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唐僧的執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作者: 蘭溪 

《西游記》取材於大唐三藏法師取經的真實故事。唐僧原型玄奘,俗姓陳,河南偃師縣人,早年在東都洛陽的淨土寺出家。因當時的佛教教理有矛盾之處,僧人們難求究竟,因此,他立志到天竺(古印度)尋求教理原典。

貞觀三年,玄奘正式提出要到印度西行求法,唐太宗不允許,他被迫采取偷渡的方式。當他走到邊境烽火台的時候,遇到兩個佛教徒,幫他度過了四道烽火台。到第五道烽火台,不好通融,玄奘只好繞路,結果,他迷了路,困在一片流沙中,九死一生才找到水源,走出沙漠。

途經高昌國時,國王很佩服他,希望他能留下當國師,玄奘不允,國王只得強行扣留他。玄奘為表西行的決心,絕食四天四夜進行抗爭,國王見他命懸一線,被迫同意放他。但國王提出了幾個條件:第一,要與玄奘結拜為兄弟(《西游記》中唐僧與跟唐太宗結拜);第二,取經回來,要到高昌國講經說法(但當他回來時,高昌國已經被滅了)。玄奘臨走,國王給了他四個小沙彌,作為侍者,二十五個人力侍衛,還有大量財物,可以作二十年路上往返的費用。此外,國王還寫了二十四封給沿途各個國家的介紹信。

三年後,玄奘得以順利到達古印度,來到那爛陀寺,這是當時印度最高的佛學學府。寺中戒賢法師,時年近九十歲,當時在印度享有最高威望。玄奘跟戒賢法師學習了五年,又到其他地方游學,達到古印度最高的學術水平。他的學術水平不是某機構授予的,而是要經過自由辯論的考驗。

當時,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五印的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共五六千人參加。玄奘主講,任人問難,經過辯論,最後無一人再敢發問。一時,玄奘名震五印,成為人們公認的最高水平的高僧。

貞觀十九年,玄奘學成回國,返回長安。此時,玄奘已經46歲,出外游學17年,經過了56個國家。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齡出迎於東都,給予最高規格的接待,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唐太宗還找玄奘特別談話,希望他還俗當官,被他謝絕了。

於是,唐太宗就在長安城慈恩寺給他設立了翻譯機構。之後,玄奘翻譯了大量佛學經典。他的梵文和中文水平都很高,隨念隨譯,文字准確文雅,至今,仍是中國佛學翻譯家中的典范。

目標與手段

蘭溪:有些“大師”開口閉口讓別人放下,唐僧為什麼這麼執著呢?

愚子:《現代漢語詞典》對“執著”一詞的解釋是“執著原為佛教用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後來泛指固執或拘泥。”久而久之,“執著”被看成貶義詞。其實,執著本身並無對錯,具體情況不同,對待的方法也不同。

蘭溪:執著能成就事業,但有時又讓人痛苦,到底什麼時候該執著,什麼時候不該執著呢?

愚子:一個人執著於什麼首先看他的目標、宗旨、信念,如果這些錯了,越執著,錯得越多,危害越大,痛苦也越深。比如希特勒,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妄圖稱霸全球,這是典型的為追求權力與財富的妄想。其結果是,六百萬猶太人慘遭殺害,七千二百多萬人喪生,他本人也成為千古罪人。唐僧取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追求真理,有“求取真經,利益華夏”的正念,因此才有,“寧可向西而死,絕不東歸一步生”的誓言。修行就是要人們分清什麼是妄想,什麼是正念。對正念的執著追求,是成功的起點,哪能放下呢!

蘭溪:有些事情沒有那麼明確的是非,比如一個男孩愛上一個女孩,如果女孩並不愛他,拒絕他的求愛,他是否還要執著地追求呢?

愚子:詩經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個男孩愛上一個女孩,天經地義。然而,男孩被女孩拒絕了,下一步是選擇執著地追求,還是放棄,這就關系到理解執著的第二個層面。他也許可以再作努力爭取,但不應強求,甚至不擇手段。

《百喻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中年婦女,已有一子。一天,她突發奇想,還想再生一子,苦苦求之而不得其法之際,有一老婦人建議:“天神無所不能,你可祀天,必能心想事成。” 中年婦女依計而行,掌管祭祀的人提醒她說:“你若用自己最心愛之物祭祀天神,心誠則靈。”這位婦人思來想去,自己最心愛之物唯有獨子。求子心切的婦人忍痛殺死自己的獨子,取其血以祀天,堅信可以再生幾個兒子。

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可憐又可氣的愚蠢行為大有人在。願望無可厚非,但求而不得,便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害人害己。

不計得失

蘭溪:唐僧取經九九八十一難,其中必有內心的掙扎猶豫,最後能否成功,在他,本來是個未知數,但他能堅持下來,應該是沒有執著於結果,用一句通俗的話說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愛情應該也是如此,愛上一個人,就努力對他好,別太計較得失。

愚子:你說到的是第三個層面。放下得失,專注當下,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往往更容易成功。

有一個朋友曾經親口問鄧亞萍,在國際比賽中獲勝的秘訣是什麼,她答“把結果看淡一點,把注意力放在每一個球上”。

講一個故事:有一個賣瓜的老農,賣了很多年西瓜,熟能生巧,他賣瓜從來不用秤來稱,只要用手一掂量,就能准確說出西瓜的分量,分毫不差。一次,一個老道要買他的西瓜,告訴他,如果瓜農能掂量准確他挑的那個西瓜,就給瓜農五兩銀子。五兩銀子,在當時是非常多的錢。但,恰恰就是這一次,瓜農沒有掂量准確。為什麼?瓜農太想得到這五兩銀子了,讓他緊張到喪失了平時的水准。

太看重得失,往往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蘭溪:很多人會因為執著於某件事或情感,而毀了自己的生活。而我所理解的不執著,是不被外物控制。比如,愛一個人,有機會就盡力對他好,卻不沉溺,不被這份愛牽制。

愚子:對於愛情、事業、家庭等人生大事,執著追求,本身並沒有錯。然而,因過於執著,放不下,反而被這些事情所累。

人,往往被你最愛的人所傷,你不愛的人也傷不了你。比如,兒女,人人望子成龍,把所有的理想都寄托到兒女身上,因而對他們壓制太強,沒有去發現、欣賞他們身上的潛能,造成強烈的逆反心理,彼此怨恨。

這樣的例子,到處都是。再比如,愛情,人人都希望被愛,有浪漫的愛情,美滿的婚姻,認為唯有這樣,才有安全感。有人為了絕對的安全感做很多傻事,把對方“照顧”得不留一點空間,有的甚至防范,查電話、短信,跟蹤,為此鬧得不可開交。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安全,因為太愛,反而被困擾。

有些人追求財富、名譽、地位,在上面花去太多精力,人生反而為此所累,而喪失了家庭幸福和其他生活樂趣。

在情緒上,人們也容易被太在意的事情影響:太在意自己的過錯,就活在悔恨中;太在意已有的成績,就自高自大、自命不凡。好事、壞事,只要你放不下,你就變成它的奴隸。

執著而不固執,放下而不放棄,看開而不看破,才能不被外物所左右。專注於做能做的事,就會有自在的人生。

 

上一篇:宣化上人:菩提心就是根本真心
下一篇:小學生的“大”慈善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