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第37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阿彌陀佛!很多的道理確實必須我們用真心、用一個謙虛的心才能夠感受得到。當我們內心很焦躁,內心還有懈怠、還有貢高我慢,很多真相確實很難體會得到。體會不到,生了煩惱,還可能把責任推給諸佛菩薩、推給善知識,自己就可能墮落了。因為我在接觸幾位長輩的過程,確實感受到他們很平等心,只要每位走到他面前來的同修、朋友,他們會竭盡所能去幫助。當初也有很多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人都遇到了盧叔叔,但是後來真正得到很大利益的人占了極少數。我們從觀察當中,確實看到聖賢人的存心,有德行人的存心,而學習聖賢最快的方法在哪裡?直接從心、從存心學起。

  諸位同修,今天我在這裡講課,也是有個目的,就是拋磚引玉。我在初中的時候,老師是當面,因為發了一篇作文范本,上面寫著「蔡蓉青」,是我的二姐。所以老師接著搖搖頭:同一個家庭裡面教出來的孩子,為什麼語文程度差這麼多?這樣的話語會讓一個學生怎麼樣?喪失信心,還有可能會有更不好的副作用,是對老師怨恨。當對老師怨恨的時候,孩子自己就遭殃了,他有沒有可能把學問學好?就很困難。我們在初中時候,老師會處罰,結果打得太凶了,反效果。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老師確實也是為我們好,但是太過以後,學生並沒有感謝老師的教導,反而記恨老師,而這分記恨也毀了我很多的同學。所以我自己從事教育的時候,就要先確定一個重點,學生是不是信任我們?學生是不是感受到我們確實對他有愛心?一定要在這個基礎上去發展,不然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自己是在從事教育以後,才深刻感覺到家庭教育影響甚深。老師這樣說我,我並沒有怨恨,朋友這樣說我的不是,甚至於侮辱我,我也從來沒有怨恨過,所以心裡面找不到一個敵人。這是個結果,原因在哪裡?我們就深刻體會,人格的根在家庭。我回想到父母在對我們的言談當中,從來沒有一句話是批評他的朋友,沒有。家裡面那個氣氛就是很和諧的氣氛,所以我們三個孩子人際關系都不錯。還記得我姐姐的班上開同學會,兩個姐姐開同學會跟我開同學會都是在我們家開,我父親也很好客,都會招待他們。父母的處事待人的態度,確實會直接影響小孩,所以我們沒有起怨恨,不然就糟糕了,只覺得自己程度太差。

  又有一次考試的時候,題目是寫著「老氣,一、橫春;二、橫夏;三、橫秋;四、橫冬」。諸位同修,答案是多少?你們不要客氣,答案多少?三。回答「三」的人都可以起來講經說法,程度都比我好。我在那裡挑半天,還唱了一首歌,點到最後才「好!就這一個」,結果還是錯了,被打兩下。我們那時候考試很嚴格,退步一分打一下。結果老師一講,那次我考一百,所以我下次一定被打,所以考一百很痛苦。我還記得下一次考了九十一分,被打了九下。所以,我們要留給學生、孩子美好的回憶、感念的回憶,不是這些回憶。

  我在初中語文很差,上了高中惡運也沒有減少,那個時候沒有得到聖賢教誨,又迷上了連續劇,看了「東邪西毒」、「華山論劍」。其實電視劇裡面那些好戲,怎麼演都是別人的,痛不痛快?一點都不痛快!什麼樣才會痛快?自己當主角,好好一連串演他幾十年的大好戲,你會痛快,旁邊的親友也會很痛快。那時候因為迷了,又要考試,時間不夠,到底是准備數學、英文,還是准備國文,那時候我就要取捨了。因為比較懼怕國文,所以我就准備了英文、數學,結果國文沒念。因為國文老師又是我們導師,一發成績,數學、英文加起來是全班前幾名,我好多同學都過來祝賀我,「你這次一定會名列前茅」,我的臉都快要綠了。後來發國文,四十四分,全班倒數第二名,我的老師大發雷霆:你瞧不起我的國文嗎?這真不是我願意的,結果上課的時候老師有一次,「你給我站起來,你假如再打瞌睡,我就記你曠課」。害我還要練什麼功夫?練眼皮不要掉下來。

