食物,不惜違法犯罪,把性命都搭進去.其中所失,皆不都是從分別中來嗎?

可見分別是造惡音,造念音.分別心不斷,妄想不能除.分別心自內而說,是我們妄想堅固的表現,從外來談,是我們六根受障的惡音.因為我們不斷的去看,不斷的去聽,就會不斷的產生分別.不斷的去區分美丑好壞,帶給我們無盡的煩惱.假設我們能夠收住六根,就能有效的制服分別心.

我上大學的時候,很迷戀那些美麗的女同學.看到一個漂亮的女同學就六神無主,每天什麼事也做不下去,自習的時候也沒心思學習,全盯著女同學看,結果帶來無盡的痛苦.最後學了佛教,學會制服六根,不去看她們的臉,走路只看女同學的小褪到腳那裡,就好比妙祥師父說的一樣"眼觀臥牛之地初方便".用了這種辦法對峙.結果就不分別女人的美丑.因為腿和腳這些部位所有的女人都差不多,每天只看著地,不去看那些表情,臉,身體.心理一下就清淨了.就沒有煩惱了.可以很好的學習了.可見分別心,就是苦惱的種子.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對峙分別心

答三:
佛教中所講的分別應該是主觀態度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或擇取上,不是平等或同等的對待,有遠近親疏,高低貴賤,好壞善惡的差別,比如有些人說保護動物或愛護動物就是有選擇的,人們天天殺豬吃豬肉,豬就不受保護,還有老鼠也不會得到人們的愛護,這就是分別對待的。又比如,有的人對自己的東西很愛惜,而對他人或公共的東西就不那麼在意,對家裡的環境衛生也很講究甚至到了潔癖,但對公共的環境衛生就不注意了,這也是分別對待。
因為眾生不明白佛教的道理,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萬事萬物的緣起和其中的因果,所以才有這樣那樣的分別,眾生都是看到表面的形式,都是依自己的妄想執著來判斷事物,眾生局限於自己的五欲六塵,顛倒迷惑,分別就是眾生特點。

答四:
佛法中說的分別不是指籠統的不去分別,比如什麼東西好吃,什麼東西好看。佛法中的分別是指事物有分別,而我們卻不執著於分別想。

意思是當我們在分別一個事務好壞善惡什麼的時候是因為我們內心裡有個我們自認為的標准像。比如糖是甜的。有了這個標准像我們就有了對立象,比如藥是苦的。如果我們執著這我們這個標准像,就等於同時執著一個對立象。我們執著此二象。這就是有分別心。於是我們的心智就被束縛。於是就有了苦。

相反,就是空性。不執著於那兩種象。就得到快樂。

答五:
“分別”在佛教的語境中是指一個以我為出發感受待事物的心境。

佛教的涅槃說到底就是“無我”的境界,而分別則是“有我”,佛教中特別是大乘佛教認為有了分別心就達不到無我,也就不能實現涅槃。因此,分別心對於修行是無益的,被視為和妄想、執著等同的東西。

有了分別心,人就會心隨境轉,無法保持心境如水的狀態。既是在有了分別心時,我們的心自然地就會隨境而轉變,隨著冷、熱、風、雨等外境的轉變,我們的身心也都會起分別作用。而佛法是要求修行人是順應環境而不隨它轉。要做到這一點,就是佛陀說的,要沒有“分別心”。

所謂“分別”的含義,大體就是這個意思。  

上一篇:讓愛生愛
下一篇:讓我們一起為聖嚴法師祈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