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介紹

 

大願法師: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我的大願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

洞庭湖出家的高僧——大願法師

 

 

一千多年前,在風華絢爛的唐代,法性寺(今光孝寺)庭院內,香煙缭繞、清風徐徐。兩位僧人見幡旗飄揚,開始爭論這是“風動”還是“幡動”。惠能在一旁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一千多年後,“心動”的問題越發困擾著絕大多數人。人們放不下位子、房子、車子、票子,放不下物欲、名利,就像鳥兒的翅膀系上了黃金,從此體會不到飛翔的幸福。

2011年10月26日,借廣東禅宗六祖文化節在四會六祖寺開幕之機,記者一行到六祖寺采訪。車子飛快奔馳,身後,廣州的繁華與喧鬧漸行漸遠。 只見山林蒼翠,六祖寺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出萬道光芒……
寺院門口是一片片稻田,正值水稻成熟時節,束束谷穗飽滿低垂,如斯美景讓人浮想聯翩,思緒仿佛回到佛陀時代:佛陀是一個快樂的人,他懂得欣賞一個優美的清晨或一杯澄清的水。一次,他與阿難站在靈鹫峰上,指著下面的稻田,說:“阿難,稻子熟了,多美啊!我們把出家人的長袍設計成稻田這種圖案吧!”。

“福田衣”於是這樣作成了,後來,佛陀告訴大家,過去一切如來及弟子都是這樣做的。其形如田,比丘披著可由信徒來供養種福。

來到六祖寺方丈樓,住持大願法師接受了記者的采訪,法師氣質安祥、寧靜、慈悲、歡喜,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顯得年輕。來自韓國的延和法師初次見到大願法師後,曾經激動地形容:“他溫和安逸的身相如同香氣,是我意念中佛陀的清淨相。他輕輕的聲音,足以降服風聲、波濤聲,卻能傳到千裡之外人們的身邊。他強烈的魅力中有吸引人的莊重。他移動法體的時候,如同泰山在移動,他引導眾生的能力如同蜂王……”

1971年,大願法師出生在洞庭湖畔——湖南沅江市東南湖蘆葦場,父親是中學教師,母親是一個樸實善良的家庭主婦,家裡有三個孩子,法師是家中長子。

“1988年高考後,我就讀湖南財經學院,其間接觸到佛學文化,並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次去離學校不遠的麓山寺禮佛,在禮拜千手觀音時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感應,自感機緣成熟,於1990年8月在湖南岐山仁瑞寺出家,由天柱老和尚剃度,於南岳南台寺方丈寶昙大和尚得戒、於香港寶林寺聖一大和尚得法。”

出家20余年,大願法師對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歡喜:“生命的追求,歸納起來有四個層面:富、貴、雅、覺,或者說真、善、美、慧。富,當然是物質生活的豐富;貴,指道德、精神的高尚,像佛陀所說的,人不是出生而高貴,而是因行為而高貴;雅,即優雅的社會生活,覺,就是覺悟。”

常有人問大願法師為何出家,法師推崇豐子恺評價李叔同的一段話: “李先生不是‘走投無路,遁入空門’的,是為了人生根本問題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有感於眾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豐子恺通過對弘一法師的回憶,總結出人生的真谛:

  “人生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托於文藝的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競。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

十九歲剛出家時,大願法師就時時提醒自己,出家並不是為了離群索居,而是為著更深的覺悟和仁慈,為了心懷天下,為了與人與物更和諧地共處。當有一天,我們看到所有的眾生都是佛的時候,此刻就是我們自己成佛的時候。

佛教在線:提起佛教,很多人認為它消極,離現實生活很遙遠。佛教到底應該怎樣與我們的現實世界相融合,實現“人生佛教”呢?

大願法師: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我們佛教非常有必要加強佛教文化建設。這個文化建設包括很多方面。一個是佛教的教育方面,包括僧伽精英教育,另一個是信眾的教育。為什麼很多人信佛卻不了解佛教。原因是依靠少數的法師來弘法還遠遠不夠,尤其是這樣一個時代。僧俗二眾共同來擔當這個使命,弘揚佛法,佛法才能增強很多的生力軍。另一個就是社會的心靈成長教育。六祖寺目前正在做一些嘗試和拓展,我們現在在湖南、湖北、浙江、香港等共有多所道場,都在推展這個文化事業。讓佛教文化跟各種文化進行交流碰撞。比如做一些禅修活動,禅與企業管理、企業家靜心之旅等。從而實現對社會的人文關懷。

佛教在線:聽說法師得到眾多位上師、活佛的殊勝灌頂和傳承,圓融顯密、禅密,並閉關修行,獲不思議境界,能否講講如何依師,給大家一些啟發?

