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濟群法師:學佛者的信念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整理者說
親愛的讀者:
呈現在你面前的這本《學佛者的信念》一書,是閩南佛學院濟群法師受河北趙縣柏林禅寺淨慧法師的邀請,於一九九六年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法會期間,開設《普賢行願品》講座的錄音整理。此次法會規模宏大,來自全國各地的聽眾有五、六百人之多,莊嚴而隆重,因緣非常的殊勝。
當今佛教正處於末法時代,佛教在中國數千年的弘揚,存在許多誤區現象,諸如鬼神化、來世化、哲理化、學術化等,使得整個社會對佛教充滿著無知和誤解,怎樣繼承佛教的優良傳統,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弘揚佛陀的正法,為淨化社會人心服務,這是每一個學佛者普遍關注的問題。
世界正面臨著 2000年的到來,中國正走向改革的現代化,如何使佛法與時代相契合,為了使更多的人能夠清楚地了解佛法的精神,並使佛的智慧貫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是法師演講《普賢行願品》的目的所在。
濟群法師的講經說法,將深奧的佛理生活化,使佛法深入世間,面對人生,做到了修行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把佛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把佛陀的智慧貫穿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以解脫人生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痛苦及心理障礙。在講演的風格上,濟群法師的話題,始終力求將佛法貼近生活、貼近人生、貼近社會;以人們普遍關注均感興趣的問題為准。他的講演,語言時而風趣幽默,時而生動活潑;時而引起大家一陣陣歡聲笑語,時而贏得聽眾雷鳴般的掌聲!
我們能夠聽聞濟群法師說法,真得非常榮幸,聽他開示說法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好享受!濟群法師把《普賢行願品》修行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淺顯易懂地展示在我們的面前,使大家從迷信和神祈的膜拜,轉向對現實和人生的追求與完善。
第一章、導論
尊敬的大和尚、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淨慧大和尚慈悲,讓我給大家講《普賢行願品》,我本人對這部經典沒有什麼研究,正好借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學習。《普賢行願品》是佛教界流傳非常廣泛的一部經典。很多出家人、在家居士都以此為日常修持的功課。在我們早晚的課誦文中,也有關於《普賢行願品》的內容。普賢的十大願王,在很多叢林的早晚課中都會念到,主要是因為這部經典的修行法門,在我們修學佛法中太重要了。
信仰、見地、行願
不論在家居士學佛,還是出家修行,我認為在修學佛法上有三大要領,值得我們重視的:就是信仰、見地、行願。下面分別向大家介紹。
1、信仰
佛法是以信仰為基礎。信是無上菩提本,要想成就菩提,首先要有信仰。《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兩句話,概括了修學佛法的要領。佛法甚深又廣大,不具信心,則不得其門而入;法門無量,眾生煩惱無邊,沒有智慧,則不能超越生死大海。又說‘信如手'。我們因為擁有雙手,才能夠創造很多的財富;學習佛法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成就功德法財,就不能離開信仰。所以,整個佛法的修學有四個次第:即信、解、行、證。就是說佛法的修行,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礎上。由有信仰,方能生解、起行、證果。但佛法的修學又不是只停留在信仰上,如果一味的強調信仰,以為信仰便是一切,不重視經教的聞思。那麼,佛法與其他宗教就很難分別出有什麼不同之處了。
2、見地
見地,指知見、認識。在八正道的修學中,第一是正見,正見就是正確的認識,在學習佛法時正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是取決於自己的認識。有正確的認識,才能產生正確的行為;而錯誤的認識,就會導致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認識會使我們造下很多的罪業。眾生無始以來為什麼會流轉生死呢?就是因為無明。無明,就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我們每天生活在現實的世界中,卻對宇宙人生感到茫然無知。由於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無知,使得我們不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經教呢?原因就是通過學習佛法,使我們樹立正確的認識,把佛法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把佛陀的認識變成自己的認識。佛法的修行要從聞、思、修下手。聞就是聽聞經教,把經教的思想,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認識。由聞慧而思慧,由思慧而修慧。在整個佛法的修學中,見地,是非常的重要。缺乏見地的信仰,往往會流於迷信。
就拿因果思想來說吧!修學佛法以深信因果為前題,而深信因果就是要我們止惡行善。因為,只有深信因果,才能改變我們自己未來的生命和命運。人做了壞事,就會給他的人生帶來不如意的結果。一個人要想擁有什麼樣的未來?什麼樣的命運?那麼,現在就要種什麼樣的因。《三世因果經》說:‘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深信、明了人生的因果,我們才有能力開創美好的未來人生。深信因果是修學佛法的基本見地,而整個佛法的修行終始都沒有離開因果。
3、行願
我們現在先說‘願',然後再講‘行'。願,是內心深處發出的願望和決心。行,就是按照自己的發心,朝著願望所指的目標,努力地去實踐。如果沒有偉大而正確的願望,行動就會失去指導,迷失方向;但沒有刻苦踏實的具體行動,願則成為空談。所以,願與行猶如鳥的雙翅,車的兩輪,缺一不可。俗話說:‘志當存高遠'。你的志向立得越高、越遠,你將來的成就也就越大。
如果沒有願力的話,你做的好事將來只能得到人天福報。也許,來生你會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你不愁穿、不愁吃,名利地位樣樣都有,事事如意順心,但是因為你沒有願力,你所修的功德,所做的好事,只能招感人天福報。不能成為成佛的資糧。因此,願力,在我們修學佛法中是非常地重要。
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決於願力的大小。如果我們學佛僅僅是為了現生平安,求佛菩薩保佑家庭、妻兒、丈夫、事業、財富……那麼,你學佛的成就,最多只能得到這些;有的人學佛,修功德,做好事,是為來世服務,希望來世比現在活得好一些,一句話還是希望下輩子享福。那麼,你所修的功德,所種的因,只能為來生創造一種良好的生活條件,但卻不能擺脫六道輪回的命運。
當然也有很多人,他們的修行是為了往生西方淨土。那麼這種人所修的一切功德,就能成為將來往生淨土的資糧。淨土宗裡非常強調信、願、行,認為這是往生淨土缺一不可的資糧。信,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存在。願,有二個方面:一是願意離開這個娑婆世界;二是願意往生西方淨土。這種願力非常的重要!有些人念佛,他們願意往生西方,但又捨不得離開這個世界,那你說,像這樣的人能往生嗎?阿彌陀佛來接你的時候,你說:唉呀!這個世界這麼好,你看我的家庭多幸福美滿,我們夫妻恩愛、兒女又孝順。還有的人會說:我這一生,辛苦了一輩子,眼看兒女才剛剛長大成人,積累下一點財產,還沒有來得及享福就要走了,實在劃不來。或許還有人會說:我的事業有成,我創下的公司、企業剛有成效,這一切都是這樣的美好,使人非常的留念。要是我走了,我的企業、公司交給誰呢?我還捨不得離開這一切。請佛、菩薩保佑我再多活幾年吧!讓我過一段時間再走吧。假如存有這樣的心態。你說,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往生嗎?我看你是不能往生的。願:就是要願生西方,同時還要願離娑婆。在坐的很多人都是修念佛法門的,願力在念佛法門中是十分重要的。
作為修學佛法來講,如果你想成佛,就要發願。大乘佛法修菩薩道,有四種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多麼宏偉的誓願。這四種大願叫做四宏誓願,你想成佛,就要發這樣的四種大願。然後按你所發的大願去修行、實踐,你才能成佛。一個合格的佛子,他應該有以上四種宏願。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他們之所以能成佛、成菩薩,原因就是他們都有非常宏偉的大願。比如地藏王菩薩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氣魄!我們在坐的每個人都十分熟悉的阿彌陀佛,他曾是一個國王,後來他遇到世自在王佛,就跟隨出家修行了,法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在他老師面前發了四十八大願,然後按自己誓願去修行,隨著他的功德圓滿,創建了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修淨土宗,通過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甚至每日十念;就是五逆十惡的人也能往生西方呢?原因是跟阿彌陀佛的誓願有關系。念佛往生西方,主要還是借助阿彌陀佛的願力!假如沒有阿彌陀佛的悲心與願力,那麼念佛往生西方這個超越生死的捷徑,也就不存在了。再如藥師佛的佛土,東方琉璃世界,這也是一個淨土,它跟西方淨土一樣莊嚴。藥師佛為什麼能夠成佛呢?原因是他在因地上發了十二大願。所以,發願在修學佛法中非常的重要。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解的這部經典叫《普賢行願品》,它是普賢菩薩的修行法門。普賢為什麼能夠成為一個大菩薩呢?原因是他初發心時,發了十個大願。這十種大願,作為修行菩薩道的人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法門。我們學佛行菩薩道,不是一天到晚求佛菩薩保佑,有了一點點小事就要去找佛菩薩幫忙,你說這種人能成為佛、菩薩嗎?我看永遠都成不了。為什麼呢?因為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不是整天老是想著自己的痛苦和利益,而是應該擔負著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使命,以一種極大的力量,忍受人世間的一切,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怎麼能為一點點不如意的事,就去求佛菩薩幫忙呢!如果遇到一點困難和不順心的事,就去找佛菩薩,這種人永遠都是佛菩薩保佑的物件,永遠都是可憐的眾生。這種人永遠也成不了佛,為什麼呢?因為你只想著得到別人的幫助,而你沒有想到要去幫助別人。
《普賢行願品》中第八大願:‘常隨佛學',就是要向佛、菩薩學習。佛怎樣修行度眾生,我們也怎樣去修行,去度眾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成佛的資糧。我們才有可能成佛,才有可能成為菩薩。
本經在佛教中的地位及來歷
《普賢行願品》屬於《華嚴經》中的一品。《華嚴經》是佛教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被稱為經中之王。《華嚴經》的境界是非常高深的,對於我們凡夫來講,這種境界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所謂不可思議,就是說不可以用我們的思維可以想像得到的。為什麼不可以想像呢?原因就是它是佛的境界。佛陀把自己證得成佛的境界和盤托出,我們凡人要去理解它,自然就比較困難了。
我們現在學的《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入法界品》的一品。在這部經裡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是大家熟悉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座的不知是否注意到,觀音菩薩身邊有兩個小孩,一個是善財童子,另一個是龍女。我現在給大家講的這部經,跟善財童子的關系非常密切。據《華嚴經》記載:在印度福德城裡有一位長者,他是福德城裡的大企業家。家財萬貫,平時樂善好施。可是有一件令他很苦惱的事,就是他們已經四十幾歲了,還沒有孩子。後來終於生了一個孩子。孩子出世之後,他家裡的財物日益巨增,生意很順利,財富一下就翻了幾翻。福德長者感到這個孩子的來歷不凡。印度人非常迷信看相,就請了一個看相先生,來給孩子看看。看相先生告訴福德長者:你家財寶的來源與這個孩子的出世有很大的關系。因為這個孩子的福報非常大!隨著他的出世,你們家的福報也將會越來越大,所以就給這個小孩取名為善財(善財就是很能生財的意思)。
善財童子眼看一天天長大了,雖然他家裡很有錢,但他對錢一點也不感興趣。他考慮的是尋找人生的歸宿,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以及如何擺脫生老病死這些問題。他想雖然自己很富有,但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很窮,很痛苦。應該怎樣去幫助這些人,把他們從痛苦的深淵裡解脫出來。光有錢財,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比如說你看見一個窮人,你給他二百塊錢,但是用完之後,又怎樣呢?明天再給他一千塊,但一千塊也會很快用完的,還是不能解決問題。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他們雖然很有錢,但他們生活得並不幸福。你們說是不是?所以,善財童子想探求徹底解決人生困惑和痛苦的真理。
就在這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到福德城裡來弘揚佛法。善財童子聽聞佛法後,找到了解決人生問題的最好途徑。當文殊菩薩講完法後,他就對文殊師利菩薩說:‘我現在要發菩提心,要解脫生死,想幫助世界上的人們擺脫痛苦,但我不懂得應該怎樣修'?文殊師利告訴他:‘如果你要想修行,那就要參訪善知識'。善知識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們修學佛法中參訪善知識非常重要。參訪善知識的好處是什麼呢?因為只有親近善知識,我們才能聽聞正法,才能走入修學佛法的正道。假如你遇不到善知識指導的話,你有可能會誤入歧途的。善財童子聽了文殊菩薩的話以後,他參訪了很多的善知識,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的修學過程,便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典范。
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最早參訪的一位老師是文殊師利。最後參訪的一位善知識是普賢菩薩。他參訪普賢後,普賢菩薩告訴他:‘我修行成佛法門的具體內容就是十大願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不僅適合善財童子修學,也是我們在座每一位修學佛法的最好法門。關於這部經典在佛教中的地位和來歷,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裡。
本經的翻譯
《普賢行願品》屬於《華嚴經》。《華嚴經》在中國佛教史上有過三次翻譯。第一次是在東晉,當時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羅,他帶來了《華嚴經》的梵本,把它翻譯出來,他翻的《華嚴經》一共有60卷,34品,又稱《晉譯華嚴》或《六十華嚴》。到了唐代,從西域傳來資訊,《晉譯華嚴》只相當於梵本的三萬多偈,不是全本,說於阗有更全的本,於是武則天專門派人前往於阗尋訪該經梵本,並聘請譯經人。使者在於阗果然找到梵本,並請到高僧實叉難陀一同返回長安。武則天為實叉難陀組織了專門的譯場,動筆翻譯的那天,武則天親自參加,擔任筆受。這次翻譯出來的是第二個本子,共80卷,39品,又稱《唐譯華嚴》或《八十華嚴》。可是奇怪的是《六十華嚴》也好,《八十華嚴》也罷,裡面卻沒有《普賢行願品》的內容。
唐貞元年間,又來了一位叫般若的法師,他是從印度來的。他對《華嚴經》又重新翻譯。他翻譯的是《入法界品》,共有40卷,故稱《四十華嚴》。般若翻譯的《四十華嚴》中,最後一品就是《普賢行願品》。如果我們想從《華嚴經》裡找《普賢行願品》內容,也只能在《四十華嚴》裡才能找到。
釋經題
這部經的題目很長,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一部經典的題目,對於我們理解該經,往往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但是有很多的讀者,不太重視經的名稱。其實,經的題目與經文的內容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普賢行願品》是出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這部經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呢?它是佛陀進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時說的。佛,是梵語佛陀,在這裡主要指釋迦牟尼佛陀,他是一位覺者、智者。‘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是什麼意思呢?不可思議,是超越了我們凡人的思維,就是說,佛的境界是不可以用我們凡人的思想去想像,也無法用世間的語言去描述的。‘解脫境界'是說已經斷除了煩惱和痛苦,已經了脫生死,永遠不會再到生死裡面去流轉。另外,解脫有二種意思:一是心解脫,二是慧解脫。心解脫,是說心裡沒有任何痛苦煩惱;慧解脫,是說在思想知見已經成就般若智,不會被世間一切現象所迷惑、所困擾。
‘普賢行願品',一部經典是由很多品組成的。品就像我們現在一般著作裡的章節。這一品是《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的經文是說普賢菩薩發的十大願王,而不是說其他的別的事情,所以可以單獨立為一品。願是普賢菩薩發的,發了願以後,普賢又按自己的發心去修行,所以叫做普賢行願。
在中國佛教裡有四大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四位菩薩的道場成了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觀音的道場在普陀山;地藏王的道場在九華山;普賢的道場在峨嵋山;文殊師利的道場在五台山。這四位大菩薩中,觀音代表大慈大悲:一是無緣大慈,另一個是同體大悲。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的去幫助別人,慈就是給你快樂,無條件的給你快樂;悲,是拔苦的意思,同體,是把自己與眾生看作是一個整體,把眾生的痛苦看作是我的痛苦,眾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眾生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如果我們在坐的人都有這種精神!那麼,我們大家都是菩薩啦!文殊師利代表智慧,智慧在修學佛法裡非常重要。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成佛。成佛,其實是智慧的成就。在坐的各位,你們想不想成佛啊?
記得拿破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他不是一個好士兵'。那麼,我說:‘一個不想成佛的人,他不是一個佛的好弟子'。你們說不想成佛的人,他是不是佛的好弟子呢(聽眾回答:不是!)?這就對了嘛!看來大家還是想當佛的好弟子?說明你們大家還是願意成佛的嘛!大家都想成佛當然是好事。不過,成佛要具備成佛的資糧,換句話說要具備成佛的條件。我們要學習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我們要學大行普賢的十大願王。大行:不是幫助一兩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切人,要以一切眾生作為我們幫助的物件。
我們學《普賢行願品》就是要學普賢的‘願'和‘行',行和願如鳥的雙翼,車的兩輪,缺一不可。因為沒有宏大而正確的‘願',‘行'就很盲目,你在修行上就沒有方向和目標可循。但是如果光是發願,而沒有實際行動,發心只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在學習《普賢行願品》時,特別要注意行持。我們只要按照自己的發心,用具體的實際行動去實踐普賢願王,才能功德圓滿,最終成佛!
本經的組織與內容
學習一部經典,了解它的組織和內容,有利於把握其整體,及其思想脈絡。《普賢行願品》它的內容大體上來說,主要包括二個方面:一是長行,二是偈頌。長行是前面散文部分,偈頌是後面詩歌部分。偈頌基本上重覆長行的內容,但它的重覆並不完全相同,在語言上表現的比較精煉,而內容方面還有一些新意。《普賢行願品》的整體內容,主要是由十大願王組成。十大願王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賢行願品》,主要是由以上十個問題組成的。
第二章、序分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稱贊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菩薩的資格考察
一般經典的開頭,總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干什麼。可是《普賢行願品》沒有這個開頭。為什麼沒有呢?前面講過,這部經是《華嚴經》中的一品,一個部分,我們現在是從中間開始的,不是開頭。這一段經文有點序分的味道,先把一種一種的行願說出來,後邊依次解說,像是一本書籍的總目。
‘爾時',是指佛陀說法的那個時候。‘菩薩摩诃薩',是梵語。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不但自己覺悟了,也要使眾生覺悟。菩薩摩诃薩,是指大菩薩。菩薩與阿羅漢的區別在於:菩薩自己覺悟了,並發心去幫助世界上所有的人,希望他們也能覺悟。相反的自己覺悟了,不去幫助別人,沒有去度化眾生,就證入了,稱為阿羅漢。佛跟菩薩又有什麼區別呢?佛的覺悟是圓滿的覺悟,而菩薩的覺悟還沒有圓滿。就像十四以前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相比,雖然它們也放光,但是有缺陷的。而佛的覺悟如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園,它放出的光是圓滿的。
菩薩,有小菩薩、大菩薩、新菩薩、老菩薩之分。比如學佛的人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將來去度化眾生,幫助世界上的人,這人現在就是菩薩了。但是他是屬於初發心的菩薩。雖然也叫菩薩,但是跟普賢、觀音菩薩一樣不一樣呢?不一樣的。因為他的功德、智慧、能力、都不能同這些大菩薩相比。就拿忍辱來說,假如人家需要你的眼珠,你能把眼睛挖出來嗎?對於一個大菩薩來說就很容易辦到。但對於小菩薩,尤其是一個初發心的菩薩而言,就很難做到了。所以,同樣是菩薩,境界卻有高低之分。
菩薩這個概念,許多人往往不能正確的理解。一提到菩薩,就覺得,他是來無影去無蹤的,就像想像中的觀音菩薩、普賢菩薩一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好多高僧大德他們就是菩薩。像太虛大師,他一生的修行完全按照菩薩道德標准來修的。他寫過這樣的一首詩:‘比丘不是佛未成,請你呼我為菩薩',是說自己按照比丘的要求,似乎不合格,當然這有些謙稱的味道;以佛的標准來要求自己,我還沒有完成。那麼,請你叫我為菩薩吧!‘所以,大家都稱他太虛菩薩。又如台灣的慈航法師,人們都稱他為慈航菩薩。
在坐的每一位,如果能發菩提心,受菩薩戒,我們也可以稱他為菩薩。從小菩薩、新菩薩開始做起,將來隨著你的智慧和功德的成就,也像普賢菩薩、觀音菩薩那樣,你就成大菩薩了。所以,菩薩是由普通人開始做起的;菩薩是從日常生活中修行來的,是非常現實的。只要我們能用菩薩的戒律和道德行為,來要求自己,那我們每個人都是菩薩。菩薩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呢?就是無私奉獻的精神,像雷鋒那樣,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幫助別人,給社會大眾帶來幸福和歡樂的人,就是菩薩。我們不妨也可以把雷鋒稱為雷鋒菩薩!因為他具有菩薩的精神。
《觀世音普門品》講到觀音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示現各種各樣的身相。經中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音菩薩為了方便善巧度化眾生,有時當國王,有時當男人,有時當女人,有時當乞丐,甚至有時當畜生。有時示現佛教徒的身份說法,有時則示現其他身相。因此,看一個人是不是菩薩,不能只看他是不是學佛的,而是要看他所作所為,符不符合菩薩的精神和標准。這才是非常重要的!
佛陀的功德有多大
‘普賢菩薩摩诃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稱,是稱贊。歎,是佩服,贊揚的意思。普賢菩薩聽了釋迦牟尼佛說法後,稱頌贊歎佛的功德。勝功德的勝字,是說如來的功德,不是尋常的功德,是超過尋常人的功德。佛的功德無量無邊,普賢稱贊如來功德很大很大。世界上誰的功德最大呢?如來的功德最大!
我們經常會念的一個偈子:‘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是說,不管是天上的人,還是地上的人,沒有一個眾生的功德,比得上如來的功德大。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向佛陀學習呢?因為佛陀的道德已經徹底圓滿了;我們假如不向佛陀學習,還向誰學習呢!
世界上盡管有成就、有道德修養的人也不少。像古代的聖賢,如孔子、老子,佛教中的一些高僧大德,以及我們現前的師長等,雖然,他們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我們從他們身上多多少少總能挑出一些毛病。總的來說,他們的道德是有缺陷的,是不圓滿的。可是,我們在佛陀的人格中,找不出任何的毛病和缺陷。佛陀的起心動念、言行、一舉一動都是圓滿無缺的。所以,普賢菩薩稱贊如來的功德,勝過所有的人。把如來的功德,‘告諸菩薩及善財童子言',說如來的功德到底有多大?這裡除了告訴參加華嚴法會上的許多菩薩,還有善財童子。但善財童子是此次法會的當機者。因此特別提出善財的名字,向他說法。前面向大家說過,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位參拜的是文殊師利菩薩,最後參拜的是普賢菩薩。
‘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普賢菩薩在說法前,對法會上許多聽法的人,先叫了一聲善男子。指以善財為代表,所有參加這次法會的聽眾。如來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呢?佛教認為:在宇宙中,不是只有一尊佛,而是十方(東、南、西、北,還有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方、下方)世界都有佛陀的存在,就像微塵那麼多,是無法用數位來計算的。普賢菩薩告訴我們,這麼多的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如來的功德,還是演講不完的。
什麼叫佛剎?剎,是梵語,是國土的意思。佛剎,是佛所住的國土。那麼,宇宙中有多少佛剎呢?有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就是說:宇宙中佛的國土,無法用數位來說明。一個佛剎,在佛經裡面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佛教以須彌山為中心,一個太陽,一個月亮,眾多的星球構成一個世界。一千個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地球是我們人類現在所住的地方,地球主要由地殼、地幔、地核所組成的。那麼我們把地球剖開,一直剖到最小的程度,化為眾多的極微塵。那麼你想一想,把一個佛剎,也就說把眾多的星球剖成微塵,這個數量是不是很大啊?實在是太大了!對吧?那麼,何況用這麼多的數目,來比劫數的長久。
劫,是一個時間單位。一劫到底有多長的時間呢?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佛教所說的小劫,是怎樣計算的呢?是根據人的壽命來計算的。佛教經典裡說,人的壽命從 80000歲開始,然後每100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的壽命10歲為止,然後再從人的壽命10歲開始,每過100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80000歲,這樣一增一減就叫一小劫,一小劫以現在的年數來計算,是(80,00010)×100×2=15,998,000年。那麼,一小劫就是15,998,000年。佛教所說的中劫,就是20個小劫。那麼它的公式就是15,998,000×20=319,960,000,可見一中劫的時間就是319,960,000年。佛教所說的大劫,就是80個小劫,可見一大劫的時間就是319,960,000×80=1,279,840,000年。
佛教所說的芥子劫,時間就更長,長得難以計算,佛教只用比喻來說明,就是在一座方圓 40裡的城市裡,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全部堆放的都是芥子,天上的人每過三年下來一次,從這裡拿走一粒芥子,一直到拿完這座城裡的所有芥子為止。從拿走第一粒芥子,到拿走最後一粒芥子,這麼長的時間,就是一個劫,這叫芥子劫。現在說的是極微塵數劫,不是一個劫,那就可想而知了,這個極微塵數劫的數目實在太大了,這種時間實在太長,太長了。
現在把上邊這一段經文的主要意思,向大家作一個簡單總結和歸納:如來的功德無量無邊。倘使十方世界的許多佛,拿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的時間,接連不斷的去演講佛的功德,還是永遠講不完的。我們想想,佛陀的功德簡直大的不得了!佛陀的功德不可窮盡,沒有辦法說盡!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呢?因為佛陀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如何成就佛果功德
那麼如何才能成就佛陀的功德呢?這是佛教徒都很關心的問題。普賢菩薩告訴我們:‘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倘若有人要成就,佛陀廣大無量的功德,應該要依普賢的十種廣大行願去修,從內心深處發出這樣的十種大願,然後按照所發的大願,至誠懇切地去修行、去實踐。那麼,就能夠成就佛的功德,成佛自然可以了。
‘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這一段經文,是普賢菩薩接著上邊所說的十種行願,把每一種的行願說出來;像是一本書的目錄,或是一篇文章的題目,先讓讀者知道,到後邊再詳細地講解明白。
普賢菩薩前面只說了十種廣大的行願,並沒有說明白是那十種。那麼,聽法的人,一定急著想知道。所以普賢菩薩又接上面的話題說道:'何等為十‘就是對法會裡邊的聽眾,普賢自問自答地說:我上邊說的十種廣大行願,是哪十種呢?然後把這十種行願的名目,一個一個的說出來。下邊把十種行願的內容,向大家詳細介紹和說明。
第三章、禮敬諸佛願
善財白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禮敬的意義
‘禮敬'是什麼呢?禮就是頂禮、禮拜(問訊、合掌、低頭、鞠躬)。禮的意義在哪裡?禮的意義表示恭敬,禮跟敬必須配合在一起,光有禮要是不敬行不行啊?不行的。
記得《六祖壇經》記載:永嘉玄策去參訪六祖,他磕頭的時候,頭不點到地上去。六祖說:‘禮拜表達恭敬,本來是為了制伏我慢,可是你拜我,頭都不點地,這算什麼禮拜呀?'這段話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就是說禮要跟敬結合在一起,禮敬的意義主要在恭敬。我們學佛首先要對佛陀生起恭敬心,包括對三寶。恭敬,也是人與人之間一種很平常的禮貌。就像世界上的人,對自己的長輩,或是有德行的人,我們都要恭敬他們。所以,禮敬是一種很平常的法門,並不是佛法特有的。
修學佛法,首先要對三寶產生恭敬心、虔誠心。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依教奉行。就拿社會上的人來說吧!一個學生,他在學校裡,瞧不起他的老師。那麼,對他的講課會不會接受,乃至按照他所說的話去做呢?我看是不大可能的。一個孩子在家裡對他的父母,沒有絲毫的恭敬心,你說他會不會聽父母的話呢?自然也是不會的。同樣的道理,我們學佛、對三寶缺乏恭敬心。那麼,你能依教奉行嗎?我看是很困難的;即使能的話,也要打折扣。恭敬的意義,主要是為了我們更好的修學佛法。
拜哪些佛
下面講‘禮敬諸佛',諸佛是什麼意思呢?諸,是所有、全部、眾多的意思。諸佛,不是指一尊佛或兩尊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佛。我們禮敬的佛陀,到底是什麼樣的佛陀呢?一般社會上的人,由於不了解佛教的關系,對佛教徒的禮佛,往往會產生一種誤會,他們以為學佛的人是把木頭、石頭雕塑的泥像,作為崇拜的偶像。這是對佛教極大的誤會。其實,我們拜的並不是偶像,佛教寺院中之所以供著偶像,那是佛弟子表達對佛陀的追思!同時也是仰慕佛陀的智慧和道德,起到見賢思齊的作用。
我們拜佛,應該拜哪些佛呢?下面這段話告訴我們:‘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們所拜的佛陀,不是一尊兩尊,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有很多人拜佛,只想著眼前的某一尊佛,如觀音菩薩、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只局限於拜某一尊佛。有的人甚至會用一種凡夫的心態,去衡量佛的思想和心境。擔心我現在拜觀音菩薩,沒有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會不會生氣呢?那我在拜阿彌陀佛的時候,沒有拜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會不會生氣呢?沒有拜到其他的佛菩薩,如果得罪了他們,佛菩薩怪罪下來怎麼辦呢?
其實,你的這種擔心和顧慮是不對的。因為我們拜佛著相,所以才會出現這種心態。現在普賢菩薩教我們怎樣去拜佛。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我們所拜的佛,不是一尊二尊,而是拜盡法界,也就是整個宇宙中十方三世的諸佛。過去世諸佛,是指已經的佛陀;現在世諸佛,是指正在十方世界轉***,說法的佛陀;未來世諸佛,是指將來成佛,將會出現的佛陀。十方三世諸佛,就像佛國裡的極微塵數那麼多。所有的佛陀,都是我們要頂禮的物件。所以,我們在拜佛時候,不能執著於某一尊偶像,而是要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樣一來,在一拜中,一切諸佛菩薩你都拜到了,你想你的拜佛功德,比起以往的執著於某一偶像,不知要大多少倍?我看百千億萬倍都不止!
怎樣拜佛
有人可能會問:這麼多的佛我應該怎樣去拜?這麼多的佛陀我怎麼拜得過來呢?‘我以普賢行願力故',現在我們要用普賢的思想境界去拜。拜的時候‘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就是要相信十方世界都有佛的存在,假如你信心不足,那是不行的。在相信、理解、接受十方諸佛存在的同時,還要觀想十方諸佛都在我的面前。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悉,是完全的意思。我們面對無窮無盡,無法用數目可以計算的諸佛面前,身體拜佛、口念佛、意念想著佛,完全用一片恭敬虔誠的心去禮拜。拜佛的時候,心裡沒有絲毫的私心雜念,當我們沒有任何妄想的時候,我們的心才能清淨。所以,要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常常修禮敬諸佛的大願。為什麼有的人拜佛能得到感應?有人卻不能呢?這跟你的心清不清淨、虔誠不虔誠有關系。因為佛不是有意在你心中要顯示出來的,佛也不是有意的要你去拜他,佛才跑到你這裡來。假如這個人拜佛,佛跑到這個人這裡來;另一個人拜佛,佛又跑到他那裡去。那麼,如果同時有幾千萬個地方的人都在拜佛,佛肯定會忙得暈頭轉向的,肯定會累死的。
佛的示現,他不是有心的,他完全是無心的。佛是隨他的願力,就像天上的月亮,月亮一直掛在天上,可是人間什麼地方有水,什麼地方就有月亮。但有的地方雖然有水,為什麼卻見不到月亮呢?因為水只有在清的情況下,月亮才能顯現出來;如果水是渾濁的,月亮還能顯現嗎?我們每一個人也像一潭水,一般的人總是處在妄想狀態中,猶如一潭濁水,佛陀自然不能顯現在我們心中。一個人通過修行,以清淨的三業去拜佛,猶如一潭清水,那麼,佛菩薩就能顯現。這就是佛教中所說的感應道交。
有這樣一句話:‘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這句話是說,人間什麼地方有水,什麼地方就有月亮;天上什麼時候沒有烏雲,什麼時候就有太陽。同樣的,什麼地方有一片虔誠、清淨的心,那麼什麼地方就有佛菩薩的顯現。佛菩薩可以說是佛陀、觀音菩薩;也可以說是我們自心的佛性。如果我們離開了自己清淨的心,也就離開了諸佛菩薩。如果我們隨時都能把握自己,讓我們的心,隨時都處於一種清淨的狀態。那麼,我們隨時都與諸佛菩薩在一起了。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不能離開我們自己清淨的心,到外面去尋找佛菩薩,如果是這樣的話,脫離佛道就會越來越遠。
‘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有微塵那麼多的佛陀,在十方世界裡。你說拜佛的人,我只有一個身子,這麼一來比例失調,一個人拜這麼多的佛,我拜不過來。怎麼辦呢?那麼,我們要借助觀想的力量,觀想宇宙中有微塵數的佛陀,我呢!也不是一個我。我要顯出微塵數的身。有多少個佛,就有多少個我。我有千百億個化身,想像著每一尊佛的面前都有一個我。
打個比方:我們在拜佛的時候,我的面前有一個佛,佛的面前有一個我。如果前後左右上下都裝有鏡子的話,就會出現每一個鏡子裡都有一尊佛,同時每一個鏡子裡也都有一個我。我在拜每一尊佛;同時每一尊佛,都在接受我的禮拜。這時候,你就不是一個你,而你就有無數多的身。以無數多的身,去拜無數多的佛,那麼這樣去拜佛,能不能拜得過來啊?這樣就能拜得過來了。我們用這種觀想的方法和力量去拜佛的話,你的功德就能無量無邊!這種功德就像虛空一樣大。所以,雖然你現在是拜一拜佛。但比起別人拜幾十生幾十輩子的功德,不知要大多少倍呢!
我們要以一種極大廣闊的心境去拜佛,那麼,這個你還是不是原來的你呢?自然是不一樣了。我們要想成佛,就要把佛菩薩的境界,變成我們自己的境界,這樣才有可能成為佛陀、成為菩薩。我們拜佛也不是拜一天兩天,初一拜了,十五再拜,而是‘虛空界盡,我禮乃盡'。虛空有沒有盡的時候?虛空是沒有盡的。所以我的禮敬也沒有盡頭。學佛的思想境界就是要有這麼高,那你的學佛才有出息。
‘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段話裡有三個比喻:一是眾生界盡,二是眾生業盡,三是眾生煩惱盡。你們說:眾生有沒有盡的時候?眾生界是沒有窮盡的時候。眾生界、眾生業、眾生的煩惱,都是沒有窮盡的。那麼,我此禮敬也無有窮盡。這是一種反襯的方式,顯示我拜佛的這種願望和行為。‘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我們拜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長時間的,相續不斷的,心要時常想著,沒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你說這樣會很辛苦,休息幾天再拜吧,不是的,是沒有疲厭的。上面講的一些話都是第一個願望:‘禮敬諸佛'的內容。禮敬諸佛是指已經成佛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但是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也可以把一切眾生作為我們禮敬的物件。
常不輕菩薩
在《法華經》裡有一品,有個菩薩叫常不輕,他看見人就禮拜,時間長了,有些人看見他覺得討厭。有的人不明白,這個人為什麼這麼怪呢?見到任何人都拜,是不是神經有毛病?甚至有些人不理解,還扔石頭打他,用腳踢他、用口水吐他。但不管你怎樣對他,他也不生氣,見人照拜不誤。有一天,一個人實在看不下去,就走上前問他:‘你一天到晚見人就禮拜,別人打你、罵你,你也不生氣,這究竟是為什麼'?他回答了一句話:‘因為你們將來都會成佛的,所以,我不敢輕慢你們'。這個故事說明兩個道理:一是說明眾生皆有佛性,常不輕菩薩這樣做,實際上是以身說法,用自己的實際行為去勸化普度眾生,使他們早日覺悟,提醒大家要自尊、自愛。二是說明行菩薩道的人,對一切人都要恭敬、尊重。
我們講禮敬諸佛,不僅僅是禮敬已經成佛的諸佛,同時也要禮敬未來將要成佛的一切眾生。如果我們學佛的人,把普賢的禮敬法門,推廣普及到日常生活中去,我們能夠尊重一切人,使人歡喜。那麼你本身也就功德無量!
第四章、稱贊如來願
復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塵剎,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辨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隨喜贊歎
稱贊,就是稱揚、贊歎。稱揚贊歎這個法門,在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作為一般的人來講,大都患有一種通病,往往喜歡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缺點,愛挑剔毛病,總是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往往把贊歎的語言留給自己,把那些難聽的話送給別人。我們有的人愛在背後說他人的一些壞話,甚至誹謗他人,為什麼大家愛犯這種毛病呢?原因是嫉妒心、我慢心在作怪。這種人,他與周圍的人很難處理好關系。
嫉妒心是嗔恨心的表現,嫉妒心的出現,有時是莫明其妙的。比如一般女孩子最愛犯的毛病,就是不願意看見比自己長得漂亮的姑娘,出現在自己的生活圈裡。盡管人家的美貌,在許多情況下,並沒有影響到自己的利益,但就會莫明其妙產生反感和不滿。總愛從人家相貌中挑剔出某種缺陷,跟自己的長處相比。我看他的長相很一般,眼睛不怎麼樣。言下之意是說自己的眼睛,比這人的眼睛長得好看。盡管說這話的人,長相不好跟人家相比,但就是不服氣。這是嫉妒心的表現。
我慢心重的人,處處自以為是。這種人自尊心、好勝心特別強。如某人無論在哪些方面都勝過自己,但自己不僅不承認自己不如他,反而認為自己處處勝過他人。聽到某人對某人的贊歎,心裡就不舒服。這種人的感情十分脆弱,他只能適應在恭維贊歎聲中生活,一旦受到打擊,精神很容易崩潰。這種人是不堪一擊的。
嫉妒心、我慢心顯示了人的自私,體現了人的狹窄心量,破壞了人的平衡心境,使人干出許多蠢事。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心理,但又是人們普遍容易出現的心理。所以在佛經中特別宣揚隨喜贊歎功德。其實,隨喜贊歎是很廉價的,比如別人為寺院塑佛像,花費了二萬元,而你一分錢也沒拿出去,但如果你能發自內心的為別人感到高興,並用美妙的語言去贊歎他,那你所得到的功德跟他一樣大!隨喜贊歎之功德還能對治嫉妒。
現在普賢的第二個願教我們稱贊如來,這裡講稱贊。其實,不僅僅是對如來,而是要我們去稱贊一切好人好事。如來是世間上最尊重的人,我們稱贊他,是一件比較容易做到的事;但是,稱贊如來的意義,還包括對世界上的一切好事,都要去稱揚、贊歎,讓他們歡喜,這才是我們學佛人的本份。
如來的名號及功德
下面講稱贊如來。如來,是佛的十大名號之一,每一尊佛都有十大名號。這十個名號主要是根據他的功德、智慧、能力所安立的。如來、佛都是常用的名號,如來跟佛不可以合起來說。通常有許多人合起來說,稱‘如來佛'。其實,這種叫法是錯的。正確的說法應稱釋迦如來、彌陀如來、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也可以稱藥師佛、釋迦牟尼佛。但是,不可以稱‘如來佛'。何為如來?如來是證如實之道而來。是說證到了真實之理,然後再來這個世界度化眾生,所以稱為如來。如來也可以稱如去,稱如來如去,就是來去自如。我們凡夫之人能稱為如來嗎?我們不能稱為如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來去不自如。我們的來去是受業力的支配的,不能自主的。壽命到頭的時候,你說,唉呀!我還想活,我不想死。你怕死,但你不得不死。但是如來就不一樣,他可以隨便示現在任何一個地方。為了度化眾生,如來可以隨心所欲在幾千個地方,幾萬個地方來去自如。
稱贊如來,如來有哪些功德值得我們稱贊呢?如來的功德,在佛經裡簡單的說有‘三德二利'。三德,是斷德、智德、恩德。二利: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什麼是斷德呢?是斷除煩惱所顯示涅槃的功德。凡夫之人總是充滿各種各樣的煩惱。如貪、嗔、癡、我慢心、嫉妒心、愛、恨心……而在佛陀的人格中,完全斷除了這些煩惱,心裡沒有絲毫的煩惱,因而證得了涅槃。
什麼是智德呢?智,是智慧。佛教中所講的智慧與通常講的不同,它不是指人世間一般的聰明才智,而是指具有解脫痛苦,煩惱,證得真理的一種能力。佛陀的智慧,對人生、對宇宙的一切所要發生的事,他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反之,我們凡夫沒有佛的這種智慧,搞不清楚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我的前生是怎麼回事?我的來生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無明,也是沒有智慧的原故。
什麼是恩德呢?是說佛陀對於我們眾生,有極大的恩情。佛陀悲愍眾生無盡輪回的痛苦,把每一個眾生當做他自己的兒子一樣,把自己親證得的人生及宇宙的真理和盤托出。換句話說,佛的恩德:就是佛把自己證得、了脫生死、得大自在、具體修行得道的方法,毫不保留地傳給我們。讓我們按照他修行的方法去實踐,讓眾生也能證得涅槃,了脫生死,得大自在。佛陀把眾生看成和他一體,對眾生充滿無限的悲心;佛為了使眾生得到解脫,說法四十九年,佛的恩德是要我們大家都成佛啊!