  不過說實在的,那些古文真是太好了。雖然我只有閃了兩次亮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是只要老師真正把這些聖賢的風范告訴我們,我們正值年輕氣盛,聽到這些德行,聽到這些孝悌的故事,聽這些禮義、道義的故事,絕對會燃起心中的熱情。那時候也沒把文天祥的氣節,范仲淹的義行好好給我們講清楚。解釋這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諸位同學,什麼叫「丹心」?「丹」是紅色的意思,就是熱忱的心。「汗青」是什麼?是史冊的意思。有沒有背下來?期中考要考!我們無法感受聖賢人存心,就不得其門而入。

  是因為師父上人把老祖宗的恩德,把文言文的價值,幫我們開顯出來,我們才如醍醐灌頂,好好忏悔,轉變心念。當我們深刻感受古聖先賢先賢、佛菩薩的存心,當我們在看經典的時候就會非常相應。所以楊老師在前年,幾個月當中講了《德育故事》,雖然數目不是很多,幾十個故事,而我每一次坐在底下都是痛哭流涕。那個眼淚不是傷心的眼淚,是什麼?太感動了。內心一股聲音一直冒起來:做人應該這樣才痛快!我是哭到旁邊一個香港的男同修還把衛生紙推過來,怕我不好意思,不敢看我。所以在那段時間,雖然楊老師沒有講《論語》、沒有講《大學》給我聽,但是我感覺到她把聖賢的精神已經傳遞在我們的心中。

  後來我在講課當中,常常能夠引經據典,這不是硬背起來的。我常常跟很多老師分享,我說:現在我們兩個來背經,你保證背得比我還多。因為很多人《四書》都背完了。我就告訴他們,你們不要被我騙了,其實我就會那幾句。但是我們看了那幾句以後,深刻感覺聖賢人太慈悲了,這個教誨一定要趕快放在心上,然後趕快力行,自利利人。所以雖然背得不多,但是句句話都是用心領受,就能夠用得出來,做得出來。所以,學聖賢一定要從存心下手。

  師父上人也把心法全盤托出,告訴我們要時時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來觀照自己,一有偏離這五個心,當下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修正過來。所以我們只要時時想著,李老師講經數十年,到九十七歲還講;師父上人講經已經四十七年,年近八十都不辭勞苦、不疲不厭。我只要常常想到楊老師早睡早起,我只要常常想到盧叔叔從早講到晚,只為了成就我們這些年輕人,講得都快沙啞了,我這個當晚輩的就不敢懈怠。

  盧叔叔他教導很多年輕人,告訴他們一定要從孝順父母做起,一定要從承擔責任、處處謙卑開始,不然年輕氣盛很容易跌跌撞撞。也有些年輕人跟他很久,很多年了,但是情況並不是很好,就是不夠受教,這個時候善知識還不得不現怒目金剛相。所以諸位同修,假如善知識、老師、師長肯凶我們,那真是我們的福報,就是師長覺得我們還可以調教,不然他覺得寧可不要結惡緣。所以當師長、善知識在罵我們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恭恭敬敬領受,那會得莫大的利益。

  盧叔叔就曾經對一個年輕人,就告訴他:你不要跟我學了,你這樣陽奉陰違,不會有結果。結果這麼一個怒目金剛,把這個年輕人喚醒了。他知道盧叔叔差不多五點多一定會帶著一群年輕人去爬山,他就等在山口,跪在那裡認錯。結果當盧叔叔走過以後,對著他深深一鞠躬,「阿彌陀佛」,接著就爬上去了,這位朋友哭得更傷心、更忏悔。所以我們要了解,善知識所有的做法都是要成就我們,我們絕對要從這個態度去領受,這樣才能得真實的利益。所以當師父上人在開示,在提醒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不能說:那都是講別人,不是講我。在我們所有推展中國文化的老師當中,有個老師進步很快,他就跟其它的老師說到,他說當老師在講課的時候,他都覺得每一句都在講他,所以他進步的特別快。

