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惟賢法師:從人生佛教到人間佛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人生佛教是由近代佛門領袖太虛大師上世紀30年代,根據印度佛法和中國傳統佛教,對佛法進行融貫,並結合時代社會背景做出新的判攝後,提出的適應當代佛教發展的偉大思想,為當今學人明確指出了一條契機契理的修行之路。
一、人間佛教思想的歷史沿革

(一)釋迦佛的應化示現是人間佛教的一種典型

釋迦佛下天、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這八相成道,都在人間。成道以後說法,組織僧團,祇樹給孤獨園、竹園精捨、王捨城大講堂、靈鹫山等地,也都是在人間。這個僧團就不僅只有出家人了,出家在家都有,以此作為榜樣,推廣到社會,作為一種教育,目的也就是要淨化人間。所以古往今來,佛法重在人間。

《金剛經》上講:“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就充分說明釋迦佛在日常生活中,要乞食、募化、洗浴,和普通人一樣。因此,釋迦佛在生活中得到自在,佛法就在人間,就在生活間,而不是脫離生活的。釋迦佛在人間以身作則、體現佛教精神的這種人生,其實就是人間佛教的一種典型。

(二)歷代祖師均提倡做人是基礎

從佛教發展歷史及傳播情況來看,不管是在印度還是中國,不管是小乘佛教還是大乘佛教,其各個宗派、歷代祖師,首先就是講做人。人是最殊勝的,《阿含經》中講:一切眾生中,人為第一。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把修行的道路分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下士道就是講做人,然後才有中士道、上士道,把人做好了,才能進一步修解脫行,修大士行。人是基礎,宗喀巴大師取名叫增上生,就是以做人為增上緣,可以逐步上升。六道中,天道太快樂,想不起來修行;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太苦,沒有辦法修行;只有人在苦樂之間,有苦又有樂,由於苦的關系知道上進,故叫增上生。上升下降,人是基礎,對於學佛來講,以人為上升的增上緣,作為人很難得,所以菩提道首先講,人身難得,要珍重人身。

中國唐代形成的八個宗派是各祖師根據佛經創立的,從不同角度各有發揮,成為代表中國特色的佛教,特別與中國的儒家相結合。儒家就是講如何做人,孝養父母、恭敬師長、尊老愛幼、憐貧惜苦,以實現淑世善民、淨化國土的目標。

上所述,歷代以來,從釋迦佛到印度、中國的各祖師們,所講的教理及闡發的妙義,最基本的都是從人身做起,盡管大小乘經典,妙義各有不同,各個宗派的思想各有側重,但在“做人”這一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做人是基礎,離不開人乘,這是各宗各派最基本的思想。

二、人生佛教提出的理論依據和歷史背景

近代佛門領袖太虛大師上世紀30年代在重慶北碚的缙雲山,首先明確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當時我只有十幾歲,正在漢藏教理院讀書,親耳聽他講過“人生佛教、真現實論、真菩薩行、菩薩學處”。這是太虛大師根據印度的佛法和中國傳統的佛教,對佛法進行融貫,並結合現代做出新的判攝後,提出的適應當代佛教的偉大思想,為當今學人明確指出了一條契機契理的修行之路。

(一)太虛大師對佛法的判攝

太虛大師判攝的內容為:教之佛本,三期三系;理之實際,三級三宗;行之當機,三依三趣。

1.教之佛本,三期三系

太虛大師認為:佛在世時,佛為法本,法以佛為主、以佛為歸,雖然應機說法差別無量,但並沒有分大乘小乘、頓教漸教,故佛為法本,法皆一味,佛怎麼說就怎麼說。雖聞法者以特殊的機緣關系,解有差殊,但不能以此別為大小,故也就不能分作任何的宗派了。因為佛是唯一的,所以佛所說的法,當然也就是一味了。佛滅度後,佛陀的教法,就不是那麼一味的了。依當時印度的法藏結集,和後來教法的流行演變,分作三期三系。