如來的功德很大,我們要稱贊如來的功德!平常我們對釋迦牟尼佛贊歎道:‘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不管是天上所有的天人,還是世間上所有的人,以及十方世界中的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人的功德能和如來相比。我們對其他人求全責備時,總能在他們的身上找到或多或少,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但在佛陀的身上是找不出任何缺點的。因為佛陀的智慧和功德已經徹底圓滿了。
十方世界諸佛無量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們稱贊哪些佛菩薩,是稱贊一尊佛、菩薩?還是兩尊佛、菩薩呢?不是的。我們現在學的是《普賢行願品》,那麼,就要以普賢的境界去稱贊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所有的諸佛。十方三世前面已經講過,這裡不再重覆。‘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是指一切國土。把國土剖析為很小很小的極微,每一個極微元素裡邊,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佛的出世,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而是‘一佛出世,千佛歡喜',一個佛出世,千萬尊佛歡喜;無數的菩薩歡喜,有許多的菩薩跟隨佛陀、協助他弘揚佛法。如釋迦牟尼佛的手下,有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還有那些聲聞弟子,捨利弗、目犍連、阿難等幾千人跟隨他。那麼,我們要稱贊這些所有的佛,要稱贊每一個佛身邊無量無邊的菩薩。整個宇宙中所有佛、菩薩,都是我們稱贊的物件,可見我們要稱贊的佛不是一尊、兩尊。
稱贊如來
普賢菩薩教我們怎樣贊歎:‘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我們怎樣去贊歎如來呢?這裡告訴我們要‘有甚深勝解,現前知見',甚深勝解,就是深信不疑地接受,深信不疑地理解,十方世界中充滿著佛、菩薩。現前知見,是想像著這些諸佛、菩薩,都在我們的面前。相信是很重要的,有的人不相信,哪來這麼多的佛?你看我們這個娑婆世間幾千年、幾萬年,才有一個佛陀出世,哪有這麼多的佛?不過假如你不肯相信,那麼你永遠也不能達到普賢菩薩的這種境界。所以,我們必須相信佛說的法是沒有錯的。
上面告訴大家,宇宙中有這麼多的佛。那有的人會這樣說,我只有一張嘴巴,怎麼贊歎地過來呢?每一尊佛我都稱贊一句話,那我一天到晚不歇氣、不停地贊歎,一直說到神經衰弱也稱贊不完。萬一把我累病了,也贊歎不過來,你說怎麼辦?現在我們要用普賢菩薩的境界去稱贊佛。那麼,再多的佛陀,我也能稱贊得過來。
‘各於出過辨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出過是什麼意思呢?出字、是超出的意思。過字、是勝過的意思。辨字、是辨論的意思。辨才、就是有辨論的口才。微妙、就是微細美妙極好的意思。言辭、就是說話。音聲海、言辭海、是形容音聲言辭都像海那樣的大,如海水那麼多。
辨才天女是出在《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經中說辨才天女,是自在天王那裡的一個彩女,是天王那裡差喚的女子。辨才天女有五百個舌根,每個舌根能發出五百種音聲,她所發出的每一種音聲,都非常的美妙動聽,好像是幾百種幾千種樂器伴奏出音樂的聲音。那有人會說,辯才天女有五百個舌頭,而每個舌頭又能發出五百種動聽的音聲,我是凡人,只有一根舌頭,怎麼能和她相比呢?現在我們就是要超過辨才天女微妙舌根。她有五百根舌頭,其實算不了什麼,我們現在要觀想自己有五萬個、五十萬個舌根,甚至更多。她的每個舌頭,能發出五百個音聲,也算不了什麼,我的每個舌頭能發出五十萬個音聲,五千萬種音聲。我們要利用觀想的力量,去超過辨才天女微妙舌根。我們的每一個舌頭,都能發出無窮無盡的各種音聲來。這樣一來,有多少佛,我們也能贊歎得過來。
其實,我們可以想一想廣播電台的播音員:一個播音員在播音室裡講話,雖然只有一個舌頭在講話,但在整個世界,幾十萬個地方同時都能接收到這種音聲。你說播音員是一個舌頭?還是兩個舌頭?他的舌頭豈非有幾千、幾萬、幾十萬個了嗎?我們可以借助廣播、電視、衛星……科技的這種方法去觀想,我們在那裡嘴巴一張,讓整個地球、整個宇宙,十方三世所有諸佛、菩薩,都能接收得到我們贊歎的音聲,這樣我們就達到超過辨才天女稱贊如來的效果了。
《維摩诘經》:‘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佛說法時,雖然用一種音聲,但眾生聽到的聲音卻不一樣,比如中國人聽到他的話,就是中國語,英國人聽到是英語,法國人聽到是法語,德國人聽到是德語,日本人聽到是日語。為什麼一種聲音裡邊,不同的人聽到是不同的聲音呢?是因為佛陀神通的力量。所以說:‘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每一個音聲裡面都有無量無邊的言詞,不管是天上,天下的人,還是畜牲,只要能聞到佛陀的聲音,你都能感到佛在跟自己說話,佛陀使用的語言就是我的語言。
稱贊如來時,我們要觀想,自己也具備佛陀這種神通的力量,用各種美妙的言詞去稱贊如來的切德。這種稱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我們稱贊的這種聲音,遍及整個法界,整個宇宙,無所不在。稱贊如來的方法,就講到這裡。‘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贊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一段經文的內容,大體跟前面講過的一樣,這裡就不重覆了。
第五章、廣修供養願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幔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婆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供養的意義
這段經文是第三個大願的整個內容。一說到供養,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許多寺廟都有給佛、菩薩上供的習慣;還有呢?天天吃飯之前,我們都要供佛。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養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是對佛陀的尊重、恭敬的一種表達。供佛並不是說佛一定要吃我們的東西,到時候你不供養,佛就得餓一頓肚子了,不是這回事的。供養,是表達我們對佛陀的虔誠和恭敬,同時也體現我們對佛陀恩德的報答!佛教講上報四重恩?其中有師長恩,佛陀是我們的本師,當然也是師長的范疇。因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們才懂得怎樣去認識真理,才知道怎樣修行,怎麼擺脫煩惱和痛苦。佛陀於眾生有大恩德,我們粉身碎骨報答佛陀的恩情,都報答不盡的。我們除了禮敬、稱贊如來以外,還要供養。
現在講的是第三個願:‘廣修供養'。廣修供養,不僅僅是供養佛,而是要供養世界上對我們有恩惠的人,及沒有恩惠的人,我們都要供養他們。如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凡是對我們有過幫助的人,我們都要懷有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報答他們。佛教中講培植三種福田:一是恩田。是說對我們有恩的人,我們要知恩報恩。懷有一種感恩心,去報答他們的恩情。佛經裡面講:‘一個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沒有出世,我們孝敬、供養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養父母,報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們自己的福田。因此,一個學佛的人,如果在家裡連孝敬、供養、報答父母養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話,那你就不是一個好的佛子。二是敬田。凡屬於我們恭敬的物件,如師長、老師、善知識、諸佛、菩薩,這些都是我們的敬田,我們都要供養他們。三是悲田。悲田,是指我們要慈悲的物件:如那些貧窮的人,乞丐呀、他們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難,需要人們幫助時,作為學佛的人,我們要本著一顆慈悲的心,去同情他,幫助他。表面看上去,我們是在幫助別人,其實我們是在幫助自己種福報,所以只要見到有困難的人,我們都要積極主動地去幫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種田。種田,就像農民在春天播種,到了秋天,才能有收獲。如果春天不播種,那麼到了秋天,就一無所獲。一個人的福報是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頭上。於是怨天尤人,說老天爺沒有長眼睛,不幸的事情總落到自己頭上。其實,一個人的運氣好不好,並不是取決於老天爺,倒是與你的福報有關,而福報是來源於培植福田,廣種恩田、敬田、悲田,通過布施、供養才會有福報。廣修供養,從經文表面上看,雖然只講到供養諸佛,但是從經的內容來看,其實已包含了供養一切眾生。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這裡的內容前面也講了,一切佛剎,極微塵中,各有一切極微塵數佛。是說無量無邊的佛,每一尊佛的身邊,都有很多的菩薩海會圍繞。這就告訴我們,我們供養的物件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供養的意義?一是表達了對佛菩薩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長福報。三是滅除我們的悭貪,就是吝啬、小氣。供佛,把你最好的東西拿出來,克服小氣。如果沒有供養、布施心,捨不得把東西拿出來,那你將來會得貧窮的果報。布施、供養是存錢的最佳方法,而且將來‘利息'很高。因此一個人的財富,不是靠拼命賺錢就能得到的。而是要靠福報,也就是通常說的運氣。
供養、布施不僅能培植福報,同時也能克服自己的貪心、執著。一個人如果執著財物,捨不得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就像你銀行裡一分錢也沒有存進去。雖然銀行裡的錢很多,有的人能從那裡取出十萬、二十萬,但你一分錢也取不出來。所以布施、供養別人的同時,實際上是在為自己存錢。
人因為貪著的關系,使得我們不能夠廣修布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是過時,自己不喜歡穿的,才會比較大方的送給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剛買的時裝,送給他人。再比如送人家電器,總是看家裡那些用不著,用舊了的拿去送人。你不會把剛買回來的大彩電,搬去送人。為什麼我們捨不得把最高檔、最貴重的東西送給人家?原因就是貪著。因為我們對好的東西產生執著。如果你對這些最好的東西不貪著,能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拿去布施,救濟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那麼,本身也是在破除我們的自私、悭貪、執著和煩惱。
我們執著什麼東西,這種東西往往就是我們產生煩惱的根源。執著是我們解脫生死最大的障礙!在佛教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一個禅師,他的修行境界是很高的。他對什麼東西都不會貪著,但是唯一使他貪著的是一個缽。因為這缽是過去皇帝賜給他的。一天,他的壽命快要到了,閻王爺就派了二個小鬼來抓他走。這個禅師的功夫很高,他往那裡一坐,就進入禅定的狀態。那兩個小鬼到處找,怎麼也找不到他,四處尋找,連個人影都不見。找不著,怎麼辦呢?回去又交不了差,很苦惱。然後他倆就去請教寺廟裡的護法神、土地公,這禅師究竟躲在哪兒去了呢?我們怎麼找也找不到他。後來護法神告訴他們說:這個禅師的修行境界很高,你們想找他是很困難的。不過,有一個辦法可以讓你們見到他。這個禅師有一個缽,這個缽是他特別喜歡的東西。你去把他的缽拿來敲一敲,他聽到敲缽聲肯定會出來的,不信你們試試看。
禅師正在入定,定中的時候,鬼神是找不到他的。無常鬼變只老鼠,在禅師的缽上跳來跳去,缽發出了響聲。禅師馬上從定中出來,他怕這個缽摔壞了!這時,無常鬼一下就撲了過去,用鐵鏈套住了他的脖子。對不起,請你跟我們走一趟。禅師意識到缽給他帶來的過患,就在這緊要關頭,禅師急中生智,把這個缽一下給摔破!然後再次進入禅定的狀態,結果無常鬼又找不到他了。缽沒了,但自己的命卻保住了!
香花燈果供養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起深信解,就是深信不疑。現前知見,是說這麼多的佛,就像在自己的面前一樣。我們的這種修行方法主要靠觀想。我們要讓自己進入普賢菩薩思想境界中,相信宇宙中有無量無邊諸佛的存在。下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應該怎樣供養諸佛:‘悉以上妙諸供養具',面對十方諸佛,我要用最好的東西去供養。所謂的最好,當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銀財寶去供佛,而是指在你經濟能力有限的范圍內,用最好的東西去供佛。
‘所謂華雲、蔓雲、天音樂雲'華,是指花,用鮮花供佛。雲,是表示眾多,用很多的鮮花去供佛。蔓,就是花蔓,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來,串成花環,一串一串的拿去供佛,這就叫蔓雲。天音樂雲,就是用音樂去供佛。如我們唱的爐香贊,這就是音樂供養佛。如果在坐的哪位是學彈鋼琴的,或是電子琴什麼的,你可以到佛堂去表演給佛聽。比如你剛學會一首新歌,你覺得好聽,你唱得又最好,首先去供養佛,這也是供養。
‘天傘蓋雲',過去國王出動時,有一種傘蓋撐在他的頭上,用這種傘去供佛。‘天衣服雲',是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你剛買到一件高級的時裝,先拿去供佛,然後再穿,這也是可以的。供養的意義,主要是表達了你的虔誠,至於佛能不能穿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剛買回家,選一個最大最好的,先拿去供佛,表示你時時都有一份供心,這才是重要的。‘天種種香',就是各種各樣的香。如末香、塗香、就是抹在、塗在身上的各種香。買回來,先拿去供佛,然後再往自己身上抹。燒香,是供佛點的香。末香,就是現在的檀香,檀香燃起來,發出的氣味很好聞的。用這些香去供佛。
‘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須彌山就是佛教裡講的一座最高的山。相當於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一座山。我現在供的這些花果、衣服、音樂等供品,猶如須彌山那麼大,但不是真的,主要是靠觀想。這裡普賢菩薩是教我們,要用觀想的方法去供養佛。
‘燃種種燈',是燃各種各樣的燈,如酥燈,油燈用這些油去點燈。‘諸香油燈',就是用香油點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每一盞燈的燈炷,就像須彌山那麼大。‘一一燈油如大海水'。每一盞油燈裡面的油,就像大海裡邊的水這麼多。你想這盞燈要點多長時間啊!那這盞油燈永遠也不會息滅。你供佛的時間與這盞油燈一樣,直到永遠。你想想看,你供佛的功德有多大呢?因此,我們現在學習了《普賢行願品》,我們要展開自己的心胸、想像,讓我們的思想境界能夠包容整個世界、整個宇宙!我們學佛就是要使自己的心胸開擴,用佛的心量要求我們自己。這樣,我們才能夠向佛靠近。如果你的心量老是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那麼你永遠都是眾生。
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以如是等供養具,常為供養'。前面所說的衣服、鮮花、音樂、食品、塗香、各種油燈……,這麼多的東西去供養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眾生。看起來這功德,當然很大。但普賢菩薩又接著告訴我們:‘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是說善男子啊!你不要以為用那麼多,那麼好的東西去供養佛,就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了。不是的!對佛陀最好的供養,是對佛法的尊重和奉行,而不是物品。也就是說:‘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
比如父母對子女的要求是什麼呢?兒女對父母怎樣才算孝順呢?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的女兒,一天到晚光知道給你買好吃的,好穿的。但在外面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對你說的話,她一點也不聽。在外面給你惹許多麻煩的事,三天兩頭都有人找上門來,找你的麻煩。相反,你的另一個兒子,雖然他沒有給你買什麼好吃的東西,但是他很聽你的話,他在外面不給惹麻煩,上門來的人都在贊揚他,說他很有出息。請問你?你喜愛女兒?還是喜歡兒子呢?肯定是喜歡兒子,不會錯的。假如你喜歡的是女兒,說明你不是一個好父母。
那麼,諸佛菩薩對待眾生的心情,也是相同的。有些人只知道供佛,或拜佛,但對佛法一點都不放在心上,拿到皈依證,就算了事,就以為自己是佛子了。對於佛法的道理,一點都不放在心上,還是按照原來的觀念、習慣生活,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就對佛教大發牢騷。這種人,盡管每天給佛、菩薩上供,供品上得再多再好,也是白上。他們永遠都是佛法的門外漢。這就是說,作為一個學佛的人來講:‘依法修行,依教奉行',才是對佛陀最好的供養。
法,在我們的修行中,它的地位是非常的重要!我們信仰的物件是佛法僧三寶。有些人不能正確的認識和處理這三種關系:有的人信佛,但他不信法,認為法沒有什麼好研究的,僧嘛更不稀罕,有些僧人跟我們也差不了多少,比我也好不到哪兒去。他最感興趣的是佛,對佛無比的崇拜、信仰。但是如果你對法沒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理解;你能很好的學佛修行嗎?顯然是不太可能的,因為就像我們現在流通的經教裡邊,有很多的經是真經,但也有偽經。什麼是偽經呢?就是說這種經是冒牌貨,它不是佛說的法。偽經是一些外道或鬼神借佛的名譽去編撰的一些經典,這種經書就是偽經。如果你對佛法缺乏正確的認識和了解,正見尚未樹立,面對這些偽經,你信以為真,按照經裡邊的話去做,你就會誤入歧途的。
還有一種人,他感興趣的不是佛,而是僧。拜了一個師父之後嘛,覺得師父就是一切了。他以為聽師父的話,把師父恭敬、供養好,就能了脫生死。這會出現兩種情況:如果你拜的師父具有正知正見,是位善知識的話,你去親近他,就會得到解脫,得到佛法上的受用;要是你拜的師父是惡知識呢?這個師父是邪知邪見的話,他說什麼,你做什麼,那你就完蛋了!你掉下深淵裡邊去,你還不知道呢。
所以,佛法僧在佛法上是一個整體。佛法僧三寶中,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是法,不是佛,也不是僧。為什麼呢?因為佛能夠了脫生死,能夠成佛的關鍵因素,就是他依法證得了法的真實相,才成佛的。所以,佛是以法為核心!法是佛證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我們修行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法的認識上。我們要斷除煩惱,了脫生死,不能離法去修行,只有依法修行,才能得解脫。因此,法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能夠依法修行,這才是佛陀的好弟子。
依法修行、是法供養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如說修行供養,可以概括後面六種供養。如說修行:是指依照佛所說的種種法去實踐,通過長期的修行,得到解脫,直至成佛。這種供養,自然把其他的六種供養包括進去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七種供養中,有三種提到‘眾生',另外四種雖然沒有直接提到眾生,但也含有度眾生的成份在裡邊。學佛人要知道,所謂解脫成佛,不僅為了自己個人,同時也為了所有苦難的眾生。所以在修行這七種法供養時,決不能忘記眾生,應當永遠把眾生放在第一位,這才是學佛人的本份。下面分別把這七種供養給大家講解。
(1)如說修行供養:是按照佛陀所說的種種法門去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
(2)利益眾生供養: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我們都要去做。見別人有困難,主動去幫助別人。把他從困苦中解救出來,給他快樂。從表面上看,你這樣做,跟佛法沒有關系。其實,你也是在供養諸佛。因為佛陀菩薩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出世,你能利益眾生,自然是對諸佛最好的供養。
(3)攝受眾生供養:社會上有許多人,你跟他講佛法,他不一定會接受。那你首先要攝受他們,佛法裡有四攝法門: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如見人家有困難,需要經濟、物質方面的幫助,我就給他這方面的幫助,這是布施。愛語,是在愛心的基礎上,用真實的語言、或利他的語言,去幫助他人。利行,是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對他人都有利益,沒有任何一種行為,會對他人構成傷害。同事,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如果你真能按照四攝法門去做,對方如果還不被你感動的話,那他簡直就是一根木頭了。如果你想擁有更多的朋友,想要他們對你好,你就要修四攝法門。你修了之後,別人一定會對你好。因為,即使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肯定也要被你感化了。攝受眾生供養,是要以四攝法門去攝受眾生,利益眾生。
(4)代眾生苦供養:需要有同體大悲的精神,把眾生和自己看作是一體的。眾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某人做手術急需用錢,還差兩百元錢才住得進醫院。眼看病人生命垂危,這時我們要毫不猶豫地主動去幫助他,把錢拿出來,讓他先住進醫院。假如他需要輸血,別人的血型與他的血型不吻合,恰好病人的血型與你相同;這時,病人的生死就是自己的生死。為了搶救病人的生命,你馬上把自己身上的血液輸給他。他的病就是我的病,他的病好了,你應該為他的康復感到高興、幸福,這就是代眾生苦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像這樣的例子很多,眾生受苦的現象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地講了。
(5)勤修善根供養:學佛修行要勤修善根。也就是要眾善奉行,善的內容很多:如三歸、修止觀、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四攝、拜佛、禮佛、忏悔、放生……。這些都是勤修善根的內容,修善根供養不是今天修了,過幾天再去修,而是要一直堅持的做下去。
(6)不捨菩薩業供養:學佛,首先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在修學中,不能半途而廢。不捨,就是不要捨離。發了菩提心之後,不要捨棄,離開菩薩道的修行。菩提心,是一種自覺覺他心,學習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佛過程是‘自覺',學習佛陀的度眾生精神和行為是‘覺他'。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能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方便善巧的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使自己和大家都可以離苦得樂。
行菩薩道也屬於法供養。法施的功德很大,這個問題《金剛經》中講得非常清楚。在坐的人讀過《金剛經》的請舉手。我看還不少,但也不多。《金剛經》裡常說:你用許多的七寶去布施,但比起你讀誦《金剛經》,或者能夠給別人解說《金剛經》的功德,那簡直差得太遠、太遠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財布施跟法布施相比,財布施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就像別人有困難,經濟上需要幫助,我給他一百塊、一千塊、一萬塊,但也會用完,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呢,我給他財物未必就是好事。有時候他沒有錢還很幸福,錢多了反而不幸福。如社會上許多的夫妻,沒錢的時候雙方感情很好,生活地也很開心。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後,家裡的收入增多,結果家庭開始不和諧了。男的嘛在外面有外遇,或者女方有外遇,結果本來一個幸福的家庭,因為錢多了,反而鬧得不可開交。所以有錢不一定能夠幸福,錢僅僅是幸福的一個成份,不是全部,它不是人生的一切。
所以佛法裡講財布施供養,不及法布施供養功德大。法布施,就像我教你一種謀生的方式,比起直接給你一、二十塊錢,它的好處要大得多。因為,我教給你一種謀生的方法,你學到手藝後,可以從中得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錢。如果我能給你一種幸福之道,把佛法傳授給你,使你遠離憂愁、煩惱和痛苦,使你的生活幸福;生活得充實、愉快、安樂。由此可見,使人終生受用不盡和幸福的,並不是錢,而是佛法。所以說法供養比財供養的功德要大得多。
(7)不離菩提心供養: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學佛的人,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發心以後,我們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剎那離開自己的發心,這樣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的增長起來,直到成就無上菩提,功德圓滿。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大概就是說明這種道理。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俱胝、那由他、迦羅、算、數、喻、優波尼沙陀,都是極大極大數目的名稱。這裡通過一些比喻的方式,要解釋起來很費勁。普賢菩薩向法會的聽眾說到:善男子呀!你們要曉得像前邊所說的種種財物供養,如須彌山那麼大,簡直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多,應該說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養的功德,那就差得太遠、太遠了。就如前邊無量無邊的財物供佛的功德,同法供養一念的功德相比較起來,若是財供養的功德有百分,但還不及法供養一分的功德大。上面一段經文,主要是通過一些比喻的方式,告訴我們財供養的功德,大了又大,法供養的功德是不可以用數目來比較的。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為什麼法供養的功德比財供養的功德大呢?原因是‘以諸如來尊重法故'。這就告訴我們,因為一切的佛,都是尊重佛法的,如來都尊重法,我們更要尊重法。法,在佛法裡的地位是最高的,佛是由法而出生的。因為有了法,佛體驗到了法,證到法,所以才成佛。佛是從哪裡來的?佛是從依法修行中來的。如果我們行菩薩道,學佛的人,能夠依法修行,依法度眾生,這種供養才是真正供養如來。反過來說,你光是給些好吃的東西去供佛,這種供養永遠都不是最好的供養,真正的供養如來是法而不是物,佛並不稀奇我們好吃的東西。那你說,我以後就不給佛上供了。不是的,供還是要上的。前面剛說過,上供可以培植我們的福德,同時也可以克服我們的悭貪、吝啬、小氣,上供也是修行的一個方面。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內容跟前面一樣,不管是修財供養也好,修法供養也好,真正的供養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是長時間的,盡未來際的。
第六章、忏悔業障願
復次,善男子!言忏除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忏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困擾人生的重要因素
這是普賢的第四個大願:‘忏悔業障'。忏悔在修學佛法中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由於無明、貪嗔癡的原因,使我們造下了種種的罪業,這些罪業招感的果報,造成我們修行的障礙。我們要忏悔的障礙有三種:一是煩惱障,二是業障,三是報障。
(1)煩惱障,主要包括貪心、嗔恨心、愚癡、我慢、嫉妒……,這些煩惱阻礙我們去修行。因為有貪心,使人造罪業。貪心使人心不得安寧。你要打坐,因有貪心,總想著你貪著的東西。有時想著那筆錢還沒有賺,你想得到的那樣東西,還沒有搞到手,所追求的某件事還沒有實現。貪心影響修行。嗔,是記恨心,一個人記恨心重也很難修行。一個人如果嗔恨心重,假如你跟人家吵架之後,時時處於一種記恨、無明火、想報復,處於這種心理矛盾中,打坐時,你能坐得下去嗎?坐不下去的,因為你的內心有煩惱不平靜。愚癡,就是缺乏智慧,不明白事理,也是修行的一種最大的障礙。如有人聽佛法怎麼也聽不懂,看經教怎麼也看不進去,根基太鈍,這種人是很難修行的。懈怠,是懶惰、放縱自己,打坐時,瞌睡一來,腿有點麻了、酸了、就想睡覺算了,明天再修吧!還有的人放縱自己,克制力差,經不起外界環境的干擾和刺激,見別人玩得開心就放縱自己。如不分時間的看電視、跳舞、天天搓麻將。時間長了就養成一種習慣,想改也改不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能隨便放縱自己,要把心收回來,不去執著哪些對我們修行沒有利益的事情,這樣呢?你打坐、念佛的時候,妄念就會減少。
(2)業障,在佛教的理論中,業,是極為重要的核心概念。業,是梵語羯摩的意譯,從身口意產生。身業,指人的行為或行動;口業,指人的語言表達;意業,指人的思想、意志或心理活動。人從身口意業發生各種行為之後,會折射成影子,變為一種潛在的力量。影響著未來生命的發展。
我們無始以來,做下許多不應該做的事,造下了許多的業力。如我想打坐,但是身體有病,患有腰腿痛疼的毛病,經常臥床不起,三天兩頭往醫院裡跑,這是業障。有的人,家庭經濟十分困難,想修行,但沒有時間,為了謀生,一天到晚,拼命地去打工養家糊口,這也是修行的業障。業障就是障礙。有的人,經濟條件也好,人又十分聰明,但他不信佛法,或者生在聞不到佛法的地方,根本不知道世間上有佛法的存在,永遠也聞不到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名號,他沒有機會接觸佛法,他沒有機會接受佛法的沐浴、洗禮,接受佛光的普照。在我們整個世界五十幾億人口中,能夠聞到佛法的人,不是很多的。我們今天有機會坐在這裡,聽聞佛法,有機會修學佛法,應該珍惜時間、生命,加倍珍惜佛法!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我們要認真對待,珍惜聞到佛法這份福報!
為什麼有的人能聞到佛法?有的人聞不到佛法呢?這就是業力、業障的原故。比如你想出家修行,但你是家裡唯一的兒女,父母不同意你出家,在你面前要死要活的,你一定要走,他就上吊,看你往哪兒走?這個家你就出不成了。這是業障。但是也有很多的父母送子出家修行。像我吧!從小就生在一個信仰佛教的家庭裡邊。十幾歲就出家了,一點障礙也沒有。我不知不覺的來到這個世界上,我來到這個世界,好像就是為了出家。反正,我自己還沒有認識佛法,我就出家了。出家時也搞不清楚為什麼要出家?但到時候,就出家了。起先也不知道出家的好處;後來學了佛,才知道佛法原來是這麼的好。
我們在學修佛法中,不管遇到任何障礙,不要去埋怨、責怪客觀環境和其他人,我們要反觀自己,想到障礙的出現是自己過去造下的業障,在佛陀的面前誠心忏悔。修行碰到人和環境對自己不利時,應這樣去想,不是別人的錯,而是自己業力的錯;不是環境不好,而是自己的業力不好。需要甘心地去承受,然後想方設法改善它。
(3)報障,因為一個人有了煩惱,就會造下種種的罪業,造了罪業之後,就要受到報應。因為造下的罪業,就像種子一樣,種在你自己的生命裡邊,時候到了,就要受到報應。那有的人說,我看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人,有的人干了許多的壞事,為什麼他還活地那樣好;有的人做了許多的好事,為什麼他處處都不得意呢?那你說這是為什麼呀?不是不報,是時候沒到。你看農民春天把種子播到地裡,到了秋天才能收獲。所以,干的壞事好事不是馬上就有結果的,要等待因緣。
業與果報
佛教的因果報應,它強調因緣。因,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因素,緣就是事物發展的外在條件。舉個例子來說:如我們把稻種,放在倉庫裡,種子能不能開花、抽穗、結果呢?那是不能的。這些種子,必須要有適合它生存的條件,它才有生命力。如果種子離開了陽光、土壤、水份、氣溫、肥料、人工管理這些條件,它就不能開花、結果。因果報應也是一樣,你做了好事,或是壞事,沒有得到報應,是因為條件、因緣還沒成熟;條件成熟了,遲早是要報應的。報應在佛教裡有幾種情況:有現報,現在就受報;有生報,來生才能報應,我們看不見;後報,可能要幾十生、幾百、幾千、甚至幾萬生才能受報;還有不定報,是說受報沒有一定的時間。
業,又有定業和不定業。定業,是必然要報應的;不定業,是說這種報應沒有一定,可能受報,也可能不受。我們怎樣去區分定業和不定業呢?所謂定業:是我們故意、有心造下的業。例如某人,故意起心殺一個人,這種業就是定業;相反,一個人無意踩死螞蟻,或蟲子,雖然,他傷害了一條性命,但他不是故意,不是有心殺死它們,這種業就叫不定業。這種情況以後可能會受報,也可能不會遭到果報。
另外定不定業,也從忏不忏悔說明。比如你做了某件對不起人家的事,傷害了他人,要是你不感到慚愧、內疚、自責,一點悔改的心都沒有,那你做的壞事,就會貯藏在自己的生命(阿賴耶識)裡邊,這樣業力的因緣成熟以後,將來一定會受到果報。就像你傷害了別人,在人家的面前一點歉意都不表示,對方一定會懷恨在心,將來有機會肯定要報復你。反過來說,如果你傷害了別人,感到非常後悔,主動去向人家賠禮道歉,求得別人的諒解,對方如果氣消了,他就不會恨你,報復你。這樣的話,你的業力也就消除了。所以,我們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以後,要發自內心的譴責自己,誠心忏悔自己的罪業。不然,你的罪業就消除不了。所以,忏悔業障是重要的修行。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
忏悔的意思是什麼呢?忏,是忏除過去所犯的罪。悔、是後悔,改過自新。忏悔是對自己所犯的錯誤,生起悔過心理,痛改前非,保證不要再犯第二次了。忏悔,並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門,像基督教、***教都講究忏悔。***也講批評與自我批評。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教他們講忏悔,他們向誰忏悔呢?是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寬恕、饒恕。主寬恕了你,你的罪業也就消除了。佛教的忏悔主要是對大眾,對自己,雖然有時也在佛的面前,但主要是自我譴責。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佛陀在佛經裡說過:有兩種人在修學佛法上能有成就,第一種是能如法如律的去修行、生活,不會犯罪;第二種人是犯罪之後能忏悔。一個人有缺點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沒有悔過之心,這種人才是最可怕的。當我們犯了錯誤之後,一定要誠心忏悔,痛改前非,這樣在修學佛法上才能有成就。
我們平常的人,都知道把我們生活的環境衛生,打掃干淨。但沒有注意去打掃,清洗自己不良的行為,沒有想到去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由於無始以來,我們有很多的煩惱,造下了很多的罪業,我們的人格被貪嗔癡污染得一塌糊塗;如果我們不用‘忏悔',去打掃清洗自己被罪業污染的人格,那我們的人格是一個什麼樣子呢?就像一件十分漂亮美觀的時裝,這件衣服本來是很干淨的,如果穿髒了也不洗,過幾天拿出來再穿,時間長了,已經髒得不能再髒、臭得不能再臭了;然後就這樣一直穿下去,一次也不洗。你想這件衣服會是一個什麼樣呢?我們的人格也像一件新衣服一樣,本來是很干淨的,因為有了貪嗔癡的原因,我們犯下了許多的罪業。這些罪業,把我們的人格染污了。因此,我們現在學習了普賢菩薩的第四個大願‘忏悔業障',使我們懂得用佛法的忏悔法門,去清除自己心靈上的污垢,使我們的人格恢復到本來的面目,這樣我們才能夠成佛!