大願法師:前面的說法比較拔高一些,我還做得不夠吧(笑)。圓融大小乘、顯密宗,這個還是談不上的,每一個學到一點皮毛,應該還是有一點點體會,依師主要還是放下我執、我慢,完全與師長心心相應,達到與師長的心融合,在心地上相應,這是最關鍵的。之後呢,就是行為上的謙卑、禮敬。無論禅也好、密也好,其他宗派也好,如理依師是道之根本,不如理依師,比如內心深處其實還是有些我執、我慢,不與法相應,恐怕解脫是很難的,而且佛法的傳承,來自歷代師長內在的證悟,實際上無法用語言真正來完整的表達,與師沒有相應的話,其實法是傳不下去的,為什麼中國佛教也好,世界佛教也好,那麼多的宗派,那麼多的大修行人,他們有那麼多的證悟,為什麼他這個法傳不下去呢,不是師父不肯教,也不是弟子不用心學,而是在於內在證悟的力量——德的感召力,無法言說,而又是很珍貴的,那麼這才是活的佛法,不是簡單的作為一種知識,佛法永遠在智慧層面,而不在知識層面,如果我們把它做為一種知識來積累,來吸收,這是世俗的教育,而不是解脫的教育,這是在學習一種技能,而不是佛法,所以如理依師,並不是要倡導個人崇拜,或者是一種盲目的信,關鍵還是在於內心相應啊。我們禅宗的祖師,師父教弟子,他有很多方法,甚至我們認為一種毒辣的方法,比如雲門祖師,是夾斷一條腿的代價得到證悟的,比如二祖是砍斷一條手臂,首先他是基於一種恭敬、對師父的完全信任,有這樣的基礎,才會真正的證悟,所以我想這個是最重要的吧。

佛教在線:現代人的根器很難和古人相比,甚至連儒家最起碼的孝悌精神都很難做到。在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下,怎樣契合這一根機進行引導?

大願法師:我個人並不完全認同你那個提法(笑),現代人根器比較差,或者說連孝悌都做不到,末法時期人更漏劣,修行難以成就(笑),有好有壞吧,任何事情利弊都有,弊端的一方面,大家容易迷失在資訊的叢林裡,如果沒有主見,沒有傳承,自己只是在網上學佛,或者吸納很多的資訊,然後認為自己什麼都懂得,實際上變得像浮萍一樣,這是弊端的一方面,便利的一方面呢,正是因為人根越漏劣的時候,人心越迷失的時候,佛陀的悲心也廣大,所以實際上他有很多的善巧方便,來接引我們,教化我們,其實我們更容易學到各種法門,比如我們六祖寺,我們也有邀請一些南傳的尊者過來,協助我們一起做一些內觀禅修,各地的法師,包括一些長老大德,也經常邀請過來,那麼只要我們有心學習,要解脫就有很多相對容易的法門。實際上正法、像法、末法取決於行,我們每個人心是正法的心,即便外面的世界是末法時期,實際上我們還是處在正法時期。每三個優勢呢,現在物質層面比較豐富了,只要大家有心,更有條件注重精神層面,這是比古人有利的地方,以前的人可能為稻粱謀,為衣食奔波,可能很辛苦,因為他自己的基本責任在那,而眼下獲取資生的物質更容易,因此實際上只要我們有心,就有更多的時間來注重精神層面,第四個優勢,正是因為物質豐富了,大家會重視精神的豐富,世界各地對於佛教、對於禅的探究也更多,那麼這個對修持上是有幫助的。所以實際上,我對大眾的解脫還是非常樂觀的(笑)。

佛教在線:來到六祖寺,大家有個共同的觀感:這裡的一切井井有條,弘法活動也令人非常贊歎。自禅宗叢林制度建立以來,管理僧團就成為歷代高僧大德的一項重任。請您談談在僧團管理方面的心得和看法。

