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念佛不離生活,在生活中念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念佛不離生活,在生活中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麼?淨宗行者會毫不猶豫他說:“求生淨土。”那麼求生淨土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難道求生淨土的目的是為了享樂嗎?如果求生淨土的目的是為了享樂,那麼淨土宗就不是大乘佛教了。淨土宗之所以稱為大乘佛教,是因為求生淨土,是為了親聆彌陀教法,具足菩薩的大神通,而更好地普度眾生,所謂“乘願再來”,就是最好的概括。蓮花是佛教的象征,往生淨土的人均是蓮花化生,意味著什麼呢?那就是蓮花雖然清淨,但終究不離污泥,也就是說成就西方淨土,不離人間淨土。還可以說煩惱與菩提不二,出世與入世歸一。這就是般若智慧。

“念佛不離生活”,就是說念佛的人,學佛的人並不需要去另外找一個環境念佛、學佛。在家庭裡、單位上,都不能降伏自心的煩惱,又怎麼能夠四海為家呢?蓮宗祖師印光大師多次在書信中勸告一些居士不要出家,有一封信說:“如來說法,恆順眾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盡人倫,內消情慮,使復本有真心,是名為佛弟子,豈在兩根頭發上論也?受持《安士全書》,則知淑世之良谟。以淨土法門谕親,以淨土法門教子及諸親識。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後。不必另擇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則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印光大師說得好啊!真正的佛弟子,怎麼能從頭上兩根頭發來論呢?重要的不是身體出家、而是心裡出家。

“在生活中念佛”,即是在生活中學佛,並非口裡念佛即是學佛。印光大師說:“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若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佑之哉?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語雲選忠臣於孝子之門,學佛者亦復如是。昔白居易問鳥巢禅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法,先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心地中真實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謂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惡,欲借佛法以免罪業者,何異先服毒藥,後服良藥,欲其身康體健,年延壽永者,其可得乎?”
《金剛經》反復說明降伏自心的問題。念佛即是降伏自心的方法,人不念佛,則念貪嗔癡。如果在生活中起心動念處觀照自己,那就抓住了問題的根,那才是真正的念佛。許多修行者,沒有從根本著手。從根本上著手,即是從“觀心”入手。有些人念佛很精進,數萬,甚至百萬,確實下了功夫,但一停下念佛,他的習性仍舊沒有改,起心動念,仍舊是貪嗔癡。那麼他念佛雖然念得很辛苦,實際上又有什麼真實受用呢?他是不是在欺騙佛陀呢?要使自己起心動念都是佛心,那就只有真正學佛了。

真正念佛,不是僅僅為了達到多少佛號。祖師說的話並沒有錯,只是因為時代變了,我們再也得不到古德的受用了,因此當今的佛七,許多也僅僅是徒有形式而已。在生活中念佛,就是在生活中學佛。不用打七,不用建道場,記住印光大師的話,從“克盡人道”修起。怎麼“克盡人道”,那就是從日常生活中修行。《金剛經》不是一開頭就說佛陀托缽乞食嗎?這就告訴我們,修行並不離開我們的日常生活。

怎麼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十六個字就概括了修行的方法。“諸惡莫作”即是戒,即不做一切惡事,其范圍不僅僅在五戒范圍之內,例如五戒中並沒有戒煙,但吸煙卻是修行的大患。而有些戒,隨著形勢的變化,又必須有所變通。例如“五葷”(五辛)中大蒜能夠治肺病,並有益於身體健康,所以淨空法師在《生活的藝術》中說大蒜可以吃,只不過不要吃得大多。並不是說從前不能吃,現在就能吃了。只是因為人類的病痛越來越多了,連身體都保不住,怎麼借假修真呢?再如喝酒,輕度的酒有益於血液循環和身體健康,只有喝醉了才壞事,佛陀戒酒只是戒喝醉酒而鬧事。再如殺生一戒,為清潔環境,保護家人身體健康,傷及微小生命是難以避免的,只不過打掃之前,提前三天通知為好,並為念佛回向。這些事淨空法師在《生活的藝術》中也有所說明。“眾善奉行”即是定,只做好事,不做壞事,其心安詳,自然入定。眾善奉行即必須從家庭倫常做起,儒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一步一個台階,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業。儒家講的是怎麼做好一個人,與學佛大有關系。

印光大師說:“盡性學佛,可能盡倫學孔;盡倫學孔,可能盡性學佛。試觀古今之大志大孝,與夫發揮儒教聖賢心法者,無不深研佛經潛修密證也。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閒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盡倫盡性,以去其幻妄之煩惑,以復其本具之佛性。非但體一,即用亦非有二也。”

所以我贊揚《安士全書》立足於中國文化,納三藏十二部於其中,大有益於世道人心,故作《安士全書白話解》。讀懂《安士全書》,眾善奉行就很容易成功,出世之基也就具備,求生淨土只是遲早的事了。有了“戒”和“定”,自然就“自淨其意”了,般若智慧也就開發了。“自淨其意”就是清淨心,就是般若智慧。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要得清淨心,要有般若智慧。念佛正是為了求得清淨心,而光是口裡念佛,這種清淨心是求不來的。《華嚴經》說,“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今心所向皆無礙。若有欲得如來智,應離一切妄分別。有無通達皆平等,疾作人天大導師。”

總之,念佛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是一,不是二。沒有入世之基,何有出世之果。所以真正念佛人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十六字去認真體會,必然能夠很快獲得法喜。
(文:轉載)  

上一篇:淨空法師法語: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就能改運
下一篇:淨空法師:佛法不離生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