由貪嗔癡造諸罪業
‘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普賢菩薩想著自己(當然也包括我們在內)在過去無窮無盡的劫數,一直到現在,由於貪嗔癡煩惱,造下了身口意業。諸,是包括所有的一切惡業,不可以用數目來計算的。佛教裡把貪嗔癡叫三種不善,因為人類的一切不良行為,世界上充滿著各種各樣的罪業,大到整個世界的戰爭,以及殺人放火、偷盜搶劫、謀財害命;小至撒謊騙人、相互勾心斗角、面和心不和、相互利用、賣東西以假亂真、短斤少兩……,這一切丑惡現象的存在,都是由於人的貪嗔癡三種不善造成的。
貪心會使我們殺生,見錢眼開,自己沒錢花,見人家很有錢,日子過得比你好,出手比你闊氣大方,覺得自己活得不風光,趕不上他人,於是圖財害命,起心殺人,造下殺業。另一種人十分富有,錢財用不完,今天吃雞,明天吃鴨,後天吃蛇,蛇以後會被他吃成受保護的動物。這種人吃來吃去,不知吃什麼才合他的口味。結果許多無辜眾生的性命,不幸倒在他在嘴下。這種人貪著一時的口福,傷害了許多無辜眾生的性命,到頭來得了肥胖症、動脈血管硬化、高血壓等等症,錢沒有用完,折福短命!因此,我奉勸諸君,嘴下留情,以免自害害他。
貪心還表現在另一種人身上,如某個男性貪著美色,見那個女的長得漂亮可愛,就去追求人家、想去占有她,如果遭到女方的拒絕,或者這人已經有男朋友了,於是就去強奸、或是毀容,毀了別人的身子或是容貌,社會上這種例子很普遍。所以貪心既害自己也害別人。貪心也是罪惡的根源,如像社會上一些黨政領導干部,利用手中的職權玩弄女人、貪污金錢、結果貪心把烏紗帽給丟了,貪心把自己送上斷頭台。所以,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如果貪心不除,那我們學佛就沒有多大的意義。
嗔心對於我們學佛的人來講,也是十分有害的。嗔心會使人失去理智,如為了一件小事,雙方爭執起來,互不相讓,以至於矛盾激化而大打出手,打著打著,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嗔恨心重,使人犯下殺人罪業,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個男的,剛剛發到工資,幾個朋友大家在一起聊天喝灑,本來大家玩得很開心,突然有人提議打麻將,但這個人起先站在一邊看,沒有參加打。後來看見有個人接連摸了幾把,一下就贏了幾百塊,見那人得意高興的樣子,由於嫉妒心的慫恿,自己心裡不服氣,這人打麻將的技術不如自己能贏錢,我上去打幾把給他瞧瞧。結果手氣不好,一個月的工資,不一會兒就鑽進別人的口袋裡邊去了。帶著一把無名火回到家裡,在妻子面前交不了差,正在妻子唠叨、吵得心煩的時候,家裡的一條小狗見男主人回來,本來是上前親近他、表示歡迎主人的到來。沒想到主人拿它出氣,用力一腳把這條小狗給踢死了。嗔心使我們去亂殺無辜,嗔恨心會產生妄語、邪YIN、偷盜……,這裡就不一一講了。
總而言之,如果人類的貪嗔癡存在一天,人類一天就得不到安寧。有的人說,現在國家很窮啊,世界上有很多人吃不飽飯呀,所以有很多人去犯法,如果哪一天富起來了,犯罪現象就會減少了。其實不然,富起來也會有人犯罪,因為人有貪嗔癡,即使社會進步了,國家富強了,犯罪現象也還是不能免。像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歐洲那些國家的人都很富,但他們國家犯罪的人也不少,所以不在錢多錢少的問題上,而是在世界上的人,他有沒有一顆健康的心靈和一種健康的心態,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因為有了貪嗔癡,造下的罪業到底有多少呢?下面說出來,要注意,不要把你們在坐的人嚇得暈過去,那就麻煩了。‘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們無始以來造下的罪業無量無邊,好在所犯下的罪業沒有實質和形相,如果有的話,整個虛空和宇宙都容納不下我們的罪業。
我們是什麼人呢?我們都是罪人。我們的罪業很多,所以基督教有‘原罪說'。那有的人會說:我這一生,自懂事以來,對人一直很好,從來沒有干過什麼壞事,包括一些學佛的人,也有這樣說的。可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他會發現自己經常都在造罪。《地藏經》中說:‘閻浮提的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我們一天到晚有多少不好的念頭,你們有誰統計過嗎?有人說:只要心好就行了。可是,什麼叫心好?好的標准是什麼?一個人的心一天到晚,有多長時間是好的?你能搞得清楚嗎?其實,我們一天到晚有意無意中不知傷害過多少人,不知不覺犯下許多罪業了。
如何忏悔
我們無始以來造下的無數罪業,下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該如何忏悔業障。‘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數,諸佛菩薩眾前,誠心忏悔,後不復造,恆住淨界,一切功德'。從前我所造成的惡業,周遍法界,現在我用清淨的三業,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誠心忏悔自己犯下的罪業,以後永遠不再造惡業,永遠守住在清淨戒律的一切功德上。那麼,無始所積累的罪業,都可以消除了。
不過,忏悔的效果有好有壞,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很對不起別人的事,隨便說兩句道歉的話,嘴巴在向別人道歉,心裡沒有自責、改過、痛恨自己的願望,那麼這種忏悔的效果就很差,你的罪過也許就消除不了。相反,如果你在忏悔時,有一顆十分虔誠的心,你對這件事感到非常的後悔,埋怨自己當初不應該那樣去做,心裡感到難受。忏悔時甚至能夠痛哭流涕,這樣去忏悔,效果就好,你的罪過才能消除。真正的忏悔就是表現在身口意三業上,就是說忏悔時我的思想、語言、行為三者高度集中起來,包括渾身的每一個毛孔都有悔罪的表現,這才是清淨的三業忏悔。
佛教的忏悔方法大體有三種:
第一種是作法忏:僧團每半個月做一次布薩,這是僧伽自新的會議。在會上,把你半月以來,做了哪些不應該做的事,一一說出來,作自我批評,求得大家的原諒,達到消除業力的效果。僧團的這種忏悔,有一套很嚴格的規定,根據你犯罪的大小,多少來看,看你犯的是哪一種罪,你必須對著多少人的面前講,如有的要對十個人忏悔,有的要對二十個人,甚至更多的人面前去忏悔。僧團每隔半個月,僧人要作一次這樣的忏悔,這種忏悔叫作法忏。
第二種叫取相忏:通過拜忏,如拜水忏、拜梁皇忏,通過拜忏之後,你的心才能清淨、安樂、輕松,不然,你心裡老是一個負擔,罪業的包袱沒有放下,心情就會沉重。現在社會上有的人,把古代祖師制定流傳下來的那些忏悔法,拿去替別人忏悔,利用這種方法賺錢,要是古代祖師看見一定要痛哭流涕的。其實,忏悔本身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別人忏悔。我也念那些三昧水忏,經常把這種忏悔作為自己的功課去誦,每次念的時候,還是有些感動的,覺得自己無始以來真是造下不少的罪業,忏悔之後,感覺特別的好。
第三種叫實相忏:觀罪業本空,罪業也是因緣所生,並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罪;但是你們不要以為觀罪業本空,我造罪業多少也無所謂,反正罪是空的,我可以繼續造罪,但是果報是空還是不空呢?你肚子餓了,你還是要吃飯,肚子痛了,難受的是你,而不是別人。實相忏是以觀空著手,是一種很高的修忏悔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如能體會罪業的實相本空,我也本空,罪也是空,你造下的罪業也就消失了。但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達不到,所以還是從作法忏、取相忏下手。所以‘誠心忏悔,後不復造'。是誠心忏悔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業,以後永遠不再造惡業。
‘恆住淨戒一切功德'。要永遠持戒,守住在清淨戒律的一切功德上。佛教對一般歸依弟子持戒要求是五戒十善。具足戒的條件和要求就更高,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348條。五戒十善作為我們佛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修學佛法首先要從持戒下手,通過持戒,我們知道哪些事情我們該去做,哪一些事情我們不應該做。通過持戒分清善惡,去惡從善,用戒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使我們的人格趨向完善。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忏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忏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話告訴我們,忏悔不是一天兩天,而是要不斷的忏悔,盡未來的忏悔。眾生的業,煩惱不會窮盡,所以我的忏悔,也不會窮盡。忏悔的念頭一個接著一個,永遠沒有間斷。用身口意清淨的三業,不知疲倦,厭煩。至誠懇切的修忏悔。
大家要記住,在我們的修行中,要經常忏悔,這樣才使我們有一個清淨的人格,才能使你在修學佛法上有所成就。今天時間不早了,就暫講到這裡。合掌,跟我回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第七章、隨喜功德願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智,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捨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隨喜、不嫉妒
隨、是跟隨、依順、不違背的意思。喜、是歡喜、不恨、不討厭意思。什麼叫隨喜功德呢?凡是別人得到利益,或做了好事,不論大小,不管是看見,或是聽到的,哪怕一絲一毫,如像是自己跟隨他人同做一樣,表示由衷的歡喜,贊歎。如看到別人給希望工程、寺廟捐獻了一萬塊錢,雖然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捐獻,但如果你從內心為他人的這種行為,表示贊歎,感到高興、歡喜;既使你沒有出一分錢,但是你所得到的功德,跟這個做好事的人,所得到功德是一樣大的。隨喜功德,成本非常低,效益非常大。
有人說,這種功德劃得來,反正我又沒有花一分錢,只是高興一下,這有什麼難的?其實,事情並非這樣簡單。對於一個嫉妒心較重的人來說,恐怕難以做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通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如兩家人,在兩對門開了兩家飯館,看見對門顧客多,生意興隆,一天到晚進出顧客量大,但自己這邊的生意十分清淡,一天到晚守在那裡,自然會生起嫉妒,巴不得這個飯店早一天搬走,或是把他的廚師奪過來。還有的人,自己個兒生得矮小,皮膚又黑,天生一付不引人注目的容貌,老大不小的還找不到女朋友,一次戀愛也沒有談過。相反,對門鄰居家的一位小伙子,身體高大魁武,長得英俊,一表人材,只見那些漂亮的姑娘,成天圍繞在他的身邊轉來轉去,有說有笑,就是沒有一個女孩子對他笑笑。那你說,這個人會為別人高興地起來嗎?我看,很難做到,是不是?所以嫉妒心是修行隨喜功德最大的障礙。
嫉妒心重不能隨喜的例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這裡就不再多說。作為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講,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對別人所做的一切好事,或取得的成就,我們要表示由衷地歡喜,不要說風涼話去打擊別人做好事的積極性,要說贊歎語,使人家高興。如別人有錢,出一萬元修廟、架橋、鋪路什麼的,你可以盡自己的能力,出上十元、五元表示隨喜。我們要學會一種隨喜的心態,修學隨喜功德在佛法中是很重要的。
以佛陀為榜樣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修隨喜的功德。首先對佛菩薩所有的善行,和一切功德我們表示隨喜,諸佛如來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諸佛如來,不是一尊佛、二尊佛,而是整個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他們所做的一切善事和功德,都是我們修學隨喜的物件。諸佛菩薩到底有哪些功德呢?普賢菩薩告訴了我們:‘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諸佛如來之所以成佛,是從最初發心開始修成的。佛陀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普通人經過修行而成佛的。
佛教裡有這樣的一句話:‘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勒'。是說釋迦牟尼佛不是生下來就是佛,彌勒菩薩也不是憑白無故就成為菩薩。佛祖釋迦牟尼,原先跟我們一樣也是凡人。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他是他們的太子。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二十說:他的母親回娘家,路過蘭毗尼園的時候,手扶無憂樹枝休息時,忽然從右肋生下了他。長大後,像凡人一樣娶妻生子,過著世俗生活。從有關史籍上可以知道,他在修道中遍訪了當時印度著名的宗教師,最後才摸索出一條解脫人生痛苦的大道,佛陀不是生下來,馬上就覺悟成佛的。釋迦牟尼這個名字,也是後世佛教徒對他的尊稱。釋迦,是指釋迦族,牟尼是聖者或賢人的意思。合起來的意思是‘釋迦族中的聖者'。他的真實名字叫悉達多。
悉達多太子早年的生活很幸福美滿,擁有權力、財富,在他十七歲那年,娶了美麗的耶輸陀羅公主為妻;她是鄰國天臂城主善覺王的長女,窈窕的姿態,像初春的柳絮,秀美的嬌容。英俊的太子,美貌的公主,就這樣結下了美好的姻緣。生下一個可愛的兒子,名叫羅候羅。有一天,悉達多太子突然拋棄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出家修行去了。關於他出家的年齡,一般資料也不明確。據研究者考證,有的說十九歲,有的說二十九歲。總之出家時很年輕就是了。也許有人會問,他既然生活得這樣美滿幸福,為什麼還要出家呢?這個問題說來話長,要把它講清楚,《普賢行願品》要講得時間就不夠了,這裡不再多講。
這裡給大家介紹悉達多修行、證悟的一些經過。他的父母知道悉達多決意出家修行,都十分傷心、難過,想了許多的辦法勸阻,都沒有改變他出家的決心。只好悄悄派僑陳如等五人跟隨他,服侍他,盡到父母最後的心意。
太子出家成了沙門,托著要飯的食缽,步行向王捨城走去。到了城郊,先沒有進城,而是在附近的靈鹫山上找到一處巖洞,作為修道和暫時棲身之地。後來,他又離開那裡,四方行腳,尋師訪道,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這六年的生活經歷,是相當困苦的。經文中說:‘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有一次,在尼蓮禅河洗澡,因身體虛弱,洗完澡後連爬上河岸的氣力都沒有了。對六年的苦修結果,他很不滿意,覺得根本沒有證悟真理。最後,他來到尼蓮禅河畔的一棵大畢波羅樹下,這畢波羅樹是梵文的音譯,漢文佛經上還將它譯為‘阿沛多羅樹',‘貝多樹',‘阿輸陀樹'等,都是根據梵文語言而譯的。還有的經文將它稱作廣為人知的名字,即是‘菩提樹'。為什麼叫它‘菩提樹'呢?‘菩提'是梵文的音譯,意為覺悟、智慧,後來專指對佛教真理的覺悟。因為釋迦牟尼在這棵樹證得菩提,覺悟真理。此樹因沾聖人之光,被稱為‘菩提樹'。原來的樹名在中國反而少為人知。
菩提樹是一種熱帶的常綠喬木,樹籽堅硬圓潤,可作念珠;樹葉是橢圓形的,葉片非常闊大,樹干呈黃白色,異常的高大粗壯。悉達多在這棵樹下鋪上一束軟草,披上坐具作為坐墊,然後以盤腿的姿勢坐下來,即‘結跏趺坐'。並立下大誓願說:‘不成正覺,不起此座'!由此靜靜地進入了悟道的沉思。
悉達多在菩提樹下究竟坐了多長時間才悟道呢?經典上說法不一,有的說是七天七夜,有的說四十九天,這個問題不是我們這裡研討的范圍。最後一天的淩晨,他突然抬頭望見天上的啟明星,心中頓時大徹大悟。這就是佛經上常說的:‘釋迦尊者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覺悟後的太子,被人們尊稱為‘佛陀',也就是‘覺者'的意思。
佛陀覺悟的是什麼呢?佛陀初轉***時,向五比丘講述了他所領悟的生命的秘密。這就是十二緣生的因果法則的規律。這個內容,是佛陀七天七夜中沉思的主要成果。因為,他破譯了生命和宇宙的奧秘,突破了人的理性和思維極限,飛躍到佛的境界。所以,佛也是人修來的。從佛陀出家、修行、證悟,給我們一個什麼樣的啟示呢?佛陀既然是人修成的,那麼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只要修行,也是能夠成佛的。禅宗裡有的學禅的人,去問祖師,什麼是佛?回答:‘你就是佛'!你們在坐的人敢不敢承認自己是佛啊?如果你不敢承認自己是佛,你離佛道就遠了。《大本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就是說人人都有成佛的潛能。人人都有成佛的資格,禅宗非常重視這一點。
‘從初發心,為一切智'。佛陀從最初發心修學佛法的時候,就是為了成就一切智。什麼叫一切智呢?就是佛陀所成就的一切智慧。佛,是覺悟者或智者,它是梵文的音譯。不過佛教中所謂的覺悟,它與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是指一種特殊的智慧或覺悟。不是世間一般人的聰明才智可比的,而是指具有斷除煩惱和痛苦,證得的智慧,佛教專稱這種智慧叫般若智。佛陀就是徹底、圓滿、擁有般若智的覺悟者。佛陀跟凡人不同的最大特點是什麼呢?就是證悟了宇宙人生真相,解脫人生一切的困惑和煩惱。
‘為一切智'就是修道成佛,成就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從哪裡來的呢?普賢菩薩說:‘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要想成佛,就要精進修福修慧。佛有二種功德達到圓滿,就是福慧達到圓滿。我們稱佛為兩足尊,就是福德和智慧達到了圓滿。反過來講,我們的智慧修得怎麼樣呢?佛陀成就的智慧,我們尚未開發;至於福德呢?每一個人肯定都有,只是多少的問題。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做過一些善事。福德在修學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壽命長、家庭和睦、事業有成、兒女孝順、人緣好、臨命終時死得安祥……這些都是修福德,得到福報的具體的體現。但是世界上的人,不管你當官,還是百萬富翁,擁有的福報都是很有限的。而只有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圓滿的。但佛陀的功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打開經書能看到許多這樣的故事:地髒了,佛陀也會去掃地,看到老比丘老眼昏花,穿針縫衣服眼睛看不清,佛陀幫他穿針縫衣。老比丘感動地說:我不敢勞累您!佛陀說:‘我也要修福報的,我能成佛,就是無始以來我非常重視福報的積累。雖然我已成佛了,但還得繼續修福報'。這就是說一個人的命運的好壞,福份的大小,是靠自己無始以來,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佛陀這樣的聖人都要修福,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之人,更應該向佛學習,勤種福報的善根!
社會上有的人福報很大,有許多的人很有錢,只懂得吃喝玩樂,享受福報。有的人只懂得拼死地去掙錢、拼命的去享福。不懂得做好事,也不知道一個人的福是有限的。就像銀行的存款一樣,你只知道往外面取,不知往裡面存,時間長了,再多的錢也會被你取光的,福報的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要惜福。要懂得修福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的福報享完以後,他就會提前死。佛教講人的死有三種:一是福盡死,壽命沒到,但你的福報享完了。二是壽盡死,壽命到盡頭他就死了。三是橫死,就是意外的車禍傷亡。我們講諸佛從最初發心開始修福報和智慧,甚至為了修福報,諸佛不惜獻出他們自己的生命。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佛陀的成就不是一生修來的,也不是幾十年就能修成佛的。佛陀的成佛到底要經過多長時間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佛剎,前面已經講過,這個道理很難理解,現在,再講一下。佛剎就是佛的世界,佛的國土。我們把佛的國土剖析成微塵,這個微塵就像一個一個非常小的元素,然後每一個元素比作一劫。在每一個劫裡邊,佛捨棄了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頭目手足。
佛陀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有一次,他在山上看見一只母老虎守在三只小老虎身邊。天正下著大雪,已經下了好幾天的大雪,山林裡的動物都躲進自己的洞裡,老虎找不到東西吃,母老虎沒有奶水喂小老虎,眼看這幾只小老虎快餓死了。佛陀為了救活這幾只老虎,就把自己身上的肉用刀割下來,拿去喂虎。
有一生,佛陀做國王的時候,天人為了考驗他行菩薩道的道心,故意變做一只老鷹,追捕著一只小鳥。那只小鳥飛到王宮裡,就躲進國王的袖子裡邊去了。老鷹抓不到小鳥,開口說話:‘請您把小鳥還給我,因為我肚子餓,小鳥是我的食物,還是把它還給我吧'?佛陀說:‘它跑到我這裡來是為了避開你的追殺,我只能盡力去保護它,我不能把它給你'。老鷹說:‘你既然這樣慈悲它,你也應該慈悲慈悲我呀。你救了它的命,就意味著奪去我的一頓美餐'!。佛陀對它說:‘那你想怎樣呢?'老鷹說:‘既然我吃不成它,就在你身上割一塊相當於小鳥重量的肉還給我吃,這樣才可以。'佛陀毫不猶豫,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滿足了老鷹的要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就是這樣行菩薩道的。
還有一生,佛陀作為仙人在雪山上修行。有位天人現羅剎相,來到仙人面前,宣稱他曾經聽過佛陀說法。仙人就向他求教佛法,羅剎說:‘如果你想從我這裡得到佛法,我當然可以告訴你。不過,我有一個條件,你必須答應我,否則,我就不會告訴你。'仙人說:‘你有什麼要求,你盡管說吧?'羅剎說:‘你必須用你的身命來供養我,我要吃你的肉。'佛陀馬上答應了天人的要求,後來天人就把佛法告訴了他。佛陀為了求佛法在因地時,不惜自己的頭、手、足,這種例子是非常多的。佛陀的這種行為,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捨身為法'。為了追求佛法,得到真理,捨去自己的身體和性命。
捨身為法,對於一般修道的來講,簡直難以想像和做到。但作為釋迦牟尼來說,他是怎樣看等這個問題呢?他說:我無始以來,生命的時間對於我來說,那簡直是太長太長了。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浪費了多少生命。現在為了尋求真理,得到真理,為自己、為眾生的解脫利益,雖然死得痛苦一些,但是死得有意義,死得有價值!孔夫子也曾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能聽到真理,晚上死了也值得。
為了尋求真理,面對涉及到自己生命安全的時候,是很難取捨的,‘為法忘身'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別人沒有錢,你可以或多或少的拿一些錢給他。假如他要電視,你讓他搬去就是了。這些東西對你的身體,性命不會構成傷害和威脅。但如果有人,需要換心髒,才能保住生命,要你把心挖給他,那你捨得把心挖出來嗎?我看一般的人是難以做到的。因為電視機搬走了,還可以再買一個,反正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嘛。但是一個人只有唯一的一顆心,如果把心拿給你,他就沒法活。那你肯定會這樣說,有錢的什麼東西都能夠買得到,但唯獨用錢買不到心髒。你的這個要求我不能滿足你。這個就難以做到對嗎?但是作為我們每一個學佛,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就要向佛學習!佛能捨身為法,佛能做到,我們也應該去學習。
菩薩道的修行的具體內容:是六波羅密。波羅密不是指那種香甜,好吃的水果鳳梨。佛教中所講的波羅密,是指修行的六度法門。波羅密是梵文,翻譯成中文,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能使我們度過生死的痛苦,然後到達成佛的彼岸。六度法門的具體修行的內容是: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忍辱,四是精進,五是禅定,六是般若智慧。
因為菩薩在因地的修行過程,堅持不懈地修六度法門,所以‘證入種種菩薩智地'。菩薩地,是把菩薩修行的過程分為十地。這十地的名稱依次是: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十地在佛法的修行中,它的果位非常高,這些都要通過修六度後才能得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最高的覺悟,就是成佛了。成佛以後,說法度化眾生,化緣已畢,然後就。後‘分布捨利'。諸佛圓寂後都是火化的。捨利、是佛的身骨形狀,像珍珠那樣圓的,質地有些像水晶,很透明,很堅固,顏色有紅綠黃白幾種顏色。我們北京的佛牙塔,就是牙齒的捨利。佛滅度後把捨利分散給弟子們永遠供養。
捨利是一種寶貝,本師釋迦牟尼佛後,弟子阿難等把他的身體火化後,發現許多許多,明亮堅固的五色珠,這種珠,就叫捨利。佛的許多弟子,大家修造了一座塔,藏放佛的捨利,永遠供養。他們把佛的捨利分布到各個國家,分布到世界的各個地方去。這種捨利,分散在各處寺院去供養,功德非常大的。
供養捨利的意義是什麼呢?也許很多人不一定清楚。佛因為已經了,世界上的眾生,都見不到佛了,所以特地把佛身體的骨頭捨利,留在世界上,後世的佛子們,見了佛的捨利,就像見到佛一樣。供養佛的捨利,就像供養佛一樣。‘所有善根,我皆隨喜'。這兩句經文的意思,是綜上所述的種種功德,對佛所修的一切善法,我都會表示由衷地稱贊和歡喜,並以佛陀為榜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就佛果。
為他人的利益而高興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一切眾生的生命現象在佛教裡歸納為:六趣四生。六趣,是六道輪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四生,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胎生的動物:如人、馬、羊、貓、狗等等,從娘胎肚裡邊生出來的。卵生的動物:如雞、鴨、鵝、各種鳥類,它們的生命是從卵浮化出來的。濕生的眾生:如像、蚊子、蒼蠅、水裡邊的沙蟲等之類的動物,它們是靠濕氣產生。化生:是無中生有,不假物質條件而出生的有情生命。我們隨喜的物件不僅僅是諸佛,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對他們一絲一毫的善舉也要表示隨喜。我們不僅對諸佛菩薩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隨喜,對一切眾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歡喜。
隨喜功德的修習,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見某人把幾萬元錢,拿去為那些貧困山區失學兒童蓋上一所學校,給那些貧窮人家的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學習環境,解決特困生學雜費問題。雖然,你沒有這筆錢去幫助他們,你一分錢也沒有拿出去,但你如果能對他人行為感到由衷地歡喜,贊歎,那你所得的功德也跟他人一樣大。又如當你走在街上,看見某人把地上的西瓜皮撿起來,扔到果皮箱裡。雖然你沒有動手,但你能為他人,生怕別人滑倒,所做的行為表示高興。那麼,你的功德也跟他一樣大。
我們為什麼難以做到隨喜功德呢?原因是嫉妒心、自私心理在作怪。為他人的利益往往高興不起來,主要是我們的心胸太狹窄了。普賢菩薩的第五大願‘隨喜功德',就是對治嫉妒、自私、狹窄心量的最好方法。菩薩道為什麼說難行呢?因為菩薩道的特點是完全犧牲個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成就別人。
見賢思齊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聲聞,是聽聞了佛陀說四谛法門之後,聞法悟道者。聲聞成就四種果位。初果須陀洹,他從人間到天上還來七次,然後才能進入了脫生死;二果斯陀含,他要往來人間一次,最後他才能證得。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就不再來了。四果阿羅漢,徹底斷除煩惱,證得。這是佛教裡講的四果聖人。四果聖人又分為有學、無學。有學,是說功德沒有圓滿,還應該繼續向上修的意思。無學,是說所有應修的功德已經修學圓滿,沒有什麼再應該修學的了。
獨覺,是自己看到花開花落,春去冬來,陰晴圓缺,悲歡離合,生老病死,突然領悟到世界無常,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稱為獨覺。這種人慧根深厚,領悟力強,他在沒有聽聞佛法的情況下,自己能夠覺悟宇宙人生真實,解脫煩惱。所以,佛陀的出世與不出世,客觀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你具備獨覺的這種慧根,你自己也能覺悟。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以上所說佛陀在做菩薩的時候,立志發願度眾生,行菩薩道,證得成佛那廣大圓滿的功德,菩薩所修極難極苦的功德和行為,我都由衷地表示歡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一段經文,也是同前邊忏悔業障末後一段,完全一樣,這裡不再多講。
第八章、請轉***願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陀的最初說法
首先說明一下,什麼叫***?輪,是印度古書上記載的一種輪寶。據說上古時期有轉輪聖王出現於世間,以輪寶征服天下,使國家統一,人民安樂。印度的國家始終處在分裂狀態。當轉輪聖王出現的時候,整個印度就會得到統一。國王靠輪寶去統一國家。這個輪寶飛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的老百姓便歸順於他。這個輪寶非常的厲害!它有點無堅不摧,無戰不勝的味道。它能摧毀一切,降伏一切,一切人見到這個寶,馬上就歸順他。同樣的,佛陀的說法,能夠摧毀世間的邪見,解脫眾生的煩惱,所以用輪寶作比喻,稱佛陀說法為轉***。
佛陀最初的說法,叫初轉***。前文曾經提到,憍陳如等五人最初跟隨悉達多太子出家,當時他用各種苦行折磨自己,苦修六年,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著他。後, 來,沒有得到解脫,反而骨瘦如柴,氣息奄奄。這時,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喝了以後,恢復了精力。當時憍陳如等五人,對此事不理解,認為接受牧羊女的乳糜這件事,足以說明太子已放棄了修道的決心,要走回頭路了。於是他們五人商量了一陣,一同離開了太子,到幾百裡以外的婆羅奈國的鹿野苑去繼續苦修。
後來,悉達多獨自走向菩提樹下修道,證悟成佛後,單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們。憍陳如等人遠遠看見佛祖走來,相約采取一致態度,不站起來向他敬禮,要坐要走,隨他的便吧。他們沒有想到,當佛祖真的走近他們時,這幾個人出於權威的壓力,都不自覺地都站起迎接,並侍奉他。但他們神色很不自然,佛祖看到這局面,才對他們說出:‘汝等莫以小智輕量我道成與不成'。佛陀提出中道主張,使他們悅服,不再生離異之心。
四谛法門
佛陀最初給這五個人說法,初轉***的內容是四谛法門。即苦、集、滅、道四谛法門,這在佛法裡非常重要!整個佛法都沒有離開四谛法門。無論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識、禅宗、淨土宗也好,佛法的整個修行都沒有離開四谛。我們可以這樣說:四谛,是佛法的綱領。所謂谛,有真實的、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種真理。四谛,又稱四聖谛。四聖谛是聖者所證得的真實道理。
一個學佛者從現有生命狀態,一直到改變這種狀態,乃至進入成佛的一種生命狀態,這整個過程,在四谛裡面都給我們講得十分清楚。四谛的內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轉的因果,指苦集二谛。苦,是我們現有的生命狀態;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痛苦和煩惱?原因是從哪裡來的?苦集二谛就解答了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還滅清淨的因果,滅,是,斷煩惱,證真實;道,是八正道,證得的途徑。我們要想把自己變成諸佛菩薩,變成聖人,要想解脫人世間的痛苦和煩惱,那麼應該做些什麼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證得寂滅。
四谛法門的建立,如醫生治病的四個程式。佛陀也是醫生,世間的醫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為一個醫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狀態,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得是哪種病?是頭痛,還是癌症什麼的,必須對病人的病情有一個正確的判斷;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這種病是否能治?如能治好,能把此病治到什麼程度?如果這個人的病已到晚期,無藥可醫,你還拼命去治,到頭來治一陣還是白治。你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醫,對方也花了很多錢治病,結果勞命又傷財,是不是?第四步要對症下藥,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針吃藥、輸液才能把病治好呢?還是要開刀切除病灶什麼的,他的病才能夠治好。不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就成了治標不治本了嗎?
佛陀是治療我們人類身心痛苦最好的良醫。他把我們每個眾生,當作他的病人。當他找到眾生產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谛。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他給眾生開了一個能夠醫治解決病根的良方,這就是滅、道二谛!滅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脫的途徑和歸宿。四谛法門揭示了眾生的病狀(苦谛),病根(集谛),健康的狀況(滅谛),治病的方式(道谛)。從雜染因果到清淨因果;從生死流轉到解脫還滅。
四谛法門,首先是苦谛。苦谛是什麼呢?是說眾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滿著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歷程。記得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精辟地論述了所謂的幸福是相對的,痛苦和不幸是絕對的。這就告訴我們人生的實質是苦,從這一意義出發,佛教依人的感受說有三苦:一、依苦受,說有苦苦,二、依樂受,說有壞苦;三、依捨受,說有行苦。總之,任何感受結果都是苦的。廣大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場。
現在先依苦受談苦苦,此有八種: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開始。十月的住胎,當時是什麼感覺,想必大家都已忘記,但生下來的那一剎那,大家還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嬰兒生下來的時候剛落地時,是呱呱大哭的,這哭聲不知道意味著什麼,是興奮?是難過?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到這世界不適應,不習慣,而發出的哭聲,不過慢慢會習慣了。人的誕生,伴隨著生命的未來,是老病死等痛苦。因為這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誰也不能免除。難怪老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機能減退,神智昏暗,吃不好,睡不香,又常生出許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體會到這種苦處。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任何人也無法逃脫得掉,正所謂‘公道人間唯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世間盡是不平等的事,唯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會因為你是有錢有勢的人,就把你放過了。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後,就與疾病結下了不解之緣!從生至死,有誰沒有生過病?縱然身體再健康的人,頭痛發熱,傷風感冒也是有過的。人類的病五花八門,生病的滋味是苦,沒有哪一個人說;他最喜歡病,生病不苦是樂。古代詩人有許多詠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詩人楊萬裡,曾寫下這樣的詩句:‘誰擬今春樂事濃,依然枉卻一東風,年年不帶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這首詩的意思從字面看,為春逝而傷感。詩人因為憂愁傷感,體弱多病,多少年來都沒有游春賞花的機會,滿以為今年春天可以玩賞一番,飽覽春景之樂,但結果辜負了美麗的春景;多年來不曾有過賞花的眼福,因為不是在愁中無心看花,便在病中無法看花。這首詩說出心裡的愁苦,也道出了身體上的病苦。其實,在座的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經不止一次經歷過這樣的感受。當一個人心情不好,或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面對良辰美景,也是無福消受了。所以說生病是苦。
四、死苦:誰也不願意死,人從落地那天,就向一個古往今來絕對不變的目標邁進。這個目標的終點站,是死亡,是墳墓。誰也不願意死,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遲早總要面對死亡這個現實,那是沒有辦法的事。不管你是總統、是皇帝、抑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說死亡如何痛苦,只想一想,一個有聲有色的人,終有一天要走進墳墓,化做泥土,足以令人無比悲哀了。更何況有很多人,壯志未酬,就已一命嗚呼。像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使千古之後的人們,還為他一掬同情之淚。南朝江淹作過一篇有名的《恨賦》描寫美人高士,極盡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會苦:人的一生中,常常會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厭惡的人和事,本來不想看見的人,卻偏偏要見到,正所謂:怨家路窄,低頭不見,抬頭見。比如說經商,我開了一家服裝店,生意不錯,街對面又開了一家,搶走了不少生意,本來同行多嫉妒,偏要擠到一處來。再如一個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來帶有天敵的味道,由於因緣所限,偏住到一個院子裡,一天到晚吵得雞吠不寧。真是怨憎會苦。
六、愛別離苦:這是指人們與自己所愛的人或事物離別的痛苦。任何一個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經歷過這種痛苦:‘月有陰晴園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與情人、親朋好友、妻兒、父女、故鄉的別離,總是悲傷痛苦的事情。這種依依惜別之情,是文學藝術最常見,也是永恆的話題之一。寫情人之間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此恨綿綿無絕期'啦!這是表現死別之苦。如柳詠《雨霖霖》:‘但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表現生離的詩句。又如李白懷念故鄉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啦!杜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諸如此類的文學作品,從古到今,表現離情別緒的,多得是。愛別離苦可以說它是人生中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悲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你愛上某一個人,人家不愛你;你想買轎車,可是沒有錢,想安電話,想買彩電……但是連吃飯都成問題,這就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愛好,但往往得不到滿足。盡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別。如有的人追求豐衣足食;有的追求名利地位,絞盡腦汁想當官,想擠進官埸;有的人想方設法謀取一個賺錢的職業,使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還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漢武帝。按理說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還有什麼值得追求和不滿足的呢?可是偏偏沒有滿足,還想長生不老,派人到處求取仙丹妙藥,他們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於不老,怕死還是要死,這些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熾盛苦也稱五蘊盛苦、五取蘊苦。這種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綜合,前面所說的七種苦都由此而生。五蘊和合的生命體,像火一樣熾熱地燃燒,心理上,有貪嗔癡等煩惱的擾亂;生理上,地水火風一旦不調,引起病痛,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譬如心情的煩燥不安,苦悶孤獨,空虛無聊,憂傷焦慮……。五蘊熾盛,使得人生充滿著痛苦,正所謂:沒錢痛苦,有錢痛苦,有事沒事也會痛苦。如《紅樓夢》形容賈寶玉的性格有這樣的一句話:‘無故尋愁覓恨'。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過這種感受。這是五蘊熾盛大苦。
苦谛的八苦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生、老、病、死是肉體上,生理上的苦。二、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盛陰苦總結了身心諸苦。由於身心活動都是造業,這又牽連著下一世的痛苦。所以,五盛陰苦不僅是聚集各種痛苦的根源;而且也是痛苦連續不斷,永無止期的根源。
其次,該講到壞苦了:壞苦是依樂受建立的痛苦。因此,壞苦我們一般不易察覺到了。有的人也許會說,人生有苦也有樂,你一下子中獎了,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富翁,出了幾塊錢,買了兩張獎券,換來一輛小轎車,出手十幾萬,我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說是苦呢?但佛法認為這件事的本質也是痛苦的。因為快樂的背後蘊藏著不快樂,有這樣的一句話‘樂極生悲',便是這個道理。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的城裡,有個青年人從外地到西昌打工,到了那裡找不到事情做,正在焦頭爛額的時候,身上還有六元錢,他去買了三張獎券,一下中了頭獎,得到一輛十幾萬的小轎車,他喜出望外!把這輛車賣了十萬零八千元,沒料到錢到手的第二天就被人殺死。此事成了該城電視台的頭條新聞,一時哄動整個西昌城。這是一件十分典型的樂極生悲的活生生的現實。這件事充分地說明,壞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經常發生。
那有的人說,我喜歡跳舞,當那些優美的曲子響起的時候,有一位理想的舞伴跟自己搭檔,使人感到無比的輕松愉快,令人忘卻了一切煩惱。但假如規定你必須每天連續跳上十幾個小時,不讓你歇氣,跳到後來,簡直就要累死,恐怕以後見到舞廳,就會生厭,以後再也不想跳舞了。還有的說,我特別喜愛看電視,尤其是看國際藍球比賽。最令人興奮、激動的是莫過於看世界超級球星,對於一個藍球迷來說,看這樣的比賽,確實令人快樂,但如果規定你一天看上十幾個小時,看到後來,你就會頭昏腦脹,眼睛酸痛。再如我們肚子餓的時候,吃兩個饅頭,感到快樂,假如繼續讓你吃上三個、四個、五個、六個、甚至更多,這時你還快樂得起來嗎?這就不是快樂,而是在受罪了,是不是?
上面所舉的僅僅是生活中的幾個例子,生活中的任何一種快樂,何嘗不都是這樣。如洗澡、親友見面、走的時間長了坐下休息等,這些快樂的特點是:一時間短暫,二把握不好就會引起痛苦。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快樂問題的反思?首先我們要問一問,我們所認為的快樂,它是不是客觀存在的,假如這種快樂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它應該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是快樂的;假如不是這樣的話,足見這種快樂並非客觀的真實。因此通常的所謂快樂,只是因為人有了某種欲望之後,在得到適當滿足的情況下,產生了快樂的感覺。反之,假如沒有某種欲望,讓你去享受某種境界,就不會有快樂的感覺。有時不但不會快樂,還會產生痛苦;在享受的時候,快樂的時間很短暫,時間一長了,就會生起厭倦的感覺;某種物欲的享受培養出來之後,一旦成了嗜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去創造條件,來滿足這種需要,而在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則是痛苦的;人在享受欲望時,總是很難把握好自己,往往會放縱欲望,而縱欲的結果是後患無窮。由此看來,欲望帶來的快樂,實在是苦多樂少,因此佛家稱樂受為壞苦。
第三種叫行苦:行苦是依捨受建立的。行苦本身並不是苦,只是因為人有了錯誤的認識和執著關系,才有了行苦。什麼叫行呢?行,是遷流轉變的意思,是指世間一切因緣和合的現象,都是變化無常,遷流生滅、不遑安住的。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當我們希望自己的生命永恆,就無法去面對絕症和死亡。我們希望事業成功,就無法面對挫折和失敗。我們希望愛情永恆,就無法面對愛人的變心和離去。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恆的,一切都要受到無常的支配。無常的風在不斷地吹,無常的火在不停地燃燒。無常是無始無終的,人有生老病死,生命無常。整個世界、一切事物,也在經歷著成、住、壞、空,周而復始相續變化的過程。在生滅變化不停的時光中,才見冬去,春又來臨,今日花開,明日花謝,美好的事物往往昙花一現。正所謂:‘人生如夢,轉眼百年'。無常的變化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痛苦。
人類面對著這許多的痛苦,如何去改變它呢?其實,人類千百年來的文化、文明,都是在改變人生的痛苦。從原始人的刀耕火種,直到今天高科技的發達,無非是想改變生活狀態,使人類活得幸福快樂。可是當我們仔細想想,現代人存在的痛苦難道比古代人少嗎?相反,現代人的生活,雖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物質生活、居住的環境也發生了飛躍的變化,但卻沒有激發出人的幸福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即是人們的自然需求的產物,物質文明的誘惑力就在於慫恿人自由進取,社會的前進和發展,必然帶來激烈的競爭。為了追求物質享受,實現自我的價值,很多人放縱個人的欲望和意志,結果機遇和成功,必定是少數的。當個人的欲望和追求未能實現時,就會感到痛苦和失落。
在當今國內的社會生活中,鐵飯碗、大鍋飯的打破,許多企業的破產,干部終身制的廢除,無疑使很多的人產生痛苦和危機感。一種普遍的孤獨、失落、彷徨、焦慮的情緒正在滋生和蔓延。為了滿足生命意志的需求和人生的種種欲望,有什麼方法能使我們獲得人生的快樂呢?回答是否定的。叔本華發揮了佛教的意志論和人生苦難的思想,他認為,對於人生來說,所謂的幸福,是意志達到它的目的的狀況,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時受到的壓抑則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暫時的,痛苦是經常的。因為人的追求沒有最後的目標,人的欲望永遠無止境,人生命意志的本質,決定了人生的痛苦和缺陷。人生是悲慘的,因為人生不僅受到生、老、病、死等八苦任意的拋擲,而且還要受到個人意志和欲望的支配。叔本華認為,當意志決定人生時,每一個人都為自己的生存而奮斗,自私自利是人們普遍的行為准則。因此人生猶如戰場,社會就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競爭,彼此壓迫的埸所。憎惡、仇恨、暴力和罪惡就充斥整個世界。
佛法認為要解決人類的痛苦,不能只從外界的環境去尋找原因,如果通過改善外在環境來解決人的痛苦,這只是揚湯止沸的。真正解決人生痛苦的辦法,要從人的生命內在著手,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解決問題。導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集谛。集,是生起痛苦的根本原因,也就是生命內在的無明、煩惱。解決生命內在的無明、煩惱,是解決人生痛苦的根本辦法。這就要進入道谛的修行。
有很多人,往往搞不清楚,道應該怎樣修?對這個問題感到很盲目。有的人以為念幾句佛號,或者念念密宗的咒啊、誦一本經、拜幾拜佛,就是修行了。雖然這也屬於修行的一種方式,但修道遠遠不僅僅如此。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也就是要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行為,改變你的語言。修行,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改造!修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謂的看經書、念佛、拜佛都是為了平常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為人處事,服務於人。可是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卻依然故我,自己的煩惱、不良習氣、為人處事,比起那些沒有學佛的人,好不到那裡去,甚至更差,這算什麼修行啊?人家說你一句,你照樣嗔恨人家。看到美好的事物,你照樣起貪心。該罵的還是照罵,該打的照打,該貪的照貪不誤。這算什麼修行呀?你說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但是在生活中你的貪嗔癡一點兒也不比別人少,這就算不了什麼修行。是不是?我們只有把自己的貪嗔癡,身口意中一切不良的行為濃縮到極小的范圍,或者說捨掉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才談得上修行。
佛陀在初轉***時,說道谛有‘八正道'。道指道路、途徑、方法,所謂的八正道就是八種滅除痛苦,證得的正道。《中阿含經》說八正道指‘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佛教又把八正道稱作‘八聖道',‘八由行',‘八聖道支'等。其具體的內容說起來,實在太多。總之,普賢十大願王的內容,也就是道谛的內容,我們倘能依《普賢行願品》修行,便能斷煩惱,證真實,成就無上佛果。
殷勤勸請 佛陀說法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成等正覺的覺字,本來是覺悟的意思,就是覺悟一切法的智慧。加等正二字,是說這種智慧是沒有邪見、偏廢的智慧。法界是沒有窮盡的,虛空界也是沒有窮盡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剎,都像極微塵那麼的多,在每一個極微塵裡邊,又各有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這種極微塵數廣大佛剎的每一個佛剎裡頭,念念中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的佛陀在成佛。動一個念頭,就有這樣多的佛成佛。還有無量無邊的菩薩,圍繞著一切諸佛。圍繞諸佛干什麼呀?就是為了要勸請一切諸佛,來轉***,說法救度眾生。在無佛出世的情況下,我們有機會請法師、善知識說法,我們的功德也是無量的。
‘而我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請佛轉***不是嘴上說請,心裡沒有表示;也不是心裡想,語言上沒有一個虔誠的表示。不是這樣的。真正的虔誠自己要感覺到整個身心都投入,這就是身口意三業。種種方便,就是想盡辦法,非常熱情的去請轉妙***。請佛陀給我們說法吧!請您不要入涅槃。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時,他觀察了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發現根基太差,他悟道的道理太高深了。他覺得為這個世界上的人說法,他們恐怕不能理解。他就准備入涅槃了。這個時候,色界天的大梵天,就是印度人說的上帝,知道佛陀的想法後,就來到我們人間。他說:‘佛陀啊!請您慈悲、慈悲吧!請您不要入涅槃吧!我們這個世界太黑暗了,太痛苦了,好不容易有一個佛出世,要是您入涅槃後,眾生怎麼辦呢'?他在佛的面前殷勤勸請佛陀說法,救度眾生。最後佛陀慈悲,才答應了他的請求,為眾生說法四十九年。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們要常常勸請一切諸佛、善知識、高僧大德們為眾生說法,勸請他們說法的熱情是不斷的,是要盡未來際的。因為我們只有請佛住世,請轉***,請佛為我們說法,人類才有光明,才有希望。所以請法的功德非常大。普賢菩薩的第六個大願:‘請轉***'就給大家講到這裡。
第九章、請佛住世願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佛陀的住世
世:是世界。住世,是請求佛陀常住在世界上,不要離開娑婆世界。因為只有佛陀留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為眾生講經說法(轉***),我們才能聽聞正法。眾生聽聞正法後,就必然有許多的眾生可以解脫煩惱,出離三界。
我們為什麼要請佛住世呢?原因是諸佛的出世,是非常難得的!要有諸佛出世,才有佛法的住世。有人可能會提出:你剛才在上面才說過:法,是客觀存在的真理,它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出世存在,佛陀不出世它也存在。那麼請佛住世,就可請可不請了,這樣行不行啊?不行的!為什麼呢?因為佛陀不出世的話,我們凡夫之人就沒有認識真理的能力。法,雖然是客觀存在的普遍規律和真理,但如果我們認識不到它的意義和重要性,那它的存在與不存在,又有什麼不一樣呢?因此,只有佛陀的出世,才能指示我們如何認識真理,如何了生脫死和斷除人生痛苦。使我們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我們為什麼要請佛住世呢?原因就在這裡。
佛陀的住世關系到眾生在流轉生死中,能否出離三界。佛陀就像世界的光明,像黑暗中的明燈,像大海的航標燈,像天上的太陽。如果世界沒有太陽出現,那麼,整個世界將是一片黑暗,眾生也就無法生存。佛陀的出世與太陽的出現,道理完全是相同的。因為萬物的生長是靠太陽。那麼,眾生要脫離苦海,跳出三界,了脫生死,就要靠佛和法。
請佛住世不要入涅槃,不僅為自己,也為一切眾生。佛陀的一生要度化多少眾生呢?佛陀的一生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但在佛陀的心裡,並沒有一個眾生是他所度的,他絕對沒有這個想法。《金剛經》裡面邊說:‘度化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此,佛陀雖然度了很多、很多的眾生,他完全是出於慈悲心的一種感應。這是佛陀的願力和胸襟,我們對任何事件都不要著相。就是說:雖然自己做了許多的好事,用實際的行為幫助了無數的眾生,但心裡邊卻沒有一個念頭覺得是在幫助別人,不會認為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對眾生有何功勞。
佛陀在世時,由於眾生的懈怠,有些人就有一種依賴的心理。有的人覺得,反正佛陀存在,縱使不好好修行,到時聽佛陀的開示、點化,有可能一下就開悟了,那麼佛陀感到他該度的眾生已經度了,如果對依賴心強的這些眾生,不示現的話,那麼這些眾生就不會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時間,就不會精進地去修行。
涅槃就是寂靜。指斷絕煩惱相累,寂然常住,處於一種清淨的狀態。涅槃,是圓滿的寂滅,它是學佛修行的最終理想境界,是宇宙萬物的實相,是絕對的真理。眾生修行的目的所在,便是達到這個境界,但這種境界不是用語言和思維所能夠表達和把握的。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剎數的佛,到了該要入涅槃,現涅槃相的時候,我就要向這麼多的佛,勸請常住在我們這個世界上,請他們不要入涅槃,我們不僅要請求諸佛住世,而且要勸請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以及善知識常住世界,不要入涅槃。
避免誤入歧途
下面講善知識對於我們修學佛法的重要性。有很多人,他自以為很聰明,認為學佛嘛,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自己找幾本書看看,學一學,也能學好的,善知識可有可無。也許有少數的人,他們的根基比較好,有可能學好。但更多的人,假如離開了善知識對他的幫助,難免會誤入岐途。
現在社會上的假冒偽劣產品,不是也很多嗎?佛法也有冒牌貨。我在這裡要提醒大家,希望你們每一個學佛的人,在修學佛法時,請你們大家要認清真假佛、法、僧!認清這些‘偽劣產品',不要上當受騙!因為出家人也有冒牌貨,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區,我們經常會看見一些女的,她們頭上戴個帽子,頭發也不剃,穿一件比丘尼格式的衣服,拿著紙筆,走街竄戶,到城市、鄉村、挨家挨戶去‘化緣',聲稱自己是九華山、五台山下來化緣的,說是要蓋寺廟什麼的。許多人信以為真,乖乖地接過她手中的筆,在她的所謂的‘隨喜功德'本子上,簽上自己的大名,有的出五元、十元、甚至更多。殊不知,她一聲:‘阿彌陀佛',詐騙了你的錢,你上當受騙,自己還不知道。不知你們在坐的人,有沒有碰到這樣的事啊?(眾回答)有!看來這種冒牌的現象很普遍,各處都有。
在漢傳地區,許多人因為對密宗的無知,對西藏來的活佛有一種盲目式的崇拜。有的人嘛,就利用人們這種迷信和盲目的崇拜心理,冒充自己是活佛、是喇嘛。然後手上拿著一個鈴,在你的頭上晃來晃去,手在搖著鈴,口中念念有詞。‘咿哩哇啦'的說一些人們聽不懂的話,說這是為你灌頂,傳給你一個什麼咒語之類的東西,有很多人就上當了。有些人被騙了不知道,還說很有加持力。可笑!可笑!
