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雲鄉法師:對在家居士解釋佛門禮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開場白
    去年12月末的蘇州,天氣涼涼的。當時我本來因為有些急事要離開江蘇,可是聽說近期佛學進修班有一個關於佛門禮儀的講座,於是決定留下來旁聽。
    那天是西園寺僧職雲鄉法師講的。他說出來的道理似乎都很平常。就像新鮮的空氣和水那樣平常,卻不可或缺。
    聽了這次講座之後,我非常愉快。覺得心裡陽光普照。或者應該說是佛光普照。覺得樸實的生活是那麼優美,一刻千金。
    隨後,我把講座的內容記錄了下來,經雲鄉法師過目、允許,發在這裡,希望與大家共享。
    然而我復述的只是一些形成字句的語言。我無法在這裡復述當時主講者作為出家人的威儀。包括他的姿態,神色,語氣。那些其實也是語言的重要部分。
    我只能說說自己在講座現場的一點體會,那就是佛法可能會讓人感受到的熱烈與凜然。
    熱烈得令人不能嗔恨,凜然得令人不敢貪愛。
    ——我這樣使用修辭手段來形容佛法,就像一個小孩子試圖用七彩的鉛筆描繪天空,必然是很拙劣的。
對在家居士解釋佛門禮儀
——2008年12月講於西園戒幢律寺般若堂
雲鄉法師

    今天跟大家說一說佛門的禮儀。佛門的禮儀跟其他的禮儀有些差別,因為佛門的禮儀融入了佛教的文化、佛教的理念,還有佛教的修證。

一、禮儀的字面意義
    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禮儀。先從字面的意思說一說。先把字面的概念界定清楚,其中的意義就得到一半了。如果概念都沒有了解清楚,開頭沒開好,就會學得亂七八糟。
    在古代,禮是往來的意思,所以有個詞“禮尚往來”。人是群居的動物,是社會性的動物,大眾在一起共同生活,需要禮儀,需要往來,需要人際關系。說明白了,禮儀就是打交道的儀式。你會跟大家打交道,展現出一個佛教學子跟人打交道的高水平,那就展現出佛門禮儀了。
    禮儀中包含著一個重要的內容——規矩。規,代表范圍;矩,代表尺度。前已言之,禮儀是跟人打交道的儀式,那麼規矩就是這個儀式的范圍和尺度。

二、禮儀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開始具體講佛門的禮儀,指向的目標是:用佛法怎麼跟人打交道,怎麼應對一切人和事物,其中佛門的尺度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佛門禮儀呢?因為我們已經皈依佛門,要通過對佛法的學習來改正自己,來修煉自己,禮儀這一門是非常重要的。開始的三皈依,就是一個佛門的儀式,佛門的規矩。從一開始直到最終成佛,可以說都離不開儀式。
    禮儀重要到什麼程度?比如說,有人學了很多佛法知識,唯識、華嚴、天台、禅宗……樣樣都通,但他不會做,那也不行。如果想把學到的知識應用起來,那麼禮儀是重要的一門。
    佛法,不僅修心,不是心好就一切都好,還要表現出來。要通過對心的改造,把你所學的佛法、你的文化展現出來,這才是真正的儀規,這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你的修行讓人看不見,或者沒辦法跟大家融合,那麼你最多成個辟支佛。你沒辦法跟大家打交道,你即使修成佛,又能如何呢?無非是自己解脫而已。作為大乘的居士,要通過佛法的修行,來改造自己,來影響他人。那麼,規矩非常重要。
    規矩,不是我要求你們怎麼做,或者佛要求你們怎麼做,或者佛教要求你們怎麼做,而是你們必須如何做。因為你想成為一個更高尚的人,成為一個更偉大的人,成為一個菩薩,那麼你就要知道法度。如果你不知道法度,跟人一開口說話就說錯了,或者見了長輩、下輩沒辦法應對,別人就會覺得:你學的是佛法嗎?

三、生活中的禮儀
    佛教的禮儀非常多,包括吃飯、睡覺、進寺廟、燒香、拜佛……等等很多方面。如果細講,可能要分二十多門。今天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不能一門一門地講。我怎樣來講呢?從你早上睜開眼睛開始,到你晚上睡覺眼睛閉上為止,就講這一天的時間裡你要做些什麼。

