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何謂佛教的五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辛,梵語parivyaya,西藏語spod(藥味之義)。指五種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葷。與酒、肉同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據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載,此五種之辛,熟食者發YIN,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然諸餓鬼等則舐其唇吻,常與鬼住而福德日銷;大力魔王現作佛身為其說法,毀犯禁戒,贊YIN怒癡,令人命終為魔眷屬,永墮無間地獄,故求菩提者當斷世間之五種辛菜。

  關於五辛有諸多異說,然可約略歸為如下兩說:

  (一) 指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渠等五種,此為梵網經卷下等所舉。然諸家對五辛之解說,亦頗不同。據菩薩戒義疏卷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二、義寂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四等載:大蒜,即是葫菱、家蒜。革蔥(茖蔥),即是薤、山蔥、革山蔥。慈蔥,即是蔥、胡蔥、□蔥、春蔥。蘭蔥,即是韭、小蒜、家蔥、野生。興渠,即是蒠蒺、芸薹、□咾子、阿魏藥、殑渠盧、形具。

  (二)指蒜、蔥、興渠、韭、薤等五種,為菩薩戒義疏卷下、宋高僧傳卷二十九慧日傳、智周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四、法藏之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卷四等所舉。

  此外,翻譯名義大集亦舉出:蒜(梵las/una )、蔥(梵lata^rka )、小根菜(梵pala^n!d!u )、韭(梵gr!n~jana )、興渠(梵hin%gu )等五種。又大藏法數卷三十一舉出:蔥、薤、蒜、韭、胡荽等五種。

  據弘贊之梵網經菩薩戒略疏卷四載,大蒜又稱葫,漢朝張骞出使大宛國時持回,為今人所常食者。另就興渠之梵名而論,翻譯名義大集舉出兩說:(1)形具(梵 hin%gu ),又作興舊、興宜、形虞、興瞿。依辭典之解釋,形具為從 asa foetida之根取出之物,可供作藥用及調味用,其學名為 ferula asa foetida。(2)殑渠盧(梵guggula, guggulu),譯作蔓菁。為 amyris agallochum樹之滲出物,可供作香料、藥用。據宋高僧傳卷二十九慧日傳載,我國不產此物,而產於於阗,根粗如細蔓菁之根而白,其臭如蒜。另據玄應音義卷十九舉出,興渠出於阇烏荼娑佗那國。又據演培之梵網經菩薩戒本講記載,其原產地在伊朗及北印度。

  禁食五辛之戒律雖為修行者所應嚴格持守,然若因重病而非食五辛不得痊愈者,佛陀亦特別開許。據諸經要集卷二十所引僧祇律、十誦律、五分律等之記載,因病食蒜之比丘,應在七日中別居於一僻靜之小房內,不得臥僧床褥,復不得至大眾方便處、講堂處、佛塔、僧堂等處,亦不得就佛禮拜,僅能在下風處遙禮,於七日滿後,需澡浴熏衣,方得入眾。

  此外,道家將韭、薤、蒜、芸薹、胡荽等五辛列為禁食,練形家則以小蒜、大蒜、薤、芸薹、胡荽等五辛為禁食。[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一、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入楞伽經卷八、菩薩戒經會疏集注卷六、法苑珠林卷九十二、釋氏要覽卷中、翻譯名義集卷三什物篇、慧琳音義卷六十八]

  【 五辛 】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雜語)又曰五葷。五種有辛味之蔬菜也。梵網經下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輕垢罪。’楞嚴經八曰:‘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此五種辛,熟食發YIN,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天台戒疏下曰:‘舊雲:五辛謂蒜、蔥蔥、興渠、[薤-歹]、薤,此文止蘭蔥足以為五,兼名苑分別五辛。大蒜,是葫菱;茖是薤;慈蔥是蔥;蘭蔥是小蒜;興渠是蔥蒺也。’興渠為梵語辛膠之名。唐高僧傳,謂僧徒多迷興渠,或雲芸台胡荽,或雲阿魏,唯淨土集中別行書出雲五辛,此土唯有四,阙於興渠。興渠生於阗,根粗如細蔓菁而白,其臭如蒜。台荽非五辛,所食無罪。今他書猶多以芸台胡荽為葷,不知其誤。

