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生命輪回—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1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生命輪回——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15)

原著: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

作者:布萊恩.魏斯(Brian L.Weiss)

譯者:黃漢輝

 

 

 

第二天金姆去世了。

 

雷娜很欣慰能在金姆將死之前,就生死的觀點達成共識。那位老人家的出現,奇妙地改變了金姆的觀念,也治療雷娜的悲傷。

 

雷娜來拜訪我有多項理由。這件無從預期的喪夫之痛,讓她覺得悲傷、焦慮,她需要進一步整合這個死亡經驗。除了克服悲傷外,她還要學習獨立生活,而且她曾答應金姆,要繼續探究死後的生命和靈魂永恆的問題。

 

有趣的是,雷娜的回溯經驗並沒有直接顯示她和金姆的關系,反而傳達了一項有關學習與成長的新訊息。

 

雷娜回想出,她是一名男性的北美原住民,曾幫忙照顧及治療清教徒子女,當時是17世紀。回溯完之後,雷娜想起念書時,特別愛研究有關清教徒的事跡,而且,她在這方面似乎懂得很多。

 

診療結束,雷娜直接經驗到自己的不朽生命,她覺得滿意,而且也揭露雷娜一直不知道的前世才能。這才能包括:照顧別人、和小孩相處、或是對早期美國開拓史的熟悉。讓雷娜進入前世的潛意識或內在智慧,同時也傳給她的意識一項訊息,那就是雷娜已經幫過金姆面對他的死亡。

 

這次診療可以確定一件事,那就是雷娜克服了悲傷,也有進一步成長,而且也更了解自己。未來仍有許多新方向、新經驗,等著她的探索。

 

雷娜與金姆的經驗是治療喪親悲傷並借此而成長的例子。許多將死的人報告說,曾經有引導者或智者出現等著來接引他們。病人的意識察覺並不重要,不論他是清醒、半昏迷、或是受到化學藥物影響,這些經驗不應該被視為幻覺而忽視。如果自己的親友告訴你這些事情,你應該排除疑慮,誠心接納,因為這些經驗是真的。

 

與孩子心手相握

 

菲力普是電腦程序設計師,他接受前世治療法,為的也是要治療悲傷。菲力普和他的妻子伊娃痛失兩個孩子,他們患有罕見的先天性疾病,三四歲之齡就離開人世。也許,最令菲力普難過的就是,老二的死應該可以避免的。長女出生時,醫師檢查後告訴他們,孩子的先天疾病不是遺傳的,所以他們沒有理由不生第二胎。實際上,醫師的說法並不正確,菲力普與伊娃再度承受喪子之痛,也就是說,老二的悲劇早應該可以避免。他覺得該負責任,失落與悲傷的感情糾結,抱恨難言。

 

菲力普前來治療時,悲劇已落幕多年,可是他心裡一直很哀痛。身為研究所畢業的電腦高科技人員,他有很強的邏輯與分析推理能力,而且他也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由於他的宗教背景,有關各種靈魂現象的探索,他都有興趣。自從孩子去世後,菲力普曾多次造訪一位出名的通靈人,他似乎有能力和死去的孩子溝通。

 

菲力普掌握機會,慢慢淡化自己的悲傷心情,他覺得靈媒的溝通很有幫助。可是通靈人最近去世,菲力普再也沒有機會和孩子溝通,心感空虛,悲情反而更沉重。

 

依照我診療病人的經驗,回溯療法極有可能開拓菲力普的新視野,讓他應付失落悲情。菲力普相當合作,一下子就進入深沉、放松的催眠狀態,而且似乎浮現栩栩如生的前世經驗。他描述說他置身美不勝收的阿爾卑斯山群裡,有一片綠草如茵的田園,野花叢叢爭相綻放。猛然,他看到兩個孩子長大了些,歡欣地奔過來。他們邊跑邊跳,圍著他,又唱又笑。然後菲力普逝去的父母親也出現,加入笑鬧團聚,接著,特別照顧他的慈祥外祖父也來了。

 

孩子先伸手,牽著菲力普,再牽著父母、外祖父的手。菲力普便詳盡描述他接觸孩子小手的感覺,那麼真實、柔軟,仿如心手相連,他感覺到孩子長大了。孩子看著他的眼睛,大家心意相通,深深感受對方的情意。孩子告訴菲力普,他們想他、愛他,請他不必擔心,一切都很好,他們非常平安。家人一起在草地上嬉笑玩鬧,快活無比。歡笑的花朵綻放在他們的眼神與笑聲裡。

 