    (一)起床
    作為佛教的居士,我們應該怎麼起床呢?起床的時候應該做些什麼呢?我們心中應該想什麼呢?有沒有看見自己躺在床上要起來的那一剎那之間呢?這都非常重要。很多人修行,忘記了剛開始的這一剎那。他已經起床了,牙都刷完了,還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這樣的人,大有人在。如此的修行,昏天暗地,你在做什麼?佛法的修行,就是讓你保持一種正念。時時刻刻都知道你在做什麼,那就是佛法。
    起床的第一個念頭,你應該告訴自己:“我將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我將會不斷地向上。我要成為一個歡喜的人。”先給自己樹立這樣的信心。時時刻刻都可以這麼去想,告訴自己要斷掉煩惱,要成佛。那麼,你肯定會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這就是開頭的一顆菩提種子,已經種下去了。佛法是通的,對世俗的人,早晨的第一念也很有用,我會告訴他,可以這麼提醒自己:“我要成為一個開心的人,努力工作的人。”
    作為佛教的居士,接下來,心中要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憶念三寶。沒有這樣的憶念,你今天一天都會覺得離三寶很遠。很多人修行,已經醒來大半天了,他才想到要打坐、要念佛、要燒香。第一念就要想到三寶,這樣我們離三寶才會越來越近。
    然後,告訴自己:“起床。不要賴在床上。”徐徐地起床。
    倘若是作為家庭主婦,你要起得比家裡其他人更早一點,幫先生和孩子准備洗漱的東西。作為佛教居士,要勤勞,要改掉早上不起床的習慣。修行就是不斷地改造自己。佛門的儀規,第一先要早起。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沒時間,很緊張,那往往是因為早晨多睡了三十分鐘。如果早起三十分鐘,你會覺得自己多了很多時間。你會在那沒有人打擾的三十分鐘裡,把很多事情解決掉。
    起來,先洗漱。要把佛法用到這裡邊去,第一你就要先想到節約用水。不要亂消耗,本身也是培福。牙在刷,水還在白白地流,這種現象是常見的,儀規就是要改變這些東西,讓自己不斷地向上。

    (二)上香
    洗漱完了,起碼的,肯定要給佛上香。那麼現在就要說到上香的禮儀。
    無論是到廟裡上香,還是在自己家裡的佛堂上香,都有禮儀。
    平時在家裡上香,不必燒三柱香,一柱就可以了。因為燒三柱香,煙太大。一柱清香,就代表著一片虔誠。
    很多人不會拿香。應該把點燃的香夾在食指和中指之間,一舉,舉到眉心,然後上香。

    (三)禮拜
    接下來肯定要禮拜。
    禮拜之前先要合掌。我要說一說合掌的儀規。很多人不會合掌。真正的合掌很簡單:兩手的指尖先合起來,然後放在一起,掌尖保持向上,眼睛能看見無名指的指尖。掌的高度就是當胸,雙肩放松,打開你的肘。
    禮拜的姿勢,很多人學佛多年,都知道,我就不在這裡示范了。如果你們想再規整地學習一下,可以看相關的書和光盤。
    一般我們禮拜,是禮三拜。其實,拜三拜,起來一問訊,這只是一禮。真正的禮佛三拜,是拜九拜,這才是一個大禮。

    (三)誦經
    這時候,你可以誦經。早晨有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誦《金剛經》,誦《大悲咒》,或者誦三遍《心經》……都好。跪在佛前誦也行,在佛堂旁邊放個凳子,坐在那裡誦也行。誦經的時候,要放下一切,專心致志。
    誦經有兩種重要的方法。一種叫止誦,一種叫觀誦。
    止誦的時候,心無雜念,一字一字,好像流淌的泉水,一滴一滴,總是流在同一個位置上。
    當止誦有一定功夫了,就可以觀誦。觀誦,比如誦《心經》時,“觀自在菩薩”,觀想有一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怎樣一種境界呢?或者誦《彌陀經》時,誦到各方有佛,你就觀想自己處在虛空之中,看到東方有很多佛,西方有很多佛,南方有很多佛,北方有很多佛,忘掉你這個佛堂,忘掉你這個家,忘掉這個地球,這就是觀。
    如果止誦,就不要去思維,不要去分別;如果觀誦,就要思維法義。比如誦《金剛經》,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什麼感覺呢?你就要思維這個法義。當然,這個法義你要提前抉擇好,誦經的時候,只是一剎那間而過。為了能夠觀誦,平時你要去聽聞講《金剛經》,了解其中的意思。
    誦經後,我們要回向,回向給誰呢?給所有眾生。不要只想著你自己。不要想著:“我今天腿疼,我念一遍《金剛經》吧。”如果你腿疼,你要想著:“十方世界所有和我一樣腿疼的眾生,今天腿疼都消失了。”把你的心量擴開,不要只在你的身上打轉。如果在你身上打轉,那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回向,真正的功能是什麼?就是沖破自我的局限。不是去執著什麼,而是放棄、捨掉。
    回向之後,再禮佛三拜,結束你的功課。

    (四)早餐
    下來,作為家庭主婦的,就是要做早餐了。
    我們現在的人很懶,大多睡到九點四十五分才起床,尤其是年輕的人,不做早餐。醫學上說,早餐如果不吃的話,心髒負荷會超重,而且特別容易得心血管的疾病。所以早餐一定要吃。晚餐可以少吃,或者不吃,這是合乎生理規矩的。現在很多人晚上吃得多,早上幾乎不吃。當然我們也不必強求誰。可是,你想身體健康、精神百倍,就應該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
    做早餐時,你不應該想到:“天天給先生做早餐,給孩子做早餐……多麻煩,這簡直是一個負擔!”你應該怎樣來想呢?應該想:“我今天要供養他們,供養我的父母,供養我的家人,乃至要供養三寶,要供養一切人。”用這種心態做事,你還會牢騷滿腹嗎?肯定不會,心態肯定會很好。
    我們為什麼會煩惱?就是自己在做這件事,但是心態不好。為什麼心態不好?就是老覺得:“我在給別人做事情,我給你做事情,我對你這麼好……”那你就違背了布施的原則,三輪體空的原則,就是沒有我,也沒有施的東西,也沒有受施的人。可是我們處處著在這個上,覺得“我在給你做東西”,很煩惱,好像受壓迫的感覺。所以有人會發出這樣的慨歎:“女人很辛苦!”
    女人很辛苦嗎?女人是菩薩,一點都不辛苦。這個世界離開了女人能轉嗎?女人很重要。不要覺得辛苦,應該覺得很高興。把先生、孩子、父母、師長,都要照顧好。

