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轉載
別用愛把孩子淹死
作者: 劉墉 這世上最難了解的是愛、給人壓力最大的是愛、造成最多問題的是愛、影響最深的是愛。凡是愛得過多,多到可以把孩子溺死的,都是“溺愛”。 其實每種動物都會愛,甚至在孩子小的時候,都會溺愛。 我臥室窗前有棵石楠樹,到了春天,常有知更鳥在上面築巢孵蛋,我總看見鳥爸鳥媽,各站在巢的一邊,叼著滿口的小蟲,爭著往鳥娃娃的嘴裡塞,吃不下了還硬塞。 妙的是,牠們塞歸塞,可能有一天,又帶著“大魚大肉”回家,卻發現孩子全不見了。這時候只見大鳥站在巢邊發愣,不知牠心裡是什麼滋味。 小鳥飛了,因為翅膀硬了,不再需要父母溺愛。 放孩子飛吧 我也見過麻雀孵窩。麻雀娃娃比較差,翅膀硬了還不離開,裝成小貝比,張著大嘴要父母喂。 但是麻雀父母厲害,起先牠們還會喂幾口,漸漸地,小鳥一靠近,大鳥就躲開,小鳥再黏過去,大鳥會用啄的,把孩子趕走。 可以說,麻雀娃娃雖然不像知更鳥,能自己“斷奶”,但是父母會強迫孩子斷奶。 絕大多數動物都懂得斷奶。因為如果孩子不斷奶,非但孩子無法獨立,父母也無法過正常的生活。為了生存,老天爺早就給這些動物灌入了“斷奶程式”。 只有人,麻煩! 因為人有兩次斷奶期。第一次媽媽們很容易做到,為了讓孩子不再黏著媽媽吃奶,有些母親甚至會在自己奶頭上搽薄荷。 媽媽們為什麼能做到?因為這時候她們還年輕,要出去工作、出去活動,要有自由。加上她們的奶水漸稀,為了孩子成長,必須讓孩子改吃比較實在的東西。 用溺愛換逆愛 但是第二次斷奶,就出問題了! 當孩子十六七歲該獨立的時候,媽媽們年紀已經比較大,沖力也比較弱,又跟孩子相依十幾年,眼看孩子要走,媽媽反而捨不得了。 這時候不再是孩子黏著媽媽,變成了媽媽黏著孩子,她們整天守在家裡,不一定等丈夫回來,是等孩子回來。孩子晚一點回家,她們就心神不寧;孩子一句頂撞,她們就火冒三丈;孩子半句甜話,她們又心頭塗蜜。 問題是跟別的動物一樣,人天生有個力量,要出去獨立、闖自己的天下、成自己的家。那些個性強的孩子,碰上不讓他“第二次斷奶”的娘,難免產生沖突。 於是媽媽的“溺愛”,換來孩子的“逆愛”。 當然也有些一路被溺愛的孩子,已經失去自主的能力,媽媽捨不得孩子走,孩子也捨不得娘。大學四年就算住校,也時時向媽媽報告。假期哪兒也不去,立刻趕回家,黏在父母身邊。大學畢業,又躲回卵翼底下,每天在家吃、在家住。 但是也有多少可以出去發光發熱的年輕人,因此被埋沒了;多少可以“扶搖直上九萬裡”的“大鵬”,連展翅的動力都消失了。 還有許多孩子在外面戀愛,談一次吹一次,都是被父母拆散。父母沒錯,在他們眼裡,別人孩子永遠配不上自己的。但是拆散一次、拆散兩次,搞不好孩子錯過機會、錯過年歲,一輩子守在父母身邊。 這種父母稱得上成功嗎? 孩子還能作什麼主 不久前,有位台灣名醫,因為醫療事故被責難,在博客上發牢騷,令我印象深刻。 他說他從小就沒作過主。大學讀什麼科系,是爸爸指定的;畢業娶怎樣太太,是媽媽選定的;婚後生幾個子女,是太太決定的。他每天待在醫院,只知拼命工作,不想回家,因為不知道回家做什麼。實在倦了,他對老爸說想出家。老爸居然講:“好哇!我來給你蓋間廟!” 給孩子一點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