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孫立建:釋“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佛教所講的“空”,是大乘佛法三藏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什麼叫作“乘”?“乘”是梵文yana(音讀“衍那”)的意譯,是運載的意思,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乘馬、乘車、乘船等,車馬都是運載的工具,在佛教中就用來比喻佛法像舟、車一樣,濟渡眾生,能載人由此岸到達彼岸。佛陀所言“空”,其意亦在此。然而,我們在理解“空”的時候,往往把它與“虛無”等同起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那麼有人就會問,既然“空”不是“虛無”,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關於“空”,其真正的含義只能在各自參悟佛法的時候去體會,而在這一過程中每個人的體會又都不會相同,從古至今的高僧大德們對“空”的理解都沒有達成過一致的意見。所以我們很難用一個統一的標准把“空”的含義表述出來。我們只能把凸顯佛陀“空義”並創立大乘空宗的龍樹菩薩《中論》中的偈子拿出來供大家參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歷來的高僧大德在談“空”的時候,也多引用此偈。
“空”雖然不能說,但是這裡還是要從一個角度談談對它的認識。佛陀所講的“空”,其實含有虛空的意思。虛空能夠容納萬事萬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之一切事物無不處於虛空之中。佛之所以特說此一“空”義,就是教我等眾生去體“空”。一切諸法,皆由心造。心之所以能造萬法,就是因為心本來“空寂”。可是眾生愚癡,不悟此理,卻於心所造之萬法上起執著心、生分別心,貪嗔癡三毒都是由於沒有體會到“心性本來空寂”的道理,而住於虛幻不實的萬事萬物上而產生的,以至陷入無邊苦海之中,煩惱不盡。佛特開出這一藥方來渡化世人。佛所講的“空”正是教導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心如虛空,所以應該於萬事萬物都能夠虛受容納之,並於此不起分別心、不生計較意,不論好壞善惡美丑,都要用一種平等心去對待。對於好善美者,我們要用一大慈之心去誘導之;對於壞惡丑者,我們要用一大悲心感化之。使所有眾生,有情類、無情類,都能夠受到慈心惠澤,讓“眾生平等”在我一心之中成為現實。這也就是佛說“空”的一種意思。
再者,體“空”的同時,也是發生大慈大悲心的過程。因為只有有大慈大悲心者才能做到平等對待一切事物。這與我們平常為人處世時所講的寬宏大量也有相通的地方。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說:“心量廣大,猶如虛空,若空心坐,即落無記空。虛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域,盡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佛經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亦可以用這個意思來解釋。從境相上說,須彌至大、芥子至小,互不相容;然而二者雖大小迥殊,我心對之不起分別,故我視之平等,皆能於一心中容納之。所以“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者,並不是對境相而言,而實以“心”來說的。
這裡我們提出“空”的這層含義來,並不是說要每個人都去體“空”。事實上,如果沒經過一番佛教的禅定慧功夫的修煉,體“空”簡直就是癡人說夢。我們雖不一定能做到“空”,但是我們可以從中去體會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學會包容、寬宏大量,不要斤斤計較;另外還要有一顆慈善的心去對待你周圍的事物。我們平常所說的做人要“虛心”。其實,“虛”也含有“空”的意思。虛心接納別人的意見,就是告訴我們要有一顆包容的心。能夠使你的心像虛空一樣容納萬事萬物,並用慈悲心去感化你周圍的人和事物。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做到這一點了,那麼這個世界就會充滿了和諧,充滿了慈愛。
|
|
|
|
|
|
上一篇:緣起性空
下一篇:證嚴法師:在生命的白紙上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