    (五)吃飯
    做好了飯,就要吃飯。這裡有重要的儀規。對居士來說,在佛門裡吃飯,和在家裡吃飯,要求是差不多的。
    第一個要求是什麼?靜默。不准有聲音。不准唱一首鍋碗瓢盆的贊美曲,“啪啪”地響。安靜的時候吃飯,本身是一種很好的享受。發出各種響聲,別人聽了也煩惱。所以佛教的吃飯,嚴禁說話,嚴禁杯盤響。
    有這樣一個故事。以前我在西安大雁塔住,那是玄奘法師翻譯經典的地方。當時玄奘法師的譯堂,有一千五百位出家人。有一天皇帝來參觀,看見一千多位出家人坐在那裡吃飯,卻聽不到碗筷的響聲,而且沒有任何人提出要求,多麼肅穆,多麼莊嚴。皇帝吃了一驚,對玄奘法師說,假如我的軍隊像你們這些出家人這樣整齊,那我的軍隊可以所向披靡。
    第二點,不要挑好壞。能吃就要有感恩之心。你要想到,很多人還沒得吃呢。知足才能常樂。
    第三點,吃完之後,大盤子放在底下,小盤子放在上面,再小的盤子放在上面,然後你再走,這是一個重要的規矩。西方人用餐,如果收盤子的服務員沒來,他們也會把吃完的盤子這樣疊放起來,非常整齊。不像我們這邊吃飯,經常吃得一桌子都是殘羹剩飯,像戰場一樣。
    吃飯的規矩代表著文化,代表著修養,代表著內心境界。你有沒有知識、文化,你到底是怎樣一個人?跟我面對面地吃飯,我能看穿你。
    這代表著人的修養。以前我的師父告訴我:“你允許你的地板上有這麼大一片污點,你一定會允許你心中有比這更大的一塊黑暗。”生活中整整齊齊,活得才精神。
    第四點。請客吃飯,客人沒到,我們不能先動筷子。作為小孩子,長輩沒到之前,不能先吃。
    但是現在的教育不同了。現在家長讓最小的先吃,孩子吃完大人才吃。
    以前不是這樣。以前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飯,孩子先吃完了,要對父母說:“我吃完了。”如果父母允許,才可以離開。如果父母沒說話,就應該坐在那裡,等他們吃完,一同起身,這才是規矩。
    現在太“民主”了,反倒不好,人沒有上下。孩子眼中沒有父母,沒有師長,沒有規矩,就這麼亂。
    我們作為佛教的居士,吃飯的時候更應該遵守規矩。作為家庭主婦,吃完了肯定要收拾碗筷,這都不消說了。
 

(六)入寺
    假如你吃晚飯了,預計接下來要去寺廟,那麼現在就要說到,怎樣入寺,入寺之前應該准備什麼。
    入寺,是要見聖人,見師長。有的人,父母靈位也供在寺廟裡。你要來見他們,該怎麼樣做呢?
    你是來供佛的,那你可以帶鮮花,可以帶水果,也可以帶菜,都沒有關系,但是不必帶太多,虔誠心功德最大。甚至你可以什麼都不帶,帶一片歡喜心供佛也挺好,或者到寺院裡幫忙也可以。
    入寺要做什麼?是拜佛呢,是聽法呢,還是問候你的師父呢,你要先計劃好。不要來了之後,碰見什麼做什麼。
    今天要進三寶之地,在家裡的時候,你先要告訴自己,作為婦女,不要化濃妝,不要穿得太艷麗,太暴露。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貴婦人,乘的是金馬車,穿得很華麗。但她要去見佛的時候,總是先在寺院門口下了車,換上布鞋和樸素的衣服,把她的璎珞、寶珠等裝飾品摘下來放在樹底下,再去見佛。樸素是最美的,裝點出來的美麗太人為化,所以她用樸素的形象、樸素的心地去見佛。
    我們也應該如此,進寺廟不要打扮得太招展。過分地打扮,一來見聖人時顯得不恭敬,二來也許會讓聖人動心。要避免這些。

    (七)上殿
    入寺之後,先要直登大殿。為什麼?佛在那裡。一定要先去拜佛。或者從天王殿一直拜進來也行。因為我們皈依的是佛,我們又不是天天在寺廟裡,偶爾一來,要先去拜佛。
    在大殿禮佛,和在家裡一樣。大殿上有時候不准上香,如果上香,跟在家裡也是一樣的。

