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同樣的禮拜 不同的發心不同的功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拜佛是佛門中很重要的一項儀式,其真正意義就是見賢思齊,折伏驕慢的習氣,忏除業障,修平等心。(圖片來源:濟群法師博客)

除去了業障,才能使我們真正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平等之心,這也是拜佛的真義所在。(圖片來源:濟群法師博客)

禮拜的種類,據《大方廣佛華嚴經疏》中記載,禮拜有十種,這十種禮拜分別是:

一、我慢禮,如碓上下,無恭敬心。

二、唱和禮,高聲喧雜,詞句渾亂,如僧赴應,身不端肅,意不虔誠。

三、恭敬禮,五輪著地,捧足殷重。

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

五、起用禮,雖無能所,普運身心。

六、內觀禮,但觀內心,不觀外像。

七、實相禮,實相無相,內外一如。

八、大悲禮,隨一一禮,普代眾生。

九、總攝禮,攝前六門,以為一觀。

十、無盡禮,普為法界,無盡無盡。

所謂我慢禮,謂人禮佛,身雖設拜,無有敬心,外睹似恭,內懷我慢,是名我慢禮。即是禮拜時毫無誠意,輕率不敬,外表看上去好像恭敬,其實內心裡還是認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我慢之意非常重,根本無誠意拜佛,只是迫於某種需要,表面敷衍了事。

所謂唱和禮,即禮拜時,心散漫而口應和,如應聲蟲,別人說甚麼他只是隨聲附和,心意根本不在上面,見人則身輕浮急禮,人去則身惰心疲,極具應付之意,並無誠心。

所謂恭敬禮,即五體投地,亦稱五輪著地,謂聞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無厭怠。這是佛教最恭敬的行禮儀式。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介紹說,西域致敬的儀式分為九等,“五體投地”是最恭敬的禮拜方式。“五體”又稱“五輪”,指雙肘、雙膝和額頂。“五體投地”就是“五輪至地而作禮”。意為以我最高之頂,捧佛最低之足,因此亦叫“接足禮”。如此禮敬 ,最為合法。

所謂無相禮,亦稱為“智淨禮”,智慧清淨的禮。無相是不著相,即破除“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恭敬是對的,但是執著恭敬的相,還是不對的。也就是說要以智慧觀察能禮的人和所禮的佛,都是緣起性空,如幻如化,是真空無相的。故禮佛偈雲:“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菩薩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前,頭面接足歸命禮。”

所謂起用禮,亦稱“遍入法界禮”,謂自觀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佛我平等,今禮一佛,即禮法界諸佛。即由無相禮再進一步,觀能禮所禮,其性本空,緣起如幻,其中關系,交互相遍,所起種種的勝用,隨意所成,皆得感應。

所謂內觀禮,亦稱“正觀修誠禮”,即內心觀想淨境,不向外面攀緣妄情,直禮自性本具的法身真佛。佛法是心法,一切眾生,各有平等佛性,佛即自性,自性即佛,所以心外無佛。故謂禮自性佛,不緣想他佛。

所謂實相禮,亦稱“實相平等禮”,實相者,無相也,即觀內觀外,同一實相,而實相無相,其性本空。《仁王經》雲:“觀身實相,觀佛亦然。” 念念和實相無相之理相應,無相無不相,這樣不妨礙你去拜佛,拜佛還沒有相。這樣禮佛,智境合一,內外冥然。

所謂大慈禮,即觀眾生苦,心生憐憫,起大悲心,不為己求,志在利人,思惟自他同體之義,洞達物我不二之情,則我禮即一切眾生體,我和一切眾生渾然一體,等於說為他人事,即為自己事,願意代一切眾生忏悔,代一切眾生消災祈福。所以禮敬無盡,不覺疲倦。

所謂總攝禮,除了前面的我慢禮和唱和禮之外,於禮拜即時總攝前面三、四、五、六、七、八等六種禮法,在一禮當中前面所講的六種統統具足,由有相禮到無相禮,由外觀想到內觀想,使有無內外,圓滿不缺,成為事事無礙的境界。這總攝所有禮敬的意義、境界,在一拜當中統統現前,都包括了。

所謂無盡禮,亦是普賢行願,遍塵剎依正二報,能禮之身無盡,所禮之佛無盡。即各禮純熟,淨境圓通,每禮敬時,種種無礙功用,任運現前,如帝釋殿前的珠網,光光互徹,重重無盡。亦似華嚴所說:“一毛孔中悉明見,不思議數無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禮一切世間燈”。