  【 五辛 】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指出家人、居士之受梵網戒者,或修三摩地者不可食用的五種辛菜。又稱五葷。《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雲(大正19·141c)︰

  ‘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YIN,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

  關於五辛,有二說︰一說是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渠五種;源出《梵網經》卷下及《雜阿含經》。一說是蒜、蔥、興渠、、薤五種;源出《菩薩戒義疏》卷下及《宋高僧傳》卷二十九〈慧日傳〉等。

  對於此五辛,古來諸經疏之解說頗多,不勝枚舉,如《菩薩戒義疏》卷下說大蒜是葫荾,茖蔥是薤,慈蔥是蔥,蘭蔥是小蒜,興渠是蔥蒺。《宋高僧傳》卷二十九〈慧日傳〉則說興渠,或稱芸薹胡荽,或稱阿魏,產於於阗。至於興渠之梵名,《翻譯名義大集》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 五辛 】 《 三藏法數 》

  [出梵網經]

  首楞嚴經雲。是五辛。熟食發YIN。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舐其唇物。常與鬼住。福德日銷。大力魔王。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YIN怒癡。命終為魔眷屬。永墮無間地獄。是故求菩提者。當斷世間五種辛菜也。(梵語首楞嚴。華言健相分別。梵語菩提。華言道。)一大蒜大蒜者。至葷至辛之物也。二茖茖蔥者。薤也。其形似韭。類山蔥也。三慈蔥慈蔥者。乃蔥之正名也。四蘭蔥蘭蔥者。即小蒜也。雜阿含經雲。非小蒜。木蔥是也。木蔥即韭也。五興渠興渠者。葉如蔓菁。根如蘿卜。生熟皆臭如蒜。出於阗國。華夏不產。故不翻也。

  【 五辛 】 《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

  五種帶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學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極充份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YIN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學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會蒙蔽智慧,增長愚癡,妄動無明,造諸惡業。

  五辛是不能做佐料的。

  印光大師對五辛的開釋: “葷”正指蔥、韭、薤、蒜之物,故從草。《梵網經》明五辛:大蒜、蔥(即韭)、慈蔥(即蔥)、蘭蔥(即小蒜,薤既是此)。葷物此方只有四種,西域加興渠,故名五辛,亦名五葷。有外道一芫荽為葷者,又有以紅蘿葡為葷者,皆屬妄作。此五辛,本是菜類,以其臭穢,故不許食,食之誦經念佛,皆無大利益。(三編下冊復康寄遙居士書二)

  五葷,我國只有四,即蔥、韭、薤、蒜,薤即小蒜,西域有興渠,吾國無此一種。有以芫荽為五葷之一者,乃外道所立。(三編下冊答善熏師問)

  牛乳取之與牛,隨不傷生害命,然亦有損與牛,固宜不食,食亦不涉犯戒之咎。芥、辣椒、姜,是辛非葷,何得雲俱各辛臭,有似蔥韭乎?椒、姜、芥、素食人均宜服,辣椒固宜少食,以食多則於人無益故也。(三編下冊復卓智立居士書七)韭黃也稱“韭芽”、“黃韭芽”、“黃韭”,俗稱“韭菜白”,為韭菜經軟化栽培變黃的產品。韭菜隔絕光線,完全在黑暗中生長,因無陽光供給,不能產生光合作用,合成葉綠素,就會變成黃色,稱之為“韭黃”。因不見陽光而呈黃白色,其營養價值要遜於韭菜。

