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念起不隨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修行人都想清靜無念,但大腦卻會自動不停地生出念頭,甚至還會生出一些離奇古怪、不可思議的念頭。當念頭起來時,既不要討厭它,也不要壓制它,更不要怕它,而是不理不睬,不跟它走,將它轉空,就自然清靜入定了。假如壓制念頭不起,如同搬石壓草,石下生草,石去草長,終不是究竟之法。這樣用壓制的方法,即使能達到不起一念,卻又落入了“無記業”中,如同石木,沒有知覺,不起妙用,終不能成佛。 -

   因此,修清靜心要會用善巧轉化功夫,當念頭起時,念佛之人只要提起佛號,修密之人只要提起咒語,妄念自然轉空而消失。因此,念起不隨既是無念,而不是不生念頭。這正是佛經裡所說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只要念起時能警覺到,就沒有離道。如果念起不覺,隨之想下去,則已離道。 -

   在做事時,要思想專一,不想他事。做事之前不去攀緣,不去想尚未發生的事;做事之中只管認真去做而不求結果,不求完美;做完事之後立即放下,不再想它。如能在事境中做到這三條,等於無念。既不誤做事,又能保持清淨心,既是無念,雖做事而處於無為中,這才是真空妙用。 -

   對心念保持敏銳,保持覺知。了知心念的特征,當心念生起時知道生起,當心念消失時知道消失,這就是觀察心念。觀察心念,首要的是敏銳,即禅修者要具有捕捉心念的能力。其次,要能與心念保持距離,不會掉入心念之中。 -

   在實際觀察中,只對心念這一現象保持機警地覺察,不譴責不貪愛,只是看著覺知的對象,這是較難做到的。從個體的欲念出發評價外在的身心事物,是人類根深蒂固的習慣;在禅修中,這種不良的習慣往往大量地損耗定力,讓禅修者的心無法專注下來。只是對當下進行覺察,這是優秀的禅修者的品質,他能夠超越積累的知識與經驗,不以過去的知識來評價當下的身心現象。心始終處在當下,不分別,不造做,敏銳而清靜,這是非常好的禅修心理條件。清晰地感知當下一念,保持平等心,只是敏銳地覺察,在這一點上反復練習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的心已經保持清新、機警和柔軟,那麼,如下的幾個原則也許可以幫助你有效地理清禅修道路上的一些問題。 -

一、心念不同於物質——名色分別 -

1、細心地覺察,心念只從你這裡生起;它從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覺器官與外界的接觸當中生起;

2、對於心念,看不到也聽不到,但心可以感知到——細心體會這一點。 -

3、心念的內容雖然千差萬別,但歸納起來,本質上它只是一種現象——與物質現象完全不同的一種現象。平常人們只注重心念之內容,往往忽略對心念本身的認知——心念是一種無形的意感。 -

   以上三個部分都是獨立的小主題,沒有先後次序之別,你可以進行單項練習。練習的目的是發現心念,進而進行覺察,然後體會它的非物質性。你可以把上述主題應用於觸目所及的任何事物;例如,當你看到門前的樹木時,你要留心,當眼睛與樹木相接觸的剎那,心念就已經生起了。 -

二、只是傾聽——增長平等心 -

1、當心念生起時,你完全只是傾聽——學會傾聽; -

2、不論這一心念的內容特別難以令人置信,或令你很感動,你只需要留心傾聽; -

3、傾聽不是贊同,也非否定,它只是傾聽——看著它們。 -

   這一小節是訓練心理素質,屬於戒、定、慧之中的“定”的范疇。“定”非常重要,沒有它,你無法實施實際觀察。修行者必須訓練心,讓其具有傾聽的良好習慣;但真正的傾聽(不為所動)需要以定力為基礎。對看到聽到的發表意見早已是欲界眾生根深蒂固的習慣,現在,需要練習,不再對看到聽到的事物發表意見,只是傾聽。 -