    (八)見僧
    在寺廟裡,肯定會見到出家人。現在我們就講跟出家人打招呼的禮儀。
    見到一個出家人,也許你不認識他。不認識,打招呼太尴尬。但你是一個居士,不能甩手而過,像沒看見似的。你不用問訊,也不必說話,一合掌,走過去,這才合乎規矩。
    那麼見到熟稔的出家人呢?如果他德高望重,那你就要禮拜。禮拜他,跟禮拜佛一樣的拜法。一般是三拜。師父說“一拜好啦”,那你就拜一拜,不要強行繼續拜。或者師父說“不要拜啦”,你也可以不用拜。有的人,年長的師父說不要拜,他還繼續拜了好幾拜,最後師父沒辦法,只好撐著身子起來扶了扶他。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國王去禮拜尊者賓頭盧,心裡想:“尊者這麼傲慢!我是一個尊貴的國王,來禮拜他,他理都沒理!”尊者有他心通,知道他在想什麼了,於是第二次國王又來禮拜的時候,尊者就起身向前走了七步,迎接國王。後來國王得了什麼樣的果報呢?他的國家被別人侵占了七年,這七年中,他無法坐在國王的寶座上。
    禮拜出家人,出家人是不用回禮的。在中國,講究“禮尚往來”,出家人有時候會合個掌。而在東南亞,居士們禮拜出家人,出家人走過去,你拜你的,我走我的。這不是傲慢。你的恭敬心、虔誠心,所得功德是你的,跟他有什麼關系?你禮拜,你還要管著他啊,這是一種執著。
    拜完僧,要說些什麼話呢?在古代就說:“和尚安康否?少病少惱否?正法得弘否?……”現在這麼說,人家聽不懂,要用現代漢語:“法師,你還好嗎?身體健康嗎?”
    如果法師忙著,只是跟你寒暄兩句,那你就要有眼色地走開,讓他做他的事。如果法師跟你交談,問你最近學什麼佛法,有沒有打坐等等,你都要如實地回答。你也可以請教法師一些修行上的問題。

    (九)供養
    前面說了,供佛,用鮮花、水果……供僧,應該怎麼供呢?一般人往往是這樣的:掏出一百元錢來,趕快塞給師父。這倒也可以。可是旁邊不理解佛教的人看到了,總覺得“和尚真愛財”。我們供養師父的時候,不要錦上添花,要學會雪中送炭,了解到師父缺什麼,你就供養什麼。
    供養三寶當然功德很大,而我們更應該多多地做些慈善的事。比如放生,比如去敬老院、孤兒院布施一點點。布施是沒有固定對象的,眾生也是佛,我們應該多做利益眾生的事。
    有的人是這樣的,放生的時候,告訴抓魚的人:“你多抓一點魚給我,明天我要放生魚。”你是放生,還是放死?放生是救刀下的命,生出憐憫之心把它買下來放掉。

    (十)聞法
    如果寺院裡有講經法會,你要來學習,應該注意什麼?
  有的居士,已經來這裡聽了十幾堂課,但是連起碼的規矩都忘掉了——在這樣的公共場合,要把自己的手機關了或調成震動。這代表著一個人心目中尊重不尊重他人,有沒有妨礙他人的意識。這件事情我講得嚴厲一些,因為我們學佛是要修改自己,我們想更上一層樓,對自己不下功夫是不行的。否則,皈依三寶有什麼意義呢?
    進門後次序而坐。如果你遲到了,或者聽經的過程中有事有出去,要先在偏位上問訊,再進來或者出去。
    人往往對自己的行為不太注意。對自己不注意,最多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無法成為更優秀的人。學佛,要避免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的狀態,要克服不尊重他人的習慣。中途從講堂裡退出,不是不行,但重要的原則是不能影響他人。要徐徐地、安靜地走出去。最好是能一直聽完,然後大家一起回向。
    聽完課,如果沒有時間再去大殿禮佛了,也應該站在院子裡,恭恭敬敬向大殿問一訊再走。

(十一)過堂
    在寺院裡,有可能跟出家人一起過堂吃飯。我說一個總的原則,就是你不能出聲。你可能碗筷放得不對,可是最重要的是你不能說話。“給我打點兒這個菜”,這不行。你不必說話,會有人給你打菜的。
(十二)約定
    特別地邀請出家人去素餐館吃飯,也是允許的。但是要跟人約好。
    這裡就牽扯到跟人約定的問題。這代表著你守信與否。
    我先講一個故事,弘一大師的故事。弘一大師,大家應該知道,李叔同先生,著名的高僧。他在俗家的時候,有一次在上海跟一個朋友約好,明天早上七點鐘你來找我,我在家裡等你。那人七點零五分來了,只差了五分鐘。李叔同先生就告訴他,你遲到了,我已經安排了別的事情,明天或者後天再約吧。接著給了那人一個閉門羹。這是為了教育那人,告訴他一個道理,跟別人約定的事情,一定要守時。
    我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就告訴自己,時間觀念很重要。所以我每次跟人約定,我都至少提前五分鐘到達。
    佛教的居士,更要注意守信守時。約定了什麼事,那天無論是風雨還是什麼情況,都應該前往。或者不去了,那就應該提前告訴人家,讓人早做安排。
    一般的人,往往是隨口而說。別人說哪天一起吃飯,回答說“可以呀”,然後到了那天,沒去。他說請你吃飯可能不真誠,你回答也就更不真誠,這其實就是妄語。既然約定了,就要實現。