  薤 (音卸,xiè),又名藠頭或作剃頭(藠,剃,音叫,jiào),小蒜、薤白頭、野蒜、野韭、茭頭、茭子等,英文名 AlliumchinenseG.Don.。內蒙、山西人稱“薤”為“害害”。百合科蔥屬多年生草本,一種蔬菜類植物。原產中國,漢書《龔逐傳》就有記載。現在,南方諸省都有種植,北方人極少食薤。葉濃綠色,細長管狀,三角形截面。葉鞘抱合成假莖,基部形成粗的鱗莖。鱗莖球形,似洋蔥,白色,是主要的食用部分。秋季抽花莖,傘形花序,花小。藥用有理氣寬胸、通陽、祛痰功能。江西新建被中國農業部命名“中國藠頭之鄉”。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挽歌《薤露》,產生於漢代,至少唱到唐朝。只有四句“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還落復,人死一去何時歸?”

  薤又名薤頭、荞頭、火蔥、三白、菜芝、莜子、鴻荟、野韭等。

  (一)起源與分布薤起源於中國,中國自古栽培。據記載我國殷湯時即有種植和食用習慣,至今3000~4000年。中國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地都有種植。

  (二)薤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價值。食薤有增進食欲,幫助消化,解除油膩,健脾開胃,溫中通陰,舒筋益氣,通神安魂,散瘀止痛等醫療效果。薤味辛,性溫,入心、肝、肺經。在中藥方面,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胃神經官能症、腸胃炎、干嘔。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咳嗽、胸痛引背、久痢冷瀉等症。由於薤的產量少,食用價值高,在國內一直列入高檔蔬菜之列,素有"菜中靈芝"之美稱。

  興渠(阿魏),應該就是現在新疆產的阿魏,古時候的於阗就在新疆(即和田縣),以前用這種植物的樹脂做香料和藥用。那麼中原地區的確是不多見了。阿魏【處方用名】阿魏,真阿魏,淨阿魏,炒阿魏,主阿魏。

  【來源】為傘形阿魏屬植物新疆阿魏的莖中分泌的油膠樹脂及其具似蔥蒜樣特異臭的同屬植物的油膠樹脂。春末夏初盛花期至初果期,分次由莖上部往下斜割,收集滲出的乳狀樹脂,陰干。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塊狀和脂膏狀。顏色深淺不一,表面蠟黃色至棕黃色。

  塊狀者體輕、質地似蠟,斷面稍有孔隙;新鮮切面顏色較淺,放置後色漸深。脂膏狀者

  黏稠,灰白色。具強烈而持久的蒜樣特異臭氣,味辛辣,嚼之有灼燒感。【性味與歸經】 苦、辛,溫。歸脾、胃經。

  【功能與主治】 消積,散痞,殺蟲。用於肉食積滯,瘀血癥瘕,腹中痞塊,蟲積,腹痛。 【五辛】

  〔出梵網經〕

  首楞嚴經雲:是五辛,熟食發YIN;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諸餓鬼等,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大力魔王,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贊YIN怒癡。命終為魔眷屬,永墮無間地獄。是故求菩提者,當斷世間五種辛菜也。(梵語首楞嚴,華言健相分別。梵語菩提,華言道。)

  〔一、大蒜〕,大蒜者,至葷至辛之物也。

  〔二、茖蔥〕,茖蔥者,薤也。其形似韭類,山蔥也。

  〔三、慈蔥〕,慈蔥者,乃蔥之正名也。

  〔四、蘭蔥〕,蘭蔥者,即小蒜也。雜阿含經雲:非小蒜,木蔥。是也。木蔥即韭也。

  〔五、興渠〕,興渠者,葉如蔓菁,根如蘿卜,生熟皆臭如蒜。出於阗國,華夏不產,故不翻也。

  (《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上一篇:四次滅佛歷史重演雷同結局
下一篇:紹雲老和尚:閉關二十余載的台灣妙蓮老和尚(連載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