顯然,這個鮮明的影像並不是前世經驗,菲力普似乎在恍惚迷離之際,進入了另一間。

 

在整合他的經驗之前,看得出菲力普的情緒已經獲得宣洩。他告訴我,能夠接觸到孩子,他真高興。當他描述和孩子手心相握時,激動得喜極而泣。田園相聚的經驗,終於使菲力普的罪惡感與悲傷情緒獲得釋放,也釋放了多年來深藏心中的無助感。他了解到靈魂不死,人生也變得更樂觀、更有意義。

 

這一次回溯之後,菲力普的快樂心情一直持續著,幾年來的悲情仿如雲消霧散。

 

無限、永恆的靈魂

 

或許會有人批評說,這樣的重相聚其實只是幻想或願望的滿足。可是,幻想或願望的滿足不足以產生有效的治療力量,也無法讓病人與死者的靈魂相聚。馬莎、雷娜、菲力普經過催眠後,心裡都覺得舒服多了,而且也表示,長期以來的悲傷與焦慮症狀,業已消除。

 

我們這一章提到的故事的主角都有學習到,死不是絕對的。我們知道,我們並沒有失去所愛的人,死亡之後,我們依然和死者有聯系。

 

有這種經驗或知識的人知道,死亡不是結束,只是換個空間,好比推開門進入另一個房間。靈魂的層次、靈異的能力,或是意願的高低,可以決定我們能不能與隔壁房間的人溝通。溝通也許很清晰,或是斷斷續續,甚至溝通不來。無論聯系的憑借是什麼,只要悲傷的人了解分離不是永遠的或絕對的,就能改善溝通層次。如同馬莎與她父親,彼此相愛的人也許曾經相聚,或曾分離,可是未來仍有機會再相聚。也像菲力普,他學習到,所愛者的靈魂,是永恆不滅的。

 

這些觀念能讓悲傷的人對未來懷抱希望,希望來世再度相聚。當然,他們不一定和今生一樣,相聚時有同樣的關系或環境。例如,父女再相聚時,可能變成朋友或兄弟姐妹,或祖孫關系。總之,靈魂會不斷地重聚再重聚。

 

一般而言,對死亡的悲傷,就是對失去自我的悲傷。前世回溯經驗對治療悲傷非常有效。能從回溯經驗獲得啟示的人都了解,死亡不代表自我的消失。病人的親身經歷顯示,因為時機到了,所以靈魂必須遠離軀體,存在於非物理性的靈魂狀態裡。意識是永恆的,同樣地,人格也是永恆的。

 

通常,重獲生命的靈魂會攜帶前世的才能。因為某些回想出前世有些才能的人,今生多少會顯現以往所不知的才能。

 

自我有許多不同層次。人是奇妙的,以多重向度存在著。為什麼我們要讓心靈自我設限,限制在此時此刻的人格和肉體上?靈魂不應該限在肉體與意識之中。存在於此時此刻的自我,只是整個靈魂的片斷。

 

毫無疑問,靈魂有多種存在潛能,所以菲力普能在草地上和子女相會,兒子與女兒的靈魂新化身也可能成長。靈魂是無限的,有各式各樣變化和潛能。我們在這一章所列舉的經驗與觀念,只不過是整個靈魂世界的滄海一粟。

 

神秘的瑜伽行者說過,人生是淹沒在深海裡的一長串金鏈,每次只能拉上其中一環端詳,其他金甸甸的迷人部分則浸沒在水面下,無法獲得。我們所了解的生與死,還有靈魂,可能只是金鏈之一環。當我們整合悲傷,開始成長,我們才能從大海中一環環拉起快樂與智慧的閃閃金鏈,進入明亮的光照裡。

 

第八章 揭開心靈的奧秘

 

最近我受邀上克裡夫蘭的談話性廣播節目,聽眾從家裡、辦公室、車上、電話亭打電話進來,向我及節目主持人分享他們的個人經驗。大多數人都表示支持態度,不過有的人表現得不太客氣,其中一名女士就很生氣。

 

“你知道那是罪惡嗎?”她有意斥責。

我推想她是指生命輪回的觀念,結果不是。

 

“催眠是罪惡,”她接著說,“耶稣說催眠是罪惡,魔鬼會進入你身體!”

 

我知道耶稣並沒有提到任何有關催眠的事,當時也沒這麼說,一直到18世紀,催眠才成為治療工具,那是奧醫師梅斯梅爾(Messmer)的時代。盡管如此,我還是用嚴肅態度看待她的問題與批評。也許,她是想說明某種相似的意識變化狀態,或是指某種注意力的集中態度,甚至,她真正的意思和催眠無關。

 

我思考了一兩次。

“如果催眠是罪惡,”我放膽地說,“為什麼邁阿密區的主教要請修女、神父或服務的員工前來接受催眠?”