   接受與理解這一點並不困難,但要完全做到“只是傾聽”卻是一項重大挑戰。評價事物是人與生俱來的習性,與人之本性有關,這正是擺脫它的難度之所在。 -

   無論如何,掌握一項技術是需要練習的。“只是傾聽”是一項技術,反復練習才能掌握。 -

三、允許任何心念生起——不揀擇 -

1、不要驅除心念,讓它們生起;即使是所謂雜念,也不要驅除。給每個心念的生起留一個寬松的環境; -

2、對心念不要思維,不要追尋,不要找原因,只是感知; -

3、某些心念會帶來喜悅,而另一些心念會帶來痛苦,如此等等,不要執著心念以及它所帶來的喜悅,也勿排斥隨之而來的痛苦;如此可保證對心念進行純然的覺察。 -

   修行者如果不執著,不控制,有一顆超然之心,他會在輕松中做到覺察。執著與控制的心會帶來緊張,讓你的心理空間很小,在跼促的心理中,真正的覺察是無法展開的。修行者要調整心態,不要對心念進行控制。但心念很細微,你對它的期待與控制很難為你所覺察,這是禅修的難度之一。 -

   讓它們發生,而你只是旁觀者;不論發生什麼,就讓它發生。你並沒有期望,你只是看。真正的“看”是很真實的,要體會看的真實性。 -

四、不受心念的迷惑——提升定力 -

1、一念生起,這心念帶給你的境界即刻現前,不要相信它; -

2、如果你能不受心念的迷惑,不再相信它告訴你的內容,你的定力會得到提升; -

3、帶著定力,穩住心神,不隨心念指使,也不延續它,任它生起消失。 -

   對於心念,要識破它,不能受其迷惑,完全掉入它的陷阱。如果你決心不再相信心念,你就有能力擺脫它。心念是不實的,但人們卻一直受它的驅使,成為它的奴隸。面對每一個心念,努力做到不即不離,不相信也不排斥,只是觀察它,以期發現它無常無我的本質。 -

五、不要關心心念的內容——捨 -

1、修行者的勇氣之一是不再關心心念的內容,這勇氣來自於真實的體驗與智慧。他反復體會過那種在心念之中不斷延續心念的方式,那是一種在無止盡的痛苦煩惱中輪回的方式; -

2、如果你依然重視心念的內容,那麼,這是方向性錯誤,你無法從心念中看到真理——確認這一點很重要。這是一個很好的提示,智慧的修習者以超越心念為目標,而非在心念中打轉;關注心念的內容會讓你錯失禅修的目標; -

3、探索心念的真相是從心念中超越的最好方法,當你完全了解了心念的真相,你將不再執著它。這一切的超越行動,都要根植於面對心念的每一個經驗之中。 -

  每當意識到心念,你需要想起這些提示,它能幫助你調整方向。一般修行者不是看不到心念就是迷失在心念當中,更為嚴重的是,修行者對自己的這種情形卻全然不知。這些提示會讓你在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裡保持基本正確的航向。 -

   放下先入為主的觀念,完全地開放心胸,不再根據過去的知識與經驗來界定眼前的身心現象。在這條解脫煩惱的道路上,佛法正見是非常重要的。讓心保持清晰敏銳,與心念保持距離,觀察它而不迷失在其中。可能多數人都會有恬淡地面對心念的時刻,如果你曾細心地體會過,那種僅僅只是淡化心念的情形就會帶給你巨大的輕松感。兩廂對比,你會發現為心念所奴役是非常痛苦的事;這也從另一面證明,認知心念的本質,從它之中解脫出來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

   你必須親自面對心念進行練習,才可能達成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提升定力的練習是必要的。沒有定力的心是渙散無力的,它無法看到實相。 -

   從本質上看,禅修練習是訓練你的心進行正確的觀察與思考。上述這些准則給出了觀察心念的幾個大原則,可供禅修者參考。禅修旨在化解你目前看待心念的錯誤態度,通過練習,你可以獲取正見。只是閱讀是無法獲取正見的,佛法修行有三個階段,即聞、思、修。閱讀是第一個階段,之後的思維是領會基本要領與方法,最終,所有的步驟都要落在實際修習這個最重要的階段上。 -

   所有的禅修准則都必須要付諸實施,為此,修行者必須在實修中盡力地一個一個地實施這些原則,捨得花時間花精力在這件事情上。走馬觀花式的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上一篇:佛說:緣起緣滅、皆有定數!
下一篇:顯靈遮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