第一個時期,小行大隱時期。佛滅度後第一個五百年,小乘盛行,教典有《阿含經》等,大乘經隱沒不彰。現流行於世、保持原狀並發揚光大的是以斯裡蘭卡為中心,流傳於緬甸、泰國及越南、馬來群島等地的巴利語系佛教。

第二個時期,大主小從時期。佛滅度後第二個五百年,大乘佛教盛行,包括般若、法相唯識,從馬鳴菩薩寫《起信論》,到龍樹菩薩弘揚般若,再到無著、世親菩薩弘揚法相唯識。現流行於世的是以中國為中心,由中國而流傳於朝鮮半島、日本及越南等地的漢語系佛教,也可稱為中國系佛教。實際上印度三期佛教,中國皆有,但主要以第二期為主。

第三個時期,密主顯從時期。佛滅度後第三個五百年,密宗盛行。密宗是佛教一種特殊的形式,講三密相應,灌頂、修供、念咒。形式上結合當時的印度教,內容上包括大乘中觀的思想。密又有東密、西密,西密就是指以中國西藏為中心,東密就是指日本真言宗,但日本的密教還是中國唐朝時傳過去的。現存於世的是以中國西藏為中心,由西藏而流傳於中國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及尼泊爾等國,為藏語系佛教。

2.理之實際,三級三宗
什麼叫理之實際呢?就是佛教的教理符合佛陀的本懷,也與客觀真理相合,所以就叫實際。

什麼叫三級呢?佛教分為五乘: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其中,又分為三級:

第一級,五乘共法。五乘共同的是要相信因果道理、因果事實,以及因緣生法的原理,這是基礎。

第二級,三乘共法。三乘就是指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出世的聖人。共法就是說這三乘雖有差殊,但要斷煩惱了生死,修解脫行,必須要通過四谛、三法印的修習,求證出世涅槃,所以叫三乘共法。

第三級,大乘特法。即緣起性空、唯識法相、真如法界,是菩薩所特有、不共於人天二乘的,也叫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的因緣生法,三乘共法的四谛三法印,大乘不共法的緣起性空、唯識法相、真如法界,為三級。大師又將此三級匯成三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這三宗就把中國大乘佛教的八個宗派全部融會起來了,八宗匯成三宗。法性空慧宗,講般若,為龍樹一系的中觀派;法相唯識宗,講唯識法相,是無著、世親一派;法界圓覺宗,根據《起信論》、《楞嚴經》、《圓覺經》,直講真心,回俗向真,轉妄成真,直指如來真心,叫法界圓覺宗。

3.行之當機,三依三趣

行就要隨機,必須要適應根機而弘法,這是從實踐方面來談。機是根據地點不同、人不同、時間不同來進行,即因地制宜、因機制宜、因時制宜。

(1)依聲聞乘行果,趣發大乘心。由佛住世時至正法的千年,是以小乘為主,先求解脫道,後來趨發大乘心,回小向大,大乘心一發,即知已入菩薩道,不難成佛,屬正法時期。

(2)依天乘行果,趣獲大乘果。天乘行果就是密宗講的天幻身,淨土講的天國土。密宗講以天人形象作本尊,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做到三密相應,可以即身成佛。淨土如兜率淨土和彌陀淨土都是天國。依密淨的天乘行果,先成天幻身或上生天淨土,以期速達成佛的目的,是屬於第二千年的像法時期。

(3)依人乘行果,趣向佛乘。依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業報,發菩薩心,向上增進,就可以趣修大乘行,得到佛果,這就是第三千年開始的末法時期,這個時期比較長。

太虛大師認為,第一個時期,依聲聞乘行果,現在不實際。因為與世隔絕,在山林水邊修行,是隱遁、保守的,容易受到譏嫌。第二個時期,依天乘行果,難免帶神秘色彩,容易被譏謗為迷信、神秘,也不適合。現在的時代必須依人乘行果趣向菩薩乘而證佛果,才比較切合實際。基於這個理論,他提倡人生佛教。