    (十三)孝道
    平時在家裡,怎樣應對自己的父母呢?佛教的禮儀中,也包括了這個內容。
    對父母應該怎樣呢?常常問候。歌曲裡不是講了:“常回家看看,哪怕刷刷筷子洗洗碗。”如果你跟父母不住在一起,那你也應該常回家看看,跟母親或者父親說說話。
    有人就會問我:“那,師父你有沒有常回家看看呢?”我可以說,我雖然沒有常回家看看,電話我倒是常打的。
    但是幾年前我不是這樣。我不但不回家,電話我也不打。父母打電話給我,我就說我要做事情。今天看來,那時我做錯了。那時候我以為,一旦修行,就要腳不沾地,騰空而起。哪有這回事情呢?修行其實是要腳踏實地,好好地做一個人。
    作為俗家人,更要好好地照顧父母。不是父母老了沒人養,而是父母老了爭著養,這才符合佛教的道理。對於父母,除了恭敬,尊重,還要供養。作為子女,你要有這份心。當然你可以隨力,不必強求。如果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沒關系;如果你是“力有余而心不足”,那就可怕了。佛教講輪回,有一天你的兒子也會“力有余而心不足”啊。我們對父母一定要盡孝,要問寒,要問暖。
    俗家人學了某種技術,對於教導你技術的師長,跟對父母差不多,逢年過節要去拜訪一下。

    (十四)交友
    佛教的居士應該怎麼交朋友,這很重要。
    很多居士交的朋友,不是居士,是打麻將的,是擲骰子的。我們凡夫總是不斷地被環境所影響,你交往了這樣的朋友,會被帶到什麼地方去呢?
    一個人如果交一個好朋友,比你有二十萬的存款有價值得多。如果你有二十萬存款,卻交了一個惡友,也許要不了三年你就輸光了。你如果有個好朋友,窮困的時候,他會幫助你、支持你、開導你,這比財富更重要。佛教講親近善知識,我們交友也要交良師益友。
    如果一個朋友,他的心念是邪的,你發現他很谄曲,很虛偽,對你說的是這樣,對別人說的是那樣,或者和別人當面有說有笑的,等人家一走,轉過身來就對你說他怎麼壞怎麼壞……這樣的人,你一旦發現,你就告訴他:“阿彌陀佛,祝願你早日成佛!”就結束。這樣你才不會被他同化。古人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我們要交善友。
    而且,交朋友要交比你強的,比你有知識、有文化、有修養的。為什麼呢?他可以帶著你向前跑,給你一個好榜樣。這就是交友的規則。

    (十五)家庭
    這是重要的一環。因為你們都是居家的,已經建立了家庭,或者將來要建立家庭。今天我還看到有的居士是一對一對來的,這是佛教家庭,將來你們的子女也會學佛,那是很好的。

    1、夫妻
    古人講夫妻要相敬如賓,佛教更是禮儀化。經典中記載,男子對妻子,要不定時節地買些東西給她。這是很重要的,因為你們是俗人。作為妻子,要支持你的丈夫,重要的時候甚至要替他擔當,你要愛他。男的要體恤你的妻子,要對她好。
    作為學佛的人,連家庭的事情都處理不好,你學什麼?學佛就是為了讓你更好,而且要好得不得了。
    有些人學佛了,反倒家庭處理得更不好了。為什麼?原因到底在哪裡?有沒有從自己身上找一找呢?
    家庭中,夫妻關系的處理有兩個重要的原則。第一是忠誠,第二是理解。
    忠誠,就是相互之間沒有多少秘密。
    理解更重要,如果不理解,就麻煩了,要麼冷戰,要麼白熱化。
    作為婦女,你要理解你的先生,他很辛苦,他在外邊工作不容易,他可能受了領導或下屬的壓迫,回家偶爾會發發牢騷,你要學會聽,還要開導他。因為女人在家庭中除了是妻子,也是母親,如果女人只是女人,沒有母性,這樣的家庭也不太好。對待丈夫,有時候要像對待小孩一樣去關懷他。
    丈夫也要理解妻子,她在家裡要做飯,要拖地板,要洗衣服,要接送孩子……要做很多事情,她很辛苦。有時候她發發牢騷,聽!多聽,多想,多理解。
    家庭成員之間為什麼發生矛盾?原因就是缺少溝通。缺少溝通的原因是什麼?缺少理解。

