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和尚問法眼文益禅師:“十二時中如何行履?(在一整天的生活中如何修行?)”禅師回答:“步步踏著。”意思是說,走路時一步一步往前走,腳下踩得很實在,同時也知道自己是在一步一步往前走,心無二念。
這句再簡單不過的禅語,說明了:修行,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時中,都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然而要能清楚了知身體每一個動作、覺受、心念變化,必須透過不斷的觀照與練習。
像佛陀一樣走路,是最好的開始。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與弟子們就是以雙足步行,游歷恆河兩岸弘法。佛陀告訴弟子,步行有能長途遠行、少生病、幫助思惟、飯食容易消化、易得定等五種好處。走路時,要注意威儀,不能左顧右盼、邊走邊嬉笑,臉色必須和悅,眼、耳、鼻、舌、身、意諸根收攝靜定,心不外緣,還要注意衣服齊整及腳步次序,才不失威儀。因此,所到之處,人們無不為佛陀僧團的威儀所攝化,自然想要親近佛法。
佛教弘傳到世界各地時,則因地理環境、風土文化,發展出不同的步行修持方法,例如南傳佛教國家,僧人至今仍維持佛世時行腳托缽與經行的傳統;漢傳佛教也發展出數種以步行為主的修行方法,包括禅期中的慢步經行、快步經行,佛七時的繞佛(念佛經行),以及朝山等。藏傳佛教與日本佛教也各有轉經輪、轉山以及千日回峰行、靈場遍路行等法門。
在日常生活中,走路是最頻繁的行動。聖嚴法師曾在幾本書中提到自己日常走路的修行方法,就是:不管前面還有多遠,也不管已經走了多遠,只是不斷地把現在這一步走好,觀察體驗每一步動作的感覺。法師說,只要願意嘗試,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如果能從走路開始,養成修行的生命態度與習慣,讓走路變成自然的修行,讓行、住、坐、臥四大威儀,無一項、無一時、無一處不是修行,則舉手投足間,起心動念處,生命的動靜運作,都是用功修行的場合。這不就是“禅在平常日用中”的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