這幾年從台灣傳來青海的‘觀音法門',也是冒充佛法的。青海,是越南的一個比丘尼。原先她也是一個佛教徒。後來,她到印度學了錫克教之類的法門,得到錫克教的真言,然後她就到處給人印心。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都很相信她,包括有許多佛弟子也在跟著學。因為她宣稱自己有一套即刻開悟的方法,能夠讓你馬上開悟。有很多人一聽即刻開悟,就被迷住了,不分青紅皂白的,就拜倒在她的腳下。
青海的身上,有一股很強大的魔力。其實,這種魔力不是真正的功夫,而是一些妖魔鬼怪附在她的身上。這種魔力能破壞干擾人體的正常功能,使你大腦失控,不由自主的跟著她跑。青海的魔力主要表現在,給你印心的一瞬間,她的眼神對著你的眼神,你就掉進她的魔網裡去了。進入她的魔網中的人,要是你沒有一定的功夫,想出來那是非常困難的。有很多學佛的人喜歡追求特異功能,這種人是最容易著魔的。
我在日本的一段時間,電視天天在播放;奧姆真理教干了多少壞事,如像殺人、綁架、放毒氣……,什麼壞事都干得出來。還有像美國一個叫盧勝彥的人,他也稱自己是什麼活佛。再如我們國內,有許多氣功門派,這個稱自己是佛,那個稱自己是菩薩。學佛的人,要是是非不辨,真假不分就會誤入岐途,走入深淵。所以,學習佛法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如果在學佛的知見上,沒有善知識的正確引導,你就邪正不分,邪見人給你說什麼,你就做什麼,他把你引向邪道上去,自己還搞不清楚的話,那就慘了!
善知識的重要
佛經裡邊講,有一次,阿難問佛陀:‘善知識在我們的修行中,是否能起到一半的作用?'佛陀回答:‘錯了!不是一半。善知識在修學佛法中起到全部的作用'。善財童子為了修學佛法,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這裡是在趙州祖師的道埸,趙州八十猶行腳。這就體現出善知識的重要性。所以,我們能夠請善知識住世,弘揚佛陀的正法,把世間上的眾生,帶上光明、正確的修學佛法道路;如果我們能夠成就這方面的因緣,那我們的功德簡直無量無邊,像虛空那樣大,比你出幾塊錢的功德要大幾萬億倍!
我們修學佛法的第一步: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聽聞正法,樹立正知正見。然後我們才能依教奉行,依法修行,按佛陀的話去做,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我們按照佛陀指示的方法去學習、去修行,才能斷煩惱,證真實,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反之,如果你遇到的是不善知識?你去親近他,那你就要誤入岐途,走向毀滅的深淵!
‘我悉勸請莫入涅槃',就是勸請諸佛,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以及善知識,我們要一齊勸請他們,不要離開我們,不要入涅槃,請他們常住在世界上。為一切眾生轉***,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夠聽聞佛法,離苦得樂。‘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段經文的意思跟前面還是一樣的,所以,不再重覆解釋了。請佛住世,第七個大願的內容,就講到這裡。
第十章、常隨佛學願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生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生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學佛與佛學
學佛與佛學是什麼樣的關系?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學佛的人裡面,有的人偏重於信仰,有的人偏重於聞思。有些偏重信仰的人,不太重視聞思,也就是不注重經教的學習;有些偏重聞思的人,雖然注重經教的研究,但又不太注重信仰。注重信仰的人,往往會出現迷信現象,是非不分,淪於盲修瞎練。佛法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學佛要信仰,但是不能僅僅停留在信仰的基礎上,要正信,不能迷信。我們學佛是為了解脫煩惱,證得涅槃,得大自在;靠得是智慧,不是光靠信仰。佛教裡邊講:‘有信無智長愚蠢'。這句話告訴我們,光有信仰而沒有智慧,就會增長愚癡。真正學佛的人還是要從聞思經教入手,聞,是聽聞正法。依經教引發如理思惟,樹立正知見,然後依法修行。
有的人說,我只要念好佛就行了,懂那麼多佛理干什麼?其實,要念好一句:‘阿彌陀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君不見有許多人,念佛念了幾十年,煩惱執著一點都沒有減少,終日還是妄想紛飛,念到後來越念越沒信心,一旦遇上氣功師,三言兩語就能把他帶跑了。這與缺乏經教的聞思,沒有正知正見,盲目念佛有關系。
有的人學佛偏重於學術上的研究。當然這種人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是不可以稱為學佛的,他們把佛學當做世間眾多學問中的一種,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做所謂‘客觀'的研究,他們以為研究佛學一旦介入信仰,研究的成果就會失去‘客觀'。因此,他們在研究佛學上,始終與做人分開。結果,有很多的學者研究佛學幾十年,雖然在佛學研究上,發表過許多‘高見',但佛法還是佛法,自我還是自我。煩惱、痛苦,缺陷的人格,一點都沒有得到改善。這種缺乏信仰的研究,研究過來,研究過去,總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永遠都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所謂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種我見罷了。
另外還有一種人學佛,喜歡追求神秘玄妙的東西。希望出現特異功能什麼的,他們學佛後喜歡講一些離奇古怪的東西。有些人過份追求神奇的體驗,這種人弄不好,就容易走火入魔。其實,神通只是學佛修行的付產品,一個真正學佛的人,是學會做人的智慧,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然後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因此,修學佛法的過程,是聞思修的過程。
向佛、菩薩學習
我們現在學佛法,比釋迦牟尼修學時方便多了。因為佛陀把自己證悟成佛的具體內容和方法和盤托出。關鍵的問題,是看我們能否照他所說的話去實踐、去修持、去證悟的問題。《普賢行願品》的第八個願,‘常隨佛學',就是教我們如何去學佛。學佛,就是以佛菩薩乃至高僧大德們的行為,作為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怎麼做,我們也照樣去做。
譬如我們在念觀音菩薩的時候,我們就應該以觀音菩薩,作為我們修學上的典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坐的人多數都念過了嗎?普門品的內容,體現了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廣大圓滿的宏偉的願力和悲心!可是當你念《普門品》的時候,你想的是什麼呢?你想的是觀音菩薩,請保佑我一生平安吧!保佑我事業順利、找一個理想的職業、伴侶、發財……,是不是這樣呢?可是大家在求觀音菩薩保佑你的同時,你是否想過自己應該向觀音菩薩學習呢?你是否想過照《觀世音菩門品》裡邊的話去做,去學習觀音大慈大悲的精神呢?如果你想成佛,先得從菩薩做起,要以觀音菩薩的行為來要求我們自己,我們才有可能成為菩薩、成為佛。
有的人喜歡念:‘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曾發過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那你在念地藏王的聖號時,想的是什麼?耽心我有一天下地獄了,能得到菩薩的關照;還是你想學習地藏菩薩的精神,為眾生下地獄,代眾生受苦,讓眾生生活在這個世界呢?你想過為眾生去死、去受苦,給眾生帶來幸福和歡樂嗎?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比如有的人,看見自己喜愛的心上人快要死的時候,心裡痛如刀絞,恨不能為對方去下地獄,受苦受累。這樣的慈悲,在熱戀的情人中,或母親中是有的。但這不是菩薩精神,因為一旦換了環境,這種慈悲就沒有了。
我們念佛往生西方,可是當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向阿彌陀佛學習,將來自己成佛以後,也為眾生建立一個淨土,讓世界上的人也到你的淨土裡面去,讓眾生在你的淨土裡邊得到幸福和安樂呢?也許沒有人想過這樣的問題,但是我要告訴你,作為一個學佛的人來講,要有這種心襟、願力和氣魄,那我們才能向佛學習。我們學佛就是要行佛所行,證佛所證!這才是常隨佛學的意義所在。
我們學佛如果僅僅停留在求佛菩薩加被,求佛菩薩保佑,一天到晚總想得到佛菩薩幫助,那你的學佛是不會有出息的,你永遠都是可憐的被保佑的物件。所以,常隨佛學就是要以佛、菩薩、古代聖賢、高僧大德、及諸善知識,為我們學習的榜樣!如像近代的幾位高僧大德: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印光大師……都是我們學佛的楷模。我們要學虛雲和尚的苦修;學弘一大師的嚴持律儀;學印光大師的精進念佛。
釋尊因地的修行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是堪忍兩個字,就是忍受苦惱的意思。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這個世界。毗盧遮那,也是梵語,翻譯中文有幾種說法,大家習慣用的,是遍一切處四個字,是說佛的光遍照一切地方。毗盧遮那如來,就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這個世界為什麼稱作娑婆世界呢?許多學佛的人,經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但它的真正含義,也許大家不是很清楚。《彌陀經》裡邊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生活在這種世界上的眾生,有很多痛苦和煩惱,原因是這個世界本身太污濁了!這是稱為五濁惡世的所以。五濁惡世的內容如下:
一、劫濁:劫,是時間單位,人類的世界,有成劫、住劫、壞劫、空劫。也就是說:世界有形成的時間、安住的時間、毀壞的時間、消失的時間。就世界安住時期,也有種種自然災難:像地震、火山爆發、台風、發洪水、冰雹、泥石流,這些災害隨時都危及到人類生命的安全,給人們的生存帶來痛苦和不安。
二、見濁:是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錯誤認識,而又自以為是,結果造成了思想界的混亂。佛教中說有五種惡見:即身見,執五蘊身為我。邊見,執我為常一不變;或人死如燈滅。邪見,否定因果,否定聖賢的存在。見取,執上面的這些觀念為正確。戒禁取,在錯誤認識,錯誤信仰的前題下,持各種牛戒狗戒。世間上的許多宗教、哲學、以及通常人們的許多錯誤觀念,都是屬於惡見的范疇。像有的人本來是為了求解脫,但沒有明師的指導,盲目投入邪魔外道的門下,結果反而落入火坑,苦上加苦,求解脫反而不解脫。猶如傷口上又散上了鹽巴,你說見濁可怕不可怕啊!
三、煩惱濁:是指人間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困惑。我們每一個人都被一捆煩惱的亂麻,把自己的身心緊緊地捆住。我們的煩惱到底有多少呢?有這樣的兩句歌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話說明我們的煩惱,就像江中的流水一樣,永遠也沒有停止過。
我們煩惱些什麼呢?沒飯吃的人煩惱,山珍海味吃膩了的人也煩惱;富貴之人煩惱,貧賤之人也煩惱;有事煩惱,沒事煩惱。如《紅樓夢》裡描寫賈寶玉的心情:‘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其實,這不僅描寫賈寶玉一人,我們每個凡夫都是如此!所謂‘無故',就是沒有任何人招你、惹你,沒有原因,莫明奇妙的自尋煩惱;有時候心裡煩惱,但又講不出煩惱的原因。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吃飽了沒事干,心裡空虛無聊,坐在那裡感到心煩,做出一些裝瘋賣傻的事,寫得實在恰當!其實,我們在坐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體會和感受。煩惱濁,使我們無處逃避。
四、命濁:就是人命無常,今晚睡下去,不知明天早上,是否還能夠爬得起來。任何一個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死亡會降臨在自己的頭上。《四十二章經》裡邊,佛陀問他的弟子:‘人命幾何?'弟子們有的說‘飯食間';有的說‘數日間'。佛陀都不同意。正確的答案是‘人命在呼吸間'。一口氣提不上來,生命就完蛋了。那有的人,端著碗在吃飯,筷子掉在桌下,在撿筷子這一瞬間,一口氣不來就死了。這種例子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可見,生命無常,人生短暫。
五、眾生濁:眾生,指有情的生命,從低級的螞蟻、蚊子,乃至高級如人類,每一個有情,都是一團貪嗔癡煩惱。就如人類組成的社會而言,存在各種污濁現象。如爾虞我詐,弱肉強食。人與人之間,面和心不和,相互勾心斗角,互相暗害,互相欺騙。諸如此類的丑惡、污濁的現象。在各種不同的社會中,有權有勢者表現地特別明顯。
‘從初發心,精進不退'。我們要向教主本師釋迦如來那樣,從剛剛發心求成佛的那天開始,一直勇猛精進,一點也不懶惰,一點後退的心也不起。‘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為了尋求佛法,不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像唐玄奘去印度取經,從中國到印度去,在古代交通極不發達的情況下,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去尋求佛法。我們今天能讀到經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無數的高僧大德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一百個人去取經,能夠活著回來的人沒有幾個。因此,我們要珍惜佛經和佛法!
禅宗二祖慧可,關於他的求法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慧可,從小愛讀《周易》、《老子》、《莊子》等得道書,後因接觸佛教,發心學佛。雲游到嵩山少林寺,聞聽達磨西來在此面壁,便來拜師,尋求真理。達磨端坐洞中寂然面壁,對他的求見視而不見。許多天過去了,神光依然跪在洞外,一動不動,那年十二月九日的夜裡,大雪紛飛,寒風剌骨,雪花飄飄,灑滿神光的全身,他成了一個雪人。一夜之間,大雪竟沒過了神光的膝蓋。直到此時,達磨方才開口說:‘你這樣一直跪在雪中,不避寒冷,到底有何心願?'神光畢恭畢敬的答道:‘唯願老師慈悲,打開甘露之門,普度眾生。'達磨神態淡然說:‘諸佛為求真理,不惜犧牲一切,你憑這點小苦功,就想求得佛法嗎?'神光聞言,便毫不遲疑的抽出快刀,一刀下去,砍斷了自己的右臂,把斷臂放到達磨的面前。以表示他的求法的虔誠,這就是佛教裡講的斷臂求法。頓時,鮮血染紅了雪地,地上的白雪一下變成了紅雪。達摩為這種捨身為法,為法忘身的精神所感動。後來,把衣缽傳給了他。慧可後來嘛,也就成了禅宗的第二代祖師。
慧可斷臂求法的做法,對我們來說,自然無法仿效,但他的這種為追求真理,不惜犧牲的精神,卻是值得我們學習。古人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在人生的道路上,要達到預期的目標,障礙、困難是很多的,有的要靠勇氣去闖,有的要靠耐性去忍。斷臂是勇,立雪是誠,二者兼備,方是智慧的一種表現。
像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有一次,在雪山上修行,遇到一個羅剎,羅剎說自己懂得佛法,但現在肚子很餓。釋迦牟尼佛為了從他那裡聽到:‘諸法無常,是生滅法'這兩句話,當時就捨身了。古代的許多高僧大德聖賢,為了尋求真理,聽聞佛法,不惜捨去自己的生命,像這樣的例子簡直太多。所以,我們要向諸佛菩薩,古代的大德聖賢學習!學習他們‘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這種捨身忘我,不惜生命尋求真理的精神!
‘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佛陀為了尋求真理和佛法,不惜布施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身上的皮剝下來當紙用;把身上的骨頭,取出來當作筆;把身上的血刺出來,當作墨用。用自己的皮血骨,這種特殊的‘紙墨筆',來寫各種的經典。所寫的經典有多少呢?堆積起來,競然有像須彌山那麼的高大。前面已經說過,須彌山是佛教中最高最大的一座山,就像喜瑪拉雅山一樣。那你想想,這麼多的經書,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能夠完成的。這就是說,積如須彌山這麼多的經典,是古代無數的高僧大德,先賢聖者們,用他們無數的生命和鮮血,為後人留下的。因此,我們現在能夠讀到佛經,應該懷有一種感恩之心。
‘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佛陀為了佛法,不惜自己的身體和性命,拿自己的皮骨血來,寫出這麼多的經典,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為重法故,只是為了尊重佛法的緣故。所以,連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那麼何況生命以外的王位呢?當然更能夠捨棄了。放棄了王位,那王位所擁有的城邑、聚落、所該享受的王宮、金殿、花園、樹林等所有一切的一切,也就更不放在眼裡了。
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也'。意思是說,只要早上能夠聞到真理,晚上死了也無所謂,也不感到遺憾、後悔的。反過來說,有的人活了幾十年,佛法的夢也沒做過,也許有的人從來沒有想過要學習佛法,尋找人生的歸宿,是不是?社會上有很多的人,一天到晚只懂得吃喝玩樂,醉生夢死,貪圖享樂,這種人從來就沒有認真地考慮過,生存意義的問題,他們不懂得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你說這種人活著跟死了又有什麼區別呢?
記得俄國作家奧斯特羅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中,為讀者留下了這樣的名言:‘一個人臨死的時候,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應該為自己的一生感到後悔!也不因自己碌碌無為,虛度光陰而感到羞恥!'這句話是這本名著的靈魂所在。你又是怎樣對待自己的人生的呢?我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應該是奉獻,而不是索取!世界因為你的存在而增添光彩,這樣才不枉來到人間一趟。
佛陀的事業
‘乃余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下面講諸佛成佛之後,他是怎樣傳播真理的。眾生的根基不一樣,因此佛陀說法,也要有方便善巧,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對機說法才行。像有的人悟性差,你跟他講禅宗的公案,就浪費口舌,講得再多,也是對牛彈琴,聽法的人根本得不到利益。所以,方便善巧很重要。佛法裡非常強調對機說法,就是契機契理,根據不同的人,說不同的法,讓對方能夠理解接受你講的道理。在坐的人,如果你們在弘揚佛法時,必須要對機說法,假如法不對機,那弘法的效果就會很差。
佛陀做了許多難行苦行的事,最後到了成佛的這一生,在菩提樹下成就了無上菩提。成佛後,為了度化眾生,方便善巧為眾生說法,然後示現種種神通。神、是難以揣測、無法理解的意思。通字、就是通達,沒有妨礙的意思。有的眾生,只有通過神通的力量,才能夠接受佛法。那麼,為了說法的需要,佛陀在世,也經常顯神通。
南傳佛教的巴利文《沙門果經》中說,修行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就可獲得各種神通。所謂神通:是說不可思議為神,如意自在,隨心所欲為通。神通,是超出常人能力的力量,如《沙門果經》說:獲神通的人,可一身變多身,有時隱身,穿牆透壁,橫渡江水,在水面上如履平地。這些神通,頗似吳承恩《西游記》裡邊描寫孫悟空的七十二變。
佛陀為了度化眾生,在顯示神通時,‘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在坐的人,大家也許讀過《觀世音普門品》,經裡邊說:'應以國王身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如果對方是國王,為了對機說法的需要,佛陀就會以國王的身份出現,為他說法,他才能夠容易接受你的說法。在《普門品》中描寫了,菩薩為了度化眾生,示現各種各樣的身份: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天人、畜生等,以不同的身份,為不同的眾生說法。
我們學佛的人,有很多人經常關心觀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你們說觀音是男是女?佛的真正的身體是無相的,法身無相,應物而形,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就是說,心想事成,隨心所欲,憑自己的想法決定自己的形象,比孫悟空還厲害得多。
‘處種種眾會'佛陀常常到各種法會中為人說法。‘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埸;或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埸;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埸;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埸。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剎利,是梵語,翻譯中文是田主、田主可以說是王、或是王種。所謂的王種是因為他們世代做王。婆羅門,是印度國西天竺地方,四大族裡頭一種。婆羅門,也是梵語,翻譯中文,是淨行兩個字。長者,是對道德高、年紀大的人的尊稱。居士,在我們中國來說,主要是稱呼在家修學佛法的人。但在印度,所謂的居士跟我們所說的居士不一樣。他們把從事商業階層的人也稱為居士。
天,是指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八部:一、是天;二、是龍一類的動物;三、是夜叉,能在空中飛行的神鬼,要吃人的。四、是干達婆,是帝釋那裡作樂的神。五、是阿修羅,是六道眾生裡的第一道,他們前生也修福,因嗔心太旺,所以落到阿修羅道裡邊去的,他們常常同帝釋戰斗,很厲害!六、是迦樓羅,是一種大的了不得的鳥,它們左右兩只翅膀張開,可伸到三萬六千裡遠的地方,也是很凶狠的!七、是緊那羅,也是帝釋裡邊的樂神,他們頭上生角。八、摩侯羅伽,又叫大蟒神。人非人等。人非人是什麼意思呢?人、是世間之人,非人、是天、仙、修羅等。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就開始了傳播佛法的事業。佛陀以大慈大悲的情懷,有時在大菩薩的法會裡說法。有時在聲聞、辟支佛的法會道埸說法,乃至到轉輪聖王、小王、眷屬、國王、婆羅門、長者、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許多的法會道埸裡邊,去為眾生說法。佛陀在種種的法會道埸裡邊,對機說法,讓眾生早日得度。佛的聲音又婉轉又好聽。佛說法的聲音就像天上的雷震動一樣,隨著眾生不同的根基,為他們演說種種妙法。佛陀自成道後,為眾生開示說法四十九年,一直到示現涅槃,才算功德圓滿。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像上邊所說:佛陀從出家修學起,一直到成佛坐道埸,說法度眾生,種種難行苦行,我也要樣樣跟隨佛學習。如果我們用普賢的十大願王來要求我們自己,我們就是普賢菩薩;如果用佛陀的標准來要求自己,那我們就能成佛。相反,有的人說我無所謂。那我告訴你,那你就無所成就,那你就隨波逐流,你願意到生死流轉裡邊去浪蕩,你就去吧!哪一天,你實在受不了了,再來學佛,反正眾生多得是,陪伴你的人多得是,不著急。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這段話進一步告訴我們說,我們不僅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學習的楷模和典范,同時我們還要以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包括上面所說的古聖先賢、祖師大德、善知識……,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不但要跟隨他們修學,而且還要曉得佛本來就是覺悟的意思,一念覺悟,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覺悟,就有無窮無盡的佛出世,我念念在跟佛修學。所以說‘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我們學佛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就是說,我們常隨佛學,永遠也沒有停歇的時候。那有些懶惰的人會說,學佛太難了,太漫長了,挺煩惱的,干嗎要學佛呢?還是自己學自己吧。那我告訴你,你要是自己學自己,你永遠在六道輪回中去流轉。所以,我們學佛是長時間的,沒有窮盡的時候。要有'念念相續,無有疲厭'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地去學,要有點‘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樣的雄心壯志的味道在裡邊。普賢行願品的第八個大願:‘常隨佛學'就給大家講到這裡。
第十一章、恆順眾生願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依於地水火風而住者;或依於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無色、有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眾生比佛重要
恆順眾生,是《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個大願的一切內容,都是為恆順眾生打基礎。佛教的重點不是佛,也不是菩薩,乃是眾生。不過,這也是因人而異的,怎麼說呢?如果一個人,他永遠想當眾生,那麼佛菩薩對於他來說,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因為他需要依賴佛菩薩,永遠都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和保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去幫助別人。一個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這種人永遠都是可憐的眾生。
那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真正行菩薩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話,那麼眾生對於他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因為,成佛是建立在度眾生的基礎上,離開了眾生,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選擇眾生,眾生對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當眾生,就選擇佛菩薩,佛菩薩對你就很重要。請問你?二者之間,你到底選擇哪一種呢?在坐的同修,你們能理解我說的話的意思嗎?
恆順眾生的原則
恆順眾生,恆、就是永恆、永遠不停止的意思。恆順眾生,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要順從眾生,順從他們的意思。當然,順從眾生是有一定的原則,主要是指順從眾生的善性,而不是順從其惡性。要對眾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們才順從;不利的事就不能順從。譬如有人說,他要去殺一個人,那對方力氣比我大,我一人殺不了他,我需要一個幫手才能殺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薩嘛,應該順從我。那你要不要隨順他呢?又如,有人想不開,要尋死上吊,需要一根繩子,你是菩薩,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繩子給我。那你就不能順從他。所以,我們講隨順眾生,還是要講原則,不能是非不辨,善惡不分的。
隨順眾生,就是根據眾生的需求,無條件的給他們利益和快樂。記得台灣佛光山上有四個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服務。這四條,就是隨順眾生的具體體現。假如我們每一個人,心裡常常懷著這樣的念頭,隨時准備為眾生服務,不帶任何的私心雜念,那這人是什麼呢?這人就是菩薩了。一個人具有菩薩的心願和菩薩行為,這個人便是菩薩!
通常我們到賓館裡去,那些服務小姐,就會熱情地走上前來問道:‘請問你們有什麼需要?你需要我為你做些什麼?只管吩咐就是'。在賓館裡能聽到這樣的話,但為什麼我們走到馬路上,就聽不到這樣的話呢?你們講講這是為什麼呀?因為你住賓館交了錢嘛。這個道理很簡單,是吧?他是為了賺錢,對你熱情,對你好,就談不上行菩薩道,恆順眾生更免談。因為,如果是乞丐在賓館門前多站一會兒,那服務小姐對他的態度會怎樣呢?我想她板著臉趕他走時的語言,一定是不耐煩,不入耳的。
普賢行願品裡所說的‘眾生',不僅指人類,而是包括了世界的所有眾生。對於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來說,我們要給眾生帶來安樂和利益。如有人打麻將三缺一,請你參加打,雖然能給另外三人帶來快樂,但這種快樂有沒有意義啊?又比如對方要吸毒,毒隱發作時,非常痛苦,他需要你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為他提供方便,對他來說當然非常開心,但是有沒有利益呀?那像這種隨順、慈悲就是瞎順從、假慈悲。所以,對眾生的隨順,是在給他們帶來利益和安樂的前題下去慈悲他們;而不是無原則的亂慈悲、瞎恆順。
以眾生為中心
恆順眾生,一般人是難以做到的。我們總是希望別人隨順我,自己卻不喜歡去隨順別人。因為有情的特點: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強烈的我執遮住了我們的同情心、理解心。如像妻子希望丈夫順從自己,根據自己的意思去做事;那丈夫也希望妻子順從自己的願望,去做一些事情。那你說,這樣的一對夫婦在一起生活,他們要不要吵架呢?那肯定是要吵架的。因為強烈的我執,只懂得讓對方尊敬自己,順從自己;而自己難以去理解對方、尊重對方、隨順對方。
一個自我意識較強,個人主義表現突出的人,他的群眾關系和家庭關系就不和睦。通過學佛,要我們去隨順別人,就覺得難受、很別扭。但這種難受和別扭就是菩薩行的開始。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這才是學佛、行菩薩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學會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須向自己的煩惱、欲望、執著、個人主義等不良的行為唱對台戲,那你才能改變自我的生命。
我們學習《普賢行願品》的第九個大願:‘恆順眾生'。就是要改變過去,以‘自我為中心'的那種錯誤觀念,把‘以自我為中心',改變為‘以眾生為中心',去為眾生的利益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與普賢菩薩的精神相應。
平等饒益眾生
我們隨順眾生,到底順從哪一些眾生呢?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剎海所有的眾生,我們都要順從他們,給眾生帶去安樂、利益。我們對待他們應該像對待我們自己的父母、師長、阿羅漢、佛菩薩那樣,一律平等地對待他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妻子隨順丈夫,丈夫隨順妻子。兒子隨順父母,弟子隨順師父……,這些都不是太難做到,對吧?因為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歡的人,要隨順他們不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父母隨順兒女的現象十分突出,你的小寶寶要什麼買什麼,有求必應,父母在兒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悲心和愛心能擴展到你的冤家、仇敵的身上,你能做到隨順他們,有求必應嗎?恐怕很難!至於豬、狗、貓、雞以及蟑螂、老鼠、蒼蠅、蚊子等動物,就更難隨順了。
我們一提到老鼠、臭蟲、蒼蠅、蚊子,很多人說,那是四害啊!干麼要去隨順它呢?人類認為它們是四害。其實,站在它們的角度,它們認為人才是世界中最大的大害!因為人類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平衡,把地球折騰地不像個樣子。到處發洪水,天氣冷熱不定,環境污染嚴重,耕地日益減少,森林遭到破壞,許多動物遭到捕殺,甚至有的稀有珍貴動物面臨滅絕!人類不僅破壞、毀滅大自然良好的生態生存環境,而且還破壞、毀滅人類自己。如戰爭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殘殺!這一切的罪惡,不是蚊子、蒼蠅所能夠造成!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在自然界中才是罪魁禍首。因為一切丑惡現象,和一切罪惡的根源來自於人類的貪嗔癡。所以誰是大害啊?人總是站在人的角度,帶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有色眼鏡,去看待一切事物。那麼,凡是對你個人利益,發生沖突的人和事,對你來說何嘗不是大害呢?如生意場上,同一條街,開了兩家店,他的生意做的比你好,你的生意清淡,盈利不如他,你不覺得他是你的大害嗎?會不會?肯定會的。可見害與不害,是相對而言的。有損於你的利益,你覺得是大害;倘能給你帶來利益,那便是大好了
我們學佛,行菩薩道,就是要學佛的慈悲心,平等心,對所有的眾生都要一視同仁,用佛的胸懷去包容一切人和事。那蚊子叮你一口,一巴掌還擊過去,那你的境界跟它一樣高。甚至你比它還要可怕!它只不過叮了你一口,你就要了他的命,如蚊子訴訟於法庭,去告狀,那你肯定要判處死刑!蚊子呢?無罪釋放。是不是?那我們的法律為什麼不制定動物保護法呢?現在歐美國家大談人權,當比起那些不講人權的國家,是文明多了;但比起佛教還是落後的,因為佛教講的是眾生權,一切眾生平等,一切眾生都應該相互尊重。
‘隨順眾生,種種差別'眾生的種類繁多,世界上的生物千差萬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是從受生的方式,說明眾生的差別。有情受身的四種方式,在第五願隨喜功德中,已經向大家作了詳細的說明,這裡不再重覆。'依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這是眾生生存的環境,主要是依地、水、火、風所構成的物質環境,有生存在水裡的,有生存在陸地上的,有生存在虛空中。
‘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這是進一步說明眾生的差別。先從外在的形相開始說:有受生的方式不同,如胎、卵、濕、化等;色身的種類不同,如牛、馬、豬、人等;形狀不同,各種動物長相都不一樣;相貌不同,相貌有美有丑陋;壽命長短不同,如烏龜能活上千萬年,但有些眾生壽命很短,朝生暮死,甚至有些動物,才從娘胎裡落地就死了。種族不同,如人有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民族也不一樣,回族、藏族、苗族、漢族;名號不同,張三、李四稱呼各異。
其次從心理活動看:種種心性,指心理活動和心理素質不同;種種知見,就是對世間的認識不一樣,觀念不一樣;種種欲樂,欲、就是欲望;樂、快樂。欲樂,就是某種欲望得到滿足後的一種快感。有情的欲樂千差萬別,就人類而言。如有的人喜歡當官,有的人喜歡當作家,有的人喜歡當演員,有的人喜歡炒股票,欲樂不同也。‘種種意行'是說由思維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不一樣。有的人天生一付菩薩心腸,對人心地善良慈悲,樂意助人;有的人天生凶殘,對人冷酷無情,殺人不眨眼。像希特勒這個千古罪人,就是一個殺人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數的人死在他的手下,他的意行就是吞滅整個地球,征服整個人類。
再從生活方式看:種種威儀,威儀,是指一個人的儀表,外在表現出來的一種形象、氣質。行、住、坐臥,言談舉止;種種衣服,人類穿的衣服種類不同,或者說各類眾生它們羽毛和皮毛也不一樣,如孔雀的羽毛十分漂亮、美麗,麻雀的羽毛相比之下,就遜色多了;種種飲食,是說飲食習慣不同。如四川人愛吃辣椒、北方人愛吃面食、江浙一帶人愛吃甜食等等。馬、牛、羊也是雜食動物,它們吃草,也吃其他一些食物。老虎、獅子、狼等,是肉食動物。眾生的飲食習慣不一樣。'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是說眾生居住的環境和地方不同。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天龍八部,上一講已經向大家作了詳細的解釋,這裡不再多講。無足,如蛇、蚯蚓之類的眾生。二足:像人、鳥類,二只腳的眾生。四足,是獸類,如虎、熊貓、狗等,用四只腳行走的眾生。多足:像蜈蚣、百足蟲之類的動物。有色:指欲界及色界,具有色身形態的眾生。無色:指無色界的眾生。關於無色界,有說是沒有粗色,細色是有的;有說細色也沒有,僅有心識活動。有想:如人類及一般天趣的眾生。無想:是無想天的眾生。非有想、非無想:是無色界非想非非想處的眾生。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今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如是,是指前邊所說的各類眾生,我們應該順從他們各自不同的需求,用種種方法,服侍他們,用種種物品,供養他們。雖說他們不是我們的父母,不是佛陀,但我們恭敬、供養他們時,如同恭敬、供養我們的父母,恭敬、供養佛陀一樣。
《梵網經》裡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從六道輪回的角度來看,世界上的很多眾生,曾經都跟我們有過父母、兄弟、姐妹眷屬的關系。只是因為大家改頭換面了,今生彼此不相識。因為我們無始以來,死死生生,不知生過多少次?死過多少次?我們無始以來流過的血,比四海的水還要多,我們的屍骨比喜馬拉雅山還要高。只是因為改頭換臉的關系,天天碰在一起,所以才誰也不認識誰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高僧,到了一家人的門口,看見裡邊正在大辦喜事,賓客滿堂,無比的開心。這個高僧站在那裡,笑了又笑。這家人感覺莫名其妙,上前問:‘師父,是不是來化緣的?'師父回答:‘不化緣。'這人說:‘既然不化緣,站著笑什麼?'師父念了一首詩:‘眾生實在苦,六親鍋裡煮,牛羊為上座,孫子娶祖母。'這首詩的意思是說:眾生活得非常的苦,而且實在可憐、可笑。你們現在鍋裡煮的那些菜肴,就是你前生的六親眷屬。你請來的這些賓客,在過去生中,是你家養過的牛啊、羊啊,如今卻變成了你們家的親朋好友。另外你娶的兒媳婦,是婆婆的轉生;因為婆婆對孫子特別的愛!死了之後,一念之愛,她轉生又來這個家,結果呢?做了孫子的媳婦。通過這個故事,從輪回上來說,人類真是無知可笑,可恥可憐。因此,無始以來,許多眾生跟我們都有過父母、兄弟、姐妹的關系。所以恆順眾生的物件,像上所說種種類型的眾生,我們都要隨順他們。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是說見到有疾病痛苦的眾生,我情願做他們的醫生,為他們醫病,給他服藥。這是對身病而言;那對心病的人來說,看見人家心情不好,有痛苦、有煩惱的時候,我們要用佛法的道理去開導人家。給他們講一些道理,讓他開心,幫助人家擺脫心理負擔和障礙。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如果有人迷路了,我們要給他指引方向。如有人初到此地,不知柏林寺怎樣走,才能找到?你就告訴人家正確的路線,免得他走錯路。從廣義上來說,有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活得很苦惱,他們看不見人生的道路和前途。他們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最佳的歸宿。思想很空虛,覺得活著沒有什麼多大的意義。
如像台灣的三毛,還有顧成之類的人物,他們活得很痛苦。因為他們找不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所在?當他們找不到自我的價值的時候,生命對他們來說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他們最後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像這樣的人不少啊!如像社會上許多的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那些搞藝術創作的人。這些人嘛,他們都比較有思想,但他們活得很累、很痛苦。當我們看見這些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我們應該以佛法的道理去開導他們,我情願做明亮的燈光去照亮、驅散他們心中的陰雲,使他們擺脫痛苦,從迷茫、困惑的黑暗間走出來。
我認識一個居士,他曾經搞過文學創作,二十幾歲發表過小說、詩歌。他曾經活得很痛苦,曾想過自殺。後來,他在《法音》上在看我的《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這篇文章後,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他對佛法感激不盡!從九四年開始,他對佛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嘛,他把這篇文章復印了幾十分,在朋友中去流通。他說自己受益了,應該讓與自己同樣受苦的人,也能受益。來信表示,要做一名好的佛教徒。
他在給我的信中寫道:‘昨夜,我流著淚,在一條彎曲的小路上尋找;尋找光明和人生的歸宿。但是,一點兒希望也沒有,我在痛苦和絕望中倒下。今天,我順著濟群法師指引的正法,我帶著微笑重新走在那條路上。雖然這條路奇岖又漫長,但我始終把佛陀的話,當作我修行的目標。我要沿著師父指引的正道,繼續走下去,永遠走下去 .'他在信中還寫道:‘我曾把皈依三寶的心願,悄悄的告訴給小河,每朵浪花都載著我虔誠的祈禱,在為我祝福!河面上有一片樹葉在跳動,那是我的心,在尋找皈依三寶、善知識的彼岸。'有的人說,佛法太消極了!你們說,佛法消極不消極啊?太不消極了!說它消極的人,其實是對佛法最大的誤會。世界上只有佛法才是最積極的!