  所以水有德,能夠滋潤萬物,而且是平等滋潤。當甘露水下下來,雨水下下來,有沒有說要給大樹多一點,要給小草少一點?有沒有?沒有這個分別。分別在哪?分別在緣,因為大樹根深蒂固,所以吸收的雨水就多;小草的根才一點點,它當然吸收的就少。所以要當大樹還是當小草,根源還在我們自己。當我們有立定志向,要能夠「如尼拘樹,覆蔭大故」,我們希望能夠樹立一個榜樣給後人效法,能夠有很大的樹蔭庇蔭後代,當我們有這樣的志向,你的根就會扎得深,你的吸收也會很好。所以我們中心的老師有兩句口頭禅,第一句叫「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第二句口頭禅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水除了滋潤之德,還有什麼樣的德行值得我們效法?我們從水當中可以領受到它還有哪些德行?沒有障礙,這邊把它堵住了,它從兩邊流開了;這裡沒有緣,他方又有緣,所以沒有障礙,一切隨緣去做。它心地清淨,但是順勢而為,哪裡成熟了,它也會當仁不讓,確實水是無礙。所以,我們也不能障礙自己,自己設限。在《禮記.學記》裡面有講到,「學者有四失」,一個學習的人很容易犯四個過失,「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學習很可能一開始態度錯了,學習效果就不好。有的一開始貪很多,多就怎麼樣?心就亂了、就雜了。

  很多人聽完課非常激動,回去以後,把書櫃上面的書都挑下來,《老子》、《莊子》、《孟子》、《荀子》統統出來了,擺一堆。然後發奮圖強,這一個月要把它看完,可能到下個禮拜氣就快消完了。因為學習要掌握綱領,要「教之道,貴以專」,「教」跟「學」是一樁事,有教、有學,有學才有教,同一樁事,所以「學之道」也要「貴以專」。這時候一定要依法不依人,依經典教誨來修持就不會有錯。《三字經》說,「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諸位同修,《小學》是什麼?朱夫子編的,但是離我們比較遠,清朝李毓秀夫子非常的慈悲,他把《小學》的精髓濃縮在《弟子規》裡面,而這個綱領也是順著孔老夫子的教誨。所以第一本就是《弟子規》。「四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學習的次第,其實都已經在上面了,我們不要杞人憂天。

  諸位同修,我們這八天學了《弟子規》,除了學《弟子規》,諸位同修,我們還一起學習了什麼?我們不要想我只學《弟子規》,佛佛道同,經典跟經典都是完全相應的。諸位同修,我們有沒有學習《大學》?有沒有?「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我們想到「一人貪戾」,想到哪個故事?纣王的故事,送給妲己那一雙象牙的筷子;拿了象牙的筷子,要用什麼杯子?犀牛的玉杯。拿了犀牛的玉杯,要用什麼樣的盤子?金盤、銀盤,對!所以一個奢侈就可以看出要亡國,「一人貪戾,一國作亂」。當我們用《德育故事》跟《弟子規》、跟《四書》來相互學習,效果很好,因為《德育故事》就是表演,經典是理論、方法,學起來就特別解行相應。

  所以諸位同修,我們有沒有學習《中庸》?有沒有?「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我們也了解到事情的成敗,根本原因在哪?真誠,真誠心是本體,《中庸》也告訴我們了。又提到求學問應該要「登高必自卑」,從低的地方開始爬起;「行遠必自迩」,登高地一定從低處開始,要走長遠的路,也應該從底下的第一步開始踏起。人不能急躁,不能急功好利,不然欲速則不達,所以《中庸》。

