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陳兵:如何培養報恩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報恩心、責任心,是做人應有的品性,慈悲心更為佛教所重視,智慧與慈悲,被認為是佛教的兩大基本精神,尤為大乘道的基礎。

“知恩報恩”,乃佛陀倫理思想的重要法則,被認為是做人應起碼具有的道德,《雜阿含》卷四七第1259經載:佛在王捨城迦蘭陀竹園,有一天後夜時聽到野狐鳴叫,乃告眾比丘:“那只野狐患了疥瘡,因痛苦而哀鳴,若有人能為其治疥瘡,野狐必將知恩報恩。但世上竟然有不知恩報恩的愚癡之人,連野狐也不如。你們應當學知恩報恩。小恩尚應報答,終不忘失,何況大恩!”《增一阿含經》卷二六佛將不知報恩的“無返復”之人列為“不可療治”的五種惡人之一。《勝天王般若經》卷一佛教人應“受恩常感,輕恩重報”。《優婆塞戒經》卷二佛教導在家弟子應“少恩加己,思欲大報”。《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說菩薩對布施供養自己的眾生,“應念其恩,若惡心瞋心不念恩報恩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報,犯輕垢罪”。《華嚴經•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佛教導諸天子:

汝等應當知恩報恩。
其有眾生,不知恩報恩,多遭橫死,生於地獄。

星雲和尚“人生二十最”有雲:“人生最大的擁有是感恩”。

為人所應報答的大恩,據諸經所說,有父母恩、眾生恩、三寶恩、法師恩、師長恩、國王恩等。

報恩心與孝順心密切相關,孝順,主要出於報恩心。佛陀對於報答父母恩德、恪盡孝道十分強調,認為父母恩重無比,為人子女者無論怎樣孝順也無法報答。《增一阿含經》卷十一佛告諸比丘:
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

同經同卷中,佛告比丘:供養父母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候補佛位的大菩薩),皆能令人獲大功德,成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為處(涅槃)”。《本事經》卷四佛言人應該對父母“深心尊重,禮拜供養,以敬愛心,親近而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說以上妙珍馐、衣服、房捨、七寶等供養百數婆羅門、神仙、善友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供養悲母功德的百千萬分之一。悲母養育之恩無以為喻,“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戒律規定,出家為僧尼,必須經父母的同意;出家後若家中父母無人供養,必須承擔供養父母的責任。《五分律》卷二十載:比丘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物供養而不敢,請問於佛,佛集合眾僧而告曰:
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大乘《梵網經》以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及正法為戒, 其菩薩戒第十三條規定:
於父母兄弟六親中,應生孝順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以逆害,墮不如意處者,犯輕垢罪。

《雜阿含經》卷四記述了一個佛陀成功地勸化不孝之子的故事,譴責不孝養老父的逆子為披著人皮的羅剎(食人惡鬼)。大乘《大薩遮尼干子受記經》中,佛陀譴責那種娶婦忘母的不孝子女說:若拋棄父母,與自己的妻子兒女過日子,美味飯菜,只知給妻子兒女吃,不給父母,不知親近扶持年邁衰弱的父母,而與妻兒晝夜不離,甚至偷竊父母財物,供給自己妻兒享用,不聽父母善言,唯聽妻妾惡語,或袒護妻兒而責罵父母,不知慚愧羞恥,此等眾生,應劃歸劫奪他人的盜賊一類,重重地予以懲治!

作為佛弟子,不但要以衣食財物奉養父母,孝敬關懷,使父母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獲得現世的安樂,而且要為父母的長遠利益、究竟利益著想,以佛陀正法勸化父母,令其皈依三寶,去惡從善,依法修持,以獲得後世的、究竟的利樂。《本事經》卷四佛說,若父母對佛法僧沒有淨信,子女應該“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生淨信;父母若無戒,應該勸令持戒;若不知佛法,應勸令聽聞佛法;若不喜布施,應勸令布施;若沒有智慧,應勸令修學智慧,如是方名真實報父母恩。《不思議光經》佛言;
飲食及寶,未足報父母之恩。唯導父母向於正法,便為報二親也。

佛陀以其身教,為世人留下孝親報恩的示范。他成道後不忘父母親眷,幾度回故國看望親屬,為之說法,使他親族中的許多人都皈依佛教,修行證果。《摩诃摩耶經》載:佛陀為報其生母摩耶夫人生養之恩,特地上升忉利天,已生於該天的亡母說法。佛滅度後,摩耶夫人從忉利天下,撫佛金棺恸哭,佛以神力,從棺中合掌而起,放大光明,問訊其母,為之說法。佛父王淨飯王逝世後,佛率弟子親赴故國,為亡父抬棺送葬,以盡孝道。《睒子經》,佛自言:
使我疾成無上正真道者,皆由孝德也。

佛陀教人將對親生父母的報恩心、孝心,推廣及全宇宙一切眾生。從佛陀的慧眼觀來,在無始無盡的輪回程途中,一切眾生皆曾有過父母子女的關系。《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雲:
眾生恩者,即無始來一切眾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於多生中,互為父母。以互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猶如現在父母之恩等無差別。