‘於貧窮者,令得伏藏'。碰到貧窮的人,我們要用經濟去幫助人家。或者傳授給他一種謀生手段,使他學會謀生的方法,這也是一種布施。這種布施比起你直接給他一、二百元錢,它的好處、作用要大得多。還有一種人,雖然他們經濟很富有,但思想卻很貧窮。金錢上他們是富翁,但精神上他們卻是乞丐。這種人他們什麼都不缺,他們富得,除了鈔票以外剩下的還是鈔票。但是有錢人,他們往往生活的並不一定幸福。有些人從表面上看,他們活得很神氣、很氣派;他們的內心卻是十分空虛和苦惱。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去羨慕那些有錢的人。有錢的人,只能從別人羨慕他的眼光中,享受到一點點人生的樂趣和滿足。有錢的人,自己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很少,有錢人要為錢所累。有地位權勢的人,要為權勢所累。對於我們學佛的人來說,要用佛法去開導他們,啟發他們生命內在的智慧,使他們活得愉快充實。
一個人活在世間,財富僅僅是生存的一種需要,並不是人生尋找追求的目標。其實,真正的財富不只是金錢。智慧也是財富,健康的身心是財富,慈悲也是財富,博大的胸懷是財富,有良好的待人處世方法等,這些都是財富。
學佛行菩薩道要慈悲一切眾生,給貧窮者,令得伏藏,用菩薩的心腸和行為為眾生帶來利益和好處,隨時為眾生服務,使他們得到佛法上的受用。隨時作好,眾生我能為你做些什麼?這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的意義所在。
眾生歡喜、則如來歡喜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是什麼緣故呢?普賢先問一句道:對佛陀隨順,當然是應該的,但是為什麼對眾生,要像上邊所說的那樣根據他們不同的情況,不同的需要,去隨順供養他們呢?大家要曉得,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就是隨順供養諸佛;如果能夠尊重承事眾生,就是尊重承事諸佛;如果能夠使得眾生生歡喜心,就等於令一切諸佛生歡喜心。因為佛陀把眾生看成和自己一體,把眾生看成是自己的獨生子一樣。佛陀對眾生是多麼的慈悲啊!
佛經中記載:‘舉身微笑',佛陀每一次,在說法的時候始終保持微笑。什麼是舉身微笑?舉身微笑的意思是,笑不僅在臉上,而是在全身,笑的時候,全身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毛孔都在笑。因為只有渾身放松、心態柔和,才能保持微笑,微笑也是一種布施,能夠讓人歡喜。你對人家笑一笑,人家也對你笑一笑,肯定沒有錯的。反過來,你跟人家板著臉,再好的人也如隔千裡。你尊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瞧不起別人,別人也瞧不起你。我們說話做事都要讓眾生歡喜,才會使一切諸佛歡喜。
我們學習了《普賢行願品》的這個法門,要把尊重三寶的觀念,推廣普及到我們的人生、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去。用佛的胸襟去對待眾生,那你說說,你就是什麼呀?你就是佛菩薩嘛!反過來講,你只懂得尊重如來,只知道給寺廟上供,給菩薩叩頭,但社會上人際關系搞得不好,大家對你意見很大。人家說,你這個學佛的人跟我們不學佛的人沒有區別,那你對三寶一點貢獻也沒有。不僅沒有貢獻,而是在作踐、糟踏三寶。使別人斷絕對佛法的善根,那是你的罪過。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庭、工作中,處處要以佛菩薩的道德行為,來嚴格要求我們自己,在人群中作出榜樣。在為人處世,處處都體現出我們在學佛上的修養,讓大家感受到佛法的偉大和慈悲!
我過去不太注重對《普賢行願品》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金剛經》、《心經》,重視佛法哲理內涵上的體悟。然後用佛法的智慧去觀察人生、觀察生活,把佛法的智慧,貫穿到現實生活修行中去。這次要講《普賢行願品》才把它找來學習學習。每讀一次,都為菩薩的同體大悲精神所感動,以後,我要經常讀誦它。我希望你們回去以後,把它作為功課,時時用普賢的境界來觀照自己的行為,那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菩薩了。
離開眾生、不能成佛
‘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心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菩薩的特點是同體大悲,這個同體大悲就是無私忘我。菩薩同體大悲的特點,主要是表現在:把眾生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眾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眾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眾生的生死就是我的生死;眾生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把眾生的困苦、生死、快樂跟自己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就是同體大悲。
一般人要做到同體大悲比較難,同體小悲嘛!每一個人都有。一般人對自己的子女、親朋好友啊、戀人、自己寵愛的動物產生慈悲,似乎不是一件難以辦到的事。相反的,要你面對你的冤家仇敵,你最痛恨的人;還有那些十分討厭的眾生,如像老鼠、蟑螂之類的動物時,你對待他們,是否能像對待你的父母和你的小寶寶一樣呢?甚至把他們的命運跟自己聯系在一起,把他們視為同自己一體,對他們產生同體大悲的心,對於一個學佛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就要學習普賢菩薩這種同體大悲的精神!
我曾經看到一位居士,她的兒子要做手術時,她說:老天爺啊!為什麼要把這個痛苦、不幸的災難降臨在兒子的身上啊?如果兒子不做手術,他的病就能夠好的話,那麼我寧願為兒子去受這份苦!如果他的病馬上就能夠好,我情願死去,也不感到後悔。這是什麼精神呢?這就是同體大悲的精神!但是遺憾的是,這種同體大悲的心,只是對自己的獨生子女。如果我們學佛的人,大家都懷有這位母親對兒子那種同體大悲的心願,去對一個村莊的人,然後把這種同體大悲的心願,擴展到一縣、一個省、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和宇宙,才談得上大悲。
我不僅對我們喜歡的人產生慈悲,而且要對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眾生產生慈悲心。不僅對有情生命產生慈悲心,而且對無情生命,一花、一草、一木也能對它們產生慈悲心。修學菩薩道,眾生為什麼在修證中占有這麼重要的地位呢?佛陀因為有了這樣深切廣大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發了菩提心,才能證得了佛陀的果位。我們要想成佛,就不能離開眾生,離開眾生就免談成佛!因為佛所以能夠成佛,是建立在渡眾生的基礎上,離開了眾生就離開了佛。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曠野,是空曠荒野,沒有人住的地方。碛,是小石塊。大樹王,是指那種特別大的樹,是各類樹裡邊最大的樹,所以稱為王。繁茂,是指在泥土的樹根扎得很深,所以枝、葉、華、果長得茂旺,根深葉茂的意思。這裡用比譬的方法來說的。在空曠荒郊野外的地方,有一片樹林,其中有一棵樹特別大,如果干旱了,在沒有水的情況下,這棵樹會枯萎,樹葉紛紛飄落,到最後只能剩下樹桿,這棵樹就成了光桿司令;如果雨水充沛,它的枝、葉、花、果,就會生長的特別茂盛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眾生就像樹根,諸佛菩薩就像花果。如果花果離開了樹根,就不可能長出花果來;沒有樹根,樹就會死去,那又哪會有花與果呢?所以佛與眾生的命運是緊緊相連的,佛不能離開眾生。要成佛,必須用大悲水,也就是用大悲心,去教化眾生,普渡眾生,使眾生得到佛法的利益,用佛的大悲心去為眾生做有利益他們的事,才能成就佛的智慧。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它的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段話含有總結的味道,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礎上,諸佛都是以大悲心去利益眾生,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最後成佛,功德圓滿!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段經文對成佛下了個結論,菩提屬於眾生,菩薩不能離開眾生。就像蓮花不能離開污泥,離開污泥就不能長出蓮花,清水裡是長不出蓮花的。同樣道理,離開眾生要想成佛,那是門都沒有。所以菩提屬於眾生,如果沒有眾生的話,一切菩薩都不能成就無上正覺。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普賢菩薩講到這裡,向法會的聽眾,叫一聲道:善男子啊!你們聽了上邊所講的種種學佛的意義,應該明白透徹行菩薩的意義了,應該照我上邊所講的種種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對待一切眾生,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沒有人我高下之分,能夠常常隨順眾生,使大悲心漸漸增長至圓滿完善。能夠用大悲心去隨順眾生,就是供養諸佛,因為隨順眾生,就是對諸佛最好的隨順。如果能用大悲心去利樂有情,就是對如來最好的供養。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菩薩對眾生的隨順,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永遠、永遠,有點天長地久有盡,隨順眾生無絕期的味道。第九願:‘恆順眾生'就講到這裡。
第十二章、普皆回向願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什麼是回向
我們每天講完經都要帶領大家回向。什麼叫回向呢?回向,就是將所作功德回轉來、歸向某一個目標。對於學佛的人來講,要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轉來歸向某一種目標上去,叫做回向。回向的種類很多,有的人喜歡往生西方:‘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吾身,不退菩薩為伴侶'。這是往生淨土的回向。有許多人念經念佛之後,他的回向,要求佛菩薩保佑兒子平安,考上大學啊、媳婦生一個男孩、保佑生意好啊等等,當然這也是回向。不過這是小回向。一個人的心量小,回向也小。有些人因為比較自私的關系,他說我好不容易花錢作了一些好事,干嘛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別人呢?那不是太不劃算,太可惜了嗎!如果你捨不得把你的功德回向給別人,出於一種自私的心態去做好事,去回向,那你的功德只有一點點。反過來說,你的心量無限,你所作的功德也就越大,把你所做的一切好事,回向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的身上,那麼你的功德也就無限的大!所以回向有大回向、小回向。
如何回向效果好
如何回向效果才更好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就明確的告訴我們,從第一大願禮敬諸佛到第九大願恆順眾生,所修的一切功德全部回轉來,歸向到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身上去。也就是說:我們學佛不僅是為了自己,同時也是為了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將我們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到哪裡去呢?記住:不是回向給自己,而是要回向給一切眾生。
一定要發願,願把自己的種種功德回向給一切的眾生,願眾生常常得到安樂,沒有種種的病痛和苦惱。眾生如果有不善的念頭,要去干壞事,願他們都做不成。眾生如果修善業,要去做好事,願他們立即就能辦到。如果眾生造下了惡業,要墮落到三惡道裡去,願惡道之門關閉起來,不讓眾生進去。願為眾生打開人道、天道、佛、菩薩、聲聞、緣覺、等涅槃正當大門,讓眾生走入光明大道。假如眾生,因為無始以來,積累了許多的惡業,招感極大的苦果,我願意代替他們受罪。我願眾生脫離苦海,我願眾生登上涅槃的彼岸,早日圓成佛道!在座的每一位,我們倘能用普賢的心量,去回向所作的功德,那麼,我們所得到的功德,將會像虛空一樣廣大。
‘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菩薩所修回向,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盡未來際的。這一段經文,同前面各大願的歸結處相同,這裡不再解釋了。《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的內容長行這一部分,在這裡就講完了。
第十三章、受持利益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及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鸠槃荼,若毗捨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有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功德無量
這一段經文主要的內容,是說修習普賢十大行願的殊勝果報。修學普賢十大願王到底有哪一些利益和好處呢?主要有以下幾種:
1、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
2、能消除業障,遠離邪魔。
3、能於世間無所障礙,諸佛稱贊,人天禮敬,受到眾生供養。
4、像佛菩薩那樣,具備三十二相。
5、出生高貴,不墮惡道,遠離惡友,制服外道。
6、能解脫一切煩惱,得大自在。
7、臨命終時,立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馬上見到阿彌陀佛及各位大菩薩,蒙佛授記,最終成佛度化眾生。
這裡把修學《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的殊勝果報,向大家作一個簡單的歸納和總結。下面分別把經文的內容向大家講解。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善男子,是普賢菩薩對法會裡邊聞法人的稱呼。菩薩摩诃薩,是指大菩薩。我們要想成為一個大菩薩,就要修習普賢的十大願王,只有這十種功德都具備了,你才能成為一個大菩薩。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作為一個初發心,修學佛法,行菩薩道的人來說,能夠遵照普賢十種大願去修行,把這十大願王變成自己的願望和行動。那麼,就能夠‘成熟一切眾生'。成熟一切眾生的意思,是說按十大願王去做,才能使你的發心得到落實,為眾生帶來利益。‘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習十大願王,才能與圓滿佛果相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前面講過了,就是無上正等覺,是佛的果位,最高的覺悟,叫無上菩提。如果一個人按普賢十大願王去修行,既能普渡眾生,同時也能夠圓成佛果。學習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佛過程就是‘自覺',學習佛陀度眾生的精神和行為就是‘覺他'。自覺和覺他兩者相結合,‘則能成滿普賢諸行願海'。我們只有這樣去修行,才能夠成就,圓滿普賢菩薩的十種行願海了。‘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所以說,學佛行菩薩道的人要知道這十種大願的種種意義和道理,能夠使得一切眾生成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不管善男人,還是善女人,把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佛剎,化成極細小的微塵,像那麼多的七寶,拿去布施供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眾生和一切諸佛菩薩。那心細的聽眾,也許會說,法師,世界的寶物不能用數目來計算的,怎麼只說七種呢?雖然世界上的寶物很多,但我們要挑選寶物裡邊最好的七寶。七寶是:金、銀、珊瑚、砗渠(白玉)瑪瑙、赤珠(紅色的珠)、摩尼。摩尼,是梵語,譯為如意珠。這種寶珠又光又潔淨,污穢染不上去,放在污水中,污水也會變清。如意寶珠,你要什麼就會有什麼,它出在龍王或摩竭魚的腦子裡,是一種極其稀少的稀世珍寶,人得到它,毒藥、火燒不能傷害人命。所以,這裡特地提出上妙七寶,別的寶貝,與七寶相比,就不能相提並論了。
那麼拿世界上像微塵那麼多的七寶,去布施供養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和佛菩薩,還有再把人天最勝的安樂,像人間的富貴榮華,天宮的種種快樂,用來布施給同前面所說,那麼多的一切世界所有的眾生,供養一切世界上的諸佛菩薩。並且這種布施、供養不是一天二天的,是要經過佛剎極微塵數劫,那樣長久的時間,而且沒有間斷。按理說像這樣大的功德,當然是大得不得了了。但是比起你耳朵一聽聞到普賢十大願王,所得的功德,比上邊所說的布施眾生,供養諸佛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那怕大到優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可見聽經、念經、讀誦《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實在是大的不得了。能夠聽聞普賢的十大願品的人,所得到的功德是超過其他任何功德的。希望你們回去後,按普賢十大願王去修行,廣為人說,把這法門推廣,普及到大眾中去。
消罪業、離魔障
‘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鸠般荼,若毗捨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如果有人,用非常虔誠懇切心去相信普賢的十大願王,並把這十種願王,領受記住,受持讀誦。持、是把握住的意思。看書叫做讀;誦、是不看書。持是記住的意思。那怕只受持讀誦、書寫一個四句的偈,就能夠滅除五無間業的苦刑。
古代印刷業不發達,佛經的流通靠人書寫,現在印刷業發達了,你可以出一些錢,或者大家都出些錢,印刷幾萬冊,這跟書寫的功德也是一樣的。因為你出了錢,讓別人去印刷,等於替你書寫,是吧?所以效果跟你書寫的功德是一樣的。哪怕只書寫‘一四句偈',有的人說,法師啊,普賢這本經書裡面的內容這麼多,到底哪四句呢?一句、就是一句話裡邊有七個字,四句話有二十八個字,這樣的四句話二十八個字,組成一個最短、但意思、結構完整內容的句子,稱為一四句偈。如像《普賢行願品》裡四句內容:‘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還有下邊要講的:‘所的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獅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一遍禮盡無余'。如果大家工作學習忙,回去沒有時間把整個《普賢行願品》全部讀誦,只要讀誦、受持任何四句,就能夠滅除五無間業。
五無間業,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在這五逆罪中,大家能夠做到的,有二點,對於居士來說容易辦到,就是把你的父母給殺了。這個你有條件辦到。但我說的意思,是指你有機會犯下這種罪業,不是要去殺你的父母!所以大家要注意。阿羅漢在世間實在太少了,要去找一個來殺,也不一定找得到,所以這種罪業是不容易犯的。破和合僧,是出家人的事,跟在家居士沒有關系。主要針對僧團出家人另立山頭、鬧分裂。還有呢?出佛身血,佛陀早已入滅,你想出佛身血,也沒有這種條件。那有的人說,如果把寺院裡的佛像砸了,算不算出佛身血呢?當然也有這種意思在裡面。但嚴格來說還談不上。
假如有人,曾經犯下五無間業的罪,他死了之後,就要到阿鼻地獄中去受五無間業之苦。五無間者:一、時無間,凡是到這種地獄裡去的眾生,日日夜夜受刑罰,沒有一分鐘的時間,讓你停歇,每時每刻都處於受刑狀態。二、形無間,到了阿鼻地獄去的人,非常痛苦!你一個人在受刑罰時,你會感到千萬個你在受苦。三、受苦無間,到了這個地獄去的眾生,種種苦刑都讓你嘗盡。而受苦時間沒有停歇,接連不斷。四、趣果無間,不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也不管天神地鬼,凡是造下了墮落地獄的罪業,就一定要受到這種苦的報應。五、壽命無間,落到地獄去的罪人,受罪的時間是一萬劫,這種人一天一夜,都在受苦。千死千生,萬死萬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種苦報永遠無間斷,苦不堪言!但是我們十分幸運!倘若我們曾經造過這些罪業,現在讀誦《普賢行願品》一四句偈,就能滅除這種果報。這樣重的罪業都能夠消除,其他罪業就可想而知了。
‘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所有世界上的各種病痛,無論是身體上的各種病痛,還是心靈上的各種痛苦和煩惱的事情,以及無始以來犯下像佛剎極微塵數那麼多的一切惡業,如果受持讀誦、書寫《普賢行願品》一四句偈,都可以完全消滅清除。所以普賢行願品的功德法力無量無邊!希望你們回去,每天都能念一遍。
‘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鸠般荼,若毗捨阇,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魔、是一種惡鬼,專門擾亂修道人,破壞別人做善事的。魔軍,是惡鬼手下的兵。夜叉很凶狠、會吃人,身體很輕靈,能在空中飛行很快。鸠槃荼、毗捨阇也是惡鬼,鸠槃荼吸人精氣,毗捨阇,要啖人的氣。以上這些惡鬼,在《西游記》裡描寫得比較多,想來大家一定不陌生。
如今是末法時代,世界上的妖魔鬼怪特別多。如社會上出現各種各樣的***,五花八門的氣功流派,這個自稱活佛,那個自稱菩薩。為什麼有這麼多煉氣功的?許多人裝神弄鬼,神神鬼鬼的。社會上的氣功師,有真本事,真功夫的不多,很多都是鬼神附身的。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這個世界的災難特別多,各種瘟疫之類的病也特別多。還有許多的人,心腸也特別壞!危害社會、國家、人民的事,什麼都能干得出來。有一些人日嫖夜賭,吸毒販毒,搶劫殺人,賣YIN強奸、貪污盜竊、倒賣***等丑惡現象很多。這些丑惡事情很多都是惡鬼干的,還有妖魔鬼怪在傳播一些病毒和不良的資訊。如何擺脫這些不良的資訊,避免遭受他們的危害呢?我們今天十分幸運!能夠聞到佛法,能受持讀誦《普賢行願品》,這些鬼神、夜叉、羅剎等妖魔鬼怪,看見我們就會感到害怕!這是為什麼呢?以正壓邪,邪不勝正嘛!這些邪魔惡道,看見學佛的人,就會敬而遠之,它們乖乖地躲開我們,靠邊站去。
‘或時發心親近守護'。這些惡鬼們,它們不僅害怕我們,而且有時候,它們還會發心來擁護你,在關鍵時刻,還能保護你的安全。你說佛法有多麼厲害!多麼好啊!佛法不僅讓人變好,而且惡鬼也會變好。真是法力無邊。
我們現在有許多人很講究保險,什麼人身保險,這樣那樣的保險,最常見的,像坐飛機買保險。但是這些保險,我覺得都算不上真正的保險。因為坐飛機,等飛機掉下來,保險公司最多給你一筆錢,已經掉下來了,人都死了,保險也沒有用嘛!所以最好的人生保險,還是學佛,多行善事,諸惡莫作;或稱念佛、菩薩的名號;或受持《普賢行願品》。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保險!
好像是去年,還是前年。不知你們聽說過沒有?從廈門飛往廣州的飛機失事了。好幾架飛機在白雲機場撞到一起。結果呢?飛機上有三個佛教徒免於這次事故。其他的人通通的完蛋了。這三個人為什麼沒有事?能夠逢凶化吉,免於大難呢?因為他們三人在乘飛機之前感覺不對勁兒,大家的臉色也不對,心裡有些惶惶不安。學佛的人,碰到這種事情,首先想到了佛菩薩,找菩薩保險去嗎!於是,他們到南普陀寺打了一堂普佛,還請了一尊觀音菩薩,然後三人乘飛機去了。上了飛機,他們三人正好坐在一起。飛機在機場降落時,幾架飛機撞擊在一塊,他們坐的地方,正好被撞裂開,他們從縫裡掉下來。結果得以逃生;而其余的人全死了,都和飛機同歸於盡了!
招感殊勝的果報
‘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要是有人讀誦普賢十大願王,不論你走到什麼地方去,沒有任何阻擋妨礙。因為你的業障滅除了,妖魔鬼怪都讓開了,它不來干擾你了,所到之處當然沒有障礙;就像空中的月亮,本來是被雲霧籠罩著,現在月亮從雲霧裡出來了。月亮放射光芒,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隔、遮住月光。並且諸佛菩薩,看見我們按普賢的十大願王去修行,也會很開心。佛菩薩會稱贊我們,為我們高興。那麼,你說間上的人,看見我們要不要贊揚呢?不僅天上的人,還有世間一切的人,看到我們也要尊敬我們的。因為按普賢行願去修學,遵循這樣崇高的道德規范,你想想這個人的道德情操有多高尚?一切眾生看到這樣的人,都會去供養他們。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讀誦受持十大願王的人,他能夠善得人身。善得人身的意思是說,你將來出身的家庭好,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還有相貌長得莊嚴,能生在一個有佛法的社會裡邊,從小遇到很多的善知識,跟你在一起,將佛法的道理傳授給你。這是善得人生。反過來說,就是不善得人生,對吧?我們通過學佛,我們的行為會為未來的生命負責,會深信因果。那麼,未來的生命中生生世世都能善得人身。如果不相信因果,干了壞事也無所謂,造下許多罪業,對自己未來的生命不負責,將來的生命中就不善得人身。
現在我們學習《普賢行願品》後,要按普賢的十大願王去修學,這樣就能圓滿普賢的所有功德,我們就能夠像普賢一樣了。等到修學的功德完全圓滿了,不久我們也能夠像普賢一樣,成就微妙莊嚴的色身,具備三十二種大丈夫的相好。三十二大丈夫相,從看相學的角度來說,這種相是世間上長得最莊嚴、又溫和、又慈祥、又端正、五官、手指、眉毛,總而言之,全身從頭到腳,身上的每一個部位都長得非常的圓滿,從整個身上的長相來看,找不出任何的缺陷,所以稱做大丈夫相。
‘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勝族,是貴族,指大戶人家。修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的人,這一世沒有受到像上邊所說的那種好報,他到了下一世,無論生在人道、天道,都會投生在大富大貴的人家裡邊去,不會生在貧窮下賤中。
‘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就是全能、全部的意思。制伏,壓住的意思。外道,是不合佛法的教義、教規,不合真理的法,佛法以外的法,都叫外道。修學普賢行願品的人,永遠不會墮落到惡道裡邊去,並能夠破壞一切惡道,使得三惡道裡邊的眾生,越來越少,乃至惡道徹底消除。遠離一切不善的朋友,降伏一切妖魔鬼怪。你沒有神通,它要跟你斗法,斗神通,你斗不過它,你就完蛋了。所以我們在德行和修行上要有所成就,這樣才能壓邪。如果你的功力不夠,德行不夠,你想度它,結果你反而被它度化了。
‘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獅子,是獸中之王。摧伏,是用威勢降伏。堪受,是可以接受。修學普賢十大願王的人,能夠破除一切煩惱,得大自在。學佛、行菩薩道的最終目的就是斷除煩惱,得大自在。不能自在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煩惱沒有斷除。煩惱是什麼意思呢?這兩個字大家經常掛在嘴邊,而且每一個人都有感受、體會對吧?但要把它的意思說清楚,恐怕知道的人也不是很多。所謂煩,是擾也。惱,是亂也。煩惱,是擾亂內心不得安寧、不得自在的因素。眾生的煩惱到底有多少呢?佛經上說;八萬四千種。這八萬四千種煩惱,又名‘八萬四千塵勞'。諸位不要以為這只是用來嚇唬人的形容詞罷了。其實,這個數目是一個精心歸納總結出的正確數目。如果你想詳細知道,請你查閱《教乘法數》的第八百六十八頁,就可一目了然了。
人世間的煩惱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因為‘我執'造成的。‘我執'又分‘人我執'、‘法我執'。‘人我執',是我們對於五蘊和合的色身,不知是隨因緣暫時和合的一種假相,而執有獨存、不變的自我。以自我為中心;‘法我執',是執五蘊諸法,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認為有真實不變的實體相、差別相。眾生由二執產生煩惱,因煩惱而造業,由惡業招感生死苦果。
學佛修行是為了解脫煩惱,如何解脫煩惱呢?這要從破除我法二執下手,佛法中的許多重要義理,都是為了破除我們的執著。就如'緣起性空‘這一思想,萬法緣起,自性本空是說宇宙和人生都是由某些因素或條件的暫時聚合,任何事物都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譬如說人身,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積合而成,缺一不可。在這種積聚中,沒有我的本質存在。如色身滅亡了,我也就消失了。那四種精神因素中,也同樣缺一不可,人死了,‘受'感覺沒有了,‘行'行為也不存在,那人就不是人了,我還算什麼我呢?因此,人的生命是那麼脆弱,是靠五蘊的因素暫時湊合,隨時都有可能離散。再如今天大家坐在這裡聽經,這個法會裡邊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法會由聽眾、法師、經書、三者因素組成,缺一不可。當講完經之後呢?大家各走各的,這個法會也就不存在了。這就說明,大家能夠坐在一起,是因為條件暫時和合,它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而自性是空的。
說到煩惱二字,引出這樣的話題。目的是讓大家明白,產生煩惱的根源來自我法二執。同時通過‘緣起性空'之理,使大家懂得外界事物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聚合的一種表面的假相。我們不要被一切假相所迷惑,守住自己這顆清淨心,讓自己的般若智慧顯現出來,觀照一切法空,將我法二執連根拔除,除斷煩惱,得大自在,了脫生死!
我們修學普賢行願品,能夠消除一切煩惱。菩薩的最大特點,是要破除我執。改變以我為中心,如果一個人能做到無我,放下自我,當下就是菩提!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煩惱,放下自我,這人就像‘獅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獅子,是獸中之王,它可以降伏一切群獸,而不被群獸所降伏。意思是說,修學普賢行願之後,你就是人中之王,你可以降伏世間的一切人,而不被世間的一切人所降伏。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有智慧,你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這樣的人就有資格接受一切人對你的恭敬、禮拜和供養。那你是什麼人呢?你就是佛菩薩了。
往生淨土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一個人到他臨死的時候,一切根身逐漸失去作用。比如眼睛看不見了,耳朵聽不見,舌頭不能動,不能說話,吃東西了,身體動不了,思想停止活動了。一切親人都要離棄了,那怕是國王,到臨死時,一切威風權力完全退失。所以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光著屁股來的,走的時候,兩手空空。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盡管有些人活著的時候,他在社會上威風凜凜,耀武揚威,不可一世。你當官也好,作皇帝也罷,活著時前呼後擁,很得意!可是當臨死時,你還能神氣嗎?叫你神氣,你也神氣不起來了。我們來看看,一個死人值錢?還是一頭死豬值錢呢?如果把死人和死豬同時扔在外面去,看看人家撿的是豬還是人?肯定撿的是豬!不會是人。撿人去干什麼?所以說想到人死還不如一頭豬值錢,活著的時候,對任何事情都不要貪著,淡化功名利祿的追求,知足常樂,這樣煩惱痛苦的事就自然減少,那我們就活得輕松愉快!
記得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過:‘在無限的空間中,在無限的時間中,在無限的宇宙中,產生了一個有機體的泡沫,這個泡沫持繼了一會兒便破滅了。這個泡沫就是──我'。這句話的道理說明,光陰迅速,人生短暫,諸法無常。《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告訴我們,整個物質世界,人生所有的一切,像露珠一樣,很容易消逝;像閃電一樣迅速即滅。整個世界和人生如夢、影子、泡沫、露珠、閃電一樣迅速無常。如果大家都能運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對人生、面對社會,用佛的智慧去指導我們的修行,那麼,大家就能放下自我,放下執著、得大自在!
‘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輔相大臣,是輔佐國王的文武大臣。宮城內外,是宮城內外的一切,在封建社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作為國王是多麼的富有。象馬車乘,凡是屬於國王所有的大象、馬、象車、馬車。還有很多值錢的奇異珍寶,國庫裡,有秘密藏放的金銀、寶物之類的東西。伏藏,是藏在地裡的礦物。這一切到了臨死時,沒有一件東西,能跟他一起去。
我們平常的人,雖然沒有這些,但每一個人家裡或多或少總有一些值錢的東西,對吧?如像你的存拆啊、金銀首飾啦、珍貴的物品之類的東西,還有兒女、妻子、丈夫、孫子、媳婦……?這些東西,活著時,都使人貪著留戀。但是當人要死的時候,哪一樣東西能夠隨自己走呢?有的人,一生都在為錢,拼命地去奮斗。就算你擁有一百萬,但是你死時,一分錢也帶不走。所以佛教裡告訴我們要修布施,布施如救火。我們這個身體從出世開始,就在無常的烈火燃燒之中,這個色身每時每刻都是無常變化,隨時都在走向死亡。如果活著時,有了錢,捨不得拿去布施,拼命地享受,享福的同時也就是在消福!你知道不知道?你的福報享完了之後,你就會提前死。所以,人活著時,要惜福,有錢要捨得布施,為自己未來的生命種下善業。一個人離開世界時,什麼東西都不能帶走,只有業力跟隨自己一起走。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古代有一個富翁,他有四個老婆。一天,他快要死了。他把四個老婆叫到自己的跟前。大老婆嘛,人又老,樣子不如二老婆,他平時很少過問她。二老婆年紀稍微小一點兒,樣子比大老婆長得好看一點,平時偶爾也跟在一起。三老婆呢?又比二老婆更年輕漂亮一點,對她的關照要多一點。小老婆嘛年紀最小,樣子長得最好看,平時這個富翁最喜歡小老婆。他先對小老婆說:我快要離開這個人世了,孤孤單單一人走,感到很傷感,我平時對你最好,如今我要死了,你能陪我一起走嗎?她說:我知道你對我最好,但我這麼年輕,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富翁把這話告訴了三老婆,三老婆說,你最愛小老婆,她都不願意跟你走,我憑什麼要跟你一起走呢?然後問二老婆,二老婆說:你平時對我的關照不如她們好,要我跟你去,我不干!最後大老婆說:她們幾人都不願意跟你走,那我們好歹結發夫妻一埸嘛,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你一人走,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嘛,還是讓我跟你一起去吧!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道理呢?故事中的四夫人,代表著一個人的家庭、財產、社會上美好的東西,但臨死時這些東西,都無法讓你帶去。反過來說,這個大老婆是最丑的東西,我們平時不太注意,她代表一個人的業力。雖然自己從來不愛去理睬過問她,但當你離開世界時,只有業力隨你一起走。除了業力,還有一種力量,它就是願力。
支配我們生命流轉有兩種力量:業力把眾生送到六道輪回中去,接受果報。那我們能不能選擇誰做我們的父母,選擇你喜歡的家庭呢?我們沒有這個能力選擇。所以,眾生處在生死流轉的業力之中是非常被動的。我們如果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發願!發願按普賢的十大願王去修行,把普賢的十大願王作為我們自己的願力。所以說,當一個人臨死時,什麼東西都能夠捨離、放下!唯有普賢的願王,我們不能放棄,不能丟下。那麼不管業力把我們送到哪裡,但唯此願王能夠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普賢行願品》跟淨土宗的關系非常密切。淨土宗有五經?五經指的是:一、《阿彌陀經》,二、《觀無量壽經》,三、《無量壽經》,四、《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五、《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那麼五經之一就是《普賢行願品》。所以修淨土宗的人,有不少人把普賢行願品作為功課去讀誦。將來到極樂世界去品位才高。一個人到那裡品位的高低,往往跟一個人的發心和願力的大小有關。你的心量大,發心大,你的品位就高,相反的品位就低。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修學普賢行願品的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馬上就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還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接班人,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下一任佛陀。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人品位有九等的分別,品位最高的,可以即見到佛,品位最低的,要經過個十二大劫,蓮花才能夠開放,這個人才能見到佛。修學十大願王的人,品位一定是很高的。所以,一到極樂世界,就能夠馬上見到阿彌陀佛等各位大菩薩。這些各位大菩薩的相貌,都長得很端正莊嚴的,功德也都圓滿的,這些大菩薩都圍繞著阿彌陀佛。
往生的人,看見自己從蓮花裡邊生出來,承蒙佛的大恩大德,親自為自己授記。授記之後呢,不是坐在那兒享福去的。下邊告訴我們:‘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這就告訴我們,成佛菩薩後,不能忘記眾生,不能離開眾生。得到佛的授記,就像到那裡進修,拿到一張文憑,然後可以到十方世界,哪一個世界有痛苦,你就要到那兒去度眾生。度眾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經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的時間,就是經過長時間,普遍到十方不可說不可說那麼多的世界去,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還有慈悲心,隨著眾生的心意,為了眾生的利益,然後給他們說法。自己成佛覺悟以後,讓更多人也成佛覺悟。你說這樣的人生多好!佛法是不是很偉大啊?