  再來,我們有沒有學習《論語》?有沒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沒有這個感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接下來,回去的時候要能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所體會到聖賢的教誨這麼好,那是你的體會!回到家裡面,回到公司裡面,他們能不能跟你有同樣的體會?能不能?比較沒有那麼容易!這個時候你不要非常的熱情,然後看他們的表情都沒有跟你配合,你到時候不要整個熱忱都被水澆熄了。不要!「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更重要的,成人不會聽你說什麼,成人只會看你做什麼。所以我們歡歡喜喜回去表演好戲,那就是在轉《論語》。

  再來,《孟子》有沒有?有,哪一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是重點,時時能用這句話觀照,儒家學說會學得非常好。當然佛家、佛法亦如是,因為這一句經文也跟佛法裡面提到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相應。我們也了解到「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凡事要從自己開始檢討。這是孟子的教誨。孟子又提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世出世間要能有所成就,一定要把人和、把人緣處好,所以得人意便是好功夫。我們也從中看出來,當我們能處處跟人和睦相處,也代表我們的心能時時提起替人著想,能時時提起寬恕,這樣我們的功夫也算有所進步。

  除了《四書》以外,還有沒有其它的經典?像弘一大師他搜集了非常精華的中國《格言聯壁》,錄成《格言別錄》,句句對人生都是很重要的提醒。所以我們很幸運,有這麼多的聖賢人幫我們的大忙,我們要讀,只要從這些精髓去讀,很快就可以掌握所有聖賢人處事待人的原則、態度,這樣學就快。所以凡事從存心開始看。

  所以「或失則多」,不可以貪多,要掌握綱領。「或失則寡」,他就覺得:我學這樣就夠用了,就滿意了!一般假如覺得學這樣就好了,可能是因為他沒有遠大的志向;一個人有志向,看到本分的時候,他就會自我去砥砺、去突破。「或失則易」,這個「易」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去解釋:一個是看得太輕易了,雖然我們念佛法門是易行道,但是也不是那麼容易,還是要老實修學才行,所以也不能掉以輕心。另外一個,「易」是變化,換的意思,就是今天學學這個,明天學學另外的,這樣常常換來換去。就好像在鑿井一樣,今天這裡挖一下,明天那裡挖一下,絕對無法挖到水源,絕對無法開顯智慧。唯有從一開始挖到底,當挖到水源,這個水源就通所有的水源。

  第四個「或失則止」,這個「止」就是畫地自限。我們也聽一些同修提到,他說:《金剛經》是給大乘菩薩學的,我們不用學;這是大乘經典,我們的根器學不會。這個態度對不對?我們在修學過程愈來愈體會到「慎於始」,當我們一開始就能夠學習到正確的觀念,對於我們整個道業太有幫助了。因為一開始我學佛就是跟師長學習,常常面對問題的時候,師長的教誨就會跳出來,把我們這些分別、執著就伏住了。我記得師長有一次在講課的時候就提到,假如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的經典,講完以後對我們說「這個你都做不到」,那豈不是跟眾生開玩笑!所以佛陀講的都是契理、契機的經典,只要我們有心去學都可以學得好。而且「本覺本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畫地自限。所以學習要懂得不要自己制造煩惱,要能無礙。

  水還有哪些德值得我們學習?水是清澈透亮,萬物於水中都能洗去污穢,潔淨自生。所以水是好的老師,它很會教化,所有的萬物它都幫它洗去污垢。所以水又是「善於教化」。還有沒有?諸位同修,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也要常常能夠動腦筋,我知道你們也是很不得已。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升學主義之下上來的,很習慣答案都只有一個。有沒有這個傾向?真是如此!學歷都很高,思惟能力不強。常常去上課的時候,老師站在上面,「諸位老師,我們一起思考一下,一起討論一下」,所有底下的老師頭都低下來。但是這些低頭的老師只要站到小朋友的面前,一定會告訴小朋友:小朋友,求學要好問,有什麼問題要問,有什麼問題要提出來。這樣有沒有言行一致?