    2、子女
    孩子教育也是一個大問題。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孩子教育問題非常棘手。這是因為從小你就給他灌輸了一個理念:“你是家庭的主宰,你是家庭的中心,你很重要。你重要到什麼程度?哪怕我吃的是干糧,也要讓你喝上很好的湯。”你這樣照顧孩子,他可能會建立起一種脆弱的自信心。在家庭裡邊,他有這樣的自信:“我是皇帝,我說了算。”可是他一出門,你看吧,他變得隨順得很,對誰都好,人家把手一舉,他馬上就低下頭。他為什麼沒有正常的自信心呢?就是因為家裡誰都對他好,誰都不能說他半個不字。
    我們教育子女,最好是用佛法。告訴他因果的道理:“現在不好好讀書,不聽話,不守規矩,將來你就是街邊的一個痞子,沒用!對國家沒用,對家庭沒用,對父母沒用。你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就要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
    很多人是家庭裡出了問題,子女不聽話了,才來找佛法,來不及了。
    還有一點,家庭裡要有層次。現在講“平等”,變成父母把孩子捧著,而不是孩子仰望父母。當然,這種仰望不是怕你,而是尊重你。孩子有尊重父母、感恩父母的心態,自然會對父母好。
    你自己先要有感恩心,然後灌輸給孩子一種感恩心。你要告訴他,感謝你的老師。
    有一個我自己的故事。我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曠課了,沒去上課,也沒回家,就在外邊玩了一個上午。下午我去學校,老師問我,我就撒了一個謊。但是老師知道實情,因為老師派其他同學到家裡去看過,看我是不是生病了。聽到我撒謊,老師生氣了,給了我一巴掌。要是現在,老師這樣對待學生,可能要跪下來給學生求忏悔。但那時候不是。老師扇了一巴掌,我非常難過,沒有檢查自己,只覺得在同學面前傷了自尊。回到家裡,我流淚了,跟父親說老師扇了我一巴掌,小小的心靈裡邊希望得到支持。但我的父親沒有支持我。他也沒有打擊我。他只是告訴我一件事。他說:“比如你今天站在十字街頭,這條路走過去可能是光明大道,那條路走過去可能是荊棘叢生,當你快要走上那條路的時候,旁邊有個人把你狠狠扇了一巴掌,把你打入正途。你覺得是打得值呢,還是不值?你是要高興呢,還是要哭呢?”
    我記住了這件事情,到今天還記得。我的老師做得對,我感念他。如果他不扇我那一巴掌,也許我出不了家呢。
    我們應該常存一種感恩心。而不是誰說了我家孩子,就怨恨誰。為什麼說你家孩子?也許因為你家孩子有錯。你不能把自己的寶寶看作是完美的,對別人家孩子越看越不順眼,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肯定不大好。
    你要感恩。別人說你,那是對你好。即使他看不慣你,他說你也是對你好,他是為了修改你。
    我父親跟我講過一個道理:你到醫院裡去掛專家的號,請人給你找毛病,又要花錢,又要吃藥。現在一不花錢,二不吃藥,有人找上門來找你毛病,說你哪裡哪裡不對,你應該高興才是。古代的聖賢在書裡說:“聞過則喜。”別人說你的過失,你應該歡喜,因為你從此之後將再上一個台階。不是別人說你幾句,你面紅脖子粗,要跟他對著干。那是愚癡的表現,實在沒必要。
    這也是規矩,心裡的規矩。你要把心裡那種以我為尊的規矩,變成感謝一切人。對子女也灌輸這樣的思想,他自然就聽話了。

    3、婆媳
    家庭關系中還有一個難處理的,就是婆媳關系。這可以說是人類重要的一環。
    媽媽執著於兒子,“他是我的兒子,他要聽我的。”妻子呢?“他是我的先生,他是我的依靠,他不能轉向,他要聽我的。”這個當兒子和當丈夫的很難做。婆媳的矛盾就因此而起。
    但是有一個解決的方法。為什麼婆媳關系不好?是因為我們說話的時候不注意。婆婆出去見了朋友,說她的媳婦哪裡不好,哪一天怎麼對不起她,哪一次給她熬湯,故意放了很多鹽。這個人聽了,把話傳給媳婦,兩個人的關系就會更惡化。媳婦出去也說,我婆婆怎麼不好,就這樣惡性循環。
    你去看,凡是婆媳關系處理好的,婆婆跟媳婦都是互相贊美的。婆婆總是說,媳婦怎麼好,哪一天給我買了一塊手表,哪一次出差還給我買了金耳環,哪一次我生病了,她急得不得了,又叫車,還到醫院來照顧我……如果是這樣不斷地贊美,婆媳關系很好處理。
    假如婆媳關系處理得不太好,那就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開始贊美對方。沒看見對方的優點,也要想辦法找出她的優點,贊美她。這樣,婆媳關系肯定會處理得恰當。
    你不要覺得婆媳關系好像不涉及禮儀。這也是禮儀,這種禮儀更微細,從心上改,從你的思想認識上改。
    除了在當面贊美,你更多地應該在背後去贊美。最怕的就是當面贊美,可是背後不是這樣,她聽了之後更氣。你應該當面少說贊美的話,背後多說贊美的話。人都喜歡聽好話。

 

