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世間百態

 

明星燒錢結婚為哪般 財富使用需智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近日在報紙上看到一則報道:《10月女明星扎堆結婚,最高燒錢六千萬》,文章稱“今年10月簡直就是娛樂圈的嫁女月”,一些知名女星相繼結婚,比賽“燒錢”,有以高達6000多萬元來打造婚禮者,極盡奢華之能事!讀過後,令人在驚歎咋舌之余,不禁生出很多的思考。

明星的收入巨大是公開的秘密,這當中是否合理合法,我不想在此討論。我們要思考的是,明星在擁有巨額財富後,應該怎樣使用的問題。一般人會說,如何支配自己的財富是個人的權利,這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財富的使用有不同的方式,在支配自己的財富時,選用什麼方式是最能體現財富擁有者的智慧與慈悲程度的。它可以用於個人的奢侈消費,也可以用於社會公益慈善,兩者的意義及價值完全不一樣。雖然明星做慈善屢有報道,但總體而言,做的遠遠不夠,其慈善方面的投入與巨額的收入相比,實在是九牛一毛,微乎其微,其“星光”並不明亮。加之明星為公眾人物,其言行對大眾、輿論、時尚有引導作用,幾近瘋狂的競相燒錢行為,只會助長社會的奢侈腐化、虛榮攀比等歪風邪氣,有百害而無一利,使其“星光”更趨黯淡。

佛法揭示,擁有財富是一種福報,使用財富是一種智慧;財富可以讓我們過幸福富足的生活,也可以給我們帶來不幸與災難。財富根本來源於社會,由大眾集體創造,只是因為因緣福報的際會,才到了個人手中,由其暫時保管、支配;隨著個人生命的結束,或散失的因緣出現,財富就會流轉他人之處,個己不能永遠占有。佛陀說,手中的財富,為水、火、官家(政府)、盜賊、敗家子等五家所共有,其中任何一家都可使之喪失罄盡。因此,智者明白財富只能為我所用,非我所有,應當正確使用,合理支配,不可悭吝執著。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擁有財富後,只用來滿足自己與家人窮奢極欲的生活,或用來炫耀誇富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有的人善用財富,以之造福蒼生、利益社會不遺余力。結果自然是不同的:善用其財者得到的是內心的安詳與快樂,以及大眾的尊敬與愛戴;揮霍財富者在暫時的滿足後,得到的是內心的空虛與無聊,以及大眾的鄙夷和怨憎。所以,支配財富的關鍵在於善用其財,將它用在對己對人都有利的地方,為大家帶來幸福與快樂,“與人樂樂”才會有真正的快樂。

同時,如何使用財富,也是一個人慈悲心的表現,是其德行的體現。有的人寧肯將錢用在無益、無聊的事情上,卻不肯利益身邊在苦難中掙扎的人,所謂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缺乏基本的對他人的同情與關愛,擁有一顆冷酷而自私的心。這種人即使苟活百歲,其人生也是沒有意義與價值的。儒家“亞聖”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愛自己親人的心,推展到愛天下人的心,體現的是人性中的博愛精神。道家的鼻祖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其中的慈就是對他人的仁愛與照顧,是一種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提倡慈愛最傑出的是代表人類精神文明最高境界的佛陀!佛陀的慈悲最為廣大,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佛視四生九有眾生皆為赤子,給予他們最深切的愛,最徹底的救度,“人饑己饑,人溺己溺”,這種可貴的菩薩心腸是偉大的佛性體現。可見,三教聖人的心是相通的,都要求對眾生給予廣泛關愛,以體現人性化的慈悲精神。因此,有良知的人應該將財富用在救濟苦難大眾的地方,而視以揮霍錢財來滿足私欲及虛榮心為恥。

此外,人必須有一定的報恩意識。因為我們之所以能成功,是許多因緣的集中成就,自然、社會、他人給了我們多方面的協作與幫助,我們必須要回報這些恩情。如明星群體,即是得到了大眾很多的恩澤,沒有大眾的喜愛與追捧,他們怎麼會迅速聚集大量的財富,怎麼會成為公眾的寵兒,怎麼會擁有萬眾矚目的無上榮光?!飲水思源,知恩報恩,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操守,是為人處世的根本之道。因而,建議明星們不要將財富用在無益的揮霍浪費上,多用在救濟貧困、扶助弱小等慈善方面,那麼你們的人格將因此而高貴,福報將因此而增長。正像媒體感歎的那樣,明星花費巨資所打造的不是婚禮,而是在燒錢!與其將錢毫無意義地燒掉,造下罪業,何不用來造福大眾,為自己積攢福報資糧,讓“星光”更為璀璨閃亮?一念之間,果報如同天淵,有智慧的明星肯定能做出正確的抉擇。

 

上一篇:禅意淺析“人生無常”
下一篇:宗舜法師:慎重佛化婚禮並非所有人都適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