這十種禮拜,其中前兩種是不如法的,不能夠施行的,後面八種是如法的,是值得我們取用的。這八種禮法,從淺至深,都是初學禮敬諸佛的人,所應思惟作觀,所應漸次練習的。

在佛門中,我們通常所見到的拜佛的禮儀如下:

1、肅立合掌,腕與心口平,兩足跟離開約二寸,腳尖相距約八寸,成八字形。於蒲團之前站好後,兩手(十指並攏)合掌(斜向上)當胸,收束雜亂的心意。

2、分右掌向下,按於蒲團之中心,左掌不動,兩膝跨開,跪於蒲團上。

3、以左掌按於蒲團之前左邊;以右掌從中心移於蒲團之前右邊,兩掌相離六寸許;以頭按於兩掌中間之蒲團上;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手心向上,意在以兩手承佛足,頭面接足禮)。

4、以兩手曲指反轉,仍按於蒲團之原處。頭離蒲團由伏而起,然後以右掌移於蒲團之中心,再以左掌離蒲團,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繼而以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蒲團),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

拜畢後還有一禮,如世俗之作揖,名為“問訊”,即剛拜畢兩手合掌當胸時,以所合之掌微側向下(是時鞠躬)放至近腹處。後以右掌置於左掌之內,疊成拳式,緩緩從下向上舉起與眉齊(是時已直其躬),再以兩手徐徐放下合掌當胸,手心向上,右手疊至左手至上,兩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彌陀印即左手疊至右手上,余與三昧印同),此為拜佛禮畢,頭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開而退。

以上為一般拜佛之禮拜法,至少三拜,多則以三數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此外,密宗尚有“佛部、蓮花部及金剛部”等之合掌與禮拜方法。行者皈依後,自有上師親傳,此處不贅。

拜佛是佛門中很重要的一項儀式,其真正意義就是見賢思齊,折伏驕慢的習氣,忏除業障,修平等心。六祖惠能大師說過,“禮本折慢幢”。即拜佛只是一種幫助你懂得謙虛的儀式,並以此來折服自己驕傲的心,因此如果我們拜佛時,帶著傲慢的心,那麼拜佛就失去意義了。禮拜諸佛菩薩,除了能折服我們內心的貢高我慢之外,還讓我們得以忏除業障。所謂“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滅罪當先整肅威儀,內外威儀具足,自能感應諸佛、菩薩之護持加被。除去了業障,才能使我們真正對一切眾生生起慈悲平等之心。這也是拜佛的真義所在。

據《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記載,恭敬禮拜如來,可獲得五種功德:

1、端正,謂見佛相好而發歡喜、生渴仰之心,以此因緣,來世可得相貌端正。

2、好聲,謂三稱南無如來佛號,以此因緣,來世可得好音聲。

3、多財寶,謂以散華、燃燈等布施供養如來,以此因緣,來世可獲大財寶。

4、生長者家,謂心無染著,合掌長跪,至心禮佛,以此因緣,來世得生長者之家。

5、生善處天上,謂由恭敬禮拜如來所獲之功德,來世得生善處及天上。

而真正恭敬禮佛,恭敬一切人事物,亦可得到尊重身的果報,就是一切眾生看到你自然會起一種恭敬心,尊重之心;並且可以斷煩惱,消業障,開智慧,容貌端莊,身心健康等。

禮拜諸佛時還有些注意事項:

1、拜佛時必須內心恭敬三寶,禮拜時不必立於中間,只要出於至誠心、恭敬心即可,因為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只要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所以佛堂裡不要執著在甚麼位置上。

2、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禮佛以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就隨眾站立,合掌問訊即可,不可個人禮拜,以免影響大眾的秩序,且不合威儀。

3、拜佛時,不可移動雙腳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時要將臀部置於腳上,不可翹起,如此才合乎禮儀。動作不緩不急、態度要虔謹、恭敬,才能感應道交。

4、拜佛時,應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或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或雲“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祇業,稱揚若贊歎,億劫莫能盡。” 禮佛主要在誠敬,故行觀想或念誦,則視個人修持而異,並無定規。

5、凡有人拜佛時,不得從其前迳行而過。

6、若有出家眾正在禮佛,不得與師並行,當位於師之後。

總的來說,拜佛,即是以禮拜的形式,表達我們對佛的崇敬,同時也折服了我們心中的驕慢等習氣,並且也決定要向佛學習他的言行,從而增長我們的福慧,以至將來也可以成佛。

 

上一篇:虛雲老和尚和宣化上人是從磕頭開始修行
下一篇:佛門禮儀:燒香拜佛也能顯現你的莊嚴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