  其實我們可以去觀察,從源頭來,水從源頭流過來了,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什麼?我都作弊了,你們還不知道?源頭!「飲水思源」。再來,它繼續流下來了,相續不斷,太好了,「淨念相繼」。柔軟,滴水可以穿石,代表「柔弱勝剛強」的一個質量。再來,這個柔軟不只可以滴水穿石,怎麼樣?可以大聲一點,沒關系。太好了,這也是柔軟,能夠隨緣不攀緣。你把它放在四方形的容器,它就在四方形;你把它放在圓形的容器,它就在圓形的容器。所以俗話說,「大德不官,大道不器」,真正有德行的人,他絕對不會只有一種用途,他絕對不會說他只能當哪個官,其它的官他當不好。不會的,因為他掌握了做人做事的原理原則,你把他放在哪,他就會把它做好;就像水,不管你在什麼樣的環境,它都可以適應。

  諸位同修,你們每天有沒有睡好?有沒有認床?沒有。那你有水的功夫,能夠隨順環境,這很重要。剛好要往生的時候,那張床你不大喜歡,怎麼辦?所以分別、執著要隨時煉!總不可能臨終的時候都是你所預期的,什麼樣的位置都給你擺得好好的!所以時時歷事煉心。楊淑芬老師每一次我陪她坐飛機,她坐飛機,飛機還沒飛起來,她已經睡著了,然後飛機一下來,她又醒過來了。我好羨慕她,多好!任何一個環境都給它作最好的利用,這樣才能夠隨時有精神辦事情。所以我也開始練,一上飛機趕快讀書,讀累了趕快休息。因為現在該做的事太多,不可能我們生活有太多的要求,這樣反而會障礙事情的推動。這是它不受環境限制,它的柔軟功夫。

  還有沒有?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去爭奪,這個太重要。當一個人時時想著都是施予而不求回饋,那他每一天都在斷我執,都在與大乘佛法暗合道妙。滋潤大地,那就是有德,有德潤物。還有沒有?不斷升華,蒸發了。所以這也是適應任何一個環境,它假如不蒸發,又如何回來滋潤萬物?所以這個也屬於它到任何一個環境當中都能夠去適應,都能夠順勢而為。但是雖然它在變化,它變成了水蒸氣,變成了冰塊,但是它始終本質不變。所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水也做到了。還有沒有?海納百川,但是海卻是在最低的位置。謙卑與道相應,所以要處處謙卑低下,自卑而尊人。而《華嚴經》五十三參也教導我們要「謙己推勝」。

  還有沒有?飲水思源,就是源頭,知恩報恩。諸位同修,這杯水待會我一定要把它喝下去,它的結晶一定很漂亮。它說:怎麼這麼多人把我的價值都說出來了!它一定會生大歡喜,它說:我這一生死也瞑目了。還有沒有?你看水是不是一直流到底?它都是彎彎曲曲,也代表人生的路途難免有曲折,我們要用平等心去看待。雖然它有百轉千回,可是卻始終往它的志向去流。所以我們的黃河、我們的長江,不管怎麼彎都向哪裡?向大海,融入大海,入道!所以「志」也很重要,一個人道業的成敗就是要不放棄志向。

  還有沒有?你看水從峭壁當中下來,它完全沒有退卻,好似游泳,它面對千尺絕壁一往直前,沖!諸位同修,你不要回去就說:沖!要沖以前,我們先要了解到自己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趕快准備好。等你准備好了,不要擔心,佛菩薩會發信件通知你該出來了!所以《中庸》說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只要我們真正有心要為佛法、為眾生,當我們的能力、因緣具足了,佛菩薩自有安排;這個「俟」是等待的意思。所以我們為眾生做事絕對要用理智,而不是一時的情緒跟意氣而已。