 

老實說,這些人並沒有接受回溯療法,不過十多年來,我利用催眠幫助這些人減肥、戒煙、減少壓力。

 

聽到這件事,女士沉默了好幾秒鐘,絲毫不想讓步。

“我不知道邁阿密的情形如何,”她說得很有自信,“不過在克裡夫蘭那是罪惡!”

 

主持人看看我,強忍著不發笑聲,因為我們剛剛介紹過宗教上的罪惡觀念。

 

新觀念的挑戰

 

住克裡夫蘭的這名女士為什麼那麼生氣?她很擔心,因為催眠對她來說是個新觀念,威脅到她確認事物的想法。催眠破壞了她對現實的觀點,也破壞她對世界的理解,但是至少她是誠意的。

 

我把這件事講給參與工作坊的伙伴聽,引起哄堂大笑,有些人是笑自我認知的問題。自我認知對每個人而言是件很重要的事。人的一生中多少會遇到好幾次自我認知受挑戰的問題,當然每個人的情形可能不一樣。歷史上或某些時刻裡都有可能出現新觀念,威脅到我們的舊觀念,但是我們都有可以從挑戰中獲益。

 

歷史是幫助我們成長的良師,當然,我們也必須克服對某些新觀念的恐懼感。許多新觀念開創了科學、經濟、政治、文學、藝術的新格局。有些新觀念讓我們發現新大陸或人煙罕至的地方,直到必須改繪世界地圖。

 

1633年,伽利略自行設計望遠鏡,根據他的研究觀察經驗,指出地球按照一定軌道,繞著太陽旋轉。他的發現否定教會長久以來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學說。

 

結果,教會視其為“異類”大加撻伐。伽利略因此被囚禁在塔裡,這名25歲就擔任比薩大學數學教授的科學家,為了重獲自由,不得不被迫公開認錯。

 

伽利略於1642年去世,科學史上的曠世奇才牛頓則在這一年誕生,承繼伽利略學說並把物理學發揚光大。他所建構的機械論和宇宙觀則沒有受到神學干擾。

 

牛頓的學說被接受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因此徹底改觀。雖然教會曾極力阻撓,但伽利略的貢獻最後被全人類接受,並贏得尊崇。今天,每個受教育者都認識他,不僅是他所做的科學貢獻,同時也因為,他向人類證明真理是依賴自己的思想與經驗而來的,不是別人告訴我們真理是什麼,我們就信以為真。伽利略的努力打開了科學、宗教、思想、文化史的新展望,他的努力改變了我們的現實觀。

 

向愛和真理開放

 

住克裡夫蘭的這名女士,要她接受催眠可以治病的觀念,可能要費一番唇舌,然而這也是她人格多方面成長的關鍵。每個人多少也會碰到上這類問題。在本書的前面幾章,我提到我們在進行回溯之前,心靈都應該有所准備、有所調整。有時候,我們的心靈在前世回溯時只扮演小角色;有時候,我們的心靈卻又是治療歷程中的挑梁主角。不論做了多少調整、多少准備,我們都有可能發現到,讓心靈無限開放,把恐懼與限制轉化為創造與快樂,才是我們必須學習的課題。

 

對大多數人而言,回溯經驗讓我們體會到,以往年輕無知時,別人所告訴我們的某些所謂真理,並不是真的,我們曾為此而內心掙扎過一番。

 

令人覺得不太對勁的“真理”,可能是宗教教義、宇宙本質的觀念,或是有關科學知識的問題等等。不論是什麼,當你有了回溯經驗後,某些“真理”或“信仰”,可能與你親身經驗的真理不同。你也發現到,那些“真理”與“信仰”或多或少妨礙你個人的成長與追求快樂的能力。你也體會到,放棄這些矛盾的“信仰”與“真理”之後,以往的觀看與思考方式,才會隨之消除。

 

當初你我是怎麼獲得這種有限制的“真理”與“信仰”?告訴你這些的人可能本來就錯了。或者你不經查證,或運用自己的經驗證明,沒有經過思考就直接接受別人的說法。真正的真理是不受這些影響的,真理是絕對的,真理和愛一樣,都是常存不變的。

 

接納了真理之後,生命的各種可能性才隨之擴大。對某些人來說,該學習的就是“向愛和真理開放”。

 

(待續) 

 

上一篇:如何減少親子沖突?
下一篇:恆嚴法師:地獄見聞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