‘不久當坐菩提道埸,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經過漫長的時間度眾生之後,就可以坐到菩提道埸,菩提道場是佛陀悟道的處所。在成佛之前,還要通過最後一關,就是降伏魔軍。當年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也曾受到過魔軍的破壞、干擾。魔,其實並不是外來的,而是潛伏在我們心中的煩惱。魔是梵文‘波旬'的音譯,是指阻礙人之善事的魔。《維摩經注》卷四說:‘什曰波旬,秦言殺者,常欲斷人慧命,故名殺者'。可知魔即佛智慧的殺手。常人心中往往湧動著種種欲望,包括權利欲、情欲、貪欲等等,都會起到阻礙智慧的作用,都屬魔礙。戰勝魔軍,實際上就是戰勝自己。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戰勝自己。修行成佛的過程,就是戰勝自己的過程。
成佛之前,魔王會帶著一幫人來干擾、破壞。但是沒關系,這時你的功德和智慧、功力已經達到很高的層次了,很快就能夠降伏魔軍。成佛後,要轉妙***,為眾生演講佛法,使得佛剎極微塵數世界上的眾生,都能聽聞佛法,使他們都發菩提心,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因材施法教化他們,使他們修學成就。像這樣的教化,不是一、二天的,而是長久到沒有窮盡的時候。‘廣能利益一切眾生'。是說普渡眾生,使得一切眾生都在你的所度之列,不能漏去一個,讓每一個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這段經文,把修學《普賢行願品》的功德,向我們作了一個總結。‘若聞若信,此大願王',我們今天在坐的人,都有機會聽到了普賢的十大願王,大家都很幸運!但聽到之後,還要相信接受它。假如你不相信,那你就沒救了。相信接受以後,按照普賢的願王去受持讀誦,同時還要‘廣為人說',是要對別人講,廣泛的宣傳弘揚普賢行願的內容,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法門的好處。如果你這樣做了,你的功德到底有多大呢?這裡告訴我們,我們的功德,只有佛能夠知道,除了佛,就沒有人能夠知道了。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聽了上邊所說這十大願王的功德,不要產生懷疑。你們聽到了,千萬不要有一點疑惑的想法,以為不會有這樣大的功德,應當相信這是真實不虛假的,沒有錯的。如果相信了,你就要真實的領受十大願王。並且能夠去讀,在讀的基礎上,就能誦,背下來,就能記住,然後書寫,到各處地方去,為許多許多的人宣傳、演說。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在法會聽聞,相信十大願王的人,如果在一念之中能夠相信接受,然後再依十大願王去行持,並逐漸達到圓滿,這個人所獲得功德,有無量無邊的多。這種人能把眾生從煩惱的苦海裡邊,一個一個的解脫出來,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中去。
第十四章、略說前七願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講到這裡,普賢菩薩對前邊所說的內容,進一步‘重宣此義',就是重新用偈頌的方法,再把前面的內容,向大家作補充說明。普賢菩薩在沒有說偈前,先用法眼、普遍地觀察法會裡邊,十方世界的各類眾生,然後根據眾生的根基對機說法。普賢菩薩對前面所說的內容,用偈頌的方式再重新總結和歸納,這個重覆不是簡單的重覆。它還包含著許多新意,是長行中不曾講到的。長文說到這裡,已經結束了,下邊介紹偈頌的內容。
在講偈頌之前,現在把普賢行願的十大願王,在這裡向大家先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從第一願禮敬諸佛;二、稱贊如來;三、廣修供養;四、忏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回向。在十大願王裡邊,其中有兩個願是核心!兩個願中,又有一個願是核心的核心!你們聽了半天,知道不知道是哪二個願嗎?這兩個願,就是八、九二願。從第一願禮敬諸佛開始,到最後普皆回向第十願,整個內容是圍繞:‘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兩個大願服務的。
常隨佛學是上求,恆順眾生是下化。普賢行願品的思想精髓,就是四個字上──‘上求下化'。上求,是上求佛道;下化,是下化眾生。這是普賢行願品的眼睛,如果再精辟、再核心,就剩下二個字--下化!下化就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靈魂所在!我們上求佛道,直到成佛的目的,還是為了恆順眾生!學佛成佛一切修行的功德,都是以眾生為核心。我們修學佛法主要還是為了救渡眾生。
在下面偈頌的內容裡邊,從偈頌第一願,禮敬諸佛到第七願望,請佛住世。這些內容僅僅是把前面的內容作了一些歸納和說明。從它的意思上來看,內容, 基本跟長行的部分相類似,甚至可以說得更簡單些。但在‘請佛住世'以後,從‘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就是從偈頌第八願開始,用大量的偈頌來說明常隨佛學和恆順眾生這二個部分的內容。我開始也搞不清楚,後面用大量的偈頌,到底是干什麼用的?我看了很多的注解,像谛閒法師的注解、演培法師的注解。他們都把這些偈頌的內容,又分為十個願。但我看來看去,對他們的注解,總覺得不太恰當。然後自己琢磨琢磨,發現後邊偈頌的內容,其實主要還是總結說明二個問題。一個是‘常隨佛學',還有一個就是‘恆順眾生'。這兩個願就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所在!在普賢十大行願中,‘恆順眾生'是核心的核心!因此,學習《普賢行願品》必須要圍繞著這個核心去學,才不會出偏差。
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這裡的兩個偈頌,主要是對禮敬諸佛的內容總結和歸納。‘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在十方世界中,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人獅子,是指佛陀。獅子是獸中之王。那麼佛則是人中之王。當然,這是從道德上來說的,因為佛陀的人格是最圓滿的!道德是最高尚的,不愧為眾生的精神領袖,因而尊稱為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一遍禮盡無余'。面對十方三世諸佛,我要用我清淨的三業去禮拜。當我們拜佛時,口念著十方三世諸佛的名號,思想中觀想這些佛,我這一拜,拜的是三世一切諸佛。清淨三業,就是在拜佛的時候,心要專一,不能有妄想雜念。拜佛時,心裡只想著佛,身拜佛,口念佛。‘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怎麼拜呢?要借助普賢菩薩行願的這種威力和思想境界來拜。拜的時候觀想:十方世界三世諸佛面前都有一個我,我的面前有十方三世無數的佛,在接受我的禮拜。‘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就是說,每一個我呢,同時可以變化成千百億的我,化現出無量無邊的化身來,並且所現出的化身,去禮拜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讓一尊佛漏掉我對他的禮拜,每一尊佛都周遍禮拜到了。禮敬諸佛的意義主要是制伏我慢,同時對佛陀產生懷念之情,目的能夠依教奉行,不要忘記佛陀的大恩大德。
稱贊如來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
這是總結稱贊如來的內容。‘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當天氣晴朗,太陽光透過窗子照進來,我們會看到空中有無數的微塵在不停地運動。想來大家都曾看見過了嗎?那麼我們可以觀想,宇宙中有許多的微塵,每一個微塵就像一尊佛。宇宙中有多少微塵,就有多少佛存在。在佛的周圍,還有微塵那麼多的菩薩圍繞著。因為任何一位佛陀的出世,他都不會是單獨的。‘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無盡法界,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有多少微塵,就有多少諸佛。
有的人會認為,佛陀已經入滅了。其實佛陀並沒有入滅,佛陀離我們並不遙遠。南朝善慧大師有這樣一首詩:詩名是‘夜夜抱佛眠':
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
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
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
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善慧大士,俗姓傅,本名名翕,浙江東陽郡義烏縣雙林人,隱居本地松山雙林寺。南朝梁武帝曾請他講《金剛經》。這首偈文的意思是:每天夜晚抱著佛睡眠,每天早晨與佛同時起床。站著坐著與佛常相隨,說話沉默與佛相一致。佛每時每刻都沒有離開過自己,如同身體連著影子一樣。想知道佛的去處嗎?這說話的聲音就是佛啊。這首詩的道理是說明什麼呢?它告訴我們自性是佛,修道者當從自身中求佛。不必外求,向外尋求反而丟失。所以,我們跟佛是融為一體的,一秒鐘也沒有離開過佛,佛跟眾生一張紙也不相隔的。只要你的功夫修到家了,佛隨時都在我們的身邊顯現。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贊佛甚深功德海'。我們面對這麼多的佛,要用不同語言和聲音去稱贊諸佛。在長行裡邊已經打個比喻,我們現在贊歎如來,要超過辨才天女的五百個舌頭。要超過她用五百音聲去稱贊如來,就像廣播電台的播音員一樣。雖然只有一個人在一個地方說話,但在很多的地方,同時都能聽到播音員的聲音。我們在贊歎佛的時候,要借助這種方法去觀想。用最美好、美妙的言詞去稱贊如來。這種稱贊並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一直要接連不斷的,贊歎到所有未來的一切時劫。未來的時劫是永遠沒有窮盡的,那麼稱贊也就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
贊佛的意義在哪裡呢?因為如來的功德極深極大,無法用數目來計算,所以用‘甚深海'來比喻佛的功德勝過大海。因為佛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果我們不贊歎佛的功德,我們會去向佛陀學習嗎?稱歎如來的意義主要是為了更好地向佛學習。
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蔓,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這三頌是總結廣修供養的內容。如何供佛呢?‘以諸最勝妙華蔓,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是最好的意思。所謂用最好的東西拿去供佛,是相對而言的。就是根據家裡的生活條件和經濟狀況,你認為這種東西,在你生活范圍以內是最好的就行了。譬如你昨天吃稀飯,沒有條件吃饅頭,如果今天吃饅頭,那饅頭對你來說,就是最好的東西。所以再貧窮的人,也有最好的東西去供佛的。妙華蔓,要用最美麗的花,最鮮艷的花,最好的花,把它竄成串,用花環(花蔓)去供養佛。伎樂,是吹的、彈的、敲的、拉的各種樂器,如笛子、古琴、揚琴、二胡等。塗香,現在社會上很多女士們,都很講究化裝。把你從街上買回來的香水之類的東西,先拿到佛的面前供養後再用。問題不在佛能不能用,主要是表明你對佛的那份供心。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你每天在佛面前燒香,不要燒得太多。燒一支就行了,心到了就行了。我到杭州一帶見那裡的人燒香一燒就是一大把。他們真的叫‘燒香'。他們把大把大把的香點燃,往寺院香爐一扔,就像燒廢紙一樣,這不是燒香,而是在‘燒廟'。這樣燒香,把整個寺院搞得烏煙障氣,濃煙滾滾。把菩薩熏得直流眼淚。菩薩看來也不好當啊!不要讓人熏得眼睛都睜不開,弄得人直流眼淚。本來,來看望佛菩薩,應該高興才對,結果弄得大家流眼摸淚,這種燒香方式不好。燈燭,就是點油燈、點蠟燭,現在人都喜歡用電燈,其實,點蠟燭感覺很好。因為蠟燭的光柔和,不刺眼,在柔和的蠟燭光下看經、念佛,能使自己浮燥的心靜下來,這是我的體會和感覺。但點蠟燭要閉免著火,特別是打坐入靜時,要小心!不要著火了,跑來找我算帳,那就麻煩了。還有古代社會點的那種油燈,青油裡面放一根燈草,這種燈下念經、念佛感覺也特好,會給人一種寧靜、柔和、輕松的感覺。還有各種的音樂、傘蓋,各種供養的物品,堆積起來像須彌山那樣高,我完全拿來供養諸佛。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我要深信十方世界,都有諸佛的存在,我以普賢的胸懷和願力,能夠供養一切如來。
忏悔業障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這個頌是總結忏悔業障的內容。‘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每一個人,從無始以來,犯下各種各樣,數不清的惡業。佛教把人的行為稱為善業、惡業兩種。十善在前已經講過了,十善反過來就叫十惡。那麼人造下許多的惡業,主要是表現在身(行為)、口(語言、說話)、意(思想、心理活動)三方面。身所造下的罪業,如殺人(殺生),盜竊,邪YIN(不正當的男女關系的行為),語造下的惡業:如妄語、說假話去騙人,使別人上當,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和手段。譬如社會上一些詐騙犯,就是用妄語騙取別人的錢財,這就是妄語。妄語還包括兩舌、惡口、绮語。兩舌是,搬弄是非,挑拔離間,制造成矛盾,使人家關系不和。惡口,是用一些粗暴的語言,去傷害人家。绮語,是說一些男女之間YIN穢,亂七八糟,不堪入耳的話,去挑逗別人的煩惱,像社會上那些YIN穢錄影,YIN穢小說之類的東西都屬於绮語的范疇。語言上所造的惡業,最大的妄語是什麼呢?如有人本來沒有證到阿羅漢的果位,騙人說自己證到了阿羅漢的果位。本來沒有神通,說自己有神通。騙取別人的相信,坐在那裡接受別人的禮拜供養。小妄語,如人家問你石家莊怎麼走?明明是往左邊走,你給人家說往右邊走,這就是小妄語。另外還有方便妄語,在佛教裡講這個妄語沒有罪過,甚至有的時候這種妄語,還有很大的功德。
譬如在戰爭年代,日本鬼子進村。搜捕地下黨。把全村的老百姓都趕在一個地方。槍口對著大家,說到:‘有誰知道***的下落,如實報告,皇軍大大有賞!如果有人知道不說的話,讓你們統統死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說實話,不打妄語,那就很糟糕,這個人肯定被抓住的,這就必須要打妄語。而這種方便妄語不僅無罪,反而功德很大!佛經裡邊有一個故事:有一個老和尚在山上的寺廟裡修行。一天,一個獵人追殺一頭野豬,經過寺院的門口,向老和尚打聽,野豬跑走的方向?老和尚明明看見野豬往左邊走的,卻告訴獵人說:野豬往右邊跑了,老和尚雖然打了妄語,但卻沒有罪過。又如到了別人家裡,問你吃過飯沒有?本來沒有吃,但不好意思麻煩人家,?**怨耍庖彩峭铩R隕險庑┩铮荒芨鹑舜春麼Γ換岣鹑舜瓷撕Φ慕峁?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殺生,對於在家居士來說,這個問題是學佛修行普遍關心的話題。如像老鼠、蟑螂、蚊子、蒼蠅、螞蟻之類的動物,經常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這類動物的確讓人生厭。有時令人很頭痛。這裡牽涉到一個問題,當它們影響到自己利益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它們?如何處理好它們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弄不好,就會造殺業,是不是?對待老鼠,我們可以把剩下的飯菜,吃不完的東西,天天給它們留點在外面,這樣它就不進來了。對待以上幾種眾生的方法,殺生肯定是不行的,可以預防、搞衛生。把家庭衛生搞好。適當噴一些藥物,讓它們不敢進來。如果預防以後,還會進來,也不能去傷害它們。
殺生有二種,一種是有意殺生;另一種是無意殺生。有意殺生,是故意去殺死眾生,這種殺罪很重。無意殺生,就是不注意,無心傷害了眾生的性命,如走路不小心,踩死了一只螞蟻,除草、挖地無意鋤死許多螞蟻,蟲之類的眾生,這殺罪就輕了。但盡管是無意的,我們對它們要產生同情心,要對自己的過失表示內疚,自責,給它們回向,希望它們來生變人,或是請佛菩薩超度它們往生西方。這是殺戒方面要注意的問題。盜,是沒有經過人家的允許,背著人家,乘人沒注意的時候,把別人的東西拿走,變成自己的東西,這就是盜。這種直接偷取的行為是盜竊。另一種情況,如見人家皮包裡的钜款,見錢眼紅,起心想把他的錢拿走,這也是盜竊,還有社會上許多做生意的人,偷稅漏稅,這也屬於盜竊的范圍。
意業,主要表現在思想意識,心理活動方面。人的行為、語言是受思想的支配,每做一件事情,或好或不好,是通過思想產生出來的。我們每一個人,無始以來,犯下的惡業是很多、很多,無法用數目來統計的。大到戰爭、殺人,無惡不作。小到相互嫉妒,勾心斗角,相互欺騙……,社會上一切丑惡現象的產生和根源,無非是由'貪嗔癡‘所引起。人類只要還有貪嗔癡的存在,你隨時都有可能造下惡業,是不是?那我們學佛以後,我們要忏悔自己的業障。忏悔以後呢,我們的罪業才能消除。忏悔,是對自己犯下的過失,表示痛恨,保證以後不再干壞事。忏悔的意義,就是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使自己少犯,不犯錯誤,清洗自己的人格,用佛法的戒律去清洗我們的靈魂和行為上的污穢,經常打掃身上的缺點、毛病,使自己的行為更加規范,做一個高尚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
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這個頌是對隨喜功德的總結、歸納。十方一切諸眾生,是指各種各樣的眾生。二乘,是聲聞和緣覺。有學,指證到初果、二果、三果的聖人,他們煩惱沒有斷盡,還需要修學。無學,是證得四果的聖人。即證得阿羅漢果,不再修學了。我們對十方世界一切眾生、乃至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一切如來、菩薩,對他們所做的一切好事,都表示歡喜贊歎。在贊歎人家做好事時,要發自內心為人家高興,不能口是心非,讓別人感覺到你說的是實話,而不是虛偽的奉承。不然,就變成了風涼話,這不是隨喜,而是在向人家潑涼水。所以說話要講究藝術。這也是比較重要的。同樣一句話,說得好,能讓人家感到高興;說得不好,會給人家帶去煩惱。
隨喜功德的意義:主要是克服嫉妒的心理。同時可以改變狹窄的心量,使人的心量開闊。大凡不能隨喜的人,往往嫉妒心較重,而且心胸狹窄。這種人活得比較痛苦,因為這種人看見別人能力比自己強,日子過得比自己好。他心裡就難受,無緣無故對人家產生厭恨、不滿,他對任何好事都看不順眼,他巴不得別人不如他。這種人往往自尋煩惱,你恨人家的不滿情緒,不能造成對他的傷害和打擊。其實,一個人在跟別人過不去的同時,實際上往往是跟自己過意不去。所以修隨喜功德是很重要的。
請轉***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
這是對請轉***的總結和歸納。眾生生活在無明的暗夜之中,只有佛陀的出世,才能破除眾生的無明,給茫茫黑夜中的眾生帶來光明和希望,佛陀給黑暗中困惑、迷茫的人指明了人生的路途。佛陀是黑夜中的一盞燈!所以,把佛陀比喻為世間燈。
我們為什麼要勸請十方諸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呢?因為只有佛法住世,眾生聽聞正法後,才能破除無明,斷除貪癡,‘遠離顛倒夢想'。最後了脫生死,得大自在!所以佛法是人生最好的歸宿!
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這個頌是對請佛住世內容的總結和歸納。佛陀說法是要有人請的,為什麼非得眾生請,他才肯說法呢?因為只有通過請,三番五次地勸請,才顯得佛法難得可貴。眾生呢?也才懂得珍惜。佛陀如果隨隨便便的說法,效果一定很差,因為輕易得到的東西,人們就不會去珍惜的,所謂來得容易,去得也快,道理就在這裡。
就像我經常會碰到社會上一些人:有時在火車上,一些人閒得無聊的時候,看見你是一個和尚,感到很好奇,他會隨便問一些問題。你跟他說了半天,他一笑了之,說了半天,還不是白說。浪費口舌,因為他不懂得佛法的可貴,他不知道珍惜。他對人生與佛法的問題不能正確地理解和認識,效果當然很差。相反,帶著人生的問題尋求佛法的人,你跟他講佛法,一下子就立桿見影。為什麼呢?因為佛法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人生的問題!佛法是人生最佳的歸宿!佛陀說《華嚴經》、《般若經》、《法華經》,每次都是有人請,請過之後才說。只有通過請,佛法才顯得貴重。聽聞的人才容易接受,才能珍惜它。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惟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佛陀假如要入涅槃了,我們要至誠懇切的勸請。佛陀啊!請您大慈大悲,哀憐十方世界的苦惱眾生吧!不要離開我們,不要示現涅槃相吧!請求您長久住在世界上吧!微塵數那樣長久的時劫,請求您不停地為眾生說法吧!使眾生永遠都能聽聞佛法,讓成佛的種子撒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世界所有的眾生心靈裡邊,都栽種上成佛的種子,讓法界生靈早日得度,了脫生死!
所有禮贊供養佛,請佛住世轉***;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這一頌,是總結修學前七願的意義。修學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佛住世的七種願行,從究竟的意義上來說,到底為了什麼呢?
社會上有的人賺了不少的錢,這些錢干什麼用呢?要派得上用埸,這很重要。有人把錢拿去吃喝嫖賭,貪圖享樂,甚至拿去干壞事。那這些錢就白白浪費掉了。同樣,我們修學佛法,積累了許多功德,這些功德應該把他全部布施給法界眾生!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給眾生,把自己的福德分給每一個眾生,同時回向佛道,成佛後繼續度眾生!《普賢行願品》雖然有十種願王,說透機關,道破天機,其實最根本,最主要的內容,也就是普賢行願的中心思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八個字是十大行願的核心和靈魂所在!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是兩碼事,同時又是***事,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成佛不能離開眾生!我在前面的恆順眾生裡,給大家講得非常的清楚。諸佛菩薩與眾生本來就是一體,沒有眾生就沒有佛菩薩。佛菩薩就像樹上的花、果一樣,而眾生就像樹的根和水,樹離開根和水,樹和花果就不存在了。
第十五章、廣頌第八、九願
學佛是為了成佛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這裡有兩個頌的內容。主要是對第八個願,常隨佛學內容的總結和歸納。‘常隨佛學'就是像佛那樣,跟佛學習。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學習的榜樣。我不僅學本師,而且還要向現在佛、過去佛、未來佛學習。學佛的具體方法,就是按《普賢行願品》的十大願王去修學。
常隨佛學,是要向佛學習。佛陀為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呢?因為他‘一切意樂皆圓滿',就是說:佛陀的舉心動念,都與真理、智慧、道德相應,反過來講,凡夫,內心所想的念頭,總是充滿著妄想、困惑、煩惱,甚至還有各種損人利己的想法。凡夫的意樂是有缺陷的,是不圓滿的。
我們為什麼要向佛學習呢?因為佛值得我們學習!因為佛是人類中的人獅子、人上人。他是人類中的最尊勝者。因為佛的福德與智慧就像十五的月亮,達到圓滿了!不但佛,大菩薩等也都如此的。但在福德與智慧圓滿的智者中,佛是最尊最勝的,所以佛的十種名號中,有一種叫兩足尊。
佛陀不僅福德、智慧圓滿,而且慈悲心圓滿無量。佛不但自己斷除了煩惱,了脫生死,不僅自己得到解脫;而且還能以無量的慈悲心,方便善巧運用智慧,來救度眾生,使眾生也能得到解脫。佛救苦的大慈大悲心,不限於一人一事、一族一地區、一世界,而是遍及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一切苦難。佛陀慈悲心的深切廣大,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因此,我們要常隨佛學。佛陀是人天學習的榜樣!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我願意普遍跟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佛學習,就能夠很快地成就大菩提。成佛後以種種方便,去弘揚佛法、救度眾生。
佛陀的悲心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
這兩個頌是總結恆順眾生的內容。‘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一切剎,是一切國土。佛教認為在宇宙中,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在無量無邊的世界裡,又有無量無邊的佛國。這些佛的國土。每一個佛土都非常的廣大、清淨、莊嚴。妙莊嚴的妙字,就是帶有奇異巧妙的意思。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有的人說,阿彌陀佛創建了西方極樂世界。大家都向往那個地方,如果大家都往那裡去,那麼,去的人多了以後,會不會擁擠啊?等我往生那天,還擠得下嗎?好像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生怕容納不下自己。其實,你不用擔心,這不是問題。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常大的,再多的人往那裡去,也能容納得下的。在許多很大的菩提樹王下面,有諸多的佛,在那裡用功修道,諸佛的四周,有許多菩薩圍繞在他的身邊。佛不是孤零零的一個人,‘一佛出世,千佛歡喜'。就說明了一個佛出世,有千萬菩薩跟隨著他,協助他一起弘法、教化眾生。每一個佛,一般都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河北這裡沒有菩提樹,在廈門南普陀寺那邊有很多。
成佛以後是不是沒事干了?坐在那裡享清福呢?不是的。‘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余'。這就告訴我們,成佛以後,要去救度十方世界,像微塵、恆河裡的沙那麼多的眾生。幫助他們從困惑、茫然、痛苦、煩勞、憂患的深淵裡邊解救出來。惟願他們能夠離開煩惱和憂患,得到佛法的利益,正法的受用,讓他們沒有煩惱,離開種種憂愁患難,常常得到快樂。使他們得到一切佛法的利益,滅除種種煩惱,使他們安住在沒有一點煩惱的境界裡邊。
我們學佛的最大利益是什麼呢?就是開發智慧,斷除煩惱,清淨自在,這才是最主要的。有的人學了佛,就說哎呀!我見到佛了!看到菩薩了!如果你的煩惱未斷,你見到佛,佛還是佛,你還是你,菩薩還是菩薩。煩惱時你照煩惱不誤!見到菩薩又有什麼用呢?有的人說,哎呀!我會顯神通啦!我不用望遠鏡,就會看到很遠的地方,那也沒有用。煩惱時,你看得越遠,你的煩惱越多。不看還好些,一看氣就來。那這個神通有什麼好處啊?是不是?你煩惱一來,你的嗔心比別人利害!因為有了神通,嗔恨一來,你的破壞性就大,你造的罪業自然更深!以後你下地獄的機會比別人多,你比別人早下地獄!所以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有了神通並不值得驕傲,沒有什麼值得去炫耀的。
學佛的人,真正值得驕傲、炫耀的是智慧的成就!其實智慧成就了的人,沒有一件事值得他去驕傲,去炫耀!我認為學佛的主要意義:是培養自己一種平穩良好的心態。讓自己的心,經常處於一種清淨的狀態,不要讓外界的事物牽著自己的鼻子轉。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對人生、面對現實、完善自我。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改造生活,使修行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即隨緣又進取,人在紅塵,心離紅塵,遠離世俗,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
菩薩的願望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學佛的最終目標是什麼呢?就是成佛!但成佛,首先要發菩提心。從發心到成佛,不是一朝一日,要通過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漫長的歲月中,讓人最擔心的是什麼呢?就是迷失了自己,退失了菩提心。你這一生學佛,做了許多的好事,種了很大的福報,來生也許會投生到國王家裡去了,你生活在榮華富貴中,叫你學佛你可能不學了。那要你出家,更是免談。為什麼呢?富貴修行難啊!但是等你把所修的福報享完之後,也許你就要墮落到三惡道裡邊去了。
普賢菩薩慈悲,怕我們將來迷失掉修學佛法的這份善根,在這裡提醒我們:‘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這就是說:在我現在的學佛修行中,要發願:願我未來在生死的流轉中,不要忘記我的初發心,不要迷失自己學佛修行的這份善根!願我來生出家修行中,守住清淨的戒律,不要破戒。願我將來能夠在佛法清淨的環境中修行,使自己清淨的心,不要被世俗不良的污垢所污染,使自己染上不良的習性,永遠守住戒律,不要犯戒。
修學佛法,根基是非常重要的!不知你是否注意過?為什麼有的人,對寺院那種清淨的生活,感到向往。一聽到佛法就非常歡喜,深信不疑,對佛法很感興趣,甚至產生相見恨晚的情感。每當見到出家的僧人,就自然產生一種好感和敬意。特別是不管走進任何一座寺院,就對佛產生一種依戀、感恩之情。馬上肅然起敬,在禮拜的一瞬間,自己就像一個迷失的孩子,找到了慈父,眼淚情不自襟地流了出來。問自己哭什麼?我並不傷心,而是天性自然的流露。就是說自己失掉的本性忽然找到了,感到無比的歡喜。但心裡並沒有歡喜的成份,是悲喜交集撞擊心靈深處的火花,表示出來的一種無意識的直覺感受。這就是宿世善根的關系。
社會上有不少人,他沒有善根,或者說善根還不成熟。你怎麼跟他講佛法的道理,他一點興趣也沒有。盡管你費盡口舌跟他講,他一點都不相信,不肯接受。他不接受,拉倒也罷。反而還說:佛法拿來有什麼用?佛法不能變成一份回鍋肉,不能給我變一台電視機。言下之意是說佛法不能當飯吃。說法碰到這種人,要把他教化過來,難度很大。社會上這種人很多。現在我們學習普賢行願之後,使我們懂得了修學佛法發願的重要性。我們要在佛前發願:願我生生世世都永遠學佛修行,永遠也不要迷失這份慧根!
同時希望自己將來能夠出家修行、持淨戒,不要犯戒、破戒。所謂‘無垢無破無穿漏'。垢,是染污,持戒是保持清淨的人格,不被不良行為所染污。這是犯輕戒。破,是破戒。破根本戒,屬於重罪,如像殺人。你破戒後,就失去做佛教徒的資格了。如果說你犯的是垢戒,也就是輕戒,如像踩死一只螞蟻,打死一只蚊子,這種輕戒,就像我們的衣服染上了污點,把它洗干淨就沒事了。清洗罪業的方式,是通過忏悔,自我譴責、埋怨、責備自己。通過這樣的忏悔,那麼你人格上的污垢,就清洗干淨了。忏悔時要虔誠,不是在開玩笑。無穿漏,就是不缺漏戒;不缺漏的意思,是守戒很嚴密,不違犯每一條戒律。就像一件衣服,完好無損。衣服上什麼都不缺少,沒有污垢,沒有破洞,扣子沒掉一顆,這就是無垢無破無穿漏。反過來說,如果一件衣服上染上一點黑水,或者油垢,還是掉了一顆扣子,哪怕脫了幾針線,就不能稱無垢無破無穿漏了。
‘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為說法'。修學佛法,不僅是為自己,為了個人解脫,而是要面對一切眾生。像天、龍、夜叉、鸠槃荼、乃至人、非人等,各類不同的眾生。我在修行時,要用佛法去救度他們,希望我具備各種音聲語言的能力,對北京人講北京話,對廣東人講廣東話,對外國人講外國語。我也要具備鳥語獸言,能夠依照各類眾生不同的音聲,去為他們說法,使大家都能聽得懂,明白佛法的道理,讓眾生能修學佛法,了脫生死。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勤修清淨波羅密,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兩頌主要告訴我們,修行的具體內容和方法。菩提道修行的法門,主要是表現在發心、修行的二方面。發心,是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前邊已經講過的。所謂發菩提心,就是發大誓願。如四種宏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四宏願就是菩提心,四宏誓願的精神,與普賢行願的第九大願,恆順眾生關系非常密切!四宏願說穿了,它的主要思想就是‘先度眾生,後成佛',實際上跟普賢行願品的核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思想是相通的。所以發心、修行、成佛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度化眾生。
修行的主要內容:是六波羅密,也叫六度。六度在前面,已經向大家講得比較清楚。六度法門,能使我們擺脫人生的痛苦和煩惱,度到涅槃的彼岸。普賢菩薩將修行的主要內容,和盤托出,就是‘勤修清淨波羅密',普賢行願品要求我們修清淨波羅密。什麼叫清淨?什麼叫不清淨呢?所謂的清淨,是在修行中不住相,不著相,沒有私心雜念。相反,在修行中住相、著相,有雜念、有妄想就是不清淨了。
如社會上有的人修布施,帶著名利色彩。出了幾萬塊錢,生怕人家不知道。他們布施的目的,是讓社會上的人,都知道他是慈善家。通過做好事,顯示自己的富有;還有的人,平時不擇手段,賺了許多昧良心的錢,做下了許多虧心的事。他的布施,是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自我安慰,求菩薩保佑自己,不要遭受惡報。然後嘛,給廟子上供幾百塊錢,在功德碑上刻下自己的大名。好讓自己的大名和功德流芳千古(眾笑)!還有一種人,看見街上要飯的人,他在布施人家的時候,心裡根本沒有一點同情心,對人家不屑一顧的樣子。以一種輕視、傲慢的態度,把錢往別人臉上一扔,揚長而去,以炫耀自己的高貴和富有。像這樣的布施就是不清淨。盡管你出的錢要比別人多,但是你帶著私心雜念去布施,那麼你的功德只有一點點。
在修布施上,有一種人在這裡要提出來稱揚,有個李居士,一天,她上街買菜,在十字路口上,她見到一個殘疾人,失去雙腿和左臂,同情心油然而生。不幸的是這人還有病,失去雙腿和手的人,實際上就意味著終身失去飯碗。她想到這人的處境,不知他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對這生不如死的悲慘命運,非常同情、難過。她走過去,彎下腰,恭敬的對她說:我這裡有一百塊錢,你先拿去看病,不過你要答應我一個要求;你必須當著我的面,念上一百句阿彌陀佛,還有你必須每天面向西方念十句阿彌陀佛,如果你保證做得到,我就把錢拿給你。這人高興的說,請你放心吧!如果我拿到這個錢,回去不念佛,我就不得好死!聽我奶奶說過,念佛的人死後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去我不相信。今天遇到你這個好心人,叫我念佛,我以後一定聽你的。你總該相信我了嗎?後來李居士了解到,這人是在撿破爛時,被火車壓斷雙腿和左臂的。當這人拿到錢高興的時候,李居士乘機給他講佛法。揭示人生因果的道理,指出改造命運的方法。
真正清淨的布施,要三輪體空。就是我們在教化眾生的時候,心裡並沒有某一個眾生是我度的。雖然自己做了許多的好事,幫助過無數的眾生,但心裡面沒有感到有一個眾生是自己度的物件。自己沒有一個念頭,覺得自己對眾生有任何功勞。做過好事,跟沒做一樣,不住相,不著相。就像《金剛經》裡面說的:‘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不可思量'。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不住相布施,不執著功德,不去分別功德的大小,不去分別布施的物件,放下自我去布施。在幫助別人時,不是為了功德,才去做好事,完全出於慈悲心,自然而然地去做,做完以後,不把好事放心上。那你所得的功德無量無邊,像虛空那麼大!因此,《普賢行願品》在這裡,要我們‘勤修清淨波羅密'。修清淨的六度波羅密,就是不要住相,不執著功德,不起分別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相反,有的居士,做了好事,惟恐人家不知道。我到一些寺廟,看見電風扇的葉片上,全部寫的是出錢人的名字。大概上面有好幾十人、上百人的名字吧,這些人的名字密密麻麻的擠在一起,我真擔心,這電風扇一轉,他們的頭就會暈。這些人會不會暈過去呀?你說,平時我們的頭轉上幾下就暈了,名字放上面轉,道理也是一樣的。所以,這裡告訴大家,你們在修布施時,假如能夠做到,不著相,干了好事跟沒干一樣,那你的功德就像虛空一樣大!相反,你的功德就只有一點點了。
‘恆不忘失菩提心,滅除障垢無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修學佛法,最高的發心,是發菩提心。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樣的大願!我希望在坐的每一位,都發這樣的大願,並按自己的發心去做,努力朝這個目標前進,學佛才會有出息。恆不忘失菩提心,是說不管自己將來投生在哪一道中,永遠不會忘記追求佛道,普度眾生的這一願望。
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一個人,如果忘記了菩提心,離開眾生去修行,那他修的功德就屬於魔的事情。所以,在修行中要常常牢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心。不可以有一剎那的時間忘掉菩提心。願我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逐漸滅除障礙,或是污染我清淨心的污垢,同時成就一切殊勝的德行。
在生活中修行、解脫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這是用比喻的方式,告訴我們修行的道理,就像蓮花。蓮花雖然長在污泥裡邊,但卻不被污泥所污染。像太陽、月亮那樣,雖然掛在天空,但它們並非是停止在空中。太陽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運轉,向大地散發出光明和熱能,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應該像蓮花、日月學習。雖然自己身在紅塵世俗裡邊,社會上亂七八糟各種丑惡的事物很多。但我們要像蓮花那樣,潔身自愛;人在紅塵,心離紅塵。人在世俗中,心離世俗,不被紅塵世俗中不良環境所污染。擺脫人世間,各種功名利祿,對我們的干擾和誘惑,保持自己清淨的人格,像蓮花那樣:出污泥而不染。那麼,你就是那朵--最美麗的蓮花!
有些在家居士,責怪埋怨,自己修行的環境不好,想出家修行。如果你想完善人格,為了尋求真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而出家,佛門為你廣開,歡迎你進來!反過來說,如果你出家,是為了回避現實,逃避喧嚷遠離塵俗,想找一個清靜的環境落腳,想在清靜的地方去修行,我勸你最好放下出家的念頭。我實話告訴你,你進去用不了多久,就會自動出來。為什麼呢?因為寺院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並非淨土。有的人以為寺廟無比清淨,那裡沒有煩惱,到佛門裡去尋找一片淨土,好像寺廟裡一切都無比的好,那是佛的世界。我覺得末必。為什麼呢?出家人,也是人嘛。他們畢竟沒有脫離常人的生活,不是生活在真空裡邊。他們也是血肉之軀,也跟常人一樣,是有肉、有血、有感情的高級動物嘛。
再說出家人中,素質高低不同,在佛法上的修養,表現出來的氣質也不相同,並非僧人個個都是十全十美,功德圓滿。其實僧團中,僧人佛學修養參差不齊,就像在同一塊地裡,有的莊稼長得高一點,好一點,有的長得矮一點,這種現象很正常。你們說,出家人是神?還是人啊?這就對嘛!出家人通過修學佛法,接受佛法的教育和學習的時間,相對比在家人要多一些。因為經常受到佛法的洗禮,他們的道德、修行確實要比一般人要強一些,人格上的污點相對要比一般人少一些。出家人也有出家人的煩惱,只不過,煩惱、憂慮的事比在家人相對要少一些。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可能沒有恩怨、是非、矛盾、煩惱、痛苦和憂慮……,學佛的人,關鍵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去觀照生活,改變心境。煩惱的根源來自於內心,而不是外界條件和環境。心隨境轉是煩惱,放下煩惱是菩提!如果你帶著煩惱的心態,想去尋找擺脫煩惱的方法和環境,那煩惱上又會重疊煩惱。如果你不去執著煩惱的人和事,如果能用智慧去觀照煩惱,當下就是菩提。所謂煩惱即菩提!心淨則佛土淨!
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禅師,碰見一個老太太,只見她愁眉苦臉,唉聲歎氣,一籌不展的樣子。就上前去問:老人家,您在愁什麼呀?老太太告訴他;我在愁,今天是晴,還是陰。禅師說,晴如何?陰又如何?她說,因為我有二個閨女,老大嫁給做雨傘的,老二嫁給燒磚瓦的。我在愁今天是晴天,大女婿的傘沒有人來買,傘就賣不出去。要是今天下雨,大女婿的傘雖然能夠賣出去;但二女婿的瓦,就曬不干,瓦曬不干,沒有人買,他的瓦就賣不出去。所以正為此事發愁。請問禅師,有什麼辦法,解開我的苦悶嗎?禅師告訴她,現在我教你一個辦法:你把心情調換一下,想到天晴時,二女婿的瓦片就可以拿出去曬干;如果下雨,想著大女婿的雨傘,有人買。這樣不就開心了吧!的確,同是一件事,由於觀念不同,心境不同,給人帶來的苦樂也截然不一樣。
下面,我們來看看,古代聖賢莊子,是怎樣看待、處理煩惱和痛苦的事?說起莊子,知道的人很多。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代宋國蒙地人,生死年代不詳,不約是在西元前 369年到286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莊周的著作只有《莊子》一書,其思想淵源於老子學說,因此後世稱為‘老莊學派'。《莊子》一書流傳很廣,在思想界、文學界影響很大。這裡給大家講《莊子至樂篇》裡的一則故事: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看到莊子卻正坐在地上,敲打著瓦盆在唱歌。
惠子說:‘你和妻子居住生活在一起,她為你生兒育女一直到老,現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還要敲著盆子唱歌,這豈不是太過分了嗎'?
莊子說:‘非也,在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沒有感傷?然而推究起來,她起初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也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原本沒有氣息。在恍恍惚惚,若有若無之間,無為之道變化而有了氣,氣變化而成形,形變化而有了生命,現在又變化而為死,這種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交替運行一樣。人家靜靜的安息在天地之間,而我還在啼啼哭哭,我以為這是不能通達生命的道理,所以不再哭泣'。
通過故事,可以看出,痛苦、煩惱、悲傷之事,通過思想的轉化,心境的改變,是可以不煩惱,不痛苦的。莊子在對待妻死的事情上,起初他也痛苦、感傷過。後來因為轉化、改變了心境,才不再痛苦、煩惱,而敲盆唱歌。難道說莊子對妻子的死,感到幸災樂禍嗎?顯然不是。在莊子看來,人的生死猶如春夏秋冬四季運行的客觀規律一樣。生從宇宙自然界中來,死又回到自然界中去。莊周從自然界萬物生生不已的變化中,找到了超越煩惱與痛苦的方法。
學佛最重要的是,培養一種良好的心境,坦然地去面對人生,面對生活,面對社會,面對遇到的各種災難,這才是最重要的。有的人,憂愁的事很多,今天孩子的事,明天丈夫的事,後天工作、生意上的事情……,事事重重疊疊山。一件事還沒有過,另一件事又來了,一天到晚,那顆心七上八下,沒有一刻清淨過,煩惱的事情總是很多。一會兒激動地不得了,一會兒苦惱得不得了。一點兒定力都沒有,那智慧從哪兒來呢?智慧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求佛菩薩幫忙就可以得到的。智慧是從哪裡來呢?是從清淨心中生出來的。我們通過學佛修行,培養自己良好的心態。通過學習佛法,提高自己的認識,然後運用佛法的智慧去透視,觀照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被世間的假相所迷惑。通過念佛、打坐培養平穩的心態和定力。使自己的心不被外境所動搖。隨遇一境就在一境中得解脫。
宋代著名大文學家蘇東坡,為後人留下一首贊佛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首詩的意思是說,面對現實人生,不為環境變遷動心,不為種種物質的誘惑、刺激而改變自己的本色。
八風吹不動,是這首偈的的核心內容。八風是什麼呢?八風是最容易破壞人們心境安寧的八種環境。八風是:利、衰、譏、贊、毀、譽、苦、樂。利,是利益,得到好處。比如說你一下中獎了,得到一輛轎車。衰,是得到壞處。就像你買的股票一下子暴跌了,或者你的生意破產,公司倒閉了。譏,是受到別人的譏笑、挖苦、譏諷、嘲笑、嘲弄。贊,是得到別人的贊歎、恭維、表揚,說一些使你高興的話。毀,是受到人家的誹謗、傷害。譽,是榮譽,被社會或單位評為先進人物,受到表彰、獎勵。苦,困苦的環境,讓人痛苦、難受,生活上受到折磨、災難、苦惱、煩悶……樂,是讓人感到心情愉快、快樂、高興、心情舒暢的事物。這八種事物稱為八風,修學佛法,沒有定功的人,很容易被八風吹得頭暈腦脹,不能自主。學佛的人要用智慧去觀照八風,不被其假相所迷惑,才能從世間道中解脫出來。
在中國佛教中,禅宗六祖慧能也很重視入世修行。在《壇經》中,慧能明確宣稱:‘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自家修清淨,即是西方。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裡慧能把修行和現實生活相結合,大力宣揚法法是心,塵塵是道。主張隨緣修行,隨機參禅證悟。‘行也禅、坐也禅、語默動靜皆安然'。這就是生活禅最好的說明,這就告訴我們,行、走、坐、臥、乃至吃飯、穿衣、種地、砍柴、游山、玩水……無不是禅,生活中每件事都可以參禅悟道。其實,人在‘道'中不知道,就像魚在水中不知水一樣。一個真正修道的人,離開現實生活去尋道,反而離道甚遠。
佛教中有一部經書,叫《維摩诘經》,這部經的主要內容是說:維摩诘資財無量,十分富有,他雖然不是出家人,卻遵守沙門的戒律;雖在紅塵中生活,卻不貪著留戀紅塵 ,是我們紅塵中居士學佛的典范。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世間與出世間,煩惱與不煩惱,是在於你的認識,而不在於環境修行好與不好。比如說,柏林禅寺就比較清淨,但大家都出家到這個環境中來修行,來的人多了,行不行啊?不行的。那很多地方,寺院多的是,我到那裡總可以吧?有的人會這樣說。但很多寺院末必很理想。假如你出家之後,能夠碰上一個理想的寺院,當然好了;但反過來說,碰上一個不理想的寺院,你這個時候該怎麼辦?那再出去,出到哪裡去啊?
我們講對佛法的信仰,主要是講對法的內涵的認識,親近善知識,依法得解脫。但出家人未必都是善知識。作為居士來講,你也不要太迷信出家人,也不要去分別出家人的是與非,作為僧團的僧人來講,有好、有不好,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如果你出家,遇到好的環境,寺院道風好,這是你的福報;反之,事與願違,出家的環境不清淨呢?寺院道風一塌糊塗,那你即使出了家,也很難進步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沒有遇到理想環境之前,勸你最好暫時不出家。
事實上,世間的許多煩惱,都是人自找的。比如像經濟條件,有的人家庭經濟收入低,他們過得怡然自得,日子雖苦,但夫妻關系也很和睦,他們生活得非常快樂和自在。相反,有的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好,收入很高,但夫妻一見面就吵架,一天到晚鬧得不可開交,雞犬不寧。另外一種人呢?攀比心比較重,見人家有這有那,自己這也沒有,那也沒有。沒有錢,他想盡辦法去弄錢,貪心特別的大,煩惱也就特別的多。那為什麼第一種情況的人,他們為什麼就生活得愉快?同樣的環境,你為什麼生活得那麼苦惱呢?別人生活得那樣自在呢?這就是心境不同造成的。。
有兩個家庭主婦,在一起聊天,有個主婦說:我看你們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從來沒見你們吵過架?這是什麼原因?這個主婦說,我們家不吵架,處得和睦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夫妻都是壞人。而你們愛吵架,處得不和睦的原因,是因為你們夫妻都是好人,好人一見面,就會吵鬧。對方聽不懂這話是什麼意思,就說你別取笑我吧,人家在跟你談正經的。這個主婦說:舉一個例子說:如像摔壞一件值錢的東西,這個說是我的不對,那個說是我的不對,大家都從自己的身上尋找原因,承擔過錯,覺得自己不好。這樣還能吵得起架來吧!導致你們夫妻不和睦的原因,一旦出事時,你們雙方都認為自己是好人,大家你推我不好,我推你不好,推來推去,這件事不關自己的事,那個說沒有我的事,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好人。所以肯定是要吵架的。
這件事說明一個家庭關系,處得和睦不和睦,煩惱的問題不在煩惱本身,而在於強烈的我執,以自我為中心造成的。男方希望女方隨順自己,女方希望男方順從自己,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為中心的話,這樣的家庭再有錢,日子肯定過得不幸福。相反,如果家庭雙方的人,把以我為中心的我執,轉化為去尊重、順從、理解對方,家庭就和睦了。其實煩惱與不煩惱,主要是看你的心境,看你對煩惱在不在意。比如說有人罵你,侮辱你,如果你不在意,他愛罵多久,就讓他罵多久,等他罵夠了,他就不罵了。你坐在那裡,洗耳恭聽,一言不發,對他的罵,沒有一點反應,我看對方要氣死了,他不是白罵了嗎?可是你一煩惱,正好上了他的當!對方就是要使你煩惱,才達到他的目的,如果你不介意他的罵,他一定氣得沒辦法。所以煩惱是自己找來的,在客觀上並沒有固定不變的煩惱。
作為一個修行的人來說,逆境對自己也不是什麼壞事。比如說你生病,生病有時很難受,很苦惱是吧!如果你能這樣想,生病消除業障,就能坦然去面對,接受病苦對自己的折磨。這是一個方面,你沒有生病嘛,一天到晚,東奔西忙,沒有機會休息,現在生病了,正好借這個機會,能夠靜靜地在床上躺一躺,靜靜地休養,這不是一件好事嗎?煩惱痛苦也可以把它想得很開心。學佛的主要意義是培養自己一種良好的心態。
盡未來利樂有情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於一切眾生樂,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不管自己是出家修行也好,還是在家學佛也好,我們修行的目的都是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學佛度眾生,就是‘頂天立地',頂天,是上求佛道;立地,是下化眾生。佛道雖然遙遠,但要從你的生活中去做起,從度眾生開始做。眾生怎樣去度啊?這就是說,你學佛之後呢,把你懂得的佛法的道理和好處,去人群中廣泛宣傳,讓大家知道學佛的意義、好處和目的。自己受益,讓大家也受益,讓更多的人跟自己一起學佛。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於一切群生樂'。願我在修學菩薩道過程中,徹底地消除三惡道眾生的痛苦,把眾生從痛苦的深淵裡邊解救出來。給予他們利益和快樂。像地藏王菩薩一樣,為了度化眾生,干脆就住到地獄裡面去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你看,地藏王菩薩這種悲願,要把地獄裡邊的眾生度盡、度完,自己才成佛!地藏菩薩的行為充分地展現出,佛教大慈大悲度化眾生的願心!犧牲個人的利益,把方便和歡樂帶給眾生,把痛苦和困難留給自己。菩薩這種捨己為人,度化眾生的行為,是消極,還是積極呢?太不消極!積極得不得了!對吧?說佛教消極的人,只能說他太無知,太不了解佛教,對佛教是一種極大的誤會!