大願法師:僧才管理上,首先依法聚僧,依戒聚僧,這是傳統的要求,大家都是為法而來,為解脫而來,所以就會有凝聚力。第二是倡導六和敬,有一種說法,留不住的員工,打不走的僧人,為什麼棒子打不走,因為他要求法,有法可求,你怎麼去考驗他,他都不會走的啦。一個寺院的關鍵,我想在於一個如法的僧團,最重要的是這個寺院要成為一個正法道場,真正的弘法,不是一種表面的、熱鬧的一些法會,法會是接引大家的一個手段、方便,內在的還是契合大家的法脈的傳承,如果光有其表,相當於買椟還珠,缺乏內核,第二點,我們還是需要有一些形式上的變格,時代不同,經濟基礎不同了,以前在農耕社會的時候,馬祖道一禅師、百丈懷海禅師倡導農禅並重,當時教界,尤其是律宗還是有很多反對意見,說他們是破戒比丘等等,但後來事實證明這個革新有巨大的意義,確保發了禅宗的興盛,但眼下其實也是在一個轉折點上,如果我們只是依靠經忏、香火,還是比較消極的,應該還是可以采取一些主動與社會接軌的方法。比如說我們可以用現代的一些組織形式,六祖寺有一些實踐,就不僅僅是傳統的有八大執事、四大班首就好了,雖然我們實際上也有,但我們還有更多的部門,比如說文化辦,每次負責講話的整理,書籍印行,和宗教文化出版社等等相關機構的合作,佛教文化這一塊有這個專門的部門,團隊去做,教育方面有個教育辦,開展僧伽精英教育,信眾的佛法修學基礎教育,社會的文化碰撞交流、交融,這些也有專門的人來做,這樣他們就可以持久去做,同時避開一個誤區,以前的大德住世,寺院非常興盛,大德涅槃後,這個寺院馬上就冷寂下來了。如果有專門的團隊去做,任何人在與不在,都不會妨礙,佛法還是可以持續地健康發展。還有比如我們基建方面有一個基建辦,人事方面有一個人事辦,對人員的考核,招聘員工,把一些事務性的工作交給員工去做,法師就能從繁瑣的事務當中抽出來,有些道場有一個弊端,就是一些旅游景區的寺院,法師就成了售票員、服務員。關鍵還是要讓我們的僧團、管理人員提升,很多事情只是定一個方向,找人來做,對於僧團的管理工作,對於弘法事業的推動工作,能夠有時間做更多的利益大家的事情。

佛教在線:在面向青年人的弘法方面,您做了很多工作,除了親歷親為之外,有沒有可能聯合其他寺院共同去做呢?比如做一個弘法的聯盟組織,共同推廣佛法理念?

大願法師:對,這個我們很主動在做,比如說在這次文化節開始之前,我們有一個禅宗祖庭的參訪學習體驗,不是說簡單走一圈就算了,而是跟各個寺院的方丈坐下來交流,討論、學習學修體驗,學習這個寺院的這個祖師,獨特的禅法,獨特的教法,這是我們主動走出去,走了8個祖庭。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得到佛法的真實的受用,能夠整合所有的佛弟子的力量形成一個合力,從教育、慈善、文化等各個層面去搭建弘揚佛教文化的舞台。 具體的行動呢有很多,我們都在嘗試和努力:比如文化方面我們制作和印制了很多弘法的音像資料、書籍,堅持辦好兩刊一報,教育方面我們有一個計劃就是依據幾十所道場培養居士之中的弘法人才。致力於居士弘法老師的培養。文化交流活動方面我們將由法會的佛教轉化為活動的佛教,文化節的佛教。我們已經成功地舉辦過六祖文化活動節。此外,我們每一年都要組織國內國外朝聖活動的開展。既是朝聖又是修行又是旅游。

佛教的發展需要經濟基礎,佛教的經濟不要單純依靠功德箱和佛事。我們現在轉為以提供服務為主。這方面我們也做了一些嘗試,效果還不錯。希望進一步透過行動來實踐願望,透過願望來指導行動,來提升我們行動的水准。這樣就更加能夠相得益彰。

佛教在線:在采訪的結尾,您能否為我們佛教在線的讀者,講一個禅宗的故事?

大願法師:(笑)禅的智慧其實關鍵就是創新,從內心的不執著,能夠激發生命的源頭活水。有一個老和尚帶一個小和尚在森林裡禅修,過去了一年多,小和尚覺得師父沒教過我什麼呀,覺得浪費時間,然後就求師父,師父說好啊,在森林的另一頭有一個修行人,你給我送一封信給他,送到了以後,回來我就教你怎麼參禅,小和尚很高興走了,三天後,垂頭喪氣回來了,說,全都是荊棘,找不到路啊,師父指著天邊的飛鳥,天上並沒有路,但是鳥哪裡不可以飛呢?我們的人生,只要開發智慧,內心沒有執著,哪會沒有路可走呢?任何時候只要打破執著,就不會煩惱,就會有快樂呀,對不對?(文:鄧娟)

 

上一篇:給予您智慧的禅心佛語
下一篇:墮胎百害:作不善降之百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