(十六)晚課
    這些話說完,已經日暮了,我們要說到晚上的功課了。晚上,我們依然在佛前要上香,要禮拜,要問訊。
    我要說到打坐的一些儀規。打坐是修行重要的一課。一個修行的人,如果你沒有禅坐的功夫,你的心就無法安靜,你很難做成大事。古人講,寧靜致遠,這是諸葛亮《誡子書》裡邊的話。你的心寧靜,你思考問題才能夠很遠,才能夠廣闊。一個煩躁的人,你能想出什麼法子來呀?你連你的煩躁都解決不了,能解決其他問題嗎?
    晚上,我們在佛前燒完香,禮完佛,可以開始打坐。具體怎麼辦呢?最好是雙盤起來。不能雙盤,那就單盤。不能單盤,那就散盤。實在是不能散盤,那就直直地坐在這個地方。
    你不必用什麼特別的功夫。記住,佛法沒有秘密。說我教你一個咒語,你一念就騰空而起了,這種事情很少,至少我修行十幾年,沒見過。修行是平實的,你越修越覺得腳在地上站著,越修越覺得踏實,越修越覺得自己活得有滋味,那就可以了,你已經上路了。
    我們打坐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身體是垂直的。如果彎了,你肯定坐在那裡靜不了。坐有功夫的人,他越坐越直,很平靜。身體的儀規很重要,包括手怎麼放,有專門講打坐的書,我這裡就不多說了。我告訴你們怎麼樣用心。
    打坐的用心,你不要想著有什麼方法,或者有什麼秘訣。坐著就是坐著。什麼意思?就是我坐在這個地方,一不能站起來走,二不能說話,所以想很多東西,沒用。比如想著,明天要做什麼,後天要什麼,前幾天誰對不起我了……你想這些沒用,解決不了什麼。
    所以,真正的打坐方法就是兩個字:放下!
    我不是說永遠放下,永遠放下我們做不到。把這個人世間暫時放下。你要告訴自己,在打坐的這一段時間內,我要放棄人間,放棄一切。你放棄得越多,你在這一段時間內躍進得就越快,得到的就越多。你會得到什麼?輕松,自在,沒煩惱。不斷地放下,不斷地放下。
    為什麼我們打坐,參禅,數呼吸,想入靜,卻靜不下來呢?因為我們心中牽掛的東西太多了。你自己坐在那裡看,你不由自主地冒出一個妄想。自己去分析,為什麼會這麼想呢?就是牽掛著什麼,或者是人,或者是事。如果你不牽掛,你就不會去想,有時候刻意去想你都想不起來。
    如果你放不下人間,你老是坐在你家佛堂裡。如果你放下人間,肯定很快就到西方去了——真的把人間放下來,念幾聲佛你就去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山西五台山,有一個將軍,錯殺了一個人,覺得很後悔。後來將軍出家了,修行二十多年,非常精勤,開了天眼,可以看穿人的三世。有一天他在佛堂裡念佛,突然來了一個當兵的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年輕人一看見老和尚,不由得怒火中燒,拿起弓箭就想射他。老和尚說:“我已經等了你二十多年了。”年輕人停住了,“哎?為什麼他等著我射他,他竟然沒有驚慌呢?”他想弄明白這件事情。老和尚就告訴他這件事,原來年輕人就是前生被錯殺的人。年輕人想,生生死死,冤冤相報。他把弓箭一折,念了幾聲佛,就往生西方了。真的放下,就是這樣。如果你看不透,放不下,那你就只能拿上吧。

    (十七)入睡
    現在該上床休息了。按照佛門禮儀,睡覺要用吉祥臥。向右側身而臥,手放平,枕在頭下面,臥似一張弓。
    這麼睡有其佛教的道理,比較安穩,容易見光明。為什麼容易見光明呢?人的右側氣脈是粗的,是濁的,如果睡覺的時候壓住它,左邊柔軟的氣脈就會流通起來,你就會見光明,這是密宗這麼說的。
    醫學有這樣的說法——這樣睡覺的時候,你的肝放平了。肝藏血。而且肝主的是魂魄,就是安神定魄。肝放平了,血會往下流,其中藏的血多了,睡覺就安穩了。睡覺不安穩,通常是因為肝血不寧。還有一點,這樣睡,胃在上邊,不受壓迫。我們的胃需要不停地蠕動,如果壓迫住它,它難以蠕動,你心中就嘈雜。
    用吉祥臥躺下來,你要告訴自己:我要平靜地睡了。你心中還要憶念三寶,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然後你歡喜地進入睡眠。
    你還可以這麼想:人命在呼吸之間,我這樣躺下去,能不能起來還是個未知數呢。這個人間有什麼好留戀的?如果我修淨土,那麼我就希望,如果在夢中能見佛,那麼我就去了,不是更好嗎?為什麼我們怕死,想多活幾年?就是因為放不下。其實人命在呼吸之間而已。
    我們今天的講座,就到這裡結束。留一點點時間,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再問問。

    問:我在家學佛,應該每天都念經嗎?
    答:只要你有時間,不耽誤你的工作,不影響他人,不影響家庭。切忌以自我為中心。有時候,人生要放棄才能得到。比如說,妻子跟你說:“我今天很忙,你送孩子去上個學吧。”“我要念經!”這樣的話,這個經還是不要念了。

    問:拜佛的時候應該作何觀想?
    答:最好的想法,就是沒有想法,心地空明。如果做不到,那麼你拜下去的時候,不要想著是你一個人在拜,是一切眾生在拜,而且無量無邊的佛,都在你這一拜之中參拜了。還有,我們拜佛的時候,心中往往有很多祈求,祈求我或者我的家人怎麼樣。這個心量太小,容易讓人生起執著。應該祈求國泰民安,世界和平,這還是小的,應該祈求正法住世,法輪常轉,法界眾生都能沐浴佛法的恩德,所有人都成為高尚的人,讓我們這個人間變成淨土。當然你某一段時間為某一個人求,也是可以的。