‘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救度眾生苦給眾生帶去快樂的這種修行,是永遠、永遠的,不是短時間的,而是經過剎土劫的時間,周遍到十方世界,給眾生的種種利益,是永遠沒有窮盡的。利樂眾生的修行是無窮無盡的,永遠沒有止境的,是盡未來際的。你看菩薩度眾生的悲心,這種胸懷多廣大!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我願常常順從一切眾生的願心,就是隨著眾生的需要,無條件的為眾生服務,給他們利益和快樂;引導眾生走上解脫痛苦的光明大道,一直到未來的一切時劫,沒有窮盡的時候。希望自己盡於未來一切劫,盡未來際不斷地去為眾生服務,去隨順他們,這種隨順不是一生,不是幾十年,而是永遠、永遠的事情。那你想想:佛教救度眾生的事業,世間的事業跟佛的事業相比,那簡直太渺小了。
‘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普賢菩薩很慈悲,怕你又忘記修行的目的,這裡又提醒我們:還是我的這個法門好,你永遠修行普賢廣大行願,通過我的十大願王去修行,就能夠修到圓滿無上的佛道了。
常得善友提攜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在修學佛法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善知識對我們很重要!善知識包括好的老師及同參道友。同參道友,是志同道合,在一起共修的同伴。在修學佛法沒有達到相當的成就之前,遇到不良的環境,或由於自身的煩惱,難免會迷失自己。所以,需要善知識、善友、隨時提醒你。如果你身邊,有好的老師時時指導你,你就不會走錯路,才不會迷失自己。
社會上很多人學佛,感到有些盲目,哎呀!不知道怎麼學呀?找不到好的老師,不知如何修學。在修學上很多人都存在這個問題。那麼我們要發願‘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不論走到什麼處所,或住在什麼地方,所有同我一樣修十大願的人,大家都能聚集在一起。就像今天,在坐的人在一起修學《普賢行願品》的人,在我們未來的生命中,大家也能夠像今天一樣在很多地方聚會。比如說,今天在柏林禅寺集會,下一次,在西方極樂世界集會,再下一次,到東方琉璃世界集會。你看這樣多好?人生多有意義?
我們今天的集會還是很小的,總是在地球裡面轉來轉去。一個人發了菩提心,不斷地修學,普賢菩薩廣大的願王,當你的修學功德,修到有成就之後呢,在坐的,就不是以地球為家了;而是以宇宙為家了。到那個時候,我們不僅以地球為道場,整個宇宙太空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我們的道場。那時我們的旅游,就不是一般的國際旅行了。如果我們知道哪一個地方有人成佛,就帶領一幫人趕去,參加那裡的法會,聽佛說法。這樣的人生多麼自由自在!多麼美好?聽佛說法之後呢?大家協助佛陀弘揚佛法,轉正***。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你看普賢菩薩多麼高瞻遠矚,他怕我們這些修學佛法的人,將來可能會因為發心不同,修學的法門不同,不能和諧的住在一起。這就需要發心修學佛法時,就種下這種和諧的因緣。這樣,在未來的生命中,一見面就格外的親切、高興!有可能互不相識,但一見面總是很有緣的。如果住在一起的話,大家說話、做事、想問題,觀點都不會相差太遠。因為,他也學佛法,你也學佛法。他修行普賢行願的法門,你也一樣。
像我們這次來這裡聽經的人,聽眾裡一定有兩人是同一個地方來的,偶然碰到一起來,雖然過去互不相識,但一見面特別高興,很投緣,彼此心靈相通。大家彼此坐在一起,共同探討交流學佛的經驗和體會,這樣多好!相反,如果大家修學的法門不一樣,意見又不統一,倘若修養不夠的話,碰到一起就不愉快,你看我不順眼,我看你就反感,那就糟糕了。因此我們要發願:願我在未來的菩提道上,能夠遇見的同參道友,大家在一切法會集會時,身口意業相同,修學佛法的認識、知見一致。願我和同修在未來修行過程中,大家都同修《普賢行願品》這一法門。在修學過程中相互切磋,彼此間相互提醒、互相促進,同證佛道!這樣多好。
修學佛法裡有個人獨修、集體共修。個人獨修比較困難,因為環境的力量太強大了,一人修,修著修著,就會覺得沒勁。算了吧!打麻將,還是看電視吧?明天再修吧,先打麻將算了,反正時間長,不著急,先打了再說吧(眾笑)。結果你很多的時間,就這樣都白白地流失,到頭來一事無成。反之,集體共修,有一大幫人,大家都在精進用功,你看電視,還是修行呢?那你肯定是修行對吧?所以,良好的修學環境可以說是成功的一半。而個人獨修,缺乏善知識的提攜,則相對較困難。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我們從學佛到成佛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善知識。我希望我的那些善知識,他們能夠給我教化、開示普賢的行願,把佛法上的正知、正見的道理傳授給我。希望好的老師,把所有普賢菩薩十種行願的修行方法,教化我。使我得到佛法利益的善知識,我都希望能夠常常同他們在一起。我希望無論走到哪裡,我都能碰到這些好的老師。還有呢,希望我的這些老師經常都喜歡我,不要討厭我。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也是要命的一點!如果善知識一看見你,就討厭你,對你非常的反感,一點都不喜歡你,那碰到一起有什麼用啊?碰到也是白碰。所以,現在就要發願,希望善知識一看到我就喜歡。他要喜歡我的話,他主動會來找我的。如果他討厭我的話,我去找他,他可能還不見我了。那你說哪一種好啊?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發願,就要結緣。這樣善知識就不會討厭你。如果不討厭你,他就能指引你,願意把佛法修行的方法和道理傳授給你,這樣你在修學上就有保證。如果善知識喜歡你,在你未來的生命中,生生世世,總能碰到一些修學佛法的好老師,指導你修學佛法。所以,我們修學佛法離不開善知識,對我們的教化、開示、指引……
親近諸佛、弘揚佛法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修學佛法的人,我們最大的願望是什麼?就是‘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我們希望能夠經常面見如來。同時,我也希望能夠常常見到圍繞在諸佛身邊的一切菩薩、阿羅漢。佛陀出世時,我們還沒有出世;佛陀入滅,我們又出世了。這是因為我們的福份太淺了。沒有機遇見到佛陀。現在我們要發願,在我未來的生命中,能夠遇到佛陀出世,希望自己經常見到佛陀。我們如果有機會見到佛陀,聆聽佛陀開示說法,接受佛陀的教化,開悟就比較容易。這裡的如來也包括自心佛,自己的清淨心也是如來。
你通過修行,見到自己的本性,見到自己的本心,就是見到佛了。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只要你隨時用佛法的智慧去泯滅煩惱和妄想,保持自己空靈寂靜的心,你隨時都可以見到如來。如來隨時都在自己的身邊,一分鐘也沒有離開過自己。因此,學佛的人不能離開自己這顆清淨的心,而跑到外邊去尋找如來,那你離如來就越來越遠。所以佛教講住持三寶和自性三寶。自性三寶,就是我們內在的清淨心,修行的關鍵就是修心。
在親近佛菩薩的時候,我要對他們‘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我願意用很多很多的供品,來供養諸佛和佛子。說到廣大供養,是說供養諸佛的心願很大。物供養、財供養、法供養、一切都很完備。通過廣修供養,福田大。供養佛的功德,就如把福報的種子,播在田地裡面,將來慢慢的會生長,種子下得多,你將來福報的收獲就越大越多。對佛陀的供養,沒有間斷、停歇,一直供養到未來永遠不會疲勞厭倦。
對佛陀的供養在《普賢行願品》裡第三個大願說過,‘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供養才是功德最大的,最有意義的。下面講‘願持諸佛微妙法'也是法供養的意思。持,什麼叫持呢?持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是依教奉行,依法修行。如果我們能夠依法修行,本身就是對佛法的一種弘揚。因為依法修行就能得到解脫。修行功德園滿,可以給世間樹立一種解脫的典范。二、我能夠把佛法弘揚出去,讓世界上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佛法,能使眾生從煩惱中解脫出來,這是法供養的另一種表現。
只有‘願持諸佛微妙法',才能‘光顯一切菩提行'。光顯,是發揚光大菩提行。菩提行,是行菩薩道,是覺悟、解脫之行;弘揚佛法之行。菩薩道的精神就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普賢行願品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內容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其實跟柏林禅寺生活禅的宗旨是相通的。上求佛道,是覺悟人生。恆順眾生,就是奉獻人生。所以,柏林寺把《普賢行願品》作為生活禅的理論依據。這可能是因為,生活禅的宗旨跟普賢行願品的精神是相通的。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歸根結底,行菩薩道不能離開普賢菩薩的法門,十大願王,是修學菩薩道的要領。我們永遠都要依普賢法門修行,修到未來劫沒有窮盡的時期,修習還是常常不斷,永遠沒有停止的。
勤修福慧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一塵中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諸有,是三有,三界的意思。三有:有煩惱、有痛苦、有生死,這就是三界的特點。在三界的流轉之中,眾生應該如何修行?這裡告訴我們要:‘所修福智恆無盡'。一、是修福德;二、是修智慧,就是叫我們要福慧雙修啊。世間上的人,有的人有相似智慧的聰明,但他卻沒有福報。如像知識份子,知識份子顯然要比普通百姓,知識豐富,知道的事情多,更聰明。人太精明!不肯吃虧,就沒有福德了。所以,知識份子老是很窮的。有的人有福報,但他沒有智慧。這種人懂得做好事,心地善良,願意助人為樂。但是他不喜歡讀書,也不懂得學習佛法。他就是有錢,有很大的福報。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過去,有兩師兄弟修行。師兄專門修慧,他不管人間的事情,一天到晚就是打坐、參禅,人間的善緣一點也不結。他修慧就滿足了,一點福報也不修。師弟呢?他喜歡修福報,他覺得在世間上福報很重要。一切生活機遇的好壞,要靠福報。他不修智慧,只修福報。後來嘛,這二人死後去投胎轉世了。修慧的那個,修得很認真,證得阿羅漢果。但他前生沒有修福報,他一天到晚,托著缽去乞食,誰也不給他吃的東西。‘修慧不修福'的結果是什麼呢?是'羅漢托空缽‘。即使你成為羅漢了,可是人家不供養你,拿著缽找不到吃的。因為你沒有種福報,沒有結緣。那‘修福不修慧'的師弟呢?因為他修福報,後來轉生在畜生道中,當了國王的象,就是印度國王騎的象。由於他前生修福,沒修慧嘛,所以他的福報很大。你想國王的寵物,當然很威風,是不是?大象身上披掛很多的金銀財寶,璎珞啊之類有價值的東西。國王的象,有人專門照管,喂養,它的生活跟一般臣民的生活相比,當然會很好的。有很多人給他洗澡,就像現在的大熊貓一樣。可是福報再大,但是沒有智慧,還是當畜生,又有什麼意思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家居士除了念佛,還要修布施,你才能培養福報。福報是靠平時一點一滴地去積累。看見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事,不要放過做好事的機會;哪怕錢出得再少,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做。為自己未來的生命種下福報。我們修學經教,坐禅,念佛,這是修智慧。供養三寶、父母、或救濟窮人屬於修福。修行要福慧雙修,福和慧同時進行。在人世間生活,福報非常的重要。有福之人,無論你走到哪裡,一切都是無比的順利。沒有福報的人,你走到哪裡一切都不順利。不但自己不順利,而且還會影響到別人。
我讀《今古奇觀》,記得第二十二回有一篇小說,叫做‘鈍秀才一朝交泰'講國朝天順年間,福建延平府將榮縣,有個宦官,叫馬萬群,因濫用職權,撒職為民。夫人早死,留下一子,叫馬德稱。十二歲時,聰明飽學,問一答十,十五歲進場,文章蓋世,誰知三場得意,榜上無名,二十一歲,三科不中。父親去世,馬秀才只好投奔親友。誰知每到一處都落空,死的死,調走的調走,一無所遇。只好往回轉,誰知到了江邊漲潮,一只船影也不見。仰天號哭,‘此乃天絕我命也,不如死了於淨'。正要投河自盡,被人救起,一路賣畫,半饑飽。有人推薦,一位姓劉的大財主,有個兒子,要請家庭教師,馬秀才進門,只見劉大財主正在哭泣,二天前小兒出水痘,醫生下錯藥,已經身亡!馬秀才轉身出來,走在大街上,被尖酸刻薄小人指著他說:馬德稱是個降禍的太歲,耗氣的災神,所到之處,必有災殃,把他看成一個大災星,大家議論紛紛,一些說趙指揮請了他就壞了糧船,那個說,尤侍郎幫了他就壞了官職。他是個不吉利的秀才,不該與他親近,因此,大家給他取了綽號,叫做‘饨秀才'。從這以後,饨秀才上街路過人家門口,家家閉戶,處處關門,都怕他上門連累自己。馬秀才做買賣折本,尋人不遇,告官理輸,討債的不是斯打就是挨罵,就是小孩子見他也吐口水,說句‘吉祥'才走,大家把他看作妖怪災星!有個姓吳的官,性格硬直,他偏不相信,馬秀才有這樣倒楣,特地跑來與馬秀才相會,自己出錢,在他家裡擺了一桌席,坐上桌子,正准備動筷子,忽然接到家裡一封來信,家中老父病故,匆忙而別。後來馬秀才遇到一位老鄉呂鴻胪,相當現在某縣主管官職職稱的組織部長職務的人。呂公十分同情他,把他請到家裡擺席招待,准備在自己手下,找點事給他做,大家都是同鄉人嘛。誰知才准備上桌,忽然廚房起火,大家驚慌奔逃,忙著救火!
我給大家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想告訴你們,在人世間生活,福報非常的重要!有福的人,無論走到哪裡,一切都無比的順利。相反,沒福報的人,無論你走遍天涯海角,一切都不順利。不但自己不順利,而且還影響連累別人。自己不利,對別人也不利。你看《今古奇觀》裡面的馬秀才,他走到哪兒,哪裡的人就倒楣,誰幫他,誰倒楣。你不幫他,就沒事兒。故事是真?還是假?我們暫且不去理會。但通過這個故事,使我們大家明白:沒有福報的人,走一方,方方不順利是吧?所以,我講故事的意義,主要是想告訴大家,我們要福慧雙修,不能偏廢那一邊。這樣呢?在我們未來的生命中積累下福報的資糧,使自己未來的命運有個良好的基礎。不然,來生過著窮困潦倒,饑寒交迫的日子,哪有心思學佛修行呢?修福慧是永久的事,不是三、兩天的事情,而是長時間的修,正如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所修福慧恆無盡'的道理是相同的。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我們不僅要修福慧,還要修定、方便和解脫。定,是禅定。我們念佛也是修禅定,念佛,把心專注在佛號上,通過念佛的名號,調整自己散亂的心態。通過長時間的訓練,制服妄想,浮燥、散亂的心就會慢慢清淨下來。其實念佛的目的,主要是訓練自己的定力,定能生慧。一個有定力的人,他的妄念和煩惱就比較少,修定為了開發智慧。智慧開發出來,我們才有能力認識人生和宇宙的真相。是不是?這樣我們就不會被世間的假像所迷惑。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征服世間所有的一切,而不被世間所有的一切所征服。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無論遇到什麼困苦、逆境以及各種災難,他都能夠坦然地去面對,去承受。有智慧的人,活得輕松、潇灑、自在、超凡脫俗。方便,是救度眾生的一種巧妙的方法。你要說服一個人,勸他修學佛法,如果沒有方便善巧的方法,你可能度不了他,你的話他就聽不進去,不接受你度化。所以,方便善巧也很重要。
學佛不僅要修定、慧、方便;而且要修解脫。佛教裡講解脫有二種:一種是心解脫;另一種是慧解脫。所謂心解脫,是說解脫心靈的煩惱,沒有痛苦和煩惱。慧解脫是:用智慧去改變錯誤的認識,改變自己的人生觀和宇宙觀。你對人生的一切事情,都很清楚,沒有任何困惑。可是,我們現在還不能做到。你能做到嗎?做不到,所以說,我們大家都還沒有解脫。我們通過以上這些修行,就會使我們‘獲得無盡功德藏'。功德藏,是藏放功德的寶藏。藏是用來比喻得到修學佛法無窮無盡的利益和好處。而不是說真的把功德藏放在什麼器具裡邊。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一微塵中,有像微塵那樣多的佛剎,一個一個佛剎中間,又有難以想像不到那麼多的佛。一尊一尊的佛,都住在各處的一切法會裡邊。我看見無窮無盡的佛,常常在演講成佛道的方法,使得一切眾生,得到成佛的無上大利益。
深入諸佛法藏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辨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我深智力普能入。
在宇宙中,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普賢行願品》為什麼一再地強調這些內容呢?就是要開擴我們的心胸,把自己的視野放開、放遠、放大,我們要以普賢菩薩的心量去修行。所有一切佛的世界,我都要周遍的去修行,一直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像佛陀一樣,建立一個佛國淨土,為眾生大轉***,勸化眾生,救度眾生。《普賢行願品》告訴我們,學佛立志要高遠,要以成佛作為修學的目標。一個不想成佛的人,他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就像一個不能繼承父親家業的兒子,他就不是父親的好兒子。因此,要做一個好的佛子,就要根據《普賢行願品》的要求去修行。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辨才海'。一切諸佛說起法來,所講的話,都是很清淨的,每句話對眾生都有益處。就叫‘語清淨'。凡夫的語言清淨不清淨呢?我們凡夫之人的語言,總是夾雜著個人的情緒,煩惱的心態。有時出語傷人,有意譏諷、取笑、挖苦別人,使人聽了產生煩惱。這就是語不清淨。而如來所說的每一句話,對眾生都有利益和好處。眾生聽了心裡非常舒暢。
‘一言具眾音聲海',佛陀說每一句話的聲音裡面,能夠具備不同的聲音,各類眾生的語言都包含在裡面,各種人都能聽懂佛陀說的話。比如世間人聽了,就覺得是世間話;天上的人聽了,就覺得是天上的話;我們中國人聽了,就像中國話;外國人聽了,就像外國話;任何一道的眾生,聽到佛的話,沒有聽不懂的。
‘隨諸眾生意樂音',佛陀以一種聲音說法,但每一種眾生聽了佛的聲音,都覺得非常的快樂。就喜歡聽這種聲音。大家知道,我們每一個人,聽聲音的習慣、標准不同,如像不同的歌迷,對每一個歌星演唱風格的要求也不一樣,所以不同的歌星,都有自己的歌迷。有些歌迷喜歡聽那種‘搖滾歌曲',如像‘冬天的一把火',他喜歡那種嘶聲力竭地喊,拼命喊叫,聽起來喉嚨都快掙破的那種聲音,覺得這樣才來勁、過隱。那有的人,他喜歡那種嬌裡嬌氣地唱歌的聲音。因為,每一個歌星演唱的風格不一樣,就有不同的崇拜物件。但是這種崇拜的物件是有限的。僅限於某一類人喜歡,另一類人則不喜歡。佛陀說法的音聲則不一樣,任何人都能從這裡找到自己喜歡的感覺,誰聽了都喜歡。
‘一一流佛辨才海',佛陀說法,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辨論勝過他。佛陀是辨才無礙的。佛陀的每一句話,都能發出不同的辯才,發出不同的聲音。每一句話,每一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每一個眾生聽了之後,都心生歡喜,每句話都能讓眾生,心服口服。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恆轉理趣妙***,我深智力普能人'。三世一切諸佛,在十方諸佛剎,用不同的語言去弘揚佛法,廣度眾生。我希望對佛陀演說的甚深道理,都能接受,都能理解。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許多日常讀誦的經書前,都有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因為我們對佛法如果不能正確的理解,就沒有辦法修學。所以,希望我能如實地了解佛法,認識佛法,這很重要。
通達諸佛境界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這裡有兩個頌,主要是強調在修行中,念頭到底有多重要?‘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我們現前的一念,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呢?我們一念的力量能夠深入到未來,所有一切的時劫。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的時劫,都在我的一念之中。不但未來的時劫在我的一念之中,哪怕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有的一切時劫,也都在我的一念中。所謂‘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下'。我們平常的人,不太注意自己的念頭,可是在修行中,念頭是非常重要的。
通常人們的念頭,能不能深入過去?不是不可以,我們也能想到過去很多的往事。但是嚴格的講,不能說是深入過去。你能想起幾十年前的事,但前幾百年的往事,你能想起來嗎?想不起來,但是佛陀能深入過去無窮無盡的往事,這就是宿命通啊!因為過去也沒有離開這一念。但凡夫做不到,有時你要想的事情想不起來;不想的事情,偏偏出現在腦海裡邊。有沒有?有的。老年人最容易犯這種毛病,是不是?當天發生的事記不起來,可是過去發生的事能夠想得起來。所以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間都沒有離開我們這一念。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的一切人師子'希望我在一個念中,能見到三世所有的諸佛。靠什麼去見這麼多的佛陀呢?就是靠現前的一念。你說佛跟眾生的區別在哪裡呢?就在這一念啊!修行靠這一念修!成佛也靠這一念成!所以學佛修行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就在於修正自己的念頭啊!
六祖慧能在《壇經》裡邊講得好:‘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佛與眾生的區別:就在一念之間。迷者是凡夫,悟者就是佛。什麼叫迷?什麼叫悟呢?有的人末必清楚,是不是?所謂的迷,就是無明、愚癡、沒有智慧,不明白事理。確切地說,是不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相。悟,是覺悟。確切的說,是智慧的成就。禅宗講開悟,教下說見道,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都是悟的不同表現。
悟是什麼?悟在修道過程中,無意識思維方式和認識事物的方法。在身心與道合諧的條件下,人體的先天意識得到突發性升華,出現認識事物上的飛躍!簡言之,悟就是外界事物撞擊心靈深處理性認識上的火花,表現出來的一種直覺狀態。它是心靈的一種感受,悟到的東西,有的能用語言文字表達,但有的是超越語言和文字。
開悟,並非佛法中特有,更不是禅宗中才有,行行都有開悟的。比如牛頓,他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究心於物理和數學。一天他在花園裡邊散步,偶然看到蘋果落地,忽然想到蘋果為何不往上跑?而是往下落?由此,悟到地球對物體有‘吸引力',從而發明了地心對萬物有吸引力的定律。又如南唐有一位詩僧,中秋賦詩道:‘團團一片月,漸漸照庭除。今夜一輪滿',到此下句不得停下來了。直到第二年中秋賞月,觸景生情,忽然得到下句:‘清光何處無'?高興得手舞足蹈,不能自己,半夜起來拿起鐘亂撞,驚動寺院和全城,這也是悟的表現。
還有唐代著名的詩人,白居易也是一位虔誠禮佛,擅長用詩闡述佛理的‘香山居士'。他流傳下來的詩很多,下面與大家共同欣賞《僧院花》的禅心意境。
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
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詩中所說的華嚴偈,是指佛教的經偈,不是單指《華嚴經》所寫的偈句;這裡是泛指使人開悟的經偈。‘方便'是指使人開悟而進入佛境的方法和途徑。整首詩的禅心意境是說,僧人要想領悟色空之理,在寺院栽種花樹。如果從花樹外表的角度去賞花,人們眼前所見的花姿嬌艷動人;若用智慧的眼光去觀照花樹,就能領悟樹色空的真理。詩人通過栽花、賞花、花開花落的自然現象,悟到宇宙人生的真實。詩人通過對花的觀察,向我們說明花姿為色相,因緣而生,因緣而滅;花開花謝,不也正好說明‘緣起性空'之理嗎?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白居易這位偉大的詩人,賞花悟空,對‘性空'之理感悟很深。柏林禅寺提倡的生活禅,也是讓大家在生活中去體悟佛法,去參禅證悟佛理。
學佛開悟非常重要。佛教是無神論,大家必須把這一點認識清楚。學佛完全靠自己開發智慧來解脫自己。因此,開悟在佛教裡卻是最重要的問題。只有開悟才能明白宇宙人生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不開悟,沒有什麼力量能代替你解脫的。
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曾經苦修多年,並沒有解決生死問題,最後還是回到菩提樹下,靜修一念,終於開悟了!然後根據他所悟到的道理,創立了佛教。佛說法四十九年,他講的也就是把開悟所見到的東西介紹給眾生,令眾生開悟。開悟的方法,前面已經說過,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通過聞思修的修行,目的是為了開悟這件事情。
那麼《壇經》裡,又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煩惱跟菩提的區別在哪裡呢?還是在一念之間。從緣起性空來看:煩惱沒有固定的煩惱,煩惱自性本空,煩惱也是隨心境不同而產生的。因為同樣的一件事,如果你觀念錯誤,挾帶著煩惱的心態,去分別,去執著,就會產生煩惱;反之,你擁有正確的觀念,健康的心態,用智慧去觀照事物,當下就沒有任何的煩惱,當下就是菩提!佛跟眾生的主要區別就在一念之間。
人們常說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類無窮無盡的煩惱,猶如一望無際的大海,眾生想要從這裡解脫出來,就要回頭,就要放下屠刀,當然這是一個比喻,不是真的讓你轉一下頭,或者把手上的刀放下。而是在於轉變觀念,也就是轉變念頭。所以放下屠刀,不是在於屠刀的放下,而是殺心的念頭放下。放下惡的念頭,樹立善念;去惡向善,才能成佛。
在《古尊宿語錄》卷四八《佛照禅師奏對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很遠很遠的過去,一個叫黑齒梵志的人,勤修法術學問,道德精進,獲得五神通力,他常在喜馬拉雅山脈一帶說法;聽法的都是各路天神。一天,梵志講法完畢,閻王爺看著梵志哭泣起來。梵志很奇怪,問他出了什麼事?閻羅王說:‘你命已盡,七天後就要到地獄裡來受我管轄了。我想幫你,也無能為力。聽你說法,很感動,真為你惋惜難過,因此流淚'。梵志聽後,不知如何是好。於是決心帶著生死問題去找佛陀。他想去見佛陀總不能兩手空空,得帶點禮物。可是送什麼呢?想起雪山生長著一種合歡梧桐花。這花不僅七彩紛呈,而且非常鮮艷美麗!那花生長在雪山懸崖下,凡人可望不可及,但他用神通,輕而易舉采下兩株,騰雲駕霧趕到佛陀所居的靈山。
梵志見到佛陀,納頭便拜,說道:‘請佛救命!如何了脫生死'。佛陀說:‘你放下吧'!黑齒梵志一聽,嚇了一跳,急忙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說:‘放下吧',於是他又趕忙把右手中的那朵花連忙放下。佛陀又說:‘再放下'!梵志說:‘實在沒有什麼可放下了'。佛陀說:‘我教你放下,並不是叫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叫你放下對花執著的念頭'。梵志聽了佛陀的話,一下就開悟了。他保住了性命,歡天喜地走了。通過這個故事,你悟出什麼道理來呢?放下生死的念頭,不去執著生死,當下就了脫生死。
禅宗常說:‘擔水砍柴無非道,身口意業皆是道埸,行住坐臥無非佛事'。柏林禅寺也主張生活禅,主要營員在生活中隨時把握悟的契機,而不必非要坐禅不可。悟在日常生活中,成佛也在日常生活中。按百丈懷海禅師的話說:‘末悟末解時名貪嗔,悟了喚作佛慧。故雲:不異舊時人,只異舊時行履處'。可知從凡人入聖,由俗人成佛,其實你還是原來的你。成佛後的你‘不異舊時人'。當然也有變的地方,那就是你的意識,你的心境,你的精神,不但變了,而且你的氣質和本質也變化了。
成佛的境界,是人體的先天意識得到突發性的升華,出現認識事物上的飛躍!那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三千世界,都與你精神的本質--心的靈明覺知融為一體,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知是三世諸佛與整個宇宙自然界消融在你心中,還是你的心消融在感性世界中,你只感到,二者本來是一。禅宗講頓悟成佛,正是時間的短暫瞬刻間,突然領悟到人生與宇宙之間的關系,煩惱與菩提、生死與涅槃,二者本來是一。這些矛盾的統一,不是邏輯性的,而是直覺感受和體悟。開悟其實就是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外界事物撞擊心靈深處理性認識上的火花,使你感受到,在這一剎那間,自己的身心似乎超越了一切時空和因果。過去、現在、未來似乎溶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用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處(時空)和何所由來(因果)。開悟也可以說是超越了一切物我界限,物我兩忘、身心與宇宙完全合為一體。除去一切時空、因果‘我'也就不存在了。證悟了‘萬法緣起,自性本空'之理就是開悟。
修行就是在於一念,佛與眾生的區別、煩惱與菩提的區別、生死與涅槃的區別、迷與悟的區別,都是在當下的這一念。所以,我們修行要從念頭開始。我們念佛的意義在哪裡呀?你一天到晚叫阿彌陀佛干什麼?有個老太婆,在家裡念佛,天天念啊,不停地叫,念啊!她的孫子呢,在家裡做作業,被老太婆叫得受不了。他就想了一個辦法,‘奶奶、奶奶……'奶奶說:‘你叫我干什麼呀'?孫子不說話了,又繼續做作業。過一會兒,奶奶又念佛,他又叫‘奶奶、奶奶'。奶奶有些不耐煩了,‘你在干什麼?!我在念佛!你叫我干什麼呀'?小孫子說:‘您看,我才叫您幾句,您不耐煩了,就開始討厭我了。您一天到晚,老是喊阿彌陀佛干什麼呀?阿彌陀佛會不會煩啊'?
我們念佛是不是在老喊著佛啊?老喊他干什麼?念佛的目的主要是培養訓練我們散亂的心態,把自己的念頭放在這一念上。通過這句佛號把妄想、煩惱、執著的事情丟掉,然後使自己清淨的心能和阿彌陀佛相應,訓練自己的定力,開發智慧,斷除煩惱,了脫生死,往生西方。不是老叫阿彌陀佛。社會上有很多人,對念佛的意義不明白,你們這些學佛的人老是叫著阿彌陀佛的名字干什麼呀?他不懂得念佛是為了達到內心的清淨。
在修學佛法裡有六念法門:
1、念佛: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念十方三世一切佛。念佛的意義主要是念佛的道德、慈悲。高山仰止,見賢思齊,仰慕佛的道德、慈悲、智慧……,通過對佛的恭敬,從中得到靈魂和智慧上的升華。老想著佛干什麼?主要是向佛看齊,向佛學習,就會淨化我們的人生,
2、念法:通過學習經教之後,用佛法的智慧來指導我們的行為。
3、念僧:念僧不是叫你們三天兩頭,來看柏林寺這二天有沒有做佛事。給師父搞些好吃的東西。念僧的目的在於親近善知識,修學佛法。如果你不學佛法,只懂得給師父買些好吃的東西,師父也很高興,不過對你們修學上沒有多少好處,最多為自己種點福田。但親近善知識的意義,不在這裡。親近善知識,是為了學習佛法、樹立正知、正見,這才是最重要的。
4、念戒:就是學戒、持戒、想著戒。作為學佛的人來說,要明白事理。哪些事應該做,哪一些事不應該做。要有是非觀念,要有分別心。我們學佛法,有的人說,哎呀!不能有分別嘛。這裡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學佛如果善惡不分,是非不辨,自己掉進深淵裡邊去,自己還搞不清楚,就可怕了。學習佛法不僅要有分別心,而且要有大是大非,大榮大辱、大得大失的心。學佛法要知哪些是真理?哪一些是錯誤?哪些是正道,哪一些是邪魔外道?如果一個學佛的人,是非不辨、善惡不分,聽了禅宗的兩個公案,似是而非,一天到晚把不要分別掛在嘴上。這種人是最危險,最糟糕的人。自己走到邪路上去,還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已經掉在深淵裡邊去,還叫別人不要分別,跟著他跑,那是罪過!念戒是要我們時刻注意,哪一些事應做,哪一些事不應做。
5、念施:是布施。種福田,有恩田、淨田、悲田三種。種福田不僅針對三寶,還包括自己父母,有恩、無恩於我們的一切眾生;還有那些貧窮、有困難的人,我們應該以一種慈悲心去布施供養他們。所以,學佛的人,不僅僅是對師父、三寶好。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是以眾生為主。‘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即是隨順供養諸佛,使眾生歡喜者,則令如來歡喜'。若能承事眾生,即是承事如來。尊重眾生,就是尊重如來,供養眾生就是供養如來。讓眾生生歡喜,就是讓如來歡喜。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有平等心,不起分別心,供養師父和供養眾生一樣,反正師父嘛,餓不死的。但世界上還有很多的眾生,他們中比寺廟困難的人很多啊。寺廟是大家種福田的地方。比如蓋廟、塑佛像,在經濟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有必要為寺廟出一些錢,廟蓋好後,為大眾提供修學佛法的條件和環境。當然蓋廟的意義,還是為社會和眾生服務。寺廟脫離社會、脫離眾生,寺廟存在的意義就不大了。這是念施。
6、念天:念天不是叫你想著天上的福報那麼好,哪一天,自己能生到天上去,跟天人享福報去,不是這樣的。念天是說,要想到天上的人,他們能升天的原因,是種下了福,通過念天,我們要修五戒十善,深信因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自己未來的生命,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普賢行願品的核心是‘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二大內容。從昨天和今天,後面還有幾個頌,都是圍繞著這二個核心進一步的發揮和說明。所以,這兩個內容非常重要。所謂‘常隨佛學',是上求佛道。‘恆順眾生'是下化眾生。上求佛道,是追求圓滿的佛道,下化眾生,是奉獻自我、奉獻人生!普賢的十大行願以及偈頌的內容,主要是圍繞這二大內容展開的。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在一個毛孔裡邊就會出現一個佛的世界,這個道理非常難以理解。用佛法的話來說,是‘芥子納須彌',芥子是非常小的,它可以容納整個須彌山。猶如一粒菜子裡要裝下喜馬拉雅山這麼大的東西。這怎麼可能呢?禅宗有一個公案:從前有個叫李渤的太守,他去問禅師:芥子納須彌這個道理應該怎樣理解?大裝小容易理解,小裝大從常理上講不通啊。禅師回答說:‘聽說太守您讀過萬卷書啊!是吧?可是你的這個腦袋瓜,只有椰子那麼大,請問書是怎麼裝進去的呀'?太守無話可說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大小無礙,並非不能相容。芥子雖然很小,但它裡面卻有一個佛的世界。十方世界裡邊有無量無邊的佛土。佛的世界就像微塵那麼多。如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它也是佛的世界,但也是眾生的世界。那麼,我們學普賢的行願,就是要學普賢的願心。因此我們現在就要發心:‘我皆深入而嚴淨',我的願望要深入到國土,讓世界的眾生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把這個世界美化得更好。
我們追求淨土,並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佛法講到人間淨土,唯心淨土。我們追求淨土,向往西方極樂世界,首先要莊嚴人間,從我們居住的周圍環境,人際關系開始淨化。如果一個學佛的人,家庭裡邊很邋遢,身上的衣服穿得很髒,人際關系不和睦,人家說你一句壞話,照還人家不誤。像這樣的人能往生西方嗎?我們要莊嚴佛淨土,首先要莊嚴人間淨土,莊嚴人間國土,要從環境衛生開始淨化。衣服穿整潔,家庭環境衛生搞干淨,構成一個良好、美觀、整潔、莊嚴的氣氛。一個人衣服穿整潔,對別人也是一種尊敬。當然學佛最主要還在於淨化自身、自心,淨化我們的心靈和人格。
我們要用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帶動、去影響周圍的人。讓更多的人都來,跟自己一塊學佛。用自己的人格和實際行動去弘揚佛法,身教重於言教,以身說法,在人群中做出榜樣!讓人感覺到,一個學佛的人,跟沒有學佛的人就是不一樣。我們學佛的人,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感化你周圍的環境和人群,使你周圍的人和一切事物都得到改善,這才是我們講的莊嚴國土的意義所在啊!讓佛法貼近我們自己的人生、貼近日常生活、貼近社會、完善自我,奉獻人生,使更多的人早日覺悟得度。這才是一個學佛人的本份!如果一個學佛的人,連自己的丈夫、妻子、兒女、親朋好友、周圍的人都帶動不起來。那麼,度眾生就成了一句空話,一張空頭支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證法悟群有;究竟佛示事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照世燈,比喻佛陀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眾生愚癡,就像生活在黑暗之中,見不到光明。我們不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啊?我們不知生命的歸宿在哪裡?不知人生的價值在哪裡?對人生和宇宙感到茫然無知。佛法是生命的燈塔,為迷途的人們指引著航向。佛的教法是智慧的燈塔,它引導眾生走向解脫的光明大道。把眾生從無明的黑暗之中解救出來,所以說佛是世間的一盞明燈。
‘成道轉法悟群有',成就佛道之後,要為眾生說法,使很多的有情得到覺悟。悟群有,就是使有情的眾生覺悟。‘究竟佛事示涅槃',當佛說完法之後,最後要示現進入涅槃的時候,‘我皆往詣而親近',在佛示現涅槃的時候我要到佛那裡去,同佛親近。去親近佛,跟佛學習,去幫助他弘揚佛法。
成就佛陀的能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這一段經文主要講了十二種力量。成佛就是要成就這十二種功德,只有具備這十二種能力,才算是功德圓滿的覺悟;才有能力去度化眾生。希望將來自己成佛以後,也能具備這樣的能力,然後方便善巧地去度眾生。下面將這十二種功德分別向大家解釋。
‘速疾周遍神通力',講的是神通的力量。速疾周遍:是快速在十方世界中,運用自己的神通去度化眾生,去成就眾生。佛教講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前五種是世間人共有,唯有漏盡通是佛教特有的。世界上的人,像那些煉氣功的人,還有其他宗教,甚至一些***,他們的修行也能成就神通,但他們最多達到前五通,不可能成就漏盡通。原因是什麼呢?前者煩惱未斷,生死未了。像前邊說過的梵志,雖然已經具備五通,但生死未了,未免輪回。而佛陀是徹底斷除煩惱和痛苦的覺悟者。佛教修行最終目標是成佛,是除斷煩惱,脫離生死,佛教不以神通為究竟。佛教在修行中智慧的成就、慈悲的成就、道德的完善,這些才是最主要的。神通僅僅是學佛修行的副產品,枝末的東西。神通必須要在慈悲、智慧、道德的正確引導下,才能產生良好的作用。反之,如果一個人的道德、人格很差,擁有神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普門遍入大乘力',講得是大乘的力量。許多學佛的人,往往不能正確認識大乘與小乘的區別。根據比較傳統的觀念認為:大小乘佛教,各有自己的三藏。比如《阿含經》是小乘經典;像《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等屬於大乘的經典。但對於學習經論來講,並非說你學了大乘的經典,就等於你是大乘,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大乘與小乘的主要區別在於發心。你發的是菩提心,你學的一切都是大乘。相反你發的是出離心,你所學的都是小乘。大乘與小乘不是屬於什麼法門,而是在於你的發心大小,這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乘發心的主要特點:就是要發菩提心。所謂的菩提心,也就是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種願心,充分顯示出大乘行菩薩道的氣魄!