(二)提出人生佛教的歷史背景

太虛大師當時提出人生佛教,除理論上已經成熟,有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以外,還有個顯著的歷史背景。過去佛教是以這兩種方式來流行的:一是消極隱遁,躲在深山、巖洞修行,獨善其身;二是一說到佛教就給人以神秘感,讓人以為就是念點咒、搞點神通等等,帶有迷信和神秘色彩。因此,形成了佛教內部不振作、外部受壓迫的歷史背景。

外部受什麼壓迫呢?驅僧奪財,廟產興學,把寺廟拆了、佛像毀了,辦學校。在這種情況下,太虛大師就發揮佛法對人生的真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消除隱遁、迷信的色彩,注重人生。通過這樣,把佛教教義重新發揚,四眾弟子團結一致,佛教就有力量,佛法就可以推動。這是太虛大師的苦心。

太虛大師自從提出人生佛教以後,就開始不停地在各地宣講、弘揚,邊講邊叫弟子整理,編輯成冊,一直到他圓寂前,才全部整理成功,共有好幾冊,我親眼看到過,是福善法師整理的。

(三)人生佛教的內容

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內容,簡單說來就是“完人、超人、超超人”的三級做人觀。

太虛大師講,做一個人,首先要做一個完人,就要遵守三皈五戒十善,明因識果,保持人身,完成人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以後就要做超人,超人就要修解脫行,少欲知足,寧靜淡泊,求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超人以後要做超超人,超超人就是菩薩,就要具足大悲、大智、大願、大無畏的精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去救苦救難,度脫一切苦厄,這就是成佛的因。完人、超人、超超人,成佛就是這麼一個過程。佛陀就是一個超超人,完成人格的第一人。

提倡首先完成人格,這樣就避免世人對佛教消極保守和神秘迷信的譏嫌,通過人格化、做完人的這麼一個目的,現代社會就能適應這種根機。

太虛大師有兩首詩也充分說明了這個內容。第一首:“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是他基於人成即佛成的真現實論寫的。第二首:“如果發願學佛,先須立志做人,三皈四維淑世,八德十善嚴身。”這就把佛教的道德與儒家的道德融合在一起了。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四維就是禮義廉恥。

太虛大師有本書叫《人乘正法論》,系統講“人乘”的殊勝。另外還專門把《十善業道經》提出來,說《十善業道經》就是人生佛教的綱領。《十善業道經》就是講做人,講五戒十善、明因識果,在這個基礎上還要發菩薩心、修菩薩行,趣入佛果,故《十善業道經》是一部奉行人生佛教的寶典。

(四)人乘到佛乘的四個過程

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與中國現實密切相應,符合佛陀的本懷,有四個過程:

1.人生改善。就是要把人生走向善的道路,首先把人做好。

2.後世增勝。就是在下一輩子仍然能夠保持人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有繼續向上的增上緣。

3.生死解脫。要明了“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徹底了解人生、宇宙的實相,就要發起出離心,求生死解脫。具體就需要嚴持戒律,修清淨行,少欲知足,淡泊寧靜,達到去除貪瞋癡,這是很關鍵的,要想成佛,必須要經過這一關。

4.法界圓明。通過學菩薩,就能得到佛果。佛果就是法界圓明,法界就是恢復法性,圓明就是大圓鏡智、智慧光明,圓滿遍照,才能成佛。

人生改善、後世增勝、生死解脫、法界圓明,就是從做人開始,到學解脫行、菩薩大士行,一直到成佛,都是掛起鉤的,一步步聯系起來的。這也就是人乘趣向佛乘的基本過程。  

上一篇:宣化上人:孔子戒絕四種毛病 先去“我執”
下一篇:日常法師:由凡轉聖關鍵所在:正知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