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走出境界的誤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許多學佛人,非常看重境界,在意境界,他學佛的目的,是得到境界。跟了上師幾天,念幾個咒,便以為有了境界;念了幾天佛,打了幾個佛七,便以為有了境界;看了幾本佛經,懂了些道理,便以為有了境界;打了幾次坐,看了幾個禅宗公案,便以為有了境界。                                          


    其實,境界不是輕易獲得的。他不是我們看了幾部經以後剎那的喜悅;不是我們打了幾次坐以後那暫時的安寧;不是我們口若懸河、繪聲繪色的理論;不是我們親近了某些大德以後的自我衿誇、自以為是;不是我們吟了幾首禅詩以後的風流不羁、潇灑偍傥、呵佛罵祖、絕教離經。這只是一種心理誤區,是一種修行中對“自我”的過度肯定,他的極至是,捨我其誰?這只是“我”的張揚,不是禅的境界。 

    禅的修行,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項弘觀的心理工程,更是百千萬億恆河沙數微觀之行為工程。也就是說,禅修,需要循序漸進,契而不捨的去精進。什麼叫精進呢?《禅宗法要》中說:“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強精進。”這就非常明白的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所面對的種種事境,是我們修行的最好道場,無論你的生活環境是順逆苦樂、崇辱得失,也無論你的人事環境是善惡美丑、貧富貴賤,你都不會生起憎恨和貪愛之心、喜悅和憂愁之念。事無具細,境無好丑,人無高低,你都能時時心懷慈悲,耐心的去處理,智慧的去疏導,而自心自在,坦蕩如海,事過如風,不留痕跡。正如無門慧開禅師所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是一個禅人經歷了風花雪月之後,那種觸境不驚的淡定從容,豁然無我;這是一種經歷了心的砥勵後,那種閒來無事的坐看雲起,自在自如。這是才是禅的境界。

    所以,禅的境界,不是順手拈來,開口即道的。禅的境界,是一種深深的內心體驗,一種勇猛洗煉後的內心無我,而於身心萬法的豁然貫通。禅的語言和證量之間,總是存在著太大的距離,沒有經過內心洗練,沒有經過風雨寒霜,沒有超越自我的煩惱習性,不可能有境界。宋代蘇東坡曾作詩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身心於一切事境中,能不為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世俗風雨所動的人,才能於事自在,於心自如,不為物累,智慧常生。沒有經歷這些世俗風雨的人,永遠經不起風雨的吹打動搖,說時理非凡,觸事心非聖。觸事即迷,發語即乖。古人說得好:“梅花香自苦來。”沒有經過內心的猛歷訓練,沒有經過大善知識的苦心捶打,沒有從內心大死大活的一番,生命永遠不會放射出普照大千的智慧光明,綻放出清熏千古的道德馨香。有一位佛友非常坦率的說:“一直以為受佛理熏陶的我,可以波瀾不驚,如今才明白,原來是未經歷足以擾我心之事。”這是一種真實勇敢的內心忏悔,老老實實走出境界的誤區。

 

上一篇:大安法師:十種逆境為道場
下一篇:濟群法師:把佛念到心裡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