只因眾生被無明覆障宿命通,不記得前生曾為父母,不知報恩,乃至反為怨仇。過去之恩猶未能報,不報恩者名為不孝,故“諸眾生類於一切時亦有大恩,實為難報”。《梵網經》卷下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鴦掘魔羅經》謂“一切男子皆為兄弟,一切女人皆為姊妹”。應像孝敬今生的父母一樣孝敬供養一切眾生,作一切眾生的孝子,為一切眾生無條件地服務。我人的生存,任何佛教徒的修道,都離不開眾生、社會,眾生皆有恩於我,故應普報一切眾生之恩,為一切眾生謀利樂。

眾生中的法師、師長等,為我說法解惑,指導我修行,精心教育、培養我,傳授給我真理、知識、技術,教導我正確做人,其恩德僅次於父母,理當盡心報效,尊敬供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還說應報能以正見如法治世的國主之恩,近現代的弘揚佛法者,多將報國王恩解釋為愛國、報效國家,這也是釋迦牟尼言教中本有的精神。《增一阿含經》卷二六等載: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太子琉璃,因曾受辱於釋迦族人,繼承王位後發願報復,率大軍征伐佛陀故國迦毗羅衛。佛陀出於一片愛國心,盡力勸阻,以愛護族人之情感感動琉璃王,使琉璃王兩度退兵。後來琉璃王受人教唆,第三次征討,滅迦毗羅衛國,誅殺釋迦族人殆盡。佛聞悉後親赴故園,為被琉璃王斷肢剜目後活埋的五百釋迦族婦女說法安慰,令她們皆得生天。

一首《生活在報恩的世界裡》說得好:
給遺棄你的人報恩吧,因為他教導了你要自立;
給傷害你的人報恩吧,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
給欺騙你的人報恩吧,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
給鞭撻你的人報恩吧,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
給絆倒你的人報恩吧,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
給斥責你的人報恩吧,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

最究竟的報恩,是以菩提心為眾生說法,勸化其修學佛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說:發菩提心,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無量貧苦眾生,只名布施波羅蜜多,不名真實波羅蜜多;以妻子、身命布施,但名親近波羅蜜多,不名真實波羅蜜多;“發起無上大菩提心,住無所得,勸諸眾生同發此心,以真實法一四句偈施一眾生,使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真實波羅蜜多”。前二布施未名報恩,修第三真實波羅蜜多,是名真實能報四恩。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述發菩提心修報恩法為:先修念恩,觀一切眾生為母,想現在的母親慈愛之恩;次思無始以來,我母甚多,皆如現在,有大恩於我,哺乳暖體,口拭涕穢,手擦屎尿,饑渴時與飲食,寒冷時給衣服,困乏時給財物,皆是自己未捨得用者。又此資財,皆辛苦得來。若有病苦,寧可自病自苦,實願替代,用盡方法為兒女除苦。“一切損害悉皆救護,一切利樂悉皆成辦”。次於父親等親友修念恩;次於怨家等修念恩;於十方一切眾生皆觀如母而修念恩。

念恩心生起後,觀修報恩:想我等由生死輪轉而不相識,如《弟子書》所言:
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沉沒大水中,易生不識而棄捨,自脫無愧何過此!

《無邊功德贊》謂捨棄慈悲饒益我的父母親屬而只管自己解脫,是錯誤的,應該發願度脫一切無怙無依的眾生。《龍王鼓音頌》雲:
大海及須彌,地等非我擔,若不知報恩,即是我重擔。

不知恩報恩,是比大海、須彌山還要沉重的重擔,應觀想自己的母親因迷盲趨向懸崖險處,我若不救,更望阿誰?從而發起誓願度一切如母眾生至於涅槃的大菩提心。

至於佛法僧三寶,全身心為眾生服務,報眾生恩,能予眾生以最究竟的利益,更應報答其深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說三寶譬如世間第一珍寶,具足十義:一堅牢,如摩尼寶,外道天魔不能破壞;二無垢,遠離煩惱塵垢;三與樂,如天德瓶,能與眾生世間、出世間安樂;四難遇,如吉祥寶稀有難得,業障眾生億劫難遇;五能破,如如意寶,能破貧窮;六威德,如轉輪王輪寶,能伏眾怨,降伏四魔;七滿願,如摩尼珠,隨心所求皆能滿願;八莊嚴,莊嚴法王菩提寶宮;九最妙,如天妙寶,超出世間最勝妙寶;十不變,如真金入火不變,八風不動,利樂有情暫無休息。如此深恩,理應報答。

佛教還將報恩的范圍擴展到自然界及人類以外的天神等眾生,《梵網經》卷下從無始輪回的角度,說“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皆曾經滋養過我,因此應報其恩。現前的天地日月、大地山河草木空氣等,也都對我等有深恩。密教《供養十二大威德天報恩品》卷一:
地水火風、日月諸天,皆有內外養育之恩。

報自然界恩的方式,應是熱愛自然,保護環境。西方心理學家提倡“存在性感恩”——或對神感恩,或對大自然、歷史、父母、宇宙感恩,感恩可能從宗教形式引導到包容一切的愛和想為人類、為世界做好事的沖動、報答的渴望,甚至責任感。這種存在性感恩,能將英雄和謙卑融合於一體。


 

上一篇:星雲法師:從何處下手學法?
下一篇:緣起性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