    問:走路有什麼規矩?
    答:古人講,行如風。不是說快得像風一樣,把別人扇倒了。行如風是走路輕柔,腳不要在地上拖,鞋不要咣咣地響。每個人的氣質不同,身體狀況不同,高矮胖瘦不同,可以說每個人走路都有自己的特色。你的特色,不過分地丑陋,不影響他人,就可以。
    佛教的經行、繞佛是有儀規的。有的寺院裡繞佛,是踏步的,有的地方不踏步。有的居士把踏步的繞佛方式,帶到不踏步的寺院裡來,顯得很突出,大可不必。放輕松就好,而且你要想著,自己要走入極樂世界,而不是走到前邊去。這樣,可能你走著走著,有一天不見了,忽然人間的東西消失了,走進極樂世界了。你的心量要擴開,你不能把自己局限在當前,你的志向應該是高遠的,廣大的,才對。

    問:居士見面有什麼禮儀?
    答:很多居士之間互相稱師兄,其實不必如此。叫先生,叫大姐,叫某某,都行。佛法沒有規定得這麼死,切忌讓人覺得別扭。當然如果互稱師兄大家都接受,那也可以的。
    居士見面,合掌為禮,重要的事情說說,不重要的話就不用說了。有些居士周末到寺院來參加法會,好像七天沒找到人說話了,特別想說話,熱烈地聊天,“你家裡怎麼樣?”“你兒子的問題解決了沒有?”在寺院裡的法會上,不應該講這些世俗的事情。而且,我們還是凡夫,說話的時候,很容易不注意就把是非帶出去了。
    所以,我的辦法是少言語。比丘不開口,諸佛菩薩難下手。為什麼?你不說話,他不知道你是不是聖人。而有的人一開口,說話不超過三句,聽出來了,他在某個階段,心裡出現了什麼障礙,是喜悅還是憂愁。

    問:手裡拿著東西的時候,見了僧人如何問訊?
    答:這個時候就要看你的功夫了。什麼功夫呢?眼神。用眼神也可以問候別人。或者是點頭微笑。
    打過招呼,就過去了,沒有牽掛,沒有煩惱,沒有執著,沒有障礙。不但點頭微笑,還說了很多閒話,就麻煩了。

    問:供佛的時候要念什麼?要注意什麼?放供品的先後順序是什麼?
    答:把你的心無限擴大,沒有任何對象,是最好的。做不到,你就可以念“願此香花遍十方”等等。
    供養的食物,盡量在午前供,而且食物必須是人可以吃的。比如供菜,不能是白水把菜一煮就行了,必須是烹調到可以吃的,比你自己吃的還香,那才有功德。
    有人因為聽說在佛前供花就可以長得美麗,為了這個而經常供花,這就有點執著了。真正的美麗是什麼?不發火就是美麗。再美麗的人,一發火,眼如銅鈴,青筋暴露,肯定不美。如果一個人長得平常,但是慈祥、溫柔,你會覺得這個人很好,很美麗。所以佛教講,忍辱,才能真正感召到來生美好的果報。
    有人供水果時,看到台上已經有很多水果了,其實你把水果放在旁邊也可以呀,他非要把別人的水果收起來,把自己的放上去。
    供品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一般來說,可以是香、花、燈、塗、果、藥,一排下來。

    問:受八關齋戒有什麼禮儀?
    答:居士來受八關齋戒,要將你的耳環、金銀戒指等首飾都拿下來,八戒裡不准香花鬘著身,你戴的金銀戒指也都屬於香花鬘。佛法就是為了去除對這些東西的貪著,在這一天裡,你就清清淨淨的。身上最好是用肥皂沐浴過,不要有香水的味道。要樸素。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為了來寺院,還專門擦了很多香水,這就不好了。

    問:我對周圍的朋友講佛法,他們不理解,怎麼辦?
    答:善巧和等待都是很重要的。不善巧,有時候你好心地勸化他,反倒讓他反感。還有,等待機緣。菩薩為了度化一個眾生,可以等幾千年、幾萬年。我們連兩天、三天都等不了嗎?等!到他有機緣來承受佛法的時候,再度化他。

    最後,請大家記住一個原則,要快樂。不要讓煩惱蔓延。學佛是為了什麼?遠,是為了成佛,度化眾生。近,就是為了快樂。不但自己快樂,要讓別人也快樂。有的人心情不佳,於是見了朋友也不說話,臉拉得老長,朋友問候他三聲,他連吭氣都不吭氣。把不好的情緒帶給其他人,這樣不好。你的煩惱跟他們有什麼關系?即使我受了委屈,哪怕在屋子裡偷偷哭了,但是一出門,我要陽光燦爛。為什麼?因為我不能把痛苦傳染給他人。我們要把快樂傳遞給他人。
 
 
 

上一篇:黃胤然:收到皈依證了,很歡喜,阿彌陀佛
下一篇:放生可以使人立刻消除胃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