  還有沒有?水中月,代表「空有不二」,而且雖然是幻相,但是它也同時告訴我們,有沒有真實的月亮?確實存在,所以真空不空,妙有非有。而也就在這個「有」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都是真心所化。當我們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薩,也代表我們的心契入境界了。當我們看到周圍都是妖魔鬼怪,怎麼辦?趕快從心去找答案。

  中國也有很多的教誨跟水有關,其中也提到了「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從這裡我們也要念念念恩,念著父母恩、念著親友恩,絕對不能自己飛黃騰達了,都把恩忘掉了,到時候可能會落個眾叛親離,而且終究會再跌下來。而這個跌下來,不單只是財富的損失,因為這個過程又造作重罪,往後又得墮三途,所以不得不謹慎。俗話也說,「罪孽皆是盛時所造」,人所造的罪孽往往是在他很順利、很得勢的時候才會造。所以今天縱使我們在社會、在道業當中有些增長、成就,也要念念謙卑。祖師大德也給我們非常好的模范,印光大師自號「常慚愧僧」,大師的德行是全國不管出家、在家人都非常的尊崇,而老人家卻取了這一個字號來提醒我們這些後世的子孫、佛弟子,我們也要感大師的用心良苦。這個都讓我們了解到「水之德」。

  諸位同修,還有沒有?大海裡面的生命無奇不有,代表包容,代表平等心,不會分別。為什麼?諸位同修知道、體會到要講出來,因為這是法布施的機會。剛剛有講到水無礙,所以我剛剛提的意思就是說,很多機會只要我們能處處替人著想,你就會掌握這個機會。所以我都跟我們中心的老師講:趕快把好的例子告訴我,我去幫你們講出來,這樣你就布施一切人類眾生,這麼好的機會不容錯過。當人念念想著成就別人的法身慧命,做好法布施,我們就能得聰明智慧。

  大禹治水,運用了什麼方法?疏導,而不是防堵。所以我們也要順水性而為,當你把水擋住,它會不斷凝聚力量再把你沖破。所以不要強加於人,應該因勢利導,這樣就會自他圓滿,主伴圓融。所以一切人是老師,一切物是老師,一切事情也是老師,我們昨天也提到,「感謝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煉了你的心志;感謝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見識;感謝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感謝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謝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應該自立;感謝斥責我們的人,因為他助長了我們的定慧」,都是要歷事煉心。所以不管順境、逆境,都是好老師。當我們面對順境、逆境,當下要提起什麼?提起師父上人哪一句教誨?「處逆境,隨惡緣,不起瞋恚,業障盡消;隨順境,處善緣,不起貪癡,福慧全現」,逆境、順境都是菩薩學處。

  所以確實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學不了。我到很多地方,我都會先去了解當地的人文,因為當地只要出一個聖哲人就會教化一方,而這些人民也會以他為榜樣,以他為模范。記得我到福州去講課,福州是林則徐先生出生的地方,他們就問我希不希望到哪裡走走,我都說就去「林則徐紀念館」。我到了海口,也自己騎著腳踏車去了海瑞墓,真的都很有收獲。這些聖哲人他們也是念念為後人,一定會把他體悟很深的人生哲理傳下來,我們把他們幾十年的智慧願意去領受,你人生就得大利了,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就更遠」。

  當我一進門,看到第一句對聯寫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只要能夠利益國家的事情,縱使他的生命有危險,他也絕對不會去逃避,會去承受。諸位同修,我們今天推展中國文化,有沒有生命的安全問題?絕對沒有。所以,聖哲人連生死都可以看淡,都可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我們推展正法不用捨生命,甚至於愛人者,人恆愛;敬人者,人恆敬。這麼好的事情,自利利他,更應該積極來做。

 

上一篇:蔡禮旭: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第36集
下一篇:蔡禮旭:弟子規與佛法修學 第38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