‘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要講究方便善巧,就像《維摩诘經》裡所說的那樣:‘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你先要給眾生講一些使他們感興趣的事情,然後再給他們灌輸佛法的道理,引誘他上當!上佛法的當,上好當,而不是壞當。你不要一下子就跟他講佛法,那他不一定接受,要投其所好。他喜歡下棋,就陪他多下幾次,慢慢跟他講,用佛法去開導、開導他,這就是說,弘揚佛法,目的是想讓他修學佛法,使他受益,這就是方便善巧。
如像那些搞哲學的人,你要去度他,先要跟他談哲學,然後跟他討論佛法與哲學的關系,這樣你就比較容易引導他上佛法的當,他對佛法有興趣了,他才會學佛。對吧?‘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你不具備無量法門的道理,沒有充分的理由去說服你所度的物件,人家問你幾個佛法上的問題,一問三不知,那麼這個眾生怎麼度啊?‘法門無量誓願學'。各個方面的知識都要學習,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我們所度的物件。像觀音菩薩應現什麼身得度者,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觀音菩薩為在家人說,也為出家人說法,為男、女、老、少說法,有時以國王的身份說法,甚至以乞丐、畜生的身份為眾生說法。菩薩說法度眾生,根據眾生的不同善根,示現不同的身相,方便善巧度化眾生。菩薩要度眾生,要做到無孔不入,這就是:‘普門遍入大乘力'的表現。
‘智行普修功德力'。講的是功德力。成佛就是一切功德的圓滿!功德的成就,是福德、智慧、修行達到圓滿。功德怎樣修啊?這裡告訴我們'智行普修‘,就是要用智慧去指導我們的行為,離開智慧修功德,你的功德只是人天福報,不能成為成佛的資糧。這種功德是有漏的。我們只有用智慧去引導修行,產生的功德才能成為我們成佛的資糧。
‘威神普覆大慈力',講的是大慈大悲的力量,把眾生從煩惱痛苦、迷茫的深淵裡邊拔出來,這是慈;悲,是給眾生快樂,讓眾生歡喜。佛教的慈悲,與儒家講仁,西方基督教講博愛。頗為相似,因而容易引起混淆。其實,佛教所講的慈悲比其他宗教所講的仁愛啊、博愛啦的層次要高。基督教的博愛物件為人類,他們不愛眾生。他們說,牛馬豬羊是上帝造下來,供給人吃的。可見他們的博愛是有限的,他們的慈悲心只針對人類而言,對其他的眾生就談不上博愛。就人類而言:僅限於信仰上帝的人,對異教徒就不會去愛了。不愛上帝的人,上帝會把他打下地獄中去的。這種博愛是有條件的。
佛教的慈悲是針對一切的眾生。《普賢行願品》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把一切眾生視為一體,沒有任何條件地去為眾生服務,給眾生歡樂;甚至包括蚊子、蟑螂、老鼠之類的動物,我們對它們都要布施大慈大悲,我們不僅保護它們,不去傷害它們,而且還要供養它們。還有我們對大自然的一花、一草都要起悲心。佛教的慈悲,不分親、疏、遠、近、冤親平等,無條件的把眾生和自己看成一體。眾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眾生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所以,佛教慈悲心是何等廣大啊!
‘遍淨莊嚴勝福力',講的是福報的力量。前面我們所說,修學佛法要福慧雙修。佛,是福德和智慧都達到圓滿的成就者!佛為什麼稱為二足尊?前面給大家講過,福德和智慧已經達到圓滿了,佛陀的生命裡邊沒有任何缺陷了,福慧具足圓滿,所以稱為兩足尊。二足,指人類是二足眾生其中的一種。而佛是人類中福慧最圓滿的覺悟者,是最受人尊敬的覺悟者,所以稱為二足尊。'勝福力‘的勝字,是說這種福特別的大,特別的好的意思。福報的力量,這幾天已給大家講了很多,說明世間的人,只有積累了福報的資糧,才有良好生活的條件和環境。修福報同樣也是往生淨土的力量。你沒有福報,就不能往生淨土。《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天上的人,如果福報不大,能生在天上嗎?是不是?天上人的生活比我們人間,不知要好幾百倍,幾千倍,幾萬倍。天上人能生在這麼良好的環境中,他們的福報也是修來的。所以,我們要廣修福報,把所修的福報去莊嚴世界,去為眾生服務,而不是為了個人享福。
‘無著無依智慧力'講的是智慧的力量。學習佛法,智慧的成就是非常重要的!佛法為什麼重視人世間?不太重視天上呢?因為一個人的福報大了以後,容易貪著福報,會使人墮落。一個人如果生到天上之後,就會停留在享受中,你叫他修行,他根本就不會修。但一個人的福報也是有限的。玉皇大帝他的福報享完之後,照樣流轉生死。就像我們人間有這樣的話:‘富貴修行難'。人世間有錢的人,有名譽地位的人,他吃穿不愁,樣樣都有,他就懶得修行了。
佛經裡有這樣一個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個叫耆婆的人,他在僧團裡經常免費為比丘們看病。他是一個醫生嘛,治好了許多人。後來死了之後,就生到天上去了。有一天,僧團裡又有比丘生病了,生的病很難治。因為耆婆的醫術高明嘛,大家就想到了耆婆。耆婆是神通第一的目鍵蓮的弟子。目鍵自信地說,沒問題,我上天去把他找下來,給你治病。然後,目鍵蓮一個神通就在天上出現了。耆婆已當上天主了,美女如雲,天上的女孩子漂亮的程度,地下再漂亮的美女跟她們相比,一個個簡直成了丑八怪了。那天,耆婆正好帶領宮女去參加一個舞會。這時,目鍵蓮到了之後,就站在路邊。耆婆帶著一群美女,駕著馬車,正忙著趕路。當他看見目鍵蓮之後,瞧他一眼,趕著車就過去了。按理說,自己的師父到天上來了嗎,應該下車打個招呼,把他請到家裡吃頓飯,或者請到那裡去請上一頓,結果呢?他看了一眼就走掉了。目鍵蓮感覺不對勁兒!這人過去不是這樣的,今天怎麼會這樣對待我呢?他一個神通過去,車就跑不動了。目鍵蓮說:你為什麼看到我不下車?你知道耆婆說什麼來著?他說:你沒看見,我正忙著,享樂要緊呀!來不及了。你看,對你我還瞧一眼,換個人我連瞧都不瞧一眼。我對你還算比較好的。所以說富貴修行難啊。如果一個貪著福報,要修行就比較難了。修行要靠智慧。只有智慧的力量,才能從貪著享樂的福報中擺脫出來。只有智慧的力量,才使我們不被人世間的假相所迷惑,使人看破世界上的一切。
錢財啊、名譽啊、地位啊、愛情啊、家庭、兒女……,這些東西都是虛假的存在。過眼煙雲。俗話說:‘萬事到頭一埸空'。‘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個核心概念。這個‘空'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空無所有或不存在的意思。佛教哲理上的'空‘是梵文'舜若多‘的音譯,意思是空性。‘空性'是什麼意思呢?佛教認為世間所有的一切事物或現象,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的。在某些條件因素具備的情況下產生的,這叫做緣起。每件事物或每種現象,都是由因緣和條件暫時湊合而成,沒有任何一件事物可以單獨成立,事物的本質,是性空的。龍樹菩薩常常用水中之月,來比喻這個道理:水中的月亮並不是真正的月亮,其中沒有本質、沒有自性,其實是空。但是,水中月亮又確實存在。就是說,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說假相是存在的。說水中真有月亮是不對的,說水中沒有月亮也不對。只有說水中無真月亮而有假月亮才對。所以,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真實不變存在的。我們明白了緣起性空之理,萬法由緣而生,緣生法生,緣滅法滅。我們對任何事情都不會貪著。那麼要靠智慧的力量,去觀照人生,才能使我們不貪著。
‘定慧方便威神力'講的是定力、慧力、方便力都成就了,這種人就具備威神力。威神力,是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氣質,這種氣質能降服、壓倒別人。你不管走到哪裡,人家看見你就會肅然起敬,就會被你強大的威力所屈服。威神力是從哪裡來的?就是靠修定、定,是禅定,定能開發智慧。一個人如果想改變自己的氣質,我認為應該修定和慧的力量。為什麼出家人的氣質跟一般人不一樣?尤其是有道德涵養的出家人,一眼看上去,就讓人感到仙風道骨,氣度不凡。所表現出來的氣質和風度,與眾不同。為什麼有些人一眼看上去,就讓人感到俗氣?一個人氣質非常重要。氣質和風度是內在的一種美德的再現。有道德修養的人,他的每一個動作、舉止、言談、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與眾不同。讓人感到超凡脫俗,舉止安祥、莊重、落落大方。那麼這些氣質的表現,是長期修煉禅定,智慧的產生的結果。一個有定慧力的人,他的內心非常的安祥,不會浮燥。反之,沒有定慧的人心很浮燥,情緒反覆無常。所以有定慧的力量,才有威神力,才能攝受眾生。
‘普能積集菩提力',講得是菩提的力量。成佛是成就什麼呢?就是要成就菩提。菩提其實還是般若。但是菩提為什麼不叫般若,般若又不叫菩提呢?舉個例子來說,般若就像年青時的媳婦,而菩提猶如當婆婆了。媳婦跟婆婆到底是***事?還是二碼事呢?說***事不對,說它是二碼事也不對。應該說是***事,也是二碼事才對。為什麼呢?因為婆婆是從媳婦熬成的。婆婆離開媳婦,就沒有婆婆了。所以說他是***事;但媳婦是年輕時的事,那時什麼成就也沒有啊,可是到了婆婆的時候,兒女長大成人,個個都成家立業了,兒孫滿堂,她坐在那裡很神氣,很威風。
這個例子說明一個道理:般若和菩提的關系:就像從媳婦過度到婆婆的這個過程。般若這個階段,功德、智慧還沒有圓滿,就像一個剛剛開悟的人,不一定有神通。開悟後還不一定有福報,是不是?開悟僅僅是一種智慧的出現,但他的智慧和功德還不圓滿,所以稱為般若。然後在般若成就的基礎上,不斷地去做好事,不斷地去度眾生,通過漫長的修行時間,斷除了一切煩惱,成就一切功德,這才成就菩提。菩提不僅是智慧的成就,同時也意味著功德園滿。
羅漢跟佛的成就有什麼不同呢?羅漢的成就叫做解脫身,解脫身,就是從痛苦煩惱中解脫出來,就像一個人剛從監獄裡剛釋放出來,身無分文,一無所有。而佛的成就叫做法身,法身跟解脫身的主要區別,是前者只是斷除煩惱和痛苦,後者除了擺脫了煩惱和痛苦之外。還有慈悲、道德和各種各樣的能力,這就是所說的菩提。菩提的成就不僅僅體現開智慧,而且還要‘普能積集',就是說有了智慧以後呢,還要繼續積累各種功德的資糧。也就是繼續修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禅定、四攝、五戒十善……,所有的好事全干,才能夠成就菩提。
‘清淨一切善業力',講善業的力量。佛教基本思想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要干壞事,一切好事盡量去做。善業的內容,簡單的說:是五戒十善,如果詳細的說,與佛果相應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稱為善法:如六度、四攝、三十七道品等。善的行為可以戰勝不善的行為,以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徹底遠離不善法。從而使生命得到淨化,人格得到升華。
‘摧滅一切煩惱力'。通過修行善業之後,有了清淨的三業,智慧就得以開發出來,然後用智慧的力量,去摧滅我們的妄想和煩惱。一切煩惱在智慧的面前,得以降伏。那我們就解脫自在。
‘降伏一切諸魔力'。說到魔,大家就覺得非常可怕。其實,每個人天天都在著魔。凡是障礙我們修行的一切因素,都可以稱之為魔。比如說你在打坐,你的兒子在看電視吵你;你持戒不殺生,要吃素,你的丈夫不同意,他要吃肉;還有你在打坐,時而想東,時而想西,陳芝麻,爛谷子的事湧上心頭,心不能清淨,坐著坐著,心裡七上八下的事很多,哎呀!休息吧!明天再說吧,這些都是魔。
佛法裡講魔有四種:一、是煩惱魔,煩惱,是擾亂內心安寧的各種因素。他能障礙我們的修行。二、是死亡魔,死亡奪走我們的生命,影響我們的修行。三、五蘊魔,‘八苦'中有五蘊熾盛苦。有情的身心充滿著不安的因素,心理上有種種煩惱,色身上時常出現不調,使我們活得很痛苦。四、天魔,天魔一般不會來干擾你們,你們放心好了。你修行的層次達不到,讓他來找你的麻煩,那簡直太委屈它了。
釋迦牟尼快要成佛道了,這個時候魔才出來。佛陀在菩提樹下,坐到第六天,一個名叫波旬的魔王,宮殿突然東搖西晃起來,弄得魔王心情煩悶焦燥,他起動心念搜尋,終於找到原因,悉達多太子坐禅所致。不久就要成佛,還要廣渡眾生,超越魔境,魔王還能統治誰?於是魔王使出各種手段破壞太子成道。魔王先以權力地位,勸他放棄修道,去做‘轉輪聖王'。所謂'轉輪聖王‘,是古印度神話中的聖王,手持一個威力無窮,能降服四方的輪寶,能任意在空間往來。他見太子不為權力所動。又用色欲誘惑,他命他的三個女兒,一個叫染欲、一個叫悅人、一個叫可愛樂,三位美麗的女子,打扮得十分妖娆,圍著太子跳起舞來,肌雪生輝,珠光寶氣,說不盡的旖旎濃香,溫柔動人。太子心如明鏡,照出這些美女都是幻象,本質上是污穢不淨,丑惡不堪的。他生起不淨觀,不為所動。各種引誘手段都末見效,魔王最後發動魔軍,動用武力了。那些魔鬼一個個猙獰可怖極了。他們用弓箭射,有的用劍戟刺,有的用金杵砸。一時,風火煙塵四起,還雜有獅虎等猛獸的吼叫聲。但太子的功力不凡,依舊怡然***,一點也不慌張。說也奇怪,所有的魔鬼野獸,各種各樣的武器,只要挨近太子身邊,都化為無形。魔王大怒,張弓搭箭,射向佛陀,但那些箭落到佛陀的面前,變成了座下的蓮花,一時蓮花如雨,碧色搖搖,形成了一座金光燦爛的蓮花寶座。太子第六天戰勝了魔王,第七天就證悟成佛了。
其實所謂的‘魔'並不是外來的,而是潛伏在我們心中的煩惱。‘波旬'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是魔,指阻礙修行的事物。常人心中往往湧動著種種欲望,包括權力欲、情欲、貪欲等等,都會起到阻礙智慧的開發,都屬於魔。佛陀戰勝魔王,實際就是戰勝自己的心。修行的過程,是降服一切煩惱的過程。因此,降服魔力不一定是天魔,能轉變自己修行中各種各樣的逆境,都屬於降服魔。
‘圓滿普賢諸行力',是說上邊所說的十一種力,都能夠修成了,你的功德也就圓滿了。通過修行,就能圓滿普賢十大願王的願力。
具足佛陀的功德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這一段經文總共有三個頌,對前面十大願王的內容,在這裡作一次總結。諸佛菩薩之所以得大成就,原因是他們悲心廣大,願力宏深,那麼我希望自己也能像諸佛菩薩一樣,發大願,起大行,將來也能向諸佛菩薩一樣,成就種種功德。
‘普能嚴淨諸剎海',我願修習種種善行,像諸佛菩薩一樣,能夠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解脫一切眾生海',我願使一切眾生從煩惱痛苦、困惑中解脫出來。‘善能分別諸法海',我願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善能分別諸法。‘能甚深入智慧海',我願依聞思經教,樹立正見,開發無漏智慧。‘普能清淨諸行海'我願依十大願王修行,在智慧的引導下,使自己的人格、心靈達到清淨。‘圓滿一切諸願海',我希望自己每發的一個願,包括普賢的十大願王,最後都能圓滿實現。‘親近供養諸佛海',我願自己能親近供養諸佛。‘修行無倦經劫海',不論生在什麼地方,願我能夠遇到諸佛菩薩,還有善知識,同參道友,我永遠跟他們一處修行,永遠不離開他們,盡管修行的時間很長,要經過像海水那樣多的時劫,但我也沒有一點厭倦的心。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們為了成就菩提,發的種種願望及所有的修行,我都表示由衷地贊歎,我都要去供養他們。我要修持、學普賢菩薩一樣的行願,一直到覺悟成佛。我的修持還是建立在‘普賢行悟菩提'的基礎上。《普賢行願品》處處告訴我們,作為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來講,要以普賢十大願王作為修持的法門。這個法門確實非常的殊勝!
學文殊普賢、大智大願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行願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這裡一共有六個頌,是對前面的內容以及修行的方法作一次總結。佛教裡普賢是代表行願,文殊是代表智慧。在佛法的修學過程中,除了行願,還要有智慧,用智慧去指導行為,行願和智慧,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為什麼把普賢菩薩稱為如來的長子呢?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社會裡,最大的兒子,在家庭裡的地位是最重要。有這樣一句話:‘皇帝愛長子'。因為他要傳王位了,傳給誰呀?傳給大兒子。在一個家裡邊,父親家業的繼承人,也要交給大兒子。普賢菩薩可以稱為如來的長子,為什麼呢?因為普賢菩薩最有資格繼承如來的家法。
一切諸佛,都有道德高尚,修行功夫很圓滿的長子。這一位長子,他的名號叫普賢。‘我今回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我現在所修的善根,希望這些功德,使得我的未來我的智慧、願行,完全都跟普賢菩薩相同。‘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我願意身口意三業永遠清淨,沒有一絲染污。保持清淨的三業,同時也祝願十方一切世界,也都清淨莊嚴。我願意同普賢菩薩一樣,永遠去做恆順眾生的事業。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滿彼事業盡無余,未來際劫恆無倦'。我願把普賢菩薩所修的種種功德、行願,以及文殊菩薩諸大願,學習得完全同他們一樣,一點都不會比他們差。我要以這兩位菩薩為我學習的榜樣,並且要一直學習到未來的時劫,沒有一點點厭倦的心。那麼我也能夠圓滿他們所成就眾生的事業。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修行普賢十大願王的人,他所獲得的功德是沒有限量的。成就這些功德干什麼用呢?要把得到的無量功德,用在修學佛法,普度眾生,弘揚佛法的事業中去。我能了達所有一切的神通力,我能夠明白曉得神通是怎麼一回事,然後運用神通的力量,去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神通用來利樂眾生,不是拿去炫耀自己的本事,或者去干壞事。所以大家要明白這一點。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我在前面已告訴大家,有典型的四大菩薩:一個是文殊的智慧;二是普賢的行願;三是觀音的大慈大悲;四是地藏王菩薩的大願。其實普賢的行願裡邊,已經包含這四位菩薩成就的功德了。所以,普賢行願品這個修行法門,非常殊勝,我們在修學佛法中按普賢的十大願王去修行,那我們所獲得的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啊!我們要以文殊師利勇猛的智慧、普賢的大願,作為我們修行的典范,作為修行的指南和方向,同時我願智慧和行願跟他們一樣。我現在要把我所修的一切功德善根,回向到修行中,我願永遠跟隨他們,修學他們所修學的一切。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如果有人按普賢的十大願王去修行,三世諸佛都高興了,三世諸佛都會稱贊這個人啊。三世諸佛為什麼高興,因為‘如是最勝諸大願'。《普賢行願品》這個法門,在所有大願中,它勝過其他所有的願心。這個法門非常特別,非常殊勝!
第十六章、本經的殊勝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即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導歸淨土、回入娑婆
前面說過,《普賢行願品》是淨土宗的重要經典之一。我們學習普賢行願的功德,最後要把修行的一切功德,都回歸到西方淨土中去。但是這種回向,不同於一般的往生淨土。為什麼呢?前面告訴過大家,我們到西方淨土中去,不是為了到極樂世界中去享福,而是把它作為我們到那裡去進修的地方,在那裡去上提高班,接受諸佛菩薩的教化、開示、淨化,接受佛法的洗禮、熏陶以後,提高我們的修學水平,蒙佛授記,也就是說,佛給了我們一個文憑。拿到這張文憑,是為了更好地去弘揚佛法、普度眾生。
修學普賢行願品的人,當他走到壽命盡頭,臨死的時候,一切障礙的事情完全消除。當面見到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自己,即刻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還是繼續依普賢行願修學,善業修成了,功德圓滿了。我願一切眾生,也像自己一樣,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安樂。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1、身心淨化:盡管到哪裡去的眾生,由於品位高低不同,有的人帶業往生,雖然煩惱習氣還未徹底斷除;但他的煩惱已經不起作用了。為什麼呢?就像麥種、豆種在鍋裡煮過以後,它不會發芽,不會再開花結果。一切痛苦都不存在了。那些長得難看,其貌不揚,十分矮小丑陋的人,到了那裡不用為自己難看的模樣發愁。西方極樂世界上的人,個個長得色相莊嚴,清一色的美男子!個個的樣子長來全都像阿彌陀佛,每一個人的相貌跟阿彌陀佛沒有差別。身相平等,相貌平等。那在坐的同修也許會說,法師啊!西方極樂世界上的人,相貌都跟阿彌陀佛長來一模一樣,萬一我有事要找張三,把李四當作張三,或是把阿彌陀佛認作王五怎麼辦呀,這種擔心是多余的,請你們放心好了,不會出現這種笑話。為什麼呢?到了哪, 裡的人,神通具足,心想事成,你想見張三,張三就出現在你面前,李四不會跑到你這裡來的,更不會認錯人的。
到了西方淨土的人,相貌莊嚴,而且還具備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我們贊歎彌陀佛:‘相好光明無等倫',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身金色,這個不可思議!大家的相貌、個子的高矮、體形的肥瘦、皮膚的顏色,都跟阿彌陀佛通通一樣。生到那裡人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是怎樣的相好,生到那裡的人跟佛相同。剛才給大家講的這些話,都不是憑空說來讓大家高興,《無量壽經》都有記載的。希望大家回去後,按普賢的十大願王去修學,功德圓滿之後,臨命終時,親眼見到阿彌陀佛來迎接你去,那時你才會說:啊!原來西方極樂世界果然這樣美妙!過去濟群法師沒有撒謊、騙人(聽眾熱烈鼓掌)。
2、生活淨化:到西方極樂世界中,生活在那裡的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吃穿不愁。《無量壽經》第三十七願:‘衣食自至願'中阿彌陀佛說:‘生我國者所需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圓滿'。這個願告訴我們到了西方淨土,我們所需要的所有的一切物質生活上的用品統統具足。‘隨意即至'!就是你想什麼,就馬上能得到什麼。只需動一下念頭,你所需要的東西,立即出現,真是隨心所欲,心想事成。這是助道之緣殊勝,沒有欠缺,‘無不圓滿'。你想穿衣,精致、柔軟亮的天衣,從天空中緩緩向你飄來,不用自己動手,眨眼功夫,衣服自然就穿在自己身上了。你想吃什麼就有什麼,心裡動一個念頭,飯菜就擺在面前了,不用你張口,你想吃的東西,自然就吃飽了。主要是你對某種食品欲望,很快產生一種享受和滿足感。如果真的把它吃下去,等一會兒上廁所,西方淨土就不清淨了。其實當你所需的食品,擺在你面前時,你心裡想,噢,現在我已經飽了,不用吃東西了,這個念頭一動,那這些東西很快就消失了,不用你去撿收就沒有了,很省事。所以西方淨土的人,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上的人大不一樣。一到那裡的人,一切美好的願望都有能得以滿足,都能夠實現!一切煩惱的事都沒有,所以稱為‘極樂',生活在那裡的人,沒有任何痛苦,一天到晚無比的開心,極其快樂。
3、人際關系淨化:在西方極樂世界裡邊,找不到一個惡人,那裡的人都是諸上善人集會之處,素質太差的人,是進不了那裡大門的。那麼,想一想我們自己日常生活是如何修行的?我們的起心動念,像不像那裡的人啊?我在念佛的時候,我們想沒想過自己的行為道德像不像‘阿彌陀佛'啊?我們對一切人是否常懷慈愛悲心?還是一天到晚勾斗角,相互猜疑,互相暗算,相互利用,面和心不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當人一大套,背後一套,口是心非,相互嫉妒、相互攻擊,相互傷害。這哪裡像學佛人的樣子呢?人家說你、誹謗、侮辱你幾句,心裡就想報復人家。這樣的習氣不改,將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想打架,那還得了嘛?那太不像話了。那西方極樂世界的門對你就會永遠關閉!不讓你進去呀!你說噢!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還進不去?不行啊,沒你的份兒,你念得再好也不行啊。要你的道德行為,你的心,你的願跟那邊的人相一致,相同才行啊!
西方淨土裡面的人,人際關系是個六和合的團體,人際關系非常清淨,那裡的人沒有絲毫的惡習,大家的行為、語言、思想完全一致,相處的無比和諧,人與人之間沒有絲毫的恩怨、沒有一絲一毫的矛盾糾紛。不像我們這個五濁惡世,什麼亂七八糟的人都有。真是魚龍混雜,好人壞人雜居的地方,所以社會上會出現許多丑惡的現象,一點都不覺得奇怪。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呢?因為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啊!‘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因此,大家要珍惜人生,珍惜佛法,止惡行善,按普賢的十大行願反觀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修正自己的行為和思想,使我們的道德行為,思想意識跟普賢菩薩一樣,那麼西方極樂世界的大門,隨時都為你們敞開!
4、環境淨化: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無比的美妙。滿地是一些奇花異草,一切萬物都有能隨眾生的心願,滿足你的心意。如果你想看這株花是紅色的才美,它就現紅花給你看,如果你不想看紅,想看綠色才美,這株花馬上現綠色的美給你看。你覺得要怎麼樣欣賞才美,它就現什麼樣的美給你看,我喜歡看這棵樹是直的,你喜歡看彎的,他喜歡看這棵樹是矮的,這棵樹可以隨眾生的心意而起變化。這個不可思議!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這是阿彌陀佛為了教化眾生,方便善巧,變化所作。由此可知,彌陀身是報身,樹也是報樹,也是應化樹。那在坐的同修,如果悟性好的人,能夠領悟出其中的道理,噢!原來整個極樂世界,無不是‘阿彌陀佛'變化之土!所謂西方淨土原來就是‘阿彌陀佛'變化之身!‘身土不二',由此可以聯想到更深一層的意思,噢!原來西方極樂世界也好,阿彌陀佛也罷,原來沒有離自己的這一念,沒有離開我們的心。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體會、再去領悟,你就會得出:噢!心土不二,心佛不二的道理。原來我們每天不是在念佛,而是佛在念佛!原來不僅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自己的心中,整個三千世界,三世十方諸佛菩薩以及整個宇宙不出自己的心。所以,我們修行的秘訣就是修心,修這顆清淨心,唯有心淨,則佛土淨。只有清淨心生出來,才能與西方極樂世界上的人溝通資訊,跟阿彌陀佛的心才能相應。
西方極樂世界,不僅奇花異草能隨眾生心意而起變化,而且到處都是金、銀、琉璃,七寶池中各色蓮花,每朵大如車輪,到處都是亭台樓閣,它們都是七寶裝飾。空中經常奏響美妙的音樂,地上永遠布滿了燦爛的黃金。每天到了一定的時間,天上還會飄落無數曼陀羅花。無數的寶樹,每當微風吹動,樹葉便發出微妙的聲音,就像千百種樂器同時奏響了動聽的音樂。這可是佛陀親口說的,不是我在這裡自吹、自編。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他的話肯定沒錯!希望大家若有機會親自去那裡游覽、去觀光就明白了。所以說西方淨土環境淨化,是說那裡的環境特別好!那裡的居住的環境條件,是我們這個世界所不能相比的。比起五星級賓館不知要好多少倍!
‘彼佛眾會鹹清淨,我時於勝蓮花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從蓮花生出來,親眼見到無量光如來,就是親眼見到阿彌陀佛。承蒙佛陀的大恩大德,為我授記。授記,就是給你取一個成佛的名號。告訴你過多長時間,你在什麼地方,在哪一個世界成佛。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承蒙佛為我授記以後,我就化成了無法用數目來計算的身相。就是說一身變多身,就像孫悟空那樣,有點這種味道。我不僅有無數的身相,而且智慧力量,也都廣大得不得了!我可以到十方世界去周游,去勸化救度一切的眾生,使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都能聽聞佛法,使他們都能得到很大的利益和好處;使所有的眾生早日離苦得樂!你看--把自己生命化作那朵蓮花以後,多有意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多麼美好!是吧?但《普賢行願品》,從頭說到尾。說一千道一萬,說來說去,始終沒有離開眾生。成佛不是為了自己,還要回到娑婆世界,把自己的智慧和功德布施給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
所以說:《普賢行願品》的修持,主要是圍繞八、九兩願所展開的。‘常隨佛學'就是‘上求佛道',‘恆順眾生'就是‘下化眾生',整個《普賢行願品》的中心思想,主要內容,就是主題啊,始終沒有離開這兩個大願。其中普賢行願品的核心的核心,就是二個字下化。所謂下化,就是普度眾生。我們學佛、成佛到底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我反覆強調了好幾次,目的是讓大家搞清楚,我們學佛的意義和成佛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個人得解脫,更為了去幫助眾生得解脫!
行願無盡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這個頌用一種反襯的方式,來比喻、形容,我們修學普賢行願的願心和度眾生的願望。就像一個女孩子,對她的情人發誓:什麼太陽除非從西邊出啦,什麼海枯石爛不變心啦。太陽怎麼會從西邊升起呢?海水又怎麼會枯竭呢?主要是用一種反襯的方式,表達對愛情的忠貞不變的愛心,但事實上這種愛心,有沒有這麼長啊?你們說說看,很難說,有可能以後換了一個人,她會把這種話再說一遍。
這個偈頌也是用這種反襯的方式,來比喻我們現在行菩薩道,就是像上面所發的種種願。一直到虛空、世界完全沒有了,眾生的惑、業、煩惱也完全沒有了。像這樣的一切的一切,都沒有窮盡的時候,那麼,我的願心,也是更沒有窮盡的時候。所有的這一切顯然都不可能發生,永遠不會有窮盡的時期,因此,我的願心,也永遠沒有窮盡的時候。
利益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這裡進一步地說明,聽到這部經有哪一些功德。勝字,是好了還要好的意思。願王,是心願大到了不得,所以稱作王。仰是盼望的意思,心渴仰,是形容盼望的心,非常的深切,像口渴極了,急需喝到水一樣的意思。彼字,是指前面四句經文所說的功德。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十方所有多到無邊無際的世界,都拿許多許多很好的寶物去莊嚴佛土,供養如來,再拿最好最妙的安樂,來布施給人天道的眾生。這種供養的時間,要經過一切佛剎,像微塵那麼多的時劫。就是說對佛的供養是永遠、永遠的,是盡未來際,沒有盡頭的時候。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有人對這樣深切的大願王,一聽到耳朵裡邊,能夠馬上相信,並產生渴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出來,那麼他所得到的功德,比起前面拿許多無數的珍寶,去供養如來,所得到的功德還要勝過。你們聽了普賢十大願王以後,相信了沒有啊!相信了就好,如果沒有相信的人,趕快相信,馬上發菩提心,那你得到的功德就很大。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這個頌主要是告訴我們,如果有人聽了這十種大願,生起信心;一心求菩提道,這樣就會永遠離開惡知識。離開惡人,我們就不會薰染上他們的惡習氣,壞人離開了,我們才能夠很好的修行,惡的朋友自動離開了你,你不再做壞事,將來就能‘遠離一切諸惡道',永遠不會墮落到三惡道裡,很快見到無量光如來,或見到自心的佛。這樣就能‘具此普賢最勝願',你能夠很快地具足普賢行願一切成就所修圓滿的功德。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此人善得勝壽命',一個人如果修行了普賢行願品之後,他的壽命就會越來越長,你想活八十歲就活八十歲,如果你活得不想活了,提前想死嘛,也不受到病痛的折磨,死得很安樂。‘此人善來人中生,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這人死了以後呢,他能在人中投生,不會墮落到三惡道裡邊去。而且這個人不久的將來,他就能夠成就修學《普賢行願品》的功德。
往日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從前因為沒有智慧的力量,所以造下了極惡劣的五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五種罪業,要受到沒有停歇的苦報,但只要能讀誦這個普賢的十大願王,就在一個念頭轉動短暫的時間,就會極快的,把這種墮落五無間地獄的極重的惡業,極苦的惡報,完全消滅干淨了。那有的人就會說,既然這個罪那麼容易消滅,我以後造業也無所謂,反正造罪以後,就念一下普賢的十大願王,就沒事。這裡我要告訴你,如果你有這種念頭,那你犯過的五無間罪就難以消滅了!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將來在你的人生中,你所生的種族,是最好的民族。你的容貌姿色、相貌莊嚴,還有你的智慧都是極其圓滿。那些天魔外道,不能夠摧害他。這種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到所有眾生對你的尊敬,同時,你也有資格接受三界眾生對你的供養。一個人要是真正把佛法學好,那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佛法是世界上最高的智慧,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比得上它。一個被佛法智慧武裝起來的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物都征服不了他的。這種人能夠征服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而不被世界上所有的一切所征服。真是這樣的,不是我自吹的。大智慧成就的人,世間的智慧和他相比,還不是螢火蟲和太陽相比一樣嗎?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成等正覺轉***,普利一切諸含識。
依《普賢行願品》修行的人,他能夠很快在菩提下,降伏種種的魔鬼。魔鬼既降伏了,意味著你成佛了。成佛了,就‘普利一切諸含識'。成佛後,就可以轉***,勸化眾生,使得一切六道眾生(諸含識),都普遍的得到無窮的利益。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果報惟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讀誦受持,都是自己修行。演說,是宣講給大家聽。若是有人把普賢的十大願,自己讀誦修持,還向眾生演講勸化,他得到的功德果報是很大。這種功德到底有多大?只有佛才知道明白,別人是無法知道的,因為這種功德大的沒法說。
要是有人念誦普賢的十大願王,他的功德我只少說一小部分即一念之間的十大願王的願心,就可以圓滿一切的功德,就能夠圓滿成就眾生的心願。這段經文是說修學十種大願的人,所得到的功德,簡直沒法說,少說一點吧,一念之中就能成就一切。
回向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我現在學修了普賢的十大行願,這種殊勝的法門,修行所得到的福報,勝過其他人的福報,我要把這些積累下來的功德和福報,回向給一切所有的眾生。我願把沉溺在生死中的眾生,希望他們很快地離開娑婆世界,趕快往生到西方淨土中去。這個頌的主要意思,還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和福報回向給眾生。普賢行願品的核心始終是圍繞眾生,修行成佛始終沒有離開眾生。普賢行願品的核心體現了佛教同體大悲的精神。成佛不是為了自己享受,而是普度眾生,讓所有的眾生離苦得樂!了脫生死!佛陀的事業實在太偉大了!
第十七章、結歸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踴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贊言:善哉,善哉!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眾。大智捨利佛,摩诃目犍蓮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干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前面已經向大家說過,《普賢行願品》屬於《華嚴經》裡的一品,一個部分。它是從中間開始的,不是開頭。它雖然不是一部完整的經典,但從結構、內容上來說完全可以獨立。所以從這一段經文開始進入最後的總結歸納的部分。這裡雖然是講《普賢行願品》,其實參加《華嚴經》這個法會裡邊有如來,還有很多的大菩薩和善財童子參加。
這一段經文是說,在那個時候,普賢菩薩在佛的面前,把普賢的十大願王清淨偈說完以後,善財童子聽了,高興的不得了!情不自襟地跳起來。啊呀!真好啊!太妙啊!歡喜的不得了。可我說了半天,你們都沒有一個人跳起來;說明我講得不精彩,沒有普賢菩薩說得精彩。這時,所有各處來到法會裡面,聽普賢菩薩說十大願王的一切菩薩,也都是大大的歡喜!如來在旁邊聽了,就稱贊說:‘善哉善哉'。你們知道善哉是什麼意思嗎?就是好啊,好啊!沒有想到你也講得這麼好啊!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诃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在那個時候,佛向許多聽法的聖人,還有許多的大菩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勝法門時。在法會中‘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余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诃薩眾'。這是介紹法會的聽眾情況,總共分做四起,文殊師利坐在第一位。有許多大菩薩和修行已經成熟的比丘六千人。彌勒菩薩顯出家相,彌勒菩薩坐在上首。在賢劫時代的一切大菩薩中,無垢普賢菩薩是領隊,坐在上首的還有許多一生就可以補到佛位的菩薩,同許多灌頂位的菩薩。除了上邊所說的菩薩,聽法的人,還有十方種種世界的菩薩,都普遍來到法會裡集會。這些人像海水、微塵那麼多。
‘大智捨利弗,摩诃目犍蓮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並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干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候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次華嚴法會,有幾千萬人參加。參加這次法會的除了那些大菩薩、比丘、他方的菩薩以外,還有天龍八部,有天上來的,有海裡來的,到處來的都有啊!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華嚴法會無比的壯觀。從前邊文殊師利菩薩起,一直到人非人等,凡是在法會裡邊聽佛說法的一切大眾,聽法以後,都無比的歡喜!大家都深信領受,依照佛所說的各種法門,誠心誠意的去修學。
《普賢行願品》講到這裡,就算講完了。這次有這樣的機會,跟大家結佛法緣;大家能夠聽到這樣的法門,覺得無比的殊勝!本身我對《普賢行願品》沒有研究,這次承蒙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由其是普賢菩薩的加持!總算把它講清楚了。我天天晚上打坐的時候,就觀想普賢菩薩從天而降!因為我對《普賢行願望品》也是剛剛學習,根本就沒有能力把它講好。這幾天總算把問題講清楚了。那麼,這一切都歸根於十方菩薩、普賢菩薩、龍天護法的加持。
最後,感謝淨慧大和尚給我提供這樣的學習條件!感謝大家在坐的各位,這種虔誠聽法的發心!就給大家講到這裡了!
請大家起立,合掌,跟我一起回向: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後記
《學佛者的信念》終於定稿了,面對眼前這一疊文稿,有說不盡的喜悅。此書的完成可謂眾緣和合,河北柏林禅寺淨慧法師,給我提供了講座因緣,才有七卷《普賢行願品》的磁帶流傳各地;因為沈月新居士聽了磁帶,發心記錄成文字,才促成我出書的想法;當然出力最多的還要算聞慧居士,自從接受《普賢行願品講記》的文字整理,費寢忘食,在短短的半年左右,幾易其稿,並根據我的想法作了多次修改,這種為法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動;則慧同學幫忙輸入電腦,為我在電腦上作全面的文字調整,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李尚全居士為此書,作了最後的文字校對。此外,與此書因緣最深的柏林禅寺淨慧法師,為本書撰寫了序言,又為本書提供了出版因緣,在此一並表示由衷的感謝。
一九九八年春 於廈門南普陀寺阿蘭若處  

上一篇:濟群法師:從藥師如來的本願探討理想社會的建設
下一篇:濟群法師:佛教的財富觀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