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益西彭措堪布:布施的四種障礙及其對治法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布施的障礙,按照《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所說,略有四種:一、未串習;二、匮乏;三、耽著;四、未見大果。


  第一障礙——未串習,即:菩薩雖然現有種種可布施的財物,但見乞者來時,內心卻不樂於布施。

  能對治此障礙者,即:菩薩應以智慧迅速了達,自己現在不喜歡布施,是由於前世沒有串習布施所致,如今若不勉強自己布施,來世也會不歡喜布施。這樣如理了達之後,努力思擇而行布施,不隨先前未串習的過失而轉。

  這是教導菩薩應違逆自己以往不愛布施的習氣,不隨順悭吝的習氣,不讓悭貪惡習更加堅固,而發起決心:它不布施,我偏要布施。


  第二障礙——匮乏,即:因為財物極度缺乏的緣故,而生不起捨心。

  能對治此障礙者,即應思惟:我在生死中流轉之時,或者由於宿業的過失,或者因為資財缺乏、系屬於他人,而對有情不能饒益,自己也因此備受饑渴等苦。

  如果我今天因為饒益他人,而要在今生中感受諸般痛苦乃至失去生命,這樣的布施對我來說,仍是最殊勝、最有意義的。因此,我不能讓乞者空手而返,縱然我將一貧如洗,但仍有菜葉等可以活命,我為何不攝取珍貴的菩提資糧?

  這樣思惟後,菩薩安忍匮乏之苦,毅然放下執著而行持布施。

  以上實際是思惟業果而對治悭貪:

  一、思惟造作等流果(同行等流果),即思惟:因為前世沒有串習,才導致今生不歡喜布施,今生再不串習,來世將更不歡喜行施,如此永遠無法成就布施度,而且將因悭貪的惡業墮入惡道。如是思惟之後,便不能再容忍讓惡習相續,而將心引入布施。

  二、思惟領受等流果(感受等流果):正是由於前世不布施,才導致今生資財匮乏,今生再不布施,來世將更加貧窮下賤。因此,無論如何也要勉強自己克服困難而布施。

  《阿育王經》中有一則公案:

  古印度的阿育王虔誠信仰三寶,常常迎請僧眾到王宮應供。

  當時,宮中有個女僕,非常貧窮下賤。見國王廣修福業,她便自責說:“國王因為前世供養佛陀一掬土,竟感得今生的大富大貴,今生又這樣廣修福德,來世的福報必定更不可思議。而我因前世的罪業,今生才如此貧窮下賤,無力修福,將來仍會轉為貧賤之身,要到何日才能出頭?”她想到此處,不禁痛哭流涕。

  僧眾應供之後,女僕在掃地時撿到了一枚銅錢,便立即把錢供養給僧眾,並且心中無比歡喜。

  不久,女僕得了重病,她死後投生為阿育王的女兒,容貌端正殊妙,舉世無雙,但女孩的右手始終緊握著。

  女孩年滿五歲時,夫人對國王說:“我生的這個女兒,一只手總是緊握著。”

  國王便把女兒叫來,抱在膝上,並親手按摩女兒的手。當她松開手掌時,只見掌中有一枚金幣,取下之後又生出一枚,隨取隨生無有窮盡,不久金錢就裝滿了倉庫。

  國王感到驚奇,便詢問夜奢尊者:“我的女兒前世作了什麼福業,竟能從手掌中生出金錢,而且取之不盡?”

  尊者回答:“您這位女兒前世是宮中的僕女,因為將掃地時撿到的一枚銅錢供養了僧眾,以此善根而轉為王女。她是以一枚銅錢布施僧眾的善緣,而感得手中常握金錢,取之不盡。”


  第三障礙——耽著,即:菩薩見乞者來時,因為貪著可施物極為悅意、最上勝妙,而對求者不能生起施捨之心。

  我們觀察產生這種耽著的原因,就是執著財物為悅意殊勝,以樂顛倒而產生貪執。其能對治的方法,自然是從反面觀察財物的苦性。

  能對治此障礙者,即:菩薩應以智慧迅速了達,這是由自己的耽著所造成的過失,我現在對苦性的財物生起虛妄的顛倒樂想,由此能產生將來的許多痛苦。這樣了知後,遣除耽著,即以此物而行布施。

  譬如施身時,應想:此身前際不來、後際無去,但由父母和合的不淨種子,才有這個身體,猶如以樹種等因緣和合而枝繁葉茂、開花結果,我的身體也是如此。以苦為樹枝,憂悲為樹葉,欺诳為樹花,愚癡為根本,嗔恚的羅剎棲息於樹中,惡業的虎狼等將樹團團包圍,我現在只是在樹下暫時休息,為何要愛惜這棵毒樹?

  我願意將此身奉獻給眾生,終究沒有吝惜之心。因為這有毒之身被三種惡法纏繞,一是不清淨,二是極苦,三是無恩德。(即身體本來污穢,是行苦、壞苦、苦苦性,無論如何養護它,它終究不會報恩,因此是被三種惡法纏繞的有毒身。)

  若有人在這羅剎毒害、猛獸圍繞之中救護我,應知他對我有大恩德,是對我做大利益,我尚且應對他的恩德永念不忘,哪裡還會對此身吝惜不捨呢?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乘莊嚴經論釋》中說:“為了圓滿布施波羅蜜多,應恆時了知耽著五欲的過患。自己心中常常思惟:三有妙欲無常,如同浮雲閃電,如果貪執它,則會成為諸苦生處,就像毒蛇、火坑、刀刃和蛇穴,無有堅實,猶如夢幻。”


  第四障礙——未見大果,即:並未見到布施能引生無上菩提之最大利益,而僅僅觀見能得廣大資財之利益而發起布施心。

  此處應知,第四障礙是對布施的果報——廣大的資財勝利見為殊勝,唯獨對這樣的異熟果生起欣求心,而不希求無上菩提。這是以邪果見而不希求菩提。其對治法即是觀察異熟果無常壞滅、無有實義。

  能對治此礙障者,即:菩薩應當以智慧速疾了達,這是由邪果見所造成的過失。因此,總的應當如實觀察一切諸行都不堅牢、一切諸行念念壞滅,特別應當觀察所受用的資財也是速疾滅盡、速疾離散。這樣觀察時,就能斷除引生欣樂邪果的惡見,一切所施都應回向廣大菩提。

  如果只重視財物等異熟果,就只能獲得廣大財位,而不能獲得解脫。就像商人為了賺錢,而毫無吝惜地把所有資財拿給顧客,這樣只能獲得利潤,並不能得到福報。

  “商人只追求利潤”,比喻只求異熟果報,只能得到廣大財富;“商人不能獲得福報”,比喻只求異熟果而行施,不能得到解脫。

  《四百頌》曰:“雲於此行施,能生大果利,為報而行施,如商利應呵。”

  《四百論》說:認為今生行施,將來能產生大果報,為了獲取果報而布施,這就像商人施捨物資只是為了追求利潤一樣,理應受到聖者呵責。
 

上一篇:獲得幸福的秘密
下一篇:念觀音菩薩獲救的一段真實經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